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我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本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我的感悟动手本事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本事,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本事和书面表达本事。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本事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仅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本事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本事,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很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本事。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我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本事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景,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的本分,教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一样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流程设计为第一次早读让学生划出好句,10分钟后全班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第一课时从抓关键句角度来把握,先明确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然后教学生学习方法:抓关键句、搜索法、串联上下文句、归纳概括法等。最后让学生把本课的写作思路写下来。接着老师板书文章的有业敬业块写作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最后就文章演讲辞的特色品演讲语言,让学生寻找适合演讲的话,四人小组派代表说明。
第二次早读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演讲的话,自己讲给自己听,讲一遍(演讲),老师示范第四段建议大家用自己最适合或擅长的语言方式,(时代变迁适合语言形式也在变)演讲给同桌听。准备课上交流。早读结束前老师先听一两个同学演讲,同时强调注意事项:
1、大声、自信;
2、严肃不可笑;
3、听众是来听你的演讲,不是来看你笑话的;
4、以气势以声音压倒全场;
5、有强调重音;
6、少用文白相间。
第二课时学生演讲何琪遥很有学者风范、夏亚青用贵州话的演讲相当出色。演讲结束后老师强调演讲者要达到演讲的目的,最关键还是演讲的.内容,所谓以理服人才是最大的秘诀。接下来在回顾上课的基础上讲“道德类文章”人应……”的文章仿写“敬业”。接着就乐业开展分析,分析后同样就其写作思路让学生仿说。
第三课时分析课后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无论是学习或道德上的天地间第一等人,最后让学生讨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理解。从授课看,演讲块的教学极为精彩,但是在说理块的分析老师讲得过多,如何能做到引导学生分析出来是老师今后教学上要思考的重点。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4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导他们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失分的关键,然后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另外,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面对着一上语文课,就皱眉头的同学,让人看了真是可怜,不用你去要求,自己就已经发愁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就象魏书生先生所说,只有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你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做到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重视拓展,注重积累,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一是宣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优秀习作。二是指导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3、勤写读书笔记。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记录、并与写作相结合,才真正有效。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摘录,反思,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语文的教学中,孩子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为孩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是艺术,反思是为了明天的进步,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长,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继续新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的道路上写下美丽的诗篇,为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奋斗。
[2]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5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透过青蛙与小鸟之间生动搞笑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透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所以,我把青蛙和小鸟的争论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到达让学生认识到看实物要全面,要善于“跳出来”的效果。两个班同一个课时,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和大致相同的资料却有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目标的达成:
两节课基本上都能按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只但是透过修改之后,从词语入手再到句子、段落的学习在一班落实得比较透彻,学生也学得比较扎实。
2、教学流程的.设计:
在二班是先透过课文的初步感知,再从小鸟和青蛙的争论入手,摆明观点,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资料之后在进行朗读指导,因此导致了教学流程的堆积化,各流程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流畅,学生读得也不够充分,说得也不够开放。在一班是透过超多的初读、再读、默读,让学生先把课文的资料牢牢记住,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词语“井沿、无边无际、一百多里、大话”,透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串起整个教学流程,在理解中读,在读中感悟,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学起来也比较用心有效。
3、朗读指导:
在二班由于自己对教案的把握不准确,未能理解先学习课文再朗读指导的方法,所以在二班的朗读指导做得很不到位,也没能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一个句子的朗读,并不是每一个字都需要有不同的变化,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和语气进行指导就行了,所以,在一班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比较好。学生不是纯粹的模仿读,而是明白要这样貌读。加上戴上了头饰就更能投入主角读,学生的朗读热情比较高,到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作用。
4、拓展想象:
在二班采用的是“把青蛙想到的画下来,写下来”,以画入手,能够相机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学生能画什么,他必须能够把自己画的东西说出来。有几个学生不仅仅画的不错写得也挺好,只是由于时间关系和自己的思维引导有限,学生能想到的也不外乎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天多大,达不到与时俱进的效果。在一班的方法差不多,只但是没让他们画画,而是根据《作业本》里的一道练习题培养他们说话写话的潜力。在语句的修饰方面,很多学生只是直接说看到了的事物,只有少数学生会说看到了什么样的事物,什么样的事物怎样样,在教导学生学会好词好句的运用上仍需努力。
二年级的课文学习重点是从一些重要的句子句式中提炼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模仿说话,学会说完整的句子,所以我在请学生发言的时候都会不断地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成,不要只说一半。这一篇课文,能够挖掘的语言训练点还有很多,除了“无边无际”的造句,本来我还设置了一个环节就是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可能会看到些什么,想像一下说出来,这个能够培养学生说排比句的潜力,还有“一……就……”这个句式,但都由于疏忽而没有完成比较遗憾。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就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词句的理解和仿照上,为学生的写话打下良好的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6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反思些什么?怎样反思?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
