- 《西湖》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西湖》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湖》教学反思1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六、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教学反思2
这一课因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词汇也相当丰富与华丽,这就带来了生字多的弊端,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预习”对他们来说要求不具体,他们还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预习了。布置了课前朗读,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朗读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第一课时学完,文章也没读流利,有些句子读不通。反思这些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课前预习时,预习的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认真的,自学了生字词,读了很多遍课文,读流畅了。而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却连文中的字词都没读准。
比如第三小节中的几个景点,“孤山”、“白堤”、“苏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词,很多同学都要读错。发生这种问题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第一课时设计中的漏洞,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错误,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点,关注学生的课文朗读。因为词语多,难理解,教学设计时只想着要把一些难的'词语融入课文,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中,在文章中学词语。想着如何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为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认真地读课文,没有整体把握文章,所以词语学得也那么生涩和别扭。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课上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视的,有了这个教训,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个朗读的环节我会特别注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西湖》教学反思3
活动目标
1、知道杭州西湖龙井茶等是有名的好茶,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2、幼儿尝试自己泡茶、品茶,体会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提供菊花茶、苦丁茶、茉莉龙珠和普尔茶。餐盘中有干茶叶、与其对应的泡好的茶叶和茶的名称。另外,餐桌上有“小心烫手”的警告标志。小茶壶6个、一次性纸杯数、餐巾纸、中国地图、傣族的乐曲、竹子的图片。提供温开水。毛巾。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阶段:
赏茶与品茶
1、寻找标志
1)让我们来看一看标志上面有什么?(杯子冒着热气)
2)这个标志在向我们说什么?(小心杯子烫)
3)这个是警告标志,它在告诉我们在拿茶杯或喝水的时候要小心烫手或烫嘴。
4)那么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茶)
5)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聊茶”
2、聊茶
1)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茶?你的爷爷奶奶喝茶吗?
2)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茶叶,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它是怎样的,从前见过吗?
3、幼儿带着问题赏茶。
活动中,教师建议:“如果你想品尝一下它的味道,可以拿小杯子品一品。”
4、幼儿集中。
1)说说看刚才你品到的是哪一种茶叶,它长得什么样?。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它是什么味道的?当你喝到嘴里的时候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普尔茶:猜猜看普尔茶产于中国的什么地方?(云南)
云南带哪个省的下面?(四川)
放一段傣族的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跳一段孔雀舞蹈。)
白茶:一提到白茶,就会让我想到“中国竹海”。(安吉)
安吉白茶有白茶仙子的美称。茶叶长得就像是凤凰的羽毛。颜色像玉石一样。是茶中珍品。
茉莉龙珠:为什么要叫它茉莉龙珠呢?(因为它圆圆的,就像一个龙珠)听听看,这首个你们知道吗?
教师敲木琴,让幼儿唱一唱江南小调《茉莉花》
菊花茶:只要我说一段话,小朋友就会猜出菊花茶的产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一处古建筑,称得上世界第一,它是什么呢?
5、小结:茶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味道也不尽相同。但是每一种茶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生产茶叶的国家。可以说,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二、幼儿了解茶文化
1、谁知道茶是怎么来的?(幼儿回答关于茶的传说。)
2、那么茶到底分几种呢?(红茶、绿茶、青茶或乌龙茶、花茶)
3、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4、所以,秋天比较适合品绿茶。让我们一起来泡绿茶,品品它的味道怎么样?
