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7 13:26: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画风》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风》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画风》教学反思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师教生学,照本宣读的状态。这种教学,根本没有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学习语文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着人的个体差异,更谈不上文学语言在心灵深处的独特体验。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需要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着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

  所谓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境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笔者以此理念为指导,进行了《画风》课文的教学。

  《画风》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组入选的一篇课文,学习本组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题目“画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三个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二年级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三个小朋友开动脑筋画风的过程及方法。

  [片断一]

  一、课文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

  师: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风

  (师板书“风”字)

  师:谁能用古诗吟一吟风?用歌曲来唱一唱风?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风吹草低现牛羊。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师:同学,我们能歌唱、吟诵风,能不能画风呢

  (板书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教授生字(略)

  三、讲读课文

  (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请你默读2-8自然段, 你喜欢谁画的风?

  (学生默读2-8自然段)

  师:你最喜欢谁画的.风?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个别汇报)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了两种方法。

  生: 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

  生: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是第一个想出办法画风的。

  生:我喜欢陈丹。

  师:说说看,为什么最喜欢陈丹呢?

  生:他开始不会画,但是,别人画出来后,他也动脑筋想了,也会画了风。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提问题,而且他也画出风。

  生:不对,宋涛他早就知道怎么画的,他是故意来考考大家的。

  师: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边找边画,小组交流)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斜斜的雨丝,有小风吹来。

  ……

  教师相机板书:

  (课件展示,我会说)

  师: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师:不看黑板还能怎么说?

  生:风来了,风把头发吹乱了,风藏在头发里。

  生:风来了,风把帽子吹跑了,风藏在帽子里。

  ……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

  (师课件出示^对`话)

  谁能画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我能!

  我也会画风了。

  我还能。

  师(手指课件):谁能来读?

  生:我能!

  指名生读

  师:说一说读的怎么样?

  生:第一句是问句没读出问的口气。

  生:我觉得他第二句读的很自信,声音特别洪亮

  师:还有谁会读。

  生:我也会读。

  指名生读

  师:读得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一点,会更好。你还能来读吗?

  生:我还能。

  (生声音洪亮的读文)

  师: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分角色在下面读一读。

  (生分小组练读,小组竞赛)

  ……

  三、课后拓展

  师: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画风?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生画风)

《画风》教学反思2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本文要求会认课文中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我从“风”字导入,开篇即告诉学生风可以唱出来也可以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一时间引发学生内心的思考:风怎么画?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老师当即激趣,以介绍“新朋友”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方式巧妙,学生也易于接受。

  在分析课文时,我注重从学生的感悟入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借助图画帮助孩子们理解风的表现形式,同时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在拓展部分,我设计了配乐朗诵《风来了》,小诗的内容既是对课文的概括,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扩展发散了思维,按着设计好的句式:“风来了,它把__吹__了,风藏在__里。”孩子们畅所欲言,极能展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最后,我又提问:“你们能画风吗?”这简单的一“问”,让孩子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静下来细细想想,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抓住了重点,忽视了透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我课件展示了他们的画也让学生配了课文中的句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但是由于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教材该挖掘到的没有把握好,让人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就缺乏了一些内涵。二、重视了朗读,忽视了个性。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画风》教学反思3

  《画风》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在“你是怎样画风的?”环节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红领巾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我听后觉得这些答案都类似,让人一眼就看得到的。

  所以,我说:还能不能画出跟别人完全不同的风。其中有两个学生的思维独特:她说:我要画一杯开水,本来是冒烟的后来被风吹凉了在她的启发下。另一个学生说:我要画蜡烛被风吹灭了只在那儿冒烟。如果说退一不海阔天空的话,进一步让学生再发挥想象,说出独特之处。岂不深入海底?

