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1
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突出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4)班学生总体表现也比较令人满意,但是毕竟是普通班,个别学生的回答欠缺了一点深度,以致在以“提升深度”目的而设计的主题探讨,没能达成希望能达到的最高的升华,是一点遗憾。
三、纯净童话与优美氛围相融
本文虽然是叙述飞行员在沙漠中的遇难经过,但是这个飞行员同时又是童话作家,他在为绝望的时刻是以心中的.童话画面来安慰自己的心灵的。这也是本文在充满痛苦的文字中流淌的一股清泉。所以我拓展了童话的内容,给课堂带来纯净优美的气息,也让突显出主人公内心的纯净与坚强,增加了课堂的厚度与美感。
四、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创新点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我希望把自己年轻的激情挥洒到课堂上。这堂课上,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课堂练笔环节的例句模仿,我设计了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背景,学生也造出了比较有亮点的句子。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七年级学生还对公开课比较生疏,愿意站起来朗读自己的学生不多。课堂最后的配乐朗诵材料,是我亲手写就的,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用写信的方式书写对本人的感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带来亲切感,升华了课堂的主题,加深了课堂的深度。稍感遗憾的是,该班音响不是很好,稍稍消弱了配乐的感染力。
课后,学生对这堂课反映很好,并表示希望我能再来给他们上课。通过这次赛课,自己得到了更好的锻炼,收获颇丰。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2
《在沙漠中心》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自己冒险的人生。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人生感悟类的文章通常需要读者置身在文本环境中来,才能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某种情感。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作者的每次飞行,那么这位作家笔下的冒险生活,乃至献身精神等英雄行为和大无畏精神及意义都会大打折扣。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在阅读时根本不可能真正体会这位作家在这篇中所体现的这种责任感。
所以我在教学预设时非常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突出通过品析关键字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心理变化,最终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但是由于在教学预设时“战线”拉的太长――问题设计过多,重点不突出,教学预设点过高(没有很好地依据生情设计),学生在课前并没有进行细致的预习等等,以致原先期望通过品析关键字句来体会作者情感的及心理变化的教学思想没有得以落实,只是“蜻蜓点水”了一番,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阐述得理由并不深刻,作为教师的我因为教学机智不够也没有能完好的进行点拨和引导。问题的串联不够自然,学生对问题的切入也不顺畅,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这都说明这节课我是不成功的,需要认真总结反思。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3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大部分同学对探险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往往关注的是这一领域的神秘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忽视心理活动的体味与思想内涵的挖掘。我们每一次阅读也是一次探险的过程和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这篇文章比较深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1通过快读来理清全文脉络。2通过分析关键句、段来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文本分析从三方面来进行:
1、从内容入手。了解课文所阐述的内容,从而探究作者心理的.变化过程,通过了解作者心理的变化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2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3、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通过多看参考资料,联系自身生命体验来打开细读的视角。
这节课,有得有失。较满意的是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思路清晰,两个主问题的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的水平,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够到苹果。但也有不足:
1、 语言的品析形式不多样。在语言品析时,教师替代学生之处过多,应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生生间的互读,男生读,女生读,或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朗读,这样可能体会会更深刻一些。
2、 难点的突破欠火候。在讨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时,学生理解的比较肤浅,教师此时应该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但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充分,所以这部分没有很好的引领学生深入下去。
3、 结尾处过于潦草。时间把握的不好,以至于小结部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间不足,草草结束。
通过这节课可看出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日后多加磨练。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4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大部分同学对探险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往往关注的是这一领域的神秘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忽视心理活动的体味与思想内涵的挖掘。我们每一次阅读也是一次探险的过程和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所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由于预设性太强了,课堂上在环境描写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在后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环节时间不够,品读比较仓促。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以后应当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细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之前应扎实的把课文读懂读透,才能上出好课来。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5