“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佐证了反思的必要性。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好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反思和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 上课前要先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而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课堂教学中需反思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工作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
另外,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如在《论语六则》教学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四而不学则殆”时,可结合学生的思想表现及时进行教育,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 课后更要总结、反思得失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的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形式。更重要的是,课后反思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结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反思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要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以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导入新课的巧妙之处,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成功之处)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教学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其次,教师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愈加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反思教学的“败笔”
再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反思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总会闪烁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课堂下,教师们常常会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既是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应将它们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是否得以萌发?等,并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三 结束语
总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笔者感到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帮助自己不断成长。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7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上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再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还有有的语文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 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反思的过程:
1.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我都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8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仅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一样,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能够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我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必须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行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简便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明白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本事。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景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仅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经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供给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资料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信息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到达“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职责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教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之后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当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
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仅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教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本事还给学生。
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异常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刻,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异常是课外阅读,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够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能够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能够帮忙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证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此刻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9
写完了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我又走完了一段语文课堂教学的路程,回首这一段路程,让我感到一路走来,一路收获,特以总结如下:
一、注重深入解读文本.新时代的语文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有面对文本的力量,能否做到不借助现成的教案,自已独立地解读文本教材,挖掘出每一篇文章的闪光之处,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把语文的一些东西教给学生,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在教每一篇课文时,我都独立进行文本分析并解读,然后再借助外部资料查缺补漏。
二、把握全局,整体运筹.上完这一学期的语文课,我越来越感到我们已拥有解读文本的力量后,应该学会如何重新建构课堂知识,建构出属于我们自已的艺术的'课堂.以前的教学中,我时常会在课堂上把零碎的语文知识呈现给学生,觉得这地方该教,就教一点,那地方该读,就朗读一段,使整个课堂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侧重点,总会发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现象,我只是赶着学生往前走,讲到哪算哪,最后草草结课.懂得了应该建构语文课堂知识后,我就在想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脉络,抓住教学主题,把必要的语文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地并清楚地设计自已的教学思路,整体设计这一堂课,哪个地方需要范读,指导读,哪个地方适合拓展训练,哪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讨论来解决,在预设时,我们都应该考虑到。
三、智慧理答,收放自如.在每一堂课中,我还发现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至关重要,它体现着教师能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能否创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另外,在课堂上,当我们“放出去”一个教学问题时,如何能在恰当的时间“收回来”,这也很重要,要达到收放自如的境地。
总之,语文课要有语文的味道,要提高语文的含量,教师要智慧地创造属于自已风格的艺术的课堂。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0
总在想:对于语文课来说,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相信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有发展,并期待下节课还是语文课,那么你上的课是一节好课!