《画风》教学反思4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情境教学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亲自体验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我挑选了一个有风的日子教学这课,打破了传统的按一定顺序的规律,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我们周围美丽的景象,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这样做的同时又把语文和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我校位为山头上,视野比较开阔,我就叫单组同学在走廊上一字排开,画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哗哗”作响的树木;双组的同学则趴在教学楼前话坛边沿上,画隔壁中学操场上的红旗和树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在他们画画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仔细观察你所画的事物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几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画完了都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这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画与同座位的画相比较,这时候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画与同座位的画不一样,于是我对同学们说:“由于我们单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的前面的景象,双组同学画的是隔壁中学操场的景象,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画都是不完整的画,现在就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合作,把对方的画补充完整。”这时候,我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体现出了教材的要求。

  补充完整画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仔细观察你所画的画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踊跃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说:“我们现在画中的景象跟平时没有风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没有风的时候,红旗不会飘扬,树叶也不会“哗哗”作响,枝条也是下垂着的。今天我们画的是有风的'时候,红旗在迎风飘扬,树叶在“哗哗”作响,枝条也在随风起舞。”这位同学回答后,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问到:“你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齐声回答:“同意。”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他们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接着,我又继续把他们引向课文的主题,用总结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画,人们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你们实际上是把那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对吗?你们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一课──画风。”

  这时候,我就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但是通过自学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这堂课的教学前奏比较长,老师的讲解却很少很少,但是我觉得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抽象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语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画风》教学反思5

  《画风》是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辖区二年级级部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画风》,这节课受到了领导与教师的高度评价,当时我也比较满意,但是静心反思,还存在些许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结合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与同仁们共勉。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老师给你们说一个谜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谜底是什么?

  生(争先恐后):是风。

  师: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风有大有小。

  生2:风没有味道。

  生3:风抓不住。

  生4:四季的风也不一样。春天的风温暖,夏天的风很热,秋天的风凉爽,冬天的风寒冷。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风的特点还真不少。

  反思: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很快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风的印象,学生交流起来比较轻松,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导课要紧紧围绕文本,导课要讲究艺术。

  出示课题

  二、 朗读课题,引入新课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谁画风?

  生2:我想知道怎样画风?

  生3:我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4: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怎么画呢?

  师适当板书学生质疑的问题:1、谁画风?2、怎样画风?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反思: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但是,有一个遗憾:当学生3提出想知道风的形成问题时,徐飞高声说道:“我知道,我还知道有龙卷风……”,当时我打断了他的话,说课后同学们可以从《十万个为什么》上寻找答案。课后反思自己仍没有走出教案的框架,其实在课堂上可以简单向学生解释风的形成原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三、 初读课文,文中识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谁画风?(生自由读课文)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

  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课本中三人的图片)

  学生说出答案,并在书上的三人图片旁写上他们的名字。

  师:你能和他们打个招呼,与他们交朋友吗?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曹文轩,很想和你们交朋友。

  反思: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认识了“宋、涛、陈、艺、丹、招”六个生字。但是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识记每个生字的`基本识字目标没有稳妥达成。

  四、 读画结合,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他们的画上画了什么?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师:我们来欣赏他们画的三幅画。

  出示幻灯片(自己绘制)

  师:迅速默读课文,找出他们的画是哪一幅,画出他们三个是怎样画风的句子?从哪儿看出有风?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言自语地说。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画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要把你喜欢的理由说清楚。

  生:我喜欢赵小艺的画,因为……

  师随机板书:旗子 飘

  风车 转

  小树 弯

  雨丝 斜

  师:想想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请三个小朋友读读勾画的句子。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在相应的板书后,勾画斜斜的雨丝、转动的风车、飘动的旗子的简笔画。

  师:谁能把弯弯的小树的样子画出来?

  抽生上台画。

  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树图)请小朋友们猜猜:这是谁画出来的风?

  生:陈丹。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能把课文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生:能。(生读六自然段)

  师: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读得很流利,字音准,把弯弯读得很重?

  生(画风的小朋友):我知道为什么把“弯弯”读得很重。因为小树在没风的时候是直的,有风就把树吹弯了,弯弯的突出有风。师:你真会读书。我们大家来跟他学一学吧!