1、在导入新课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对沙漠的认识,激起学生的兴趣。
2、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对心理描写句子的`品味是学习的重点。
3、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点流于形式,品读仓促,阅读的积极性也没充分地调动起来。
4、自主合作探究时,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也应灵活多变,时间可以安排2—3课时,以便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6
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所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由于我的预设性太强了课堂上在环境描写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在后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环节时间不够,品读时比较仓促。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以后应当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细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之前应扎实的把课文读懂读透,才能上出好课来。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在《在沙漠中心》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自己作为探险家的人生,文中多有哲理性语句。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
1通过快读来理清全文脉络。2通过分析关键句、段来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文本分析从三方面来进行:
1、从内容入手。了解课文所阐述的内容,从而探究作者心理的变化过程,通过了解作者心理的变化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2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3、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通过多看参考资料,联系自身生命体验来打开细读的视角。
这节课,有得有失。较满意的是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思路清晰,两个主问题的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的水平,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够到苹果。但也有不足:
1、 语言的品析形式不多样。在语言品析时,教师替代学生之处过多,应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生生间的互读,男生读,女生读,或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朗读,这样可能体会会更深刻一些。
2、 难点的突破欠火候。在讨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时,学生理解的比较肤浅,教师此时应该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但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充分,所以这部分没有很好的引领学生深入下去。
3、 结尾处过已经在潦草。时间把握的不好,以至已经在小结部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间不足,草草结束。
通过这节课可看出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日后多加磨练。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7
这篇文章是圣埃克絮佩里的,这堂课是肖老师的。
圣埃克絮佩里常在简练的人物里寓含多层“互动”的信息。肖老师能在一个简约的构架里完成他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他《在沙漠中心》的课脉可以用“三言”来形容。
“三言”,作者“我”的三句话是这堂课的纲。“三言”前面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概括文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让学生读文章的整体,总体上去驾驭文章,生成总思维地图。“我在沙漠里的内心感受”这个概括已悄然开启即将到来的精彩。
找三言,读三言,悟三言。
这印证了肖老师后来他自己讲的,课堂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想法。整堂课以读这三句话为主线,以悟这三句话为理路,从而有效的开启了“三言”模式。
一言——“我对自己说,??”。这个拓展环节实在让人拍案叫绝。“我对自己说,??”修正了师生初定的“三句话”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肖老师有意的有效“试误”,因为这能够让学生对文章写法心理描写的'发现更为深刻。接下来,肖老师以“文章很多地方都可以理解为‘我对自己说’”带动学生有效的朗读文章大量的心理描写,这是这堂课的神奇之语,是这堂课的神来之笔,刚刚是让学生发现文章写法——心理描写,现在是让学生充分领受文章的主要写法——心理描写。个体读,集体读,老师读;读数词,读量词,读副词,读动词,读标点,读句式,读情感,读思想。如读“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肖老师就点拨学生要把着力点用在三个“一”上,这不但读出了“数词”,也读出了连贯,当然也就能导出我们所要的学生的情感??语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言语形式”,这里是活证,当然下面也是。
二言——“挤出的是什么”。语文教学的精彩常是一种进入文章路径方式的精彩,常是一种解读的精彩。肖老师的“三言之道”其实就是建立在他自己有机解读文章的基础上。“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语含双关,意透“坚强”,他带领学生读到了。“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直奔主旨,显露“希望”,他带领学生读到了。第二处神来之笔——“挤出的是什么”,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读出来了。“挤出的是什么”,挤出的是海风的滋味,挤出的是活着的意义,挤出的是生命的希望,挤出的还有“三言”——最后一句话。“挤出的是什么”这个环节既是对前文“我对自己说”绝望心理在结构上的呼应,同时又是内容上的自然延续、发展和升华。“我对自己
说,??”环节是对文章言语形式的精准把握。“挤出的是什么”环节是对文章言语内
容的有效提炼。前表后里,前言后意,互为映衬。挤到哪里是哪里,挤到哪里导哪里,这是对学生“学”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作者和教者自身的尊重,这是这堂课不同常人之处,也是真正厉害之处。
三言——“上路吧,普雷沃”。这是前两言结的硕果。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标点巧妙地读出了这条光明的尾巴。
《在沙漠中心》于肖老师,就像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的狐狸于小王子,一旦被“驯养”,就会变成“在沙漠中的心”。“在沙漠中的心”是肖老师引导学生给课文加标题的又一巧妙之果。
昔者《礼记》有“三言之道??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今日,肖老师的“三言”也颇有此中意味。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8