5、教师示范泡茶的用具和要求。
1)茶具:紫砂壶适合泡其它的茶叶。
2)要选用好的矿泉水。
3)先放茶叶、到一点烧开的`矿泉水,先让茶叶慢慢地泡开,然后在倒入开水,等一小会。
4)品茶:要双手扶住茶壶,双手端杯。小口抿茶水,让茶香慢慢地进入到我们的身体。
5)在等茶叶的时间里,和幼儿一起讨论一下茶的保健作用。
三、幼儿尝试泡茶。
1、两个人一组,选择好自己想要品尝的茶。
2、注意小心烫手。
3、幼儿泡茶。
4、幼儿间相互品差或者向家长敬茶。
四、整理用具。
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西湖》教学反思4
学生升到五、六年级每周两次的音乐课浓缩到每周只有一次,30分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使学生继续保持对音乐和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需要老师对音乐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课前准备工作更选的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路,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思维开发能力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驾驭教材提出了挑战。面对教材单元的内容怎样取舍,怎样拓展,需要老师把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第一位,读懂本年级的`学生,他们最需要什么,找准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切入点。
再者一节音乐课,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一样的,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实现教于学的主动结合,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中表现自我。所以我觉得要增加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分量,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特色,要努力使学生动起来。这样每周的30分钟音乐课堂,学生会收获颇多,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会慢慢递增,用期盼的心情来迎接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西湖》教学反思5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课上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
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
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
《西湖》教学反思6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引出课题——西湖的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之前,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领着学生赏析。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还是只侧重某一点,只要学生思考了,说了,或是写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西湖》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西湖》教学反思8
《西湖》这是一片写景的散文,课文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语言非常优美,但有些句子不是很好读。虽然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包括收集资料,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等,但学生之间的朗读存在差异性,检查时,很多学生的预习并没有到位,朗读时不是很流利,出现疙疙瘩瘩的.现象。于是,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欣赏多媒体课件,通过“绿、青、浓、淡、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知道西湖的山不仅多而且很美。在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找找文中的比喻句,展开想象,体会课文的意境。再结合秀丽的风景图来想象文中那描绘得逼真的西湖景点。于是,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中感受画面的美丽,感受那“人间天堂”。
《西湖》教学反思9
本课主要是欣赏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学习方法。
通过图片让孩子理解浓、淡、青、绿,多读,让孩子领悟白鸥与平静的湖面动静结合的写法,教师加以提点。第三小节,我通过一个西湖平面布局图让孩子通过课文由外到内的欣赏文中的句子,了解其中的景点。第四小节让孩子欣赏夜色下的美景。
我一直认为写景的文章是最难上的',人们总说多读就好,这说的不错,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只有多读才能领悟美,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除了这个以外,更多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所以如何在这种领悟美的过程中来学习这种文章呢,多看图片,然后说句子,由此引出所要讲的一些知识。但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更大的思考。
《西湖》教学反思10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肯定很陌生,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所以我设计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先从从视觉上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好去学习课文,这样活动的设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达到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品读。
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过“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绿色镶边”、“葱绿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边读边看着课件想象,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就如同亲临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课文中进行文本训练。
本课中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让他们品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本体等(方法),弄清用来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指导他们用“犹如”、“像”、“仿佛”、“宛如”进行口头造句。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分析。朗读,没有落在实处。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西湖》教学反思11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我很喜欢本文,但是我也很担心,文章是否比较难,学生能否理解,并体会到其中的美丽。那教师怎样把难文上的简易,让学生理解。我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多媒体
正好有一堂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关于西湖景色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三潭印月、柳丝轻拂、银镜一样的湖面、绿树镶边、白堤苏堤、夜晚西湖……学生非常喜欢看,觉得他和我们的瘦西湖有些像。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景点,我直接可以让学生回忆课上看到的,学生有了印象,对课文的描写能够欣欣然点头。
二、类比
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瘦西湖与西湖比起来,一点也不差。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内化,我提到了瘦西湖。比如柳丝轻拂,我让学生说说以前秋游时候看到的,学生立刻能够说出那随风飘荡的绿叶。
又如月光下的西湖,我亲眼看过月光的瘦西湖,有同样的美丽。我也试图让学生回忆。不过学生大都没有看过。后来我想,其实风光带也有同样的效果,而学生应该都是看过的,以后可以用此来引导。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课上得不轻松,学生对第三段的描写学了个半懂不懂。读起来不美,说起来也不熟练。看来景物描写的课文,是否要等学生到一定时候才能内容比较深。
《西湖》教学反思12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诗,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但“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 但又是难极了。
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练习读,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
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
《西湖》教学反思13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教学反思14
课堂上,首先通过教师设问,让学生谈谈或即兴模仿平时生活中了解的越剧知识,接着。教师用大半节课的时间介绍了越剧的有关知识和家乡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学生们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和大家一起欣赏越剧唱腔《西湖好》并学唱。并让学生谈谈对越剧的感受。出乎意料的学生反应让人啼笑皆非:“我妈妈说,越剧是给年纪大的老人们听的。”“我觉得越剧太嗲了!”教室里霎时哄堂大笑。
反思:本例过多的非音乐化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对越剧欣赏的听觉体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着重挖掘越剧的艺术魅力,重点围绕着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行。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递进,引发对音乐内容的层层情感体验,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内化,体会越剧艺术的美感。经反思调整后,从现场演唱徐派片段引入介绍徐玉兰和家乡浙江的越剧,从学生欣赏与模仿中强化学生感受越剧的旋律美与韵律美,最后欣赏《梁祝》的主题音乐,强化学生感受越剧音乐的艺术魅力。
《西湖》教学反思15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上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在学习段落时,我仍重视对字词的理解。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插图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至于西湖美景,则是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西湖的美丽风景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西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湖》教学反思12-15
《西湖》教学反思15篇04-06
《西湖》教学设计06-01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5-08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4-09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11-29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5篇05-09
《西湖》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15
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