《画风》教学反思6

  上完这节《画风》之后,心中感想颇多。虽然第一次上语文课,但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第一,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它的学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优秀的课,必须要体现它的学科性质。第二每门学科虽然表面上无关联,实际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师本身的积累很重要。通过老师们的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才发现其实要真正的把一堂课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脑思考,该怎么上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稚嫩是多么的不成熟,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下功夫,多向老老师们学习。从这次教学中也发现了几个存在的问题。

  一、科性不突出

  语文的人文性没突出来,是这堂课的一个败笔。

  语文的学科性可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中的灵魂,在写教案的时候我把这堂课在大体上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字教学,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是拓展,让学生创新绘画。在上课的时候,识字部分的教学也分为了两步,第一步是三个小朋友的名字,这是必须会认会读的,这一环节采取了开小火车的方式,第二步就是让课文当中学生必须会认的词语,在这部分中,形式过于单一,就是让学生读,其实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一些,比如可以老师讲词语的意思,学生猜老师所讲的是哪个词语,或者是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的词语来造句,从而也锻炼了学生说句子的能力。在初读课文这一部分,只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朗读了课文,只做了表面的工夫,没深入到课文中的精髓,让学生在读课文中去品去思。就好象一根空心的竹竿,不实,从而也要狠狠的反思自己,做事情不扎实,浮在表面,没有深入的去研究课文,只做了表面上的工夫。其实在教这个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把风画出来呢?也可以在他们找出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段落时,可以在后面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喜不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为什么?从而使小朋友去思考,因为这三个小朋友很聪明,很富有想象力,所以喜欢他们,如果这样一引导的话,这个课的人文性就突出来了。

  二、语言不够精练

  这一点其实也跟本身的积累很有关系,如果自己积累不够的话,脑袋里就没有这个资源。这得还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练,重复过多,词句不够优美,不够吸引小朋友,其实语文课也可以说是一堂很美的课,老师优美的语句能更加的吸引小朋友,让他们在一种美的感受中学习。

  三、评价性的语言不够灵活不够贴切

  在这堂课中,使用的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的可真好”到底他那里读的棒,到底他那里读的好,我都认为这样表扬很抽象,不够具体,也不够美。记得方老师是表扬学生的时候,词句是多么的优美,让学生听了都倍感亲切。“你的'脸蛋就象一个红红的苹果”,在我的脑海中也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想其实这也跟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以后还要多学多看。

  四、拓展部分,形式太多于单一

  在本堂课最后的部分是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风。小朋友的想象里真的非常的丰富,感觉他们的脑瓜里藏着那么多无穷无尽的创意,在小朋友们画完之后,就让他们把自己的画拿到台上展示。其实在这个部分可以增加一个说一说的环节,“风是…,风藏在…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画,再用这个句型说句子,既可以展示他们的画,又可以让他们练习说句型,也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奠定了一个基础。其实这也跟自己的没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课,每个细节都要抓好,要落到实处。还要多想,多比较。

  上面四点应该还只是一步份的感受,还有很多问题还待自己在教学中去慢慢的摸索。只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改进中才能让自己成长。在后面的教学中,自己该学的还很多很多。同时也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锻炼机会,也让我知道了如果要成长必须的一步一个脚印来,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

《画风》教学反思7

  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设计教案时,邓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陈丹是怎样画风的?生答: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师问:除了弯弯的小树,还有弯弯的什么?学生的答案很多很。这一教学能达到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效果。

  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不仅注重让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还给学生创设情境。邓老师在教学时适时运用简笔画这一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更好地为学生架设了形象思维至理性思维的桥梁。老师讲到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这一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宋涛是怎样画风的,请个同学上来画一画吧。老师在这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思维变为具体的感知,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三、但老师在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中邓老师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动态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中。在此时如果老师让学生采取多形式的读,例如:分角色读、个人读、小组读、自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可是老师只让学生齐读就过去了,而且读的时间也不多。