暑假。闷热。
停水。焦躁。
坐在书桌前,阅读肖培东老师的《在沙漠中心》,与身处沙漠中心干渴无比几近绝望的圣埃克絮佩里相比,忽觉不再焦虑烦闷。
《在沙漠中心》是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因为是外国作品,加之又是濒临死亡之人的大段内心独白,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授课难度较大。
若按照常规授课,一般都是分析人物内心活动,探究人物心理变化,研读关键语句,研讨探险的意义,思考作者走出困境对自己的人生启迪……
这样的设计似乎面面俱到,但必定是僵而无味的,一节课下来,老师拖得艰难,学生听得茫然,结果基本是徒劳无益一无所获。
肖老师这节课像他的其他课一样——精彩依旧。
概括起来,这节课的流程和亮点就是——抓三言提纲挈领,添一字意蕴无穷。
主要环节如下:
1.整体感知
2.沙漠中心的三句“话”
3.品第一句话,读出沙漠里的绝望
4.品第二句话,“挤出”沙漠里的心
5.品读第三句话,感受沙漠里的坚强
6.改写标题,记住“在沙漠中的心”
具体来说,肖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
一、抓三言提纲挈领
本篇文章可以分析的内容很多,怎样找到一个有效的抓手是本篇文章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老师遇到这一课都很困惑,不知道该从何讲起,也不知道该怎么把自己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
肖老师目光敏锐,巧妙地利用文章中出现的三句话作为主问题引领本节课,使得本节课层次明晰且训练扎实有效。
肖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品读第一句话,主要感受的是沙漠环境的恶劣和作者内心的痛苦绝望,然后通过给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加“我对自己说”这个前缀语,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对第二句话的赏析则主要关注作者的内心感受,肖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分析第二句话“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
第三句话的处理相对简洁,主要是通过对第三句话“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之后的句号的体会来完成,通过尝试将句号改成感叹号,感受“我”的坚实沉稳。
二、添一字意蕴无穷
课堂接近尾声,高潮再次掀起。
肖老师通过给文中拟写主标题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生给出的标题都挺不错,有:走下去,继续走下去、由平静走向坚强、感悟生命、为人类冒险、领略一次海风的滋味。学生的拟题生动形象,尤其是《走下去,继续走下去》和《领略一次海风的滋味》这两个标题,紧扣文章内容又蕴含哲理。
不过,肖老师给出的标题更为精妙。
仅仅添加一个字“的”,就让原来的标题焕发无穷的魅力,饱含无穷的意蕴。
肖老师怎样添加的呢?
在沙漠中的心!
是不是非常有创意,非常精准的概括呢?
三、抠细节深挖细读
肖老师的课一直注重朗读,形式多样且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肖老师在对学生反复的朗读指导中不仅仅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悟,更重要的是,肖老师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中的省略号,一般老师可能会不很在意,但肖老师却悉心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作者当时的筋疲力尽,读出“停滞延长”的意味。
再比如“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文末的句号肖老师也重点关注,他采用了调换标点的方法,体会此处的句号和调换之后的感叹号的区别,深入理解作者内心的.平静。
再比如对“挤出”的深入挖掘,这也是这个教学环节的一个亮点。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挤不出一滴眼泪,作者“挤出”的又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有:对生命的热爱、勇气、平静、希望、淡定……学生呈现的答案也很好地说明了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已经深入理解。
四、给机会助生成长
公开课,40分钟的金贵时间。在这个分分钟都得争取,分分钟都想出彩的展示舞台上,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最怕遇到启而不发的学生,尤其是磨磨唧唧延误时间的学生。
肖老师这节课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但肖老师却没有失去耐心,而是循循善诱,耐心等待,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一点点地进步成长。
当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肖老师没有简单地打断以节省时间,而是说“再默默地读读。”这句话给了学生缓冲的时间。接着,肖老师说“这些句子很多很多,在你能看出‘我’内心的句子前面加上‘我对自己说’就可以了。”这句话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告诉学生这样的句子很多让学生先克服畏难情绪,同时还告诉学生寻找的具体方法,那就是——在能看出“我”内心的句子前面加上“我对自己说”。耐心的等待加上有效的指导最终让这个当初发不了言的学生张开了口。
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她在这节课上的经历一定让许多老师和她自己印象深刻。
第一次站起来,她哑口无言;这样的情形,一般老师在公开课上大概不会给她第二次机会,可是肖老师又一次专门提问她,结果她还是没有回答出来;第三次,机会再一次上门,肖老师再一次提问她,这一次,她终于回答出来了,相信那一刻,她内心一定是非常高兴的;第四次,这个曾屡次受挫但屡次受到鼓励的孩子主动站起来了,而她的精彩拟题也受到了肖老师的恳切鼓励。
一节课结束了,留给我学习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9
《在沙漠中心》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这篇文章是一篇译文,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通过飞行寻找真理,用生命书写人生意义”的生活真谛。这一独特的人生思想与学生实际有着较大的距离,加上其意识流似的叙述方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走进文本,走进沙漠的中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确实有点难。所以在备这堂课时,我的指导思想是“深入浅出”,自己读深读透文本,浅显地教授学生。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三点:1、知识能力:重点研读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领悟冒险的真正意义。 2、过程方法: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
在本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把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把理解、感悟的权力留给学生,而我只是以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甚至某些时候只是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课堂的讨论、正确价值观念和意识的形成。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和开放的,它不只是知识传授讲解的'地方,更是思想碰撞和文化传承的地方,因此,我设计了答记者问这一环节,假设圣埃克絮佩里先生来到答记
