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0 19:05: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零丁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放弃了原来继续使用课件的念头,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模仿李镇西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正在这时,我们的赵财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语言流利而又顺畅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称赞他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勇士,他还不好意思的脸红了。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铃声响起,我们热情高涨的走向操场。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以后我要多上这样的课。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2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3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

  下面我就针对《过零丁洋》这堂课的教学做以下反思:

  导入环节引用名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直奔诗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个环节还是比较巧妙有效的。诗人生平及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初读部分的第三个环节,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还是比较适时的。让学生在初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融入对诗人思想情感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这样安排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为深刻而真切地体会诗人情感奠定了基础。在理解诗歌环节,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帮我把“|我的故事”补充完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品味语言环节教师应举例示范,教给学生一个赏析语言妙处的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至于无所适从或者盲目分析。

  诗歌教学应以诵读为主,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这点做得很好,而在学生朗诵的环节,应该指名学生配乐朗诵或者配乐齐诵,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巩固诵读,效果应该更好。

  总之,教学一篇文章,关键是根据课程标准定准教学目标,找准重难点,这是上好一堂课的思想和灵魂。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循序渐进,层次深入,要有梯度,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学习及能力的提高上逐渐攀升,这样才能使他们整节课都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环节太少没有层次感,课堂活动单调,学生容易倦怠,失去学习的兴趣,环节太花哨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扎实的收获。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4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朵云,然后在云底下画大小雨点,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数了起来,最后我用点代替雨点儿在黑板上快速地点点,学生数不过来时,我再引出:“雨点儿多得数都”学生很自然地接上来“数不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语。接着我又进行适当地创高,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的,效果就出来了。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生成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雨点儿,你会做什么?”,在品读课文时,我又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学生在说到如果自己是雨点儿时,有的说“我要到黄土高原去,让那里的山坡不再是黄色的,让那里变成绿色的世界”;有的`说“我要到北方去,因为书上说北方经常有沙尘暴,我去了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5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能走进教材也要能领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识拓展延伸这个策略上,老师能从课堂的教学之初贯穿到教学的始终,这一点是可喜可贺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厚实底蕴,融说写于一炉。

  当然有成功之处就有不足之处,首现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文天祥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实质还没有领悟到位,其实作者在文章的首联就说了他自己不会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从小饱读儒家经典,自幼就经过经典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虽然我在课堂补充了十三“经”,但没有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也给学生对文天祥的认识带来一个浅浅的缺陷。

  其次,在诗歌的教学上,我有了一个意外的设想,是不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诗歌教学体现一个整体的序列。

  再次,诗歌教学要入准重点,当从文本出发,教给学生方法,当然这节课,我已经交给学生赏析的方法,但还是感觉力度不够,当重点的就要重重的讲,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避轻就重,狠抓关键点。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6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7

  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层次清晰,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主题意识,并实施在具体的行动中。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从某一点生发出去,向其他知识点扩张开去,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内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补充历史史实,充分显示教师对文本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的了解。

  教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诗意翻译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活动,让学生去讨论问题,并在讨论环节中锻炼学生倾听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合作探究,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值得一说的是老师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的给与表扬与赞赏,当然学生回答不足的时候,教师还是能针对性的指出不足。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8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过零丁洋03-13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11-11

【优选】过零丁洋03-13

《过零丁洋》赏析12-16

《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03-26

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05-08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12-16

《过零丁洋》阅读答案06-08

过零丁洋原文与翻译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