《画风》教学反思8

  《画风》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理清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弄清哪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你喜欢哪个小朋友。同学们发言踊跃,有的说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有的说喜欢陈丹,因为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还有的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适时留出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表示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可以画头发飘起来了、风筝飞在空中、气球飘起来了、妈妈晾着的衣服吹起来了等等。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想一下比如气味、声音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又怎样表示出来呢?学生又纷纷举手说可以画跳动的音符、爆炸的图案、爸爸睡觉时打呼噜来表示声音,画烤鸡腿、香喷喷的米饭、香气扑鼻的花儿来表示气味……

  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马上动手用彩色笔把自己的奇思异想描绘出来。整堂课学生们读得认真,学得投入,说得畅快,画得漂亮,教学效果较好。

《画风》教学反思9

  开课真的是一件苦差事,从定下课题,到备课,到多次的试教,我曾多次怀疑过自己适不适合做老师,感觉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一篇课文拿在手里,想挑精华展示,却反而面面俱到,以致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落到实处,往往蜻蜓点水。经过同事们的指点,教案改了再改,课试教了再教,教到这个星期,感觉自己对这篇课文有点反胃了,上课的激情一减再减。今天总算熬到开课这一刻,完成任务的心情着实让人觉得轻松的'。现在再坐下来仔细想,其实磨课的过程虽辛苦,但收获也是不小的。

  我今天上的这篇课文《画风》是一篇非常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文章。“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于是,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两个版块。首先是解决“谁画风”,同时识记课文里的生字,因为大部分生字都藏在人物的姓名当中。其次就是解决“怎么画,画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积极开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学到这儿,可能有些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办法画风了,于是最后,我就请学生来讲讲,你有什么好办法画风。

  以上是我设计这堂课的粗略思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是朗读的指导。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画风》教学反思10

  在上《画风》这篇课文之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经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老师好的建议。由于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在课前准备环节上,自己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准,课程教学环节安排过多,以至于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上完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就本节课来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课程己基本上能按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上课,导入语用了学生听风声引出课题,并通过搜集学生们积累的诗句来引出画风。

  2、课前准备了一些课件和图片,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画风的图片及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老师引出了重点讲解的“艺”,这本来是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在第二课时中又拿来讲解了一遍,而且讲解的又不是很细致,这是导致这节课中时间仓促的原因。这就导致了不能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到风,并且把风吹物动的画面有感情地读出来。而且朗读的方式不够多,学生没能真正做到在朗读中感悟。课堂语言比较平淡,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xxxx吹,风藏在xxxx里”的句式说话时,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用得不较少。在这个环节和前一个环节的衔接语不自然流畅。

  4、语言组织不够精炼,对学生评价性语言过少,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理解,但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极少学生能倾入感情读出课文,但是上课时间中鼓励性语言太少,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这节课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一定会好好吸收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很多宝贵的意见。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多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本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画风》教学反思11

  一、 生字的教学不是为孩子服务

  在第一课时,我先从人物的姓名中,找出了6个生字:“丹、陈、涛、艺、宋、赵”,再重点 “丹、陈、涛、艺”4个生字,在范写时,我范写了“丹”和“艺”,可课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出在“眨”“涛”上,所以说,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并没有考虑到底哪些词语需要我们教,没有想到孩子的实际。再如,在教学剩余8个生字时,我采用了让孩子组词的方法记忆,可上下来孩子并没有记住几个,这就是一种走过场,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其实就像李老师所说:“当孩子没有词的时候,可以提供孩子组,不能走过场。”如干脆把“陈、丹、显”的词语查出来,让他们读一读,认一认。

  二、 教材把握不够,缺少钻劲

  1、 阅读层次不清

  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孩子分自然段朗读,指导了“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赵小艺说:‘我还能画!’”。其实,这两句都是要孩子读出高兴、兴奋,如果单独指导,感觉会很碎。所以我们可以自己看看有重点标点符号的段落,让孩子想象:当他们把风画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让学生整体把握朗读。