者问的现场,你是记者,你将问圣埃克絮佩里先生什么问题,假设你是圣埃克絮佩里先生,你将怎样回答。一些学生的提问很巧妙地对文本进行了探究,如:“你在沙漠中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你是如何走出沙漠的”等等。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等角度体味作者在沙漠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通过此环节发现学生能够结合文本来提问和回答,这说明学生已经能读懂文本了,并且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对文本的探究。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探险家的事例来谈谈冒险和生命的关系来结束全文,整体上显得紧凑而条理清晰,学生印象深刻。
整堂课的大局把握上我觉得较为成功,既达成了课堂的丰富性,也追求到了课堂的深度感。学生在与文本、作者、老师的对话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重新构建了对生命的积极思考。
虽也自豪、满意,但过后细细反思,还是不难发现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朗读不够。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连古人都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黄玉峰老师也说,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有朗朗读书声,可见“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本课课文虽然很长,但并未对学生提到的句子进行朗读品析,比如学生在读到“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这句时,说出了
自己对沙漠环境残酷的感受,可是我却只是简单地给予了评价,并未让学生通过读的方式,来体会沙漠的险恶、残酷,丧失了一次让学生走进沙漠恶劣环境,设身处地的感受沙漠无情、冷酷的机会。还有就是对重点句子缺少反复读,而且整堂课朗朗的读书声并未充斥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的教学应变智慧还不够。当教学实际和课堂的预设目标不一致时,缺乏有效且简单的、自然的处置方式。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理时,学生说出来“痛苦、平静、乐观”,唯独没有说出“绝望”,我便很生硬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绝望”。其实,痛苦和绝望的心理是相伴相生的,在学生讲到痛苦感受时,只要稍微用言语引导一下,并能很自然地引导出对“绝望”心理的感受。还有,在感受作者心理时,没有引导学生专心去找一种感受的文章句子,而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去找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因此学生找的心理是杂乱出现的,可能第一个学生说出了“痛苦”的心理,第二个学生找的就是乐观,第三个学生找的还是“痛苦”,第四个学生则是“平静”等。过程显得随意而没有规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在围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第三,教学评价语过于单调。在反馈学生的回答和质疑时,我常用的评价语就是“嗯,很好”“很不错”等等一些常用却没有什么营养的话,知道的学生是认为这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不知道的学生还
以为老师这种“模糊不定”的评价语是在对自己的怀疑甚至是敷衍。整堂课虽然学生很活跃,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观点,但总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过于单调、贫乏。在学生精彩的解答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两位圣埃克絮佩里先生”的回答,一个回答得简单但命中要害,一个语言幽默,善于应变,并且很有领导天赋,我都没有具体的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语方面,我还要下相当大的功夫,去改正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方法和语言。
最后,课堂教学结尾有些不尽如人意。在最后几分钟,由于时间关系,只让几个学生来评价了“生存、生活、生命”这“三生”与“冒险”的关系,在其评价完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也很有可能遇到这些危险,比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等。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学到了些什么?当你身处险境的时候,为了生存,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面对困境,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整,学会正确地看待人生,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生活中要处处有自觉的生存意识,要学会自救,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维护自己的生命。可惜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这个环节只能留成作业。
通过这次赛课,自己得到了更好的锻炼,收获颇丰。也可看出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日后多加磨练。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10
《在沙漠中心》 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这位法国作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自己冒险的人生。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两点: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关注主人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为人类飞行事业所负的责任感。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作者的每次飞行,那么这位作家笔下的变幻风光,他的冒险生活,乃至献身精神等英雄行为和大无畏精神及意义都会大打折扣。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在阅读时会有种若无其事的轻松,而且也不可能真正估量这位作家在这篇中所体现的这种责任感。
文本细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2、寻找“缝隙”,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我们对这些“矛盾”进行细读、阐释,就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3、比较对照。我们可以把文本与原文对照,可以把文本跟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从比较中寻找文本的独到之处。
4、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同行交流、听同行上课、多看教育教学杂志,来打开细读的视角。
