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5 10:41: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老师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师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老师教学反思1

  《穿红裙子的老师》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裙子老师扎根山村,献身教育的高贵品质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我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抓关键词进行品读

  1、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她那耀眼的红裙子飘在活动场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让学生抓住“飘”这个关键词来理解和体会穿红裙子老师的忙碌和辛劳。

  2、“这些山里的娃儿可急了,他们每天三番五次站在校门口的山坡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个红裙子又飘回来”。让学生抓住“三番五次”、“等啊”、“盼啊”等词进行品读,引导学生读出山里的娃儿等老师回来的焦急迫切之情。

  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文第三自然段“课堂上,同学们跟着她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我们一会儿仿佛是没捞到月亮的小猴,水淋淋地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好像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飞扬的雪花中……”主要通过描写学生的感受,体现这位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后的省略号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我们“还可以把自己想学成什么。这个环节能提高了学生的.造句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足之处:

  1、整堂课的内容过多,使最后一段课文的学习没有完全到位,应该把力度和时间放到重点和难点上。

  2、由于是初为人师,教学经验还不够足,上课时有些手忙脚乱,主要把精力放在完成教学任务上,以致于没能顾及到班上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教学方面还缺乏方法。

  3、本课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地读出语气,不能做到有轻有重,没注意到停顿,有个别后进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4、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

  改进措施: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意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加强组织教学,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老师教学反思2

  《大仓老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篇课文记叙了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场白,另一件事是讲述他上的一节语文课。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爱正直、正诚的大仓老师。全文文字朴实感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真诚正直的品质。 教学时,我将多媒体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让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大仓老师所具备的令人感动的品质。课件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热情。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了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抓重点语句进行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课堂上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反映大仓老师正直的有关句子后,进行四步学法指导,即:读读句子;根据问题;联系上下文回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提示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从而透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去领悟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在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作适当点拨、指导,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肯定学生的理解,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不把教师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3、创建和谐的对话场景,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在教学习过程中,我也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表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教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我对学生说: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感受到了大仓老师的人格魅力,相信同学们对上课初提出的两个问题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吧!他的正直与真诚深深打动了市太,也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多好的一位老师,同学们对他肯定有许多话要说吧!然后媒体出示:大仓老师,我想对您说:_________。

老师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反思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

  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使用好“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这将直接影响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备课先阅读教参,参考或照搬现成教案,既走不出也不愿走出教参精心构造的框架,长期如此,

  教者思维枯竭,备课上课皆落俗套,教书就匠气十足;备课先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把握重难点,安排程序,确定教法,再以教参佐之,长期如是,教者思维活跃,备课上课皆能出新,教书就得心应手。追求课堂教学之美,教师反思教材,沉到教材中去,对教材洞若观火,方能上出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吸引力、课的感染力、课的辐射力。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现在的小学生已把阅读和作文当成一种负担,越发反感,连自发写日记的好习惯也荡然无存。我们老师若能带着热情去读书作文,甚至范读范写,就能产生“身教则从”的效应,甚至是“青出于蓝”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若多读多“写”,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活到老,学到老,方为人师。教师的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为己,就是古人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的多与少,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和素质是绝对不相同的。教师应以读书学习来沉淀浮躁的思想,以读书学习来培养沉稳的个性,以读书学习来培养严谨的治学学风,以读书学习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深层的还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或影响自己讲课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设计等等。所以,语文教师本身就应当加强阅读特别是写作

  锻炼,培养高于一般人的文章敏锐感悟力和评判能力,这样,上课才可能用语生动,个性鲜明,深受学生喜爱。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语文教研应立足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以语文课堂为基地,面向学生,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汇集、反思实际的教学问题,把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也让学习方法的传授切实有效。而一些预设和推演的高要求重结果的教研问题则必然让忙于教学的语文教师们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说谎的女人,再怎么漂亮都不是可爱的;说的不等于做的,写的不等于真的,组织实

老师教学反思4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误区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见,甚至于出现为希特勒翻案,为江青**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误区三;只见开头,不见结尾。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去探究。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精神抖擞地搜集资料,搞一些调查研究,对课本、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的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这反而影响了学生本来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的把握。清晰的历史脉络、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老师教学反思5

  现在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后,就要进行简单的写话训练。

  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因此我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看到一幅图时,我学生分步进行观察(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2)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意。当你叙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如在写语文书上的一幅图时,我让学生看一看近处你都看到了什么,远处有什么,然后再写下来。有时根据图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它是怎么发生的。再抓住图中的细节进行观察,如手中拿着什么,他的的表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等,从而展开想象,进行写话训练。

  当引导学生看懂图以后,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课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每次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兴趣盎然,劲头越来越高。在说话课上,我经常这样对他们说:“谁能和大家说不一样?”那个同学比刚才那个同学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些?”以此鼓励同学说话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说话的顺序,他们就会积极地表达,久而不厌,心情愉快。如果是之前写过的就把写的好的作文读一读。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满意的`作品,在引导学生看懂图以后,我会进行口头作文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才能把图意表达清楚,因为我觉得现在学生还小,词汇量不够丰富,不会表达,这时的示范起到了一个引领指导的作用,学生只要能模仿老师说的内容进行写话,也是一种有效的练习。