  2、教学层次不清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分辨“这幅图是谁画的?”再让学生说“你觉得他把风画出来了吗?”然后通过说话:“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引出写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自认为挺清楚的,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学生思维跳跃太大,导致学生听不明白。李老师的一番指导让我顿悟,我们可以这么做:在指导写话前,先理清楚:“谁画了什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语句,再让学生感悟事物的变化,可以问:“画中的旗子、风车、小树、雨丝怎么样了?”孩子自然知道旗子飘起来了,风车呼呼地转起来了,小树弯弯的,雨丝斜斜的。最后以假设口吻问:“如果没有飘着、转、弯弯的'、斜斜的,行吗?”学生自然说不行,再让学生说学生的理由。最后让指导学生写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层次清晰。

  3、“转”的读音和组词

  “转”两种读法都对,还可以组相同的词语“转动”,但含义不一样,念第四声时,指物体的一点为中心或以一条直线为轴作圆周运动;念第三声时,指转身活动,身体或物体的某部分自由活动。其实,课前也查字典备到了,可没有记到脑子里,怎么传达给学生呢。

  三、不能捕捉到孩子的错误信息

  如孩子记忆“艺”和“舟”的时候,再如孩子说最后一幅图肯定是宋涛画的时候,我可以追问:“这种推理正确吗?”引导学生通过书中的句子,证明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

  四、 指导写话不到位

  说实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指导时,我的确犯疑,就是这种犯疑,孩子们没有弄明白怎么写,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前要做到自己要心里有数:要选取什么句式,选取什么材料,自己的答案要反复推敲,做到正确。然后思考:我该怎么说得让孩子明白。这个例话的指导,我们不妨先示范说:“前面半句写画的内容,后面半句写风----比如说:一个小姑娘的头发飘了起来,是风把她的长发吹起来的;几片叶子在空中飞舞,是风把它们吹起来的;一个小男孩的帽子掉了,是风把它吹跑了;一个幼鸟从树上掉了下来,是风把鸟窝吹掉了。小姑娘揉着眼睛,是风把它吹进眼睛里了;小草点着头,是风把它吹得直不起腰??”给学生一些提示,一些指导,再让学生仿写,孩子们就容易接受了。这让我明白了实实在在,我们要给孩子正确指导,很多问题课前要备清楚,不会的应该主动请教,同时注意,仿写要按课文来仿写。

  五、作业批改不严格

  批改作业时,我只满足于孩子做对了的层次,一改就是一个勾,可孩子们的作业中,有的孩子书写挺马虎,这让我明白,在他们作业中,我们不仅关注孩子的正确率,更应该关注孩子写的字是否漂亮、整洁,因为这是督促他们习惯的养成的好方法。因此,不能放过孩子不漂亮的字,心中要有一把尺,对他们严格些是为他们好,绝不能马虎。

  我的收获:为什么非要等指导当老师说的时候,我才明白呢?其实,我们就需要一股钻劲,需要了解孩子

  需要什么,搞清楚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细节,所有关于孩子的信息,我们由不得半点马虎。

《画风》教学反思12

  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同桌读的对的鼓励他,读的不对的就纠正他,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不失时机进行板画,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

  赵小艺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1:“飘”。

  师板书:旗子飘

  师:我这有一幅赵小艺的画你们想不想看?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有树,有房子,还有飘着的旗子,我感受到有风了。

  陈丹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弯弯”

  师:想不想看看陈丹的画。

  生:想

  师:你觉得陈丹的`画怎么样?

  生:很美

  师:他的画中有风吗?

  生:有风,小树已经弯了

  宋涛的画:

  宋涛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我通过“斜斜的”的这个词感受到宋涛画出了风。(师板书雨丝斜)

  师:我这还有宋涛的画,你觉得宋涛的画怎么样?