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与读共舞”,是一种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纠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文本,关键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细读着的那个人,在细读文本中,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美丽的倒影!通过文本细读,老师的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细读实在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上了《在沙漠中心》一文,我首先学生看一幅江南水乡图,潺潺的流水,碧绿的浓荫,嬉戏的小鸟,画中充满了浓郁的生命和活力。我让学生从中说出看画的感受。学生纷纷说看到了生命的涌动。然后我让学生看一副莽莽沙漠图,枯死树木,火热阳光,刺眼的黄沙。画中是一片死气沉沉图景。学生从中看不出生命的'迹象。通过两幅涂的对比。学生惊讶的同时进而引出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我”内心的心路历程,由痛苦,绝望,平静,到乐观心情变化过程,从中对责任生命的思索。进而追问什么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学生畅所欲言,情感碰撞,一次次生命的洗礼,一次次生命的感悟,一节生命感悟课就这样结束了。我从中受益匪浅。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12
《在沙漠中心》这课富含人生哲理,教学时要注意理解其深刻内涵,由于时代和国别的关系,本文在叙述的时候,尤其是在阐述作者思想活动的时候,有些语言比较抽象,讲读时要注意深入浅出,可以举一些易于理解的例子来帮助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冒险”,正确认识“冒险”并不是一味追求刺激,要理解它与“生之意义”“死之价值”的关系,让学生将所学所感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融会贯通。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领会到飞行在今天看来是平常的。但在20世纪初它是一项冒险的事业。
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所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由于我的预设性太强了课堂上在环境描写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在后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环节时间不够,品读时比较仓促。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以后应当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细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之前应扎实的把课文读懂读透,才能上出好课来。
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突出课堂的丰富性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我希望把自己年轻的激情挥洒到课堂上。这堂课上,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课堂练笔环节的例句模仿,我设计了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背景,学生也造出了比较有亮点的句子。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七年级学生还对公开课比较生疏,愿意站起来朗读自己的学生不多。课堂最后的配乐朗诵材料,是我亲手写就的,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用写信的方式书写对本人的感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带来亲切感,升华了课堂的主题,加深了课堂的深度。稍感遗憾的是,该班音响不是很好,稍稍消弱了配乐的感染力。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13
这是最迟的一份思考,也许我在语文教学之路走的时间还很短暂,也很漫长。
以前的我一心就是怎么样去抓成绩,所有的上课设计都是围绕考试而展开的,这种情况一直都在。直到我外出参加考调的`时候,虽然拿到了调函,但最后我被迫留下来了。虽上课面试的成绩我是第一名,但最后主考官问我的话让我明白我完全是因为我站在讲台上流露出的经验而吸引了他们。回来后这一年我坚持阅读和写作,每一堂课都努力解读争取上出自己的感觉,可是这一年的情况似乎好转并不大。看看《在沙漠中心》就更加明显。
这一年的教学预设都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完全没有考虑我们学情。每当我想起学情的分析很重要的时候,我都在想可以留在课堂上来自己生成。当我看见肖培东老师对这种情况的批评时我更加感受我这一年就在肖老师说的情况。我一直都没有反思。
在以《在沙漠中心》为例,我没有考虑学情,也没有自己的预设,或者说我的预设都很少。自己都没有一桶水何来教给学生一桶水呢?再次我感受到我自己的肤浅,自己语文课堂的无效。肖老师非常强调预设的重要性,预设的厚度绝对了课堂的高度。要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变现状就必须做到高效,前提就是我们要对我们使用的教学教材进行认真的思考,充分的预设才是我在下学期一定要下足功夫的地方。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14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是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带有点西方意识流味道的课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其实挺难理解的,再加上选择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开课,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即使失败,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说的“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课,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精彩缘于生成。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孩子们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接受快捷,方法多样,思维活跃,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一成不变的.“教案剧”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才会创造出美的涌动,就像鸟儿们喜爱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而绿树因为有了鸟儿的灵性才愈发苍翠挺拔,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一颗“生态保护”的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恒心,呵护孩子们创造性的智慧,精心呵护孩子们偶尔“飞出”课堂的思绪,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串连起那飞扬的思绪,让语文课堂这棵绿树时时焕发灵动的光彩。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在沙漠中心阅读理解06-15
在沙漠中心课文原文04-20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04-22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04-22
中心教学反思11-25
《沙漠之舟》教学反思04-03
《沙漠之舟》教学反思04-03
中心对称教学反思04-08
中心对称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