今天所上的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在课上有收获
1、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提取主句法”筛选课文信息。
筛选课文信息既是第四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是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的有效手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阅读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场上,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考场文段有时并不需要你认认真真、一字不差的读下来。
第二种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一些有灵气的学生,可能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但这节课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继续上语文课”的渴望,这从学生的发言和课堂听讲情况可以看出来。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设计此问的初衷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过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时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如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看哪组找得快,效果会好些吧。
本文来自冀教网
(2)单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实现。寻找“大自然的语言”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品味语言时,只品味了生动形象的句子,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却丝毫示触及,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0”中的“约”,“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也能悟出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广泛观察,搜集和研究。因此,这一单元的“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3)老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
总之,本人的教学设计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名师”的称号名符其实。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1
今天早上,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听课的有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学校语文教研室人员以及各村小语文教师。本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奶奶的白发》。孩子们见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都表现得比平时积极听话许多,上课的时候也很遵守纪律。
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先自我反思了一次,我认为自己经验不足,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有不少问题,晚上放学后评课各位语文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总结了一下,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虽然以班级留守儿童和奶奶的合照来做引子,很贴近生活,但是,导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不能一目了然的引入课题。
第二,在朗读的时候,我应该加入再读课文部分,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多次朗读。
第三,在一类生字、二类生字教学方面,应该以一类生字为主,而不是先拼读二类生字,二类生字若在组词以及读课文的时候带上可能会更好。
第四,在生字书写方面,应该图文并茂,而不是传统式的一笔两笔笔顺教学,这样孩子们感兴趣的同时更加乐于接受,愿意去学。
总之,这节课是我成为特岗教师以来的第二次公开课,较第一次有进步,但是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此谢谢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努力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其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我觉得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第四.让学生养成写随笔日记的好习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方面为将来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出口,让大家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另一方面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时就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就是因为缺少了生活的素材。
第五,养成摘抄的习惯。但凡平时觉得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在一个本子上。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啦,名人事迹啦,作为写作时的范例引用,增强写作说服力。不至于使文章显得过于空洞。
第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要求每一位同学按照学号的顺序,一课一生,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口才。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演讲势必要做一些演讲准备,收集材料等。对写作也是有益的锻炼。
以上是关于加强写作能力的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 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由此,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它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显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两大目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 一旦教师熟悉教材, 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然后而知困”,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教学反思是教学研究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新的极好的体栽。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对教师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很容易落实先进教学理念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的水平。
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问题的提出,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娇正的措施……通过这些方法,你的教学经验将日趋丰富,并时刻触发你的灵感。
(一)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会追求更好地完成,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其有关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无止境地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
1、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2、要为改进而反思。
反思固然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应是为了改进而反思,要有改进、调整、行动的能力,反思出自己的问题后,要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出一个行动计划,规定时间,在预期的期限内取得改进的实际效果。
3、教学反思贵在坚持。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只有行为变成了习惯,才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才能成为一种省时省事的自然力。所以对于教学反思我们只有坚持写好每课反思哪怕只是一个点、简短的几句话,才能使教学反思逐步成为继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后实现超越自我的必然行为。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既可以是个人经验反思,也可以是群体性(教研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去进行。
1、自我调控
每节课后,教师都有必要冷静反思:这样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有多少知识可以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妥当?问题的设置是否有价值?对课堂中学生的评价是否中肯等等,这些都要在静思后,重新调控,以至于使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教师的课程理念有明显的提升。
2、互动式监督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教研组活动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反思进行互评,可以有效地检验其反思内容的正确性、有效性及真实性。同时,学校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或教育经验丰富者对老师们的反思进行点评。促进老师们反思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反思只靠自己的感觉,是不全面的。互动式监督会促使反思质量的提高。
3、学生协助
学生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镜子,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适时地考查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调整、优化课堂结构,选取最合适的教学法来指导学生。学生的协助更有助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来说,就是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不能成文,作为随笔或记录,经常翻翻,也算多了一个不会说话的教师。
1、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反思,按照教育教学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a、教学前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再次梳理,理清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老师如对自己过去的教学中曾遇到过哪些问题、采取的什么策略和方法去解决的、其效果如何,在课前做一个这样的反思对我们的备课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根据目前所教班级学生的学力状况,
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新问题、你准备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也要作一个课前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既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又可以养成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b、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c、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这三个阶段周而复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全面。”
2、教学后反思可思之处:
①记成功之举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例如: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到达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法指导的技巧等等。只有详尽地记录这些优点,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使用,并不断总结、改善,推旧出新,教学才能近于完美。
②记"败笔"之处
写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即使一个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课堂教学近乎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的某些环节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③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要及时记录,利用课后深刻反思,否则就会不了了之,教学思路得不到拓展。
④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今后教学丰富材料
对于新课程,要有新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光”出现,教师应该适时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推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用激励的方式、方法促进发散性思维形成。这些独到的见解无疑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⑤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探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学法上有何创新;启发学生思维有何新招;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与分散是否得当;课堂训练设置是否有层次感、有梯度;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知识点是否通过迁移训练得到强化等等;再次梳理之后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本节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3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在教学中,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的描写人物的语言,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是电影里的人物让他动起来,配上声音,有了色彩,那就是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4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学期语文教师教学随笔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5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要体现四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回答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08-05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8-26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06-30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1-04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11-22
教师语文试卷教学反思10-11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2-04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03-08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09-27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