  生1:宋涛的画有茂盛的树,有斜斜的雨丝,让我感受到了风。

  三、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

《画风》教学反思13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其思维的创新。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本身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教材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所学内容倍感亲切,则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最爱猜谜语了,我这有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教师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老师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教师不失时机进行板画,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

  ◇宋涛的画

  1、师:宋涛怎样画风的?指名读句子(手势)

  2、师:你看到风了吗?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看见白云在飘就知道是风来了。(你看宋涛观察得多仔细呀!只画了朵白云,就让我们感受到风了。)再读读。

  ◇陈丹的画

  1、陈丹怎样画的风?你从陈丹的画上感受到风了吗?

  2、自己再读读,闭上眼睛想象。

  3、师:风来了——“嫩绿的柳枝被风吹得弯弯的,就像在翩翩起舞。”

  生:睁开眼睛,再读读!指名读。

  ◇赵小艺的画

  1、你们看!这就是她的画。出示赵小艺的画

  2、师:这怎么能看出风呀?生:木船在大海上航行,白帆鼓鼓的。(“鼓鼓的”再读读)

  3、师:赵小艺也画出风了,她心里特别——?(自豪)那你们能读读吗?指名读。

  4、生:当别人都画出风时,赵小艺一声不吭,他没有模仿别人,而是动脑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以读代讲。通过读加深体验,感受白云在飘、柳枝翩翩起舞和鼓鼓的白帆,都是风吹的,向学生渗透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三、抓住契机,说话练习

  新大纲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计划、有选择地启发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自由联想,并模仿课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刚刚学完课文,急着说出自己想法的时机,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口语交际训练:

  师:如果让你也来画风,你会怎样画?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师:我想在你的脑子里也画出风了,现在就快把你画的风讲给小组里的同学们听吧!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法精彩纷呈。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勤动脑筋的好习惯,并鼓励学生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请同学们再把自己脑子里的这幅画面画在纸上满足他们的愿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分析课文时,以读代讲,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自主发现,逐渐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画风》教学反思14

  今天教《画风》,很美的一篇小文章,与学生生活贴近。生字很少,文中三个孩子的姓名外加一个“显”字。我们集体备课准备的教学设计也颇花了些心思,抛弃一贯学生字的思路,导入课题后直接识字,安排如下:

  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大家试着叫出他们的`名字。

  2.小游戏:每个学生与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打招呼,并自我介绍。示范: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开火车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并扩词。

  4.讨论:“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认读名字中能找到。

  之前布置过学生预习,课堂从揭题到学完生字我们一直没有接触文章,今天的生字是完整意义上的脱离文本,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恰恰相反,可是我们的课堂氛围浓厚,效果尤其好。反思这节课的生字学习,没有按照惯例读文识字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家对着图大声与图中人物对话交流,图中人物好似活了一般,这个小游戏学生很喜欢。进入到第4步找名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很巧的是这些字在我们班学生的名字中都能发现,当说到“宋”时,学生们还大声说出“宋江”等名字,喜悦与成功之情溢于言表。课本中学习的内容与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之间联系起来了,换句话说,学生的名字成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多亲切啊,识字成了快乐的事。把要学习的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尽量联系到一起,是教学的好方法,老师们可以常用。

《画风》教学反思15

  《画风》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起初读到这篇课文,我觉得文章比较琐碎,都是一些对话,看似比较难上,但是细读之后,我想到每个小朋友画的风生动有趣,跟学生的`生活贴近,因此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文本,觉得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画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但在热闹的背后总觉得有些浮在表面,问题出现在哪呢?经过课后的思考,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抓住了重点,忽视了透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是怎么画出来的?”,我抓住重点词语,采用圈一圈、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但是由于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教材该挖掘到哪个度没有把握好,让人有一种“蜻蜓点水、走过场”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就缺乏了一些内涵。

  二、重视了朗读,忽视了个性

  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有一种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的感觉,朗读的味道较统一,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经过此次课的执教,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画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风》教学反思12-02

《画风》教学反思15篇03-07

《画风》教学反思(15篇)03-09

《画风》语文教学反思02-25

《画风》教学反思15篇03-19

《画风》反思02-26

《画风》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21

《画风》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19

画风教学设计人教版《画风》教学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