  写话训练要常住不懈,要让学生多读书,多看书,鼓励学生多动笔,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提高学生写话的质量。

老师教学反思6

  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资料,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资料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生活体验说说角是什么样貌的,然后在主题图中找出角,并抽象出角。再经过动手做角、折角、摸角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供给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我经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很多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构成过程,让学生把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但这节课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各环节在衔接上不流畅,资料编排上顺序紊乱。

  二、课堂灵活性不够,课堂应对本事有待提高。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时,如果把“角的大小”这一资料先放下可能效果更好,“角的大小”这一资料较抽象,在学生对角的认识不到位的情景下讲解,让学生对角各方面的认识更混乱。

  三、课堂语言不够丰富,表述本事仍需改善。

老师教学反思7

  《我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章是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里的一篇略读课文。开课,与学生做了近距离的心灵沟通:“同学们,你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只见学生们略做思考状后说:“把我们当朋友,不随意奚落同学,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是我们同学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知道了“最好老师”在同学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后,也就为我后边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那么,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娓娓讲解一种叫'猫猬兽'的动物,同学们都根据他的讲解龙飞凤舞地做笔记,可随堂小测验,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成绩均为‘0’分。=这,这,这是一位好老师吗?这算好老师吗?”随即,我在堂课上顺势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同学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内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教研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老师教学反思8

  本文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学家从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升降获得启示,发明潜水艇为例,指出鱼类是人类的老师。二至六自然段例举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表现了人类以它们为老师才有发现、发明、模仿,创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点题作结。本文词语比较丰富,要引导学生领会、积累。

  第一次教学本文第一课时,我采用先整体认知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类的“老师”,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和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本课的一个写作特点——前后呼应。第二课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3、4、5、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用表格的方式列出来,再一一讲解。在教完以后,发现用这种方式学生对内容是吃透了,但对课文中精彩词语的领会和积累,还有课文的朗读时间就不足够了。于是,在二班试教时,我对第一课时作了调整,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然后先讲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知。第二课时,我不再采用表格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再作汇报。二班的同学比较活跃,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非常喜欢,学习的气氛高涨。但由于是自主学习,有些段落就没有人喜欢,特别是看到老师拿出鸡蛋后,大家都对这个内容非常感兴趣,其他的内容兴趣就减低了。所以第三次在我自己班试教时,我就安排一个组学习一个内容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有序多了。

  本课教学还有一个重点是“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平时训练并不多,往往是优秀学生“唱”一下,所以真正要让学生都能说还真是不容易。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结构简单,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方法,我让学生运用“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解决、造出)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改进)了____。”这样的.句式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问题就显得简单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觉得,我们就是要让这个例子成为学生的老师。其实,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身边的一切皆可为师。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课后,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老师教学反思9

  大家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十分感激学校和各位教师给我这个机会。能坐在那里发言,我很高兴。下头,我就将自已在这一年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教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此刻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教学

  平时的教学工作,能够说大家做的都一样,我不觉得自我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与大家交流,所以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资料,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一天中午必须要练写生字10分钟,能够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资料必须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所以,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资料(读的方式能够自定,可小声的读、可默读,也可朗读)。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资料(在课题下)。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我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

  此刻,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向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到达创新提高、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必须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资料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能够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明白,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那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能够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我的感受和观点。能够说,我在上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我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教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此刻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仅有写出自我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能够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我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必须要写出自我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其实这就是自我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我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一样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能够和教师做心与心的交流,能够随心写出自我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理解。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应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能够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教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

  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很多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因为我记得窦桂梅教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能够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仅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景,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四、多练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资料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我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我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说真的三年级课本中60%的课文我都让孩子们写过小练笔,而这样太多的练笔孩子们肯定会厌烦,所以孩子们的小练笔,我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给予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字数也不限制,有话时可写多些,没话时也可只写几句话。

  但必须要写自我心中最真实的感想。而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我们班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除了平时的训练外,对题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网查找了近几年楚天杯作文竞赛的题目,以及各种针对作文竞赛的评论,随后对这些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再确定了考试题型范围为童话和记事类文章,而写童话的机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专门针对了这类的作文做了训练。我来学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这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我的成长,离不开在座各位教师的帮忙,在这儿我多谢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望各位教师多多指教。

老师教学反思10

  《父亲的菜园》讲述的是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借助字词典把课文内容读准确、读通顺。

  然后让学生用简略的语言概括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目的。

  其三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这一个环节按照“画出相关句子—写出感悟—同桌交流—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

  其四: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父亲的菜园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这位辛勤而又执着的父亲,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课后反思: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感悟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引导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对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任何教学过程都不是完美的。不足之处是课堂内容量大,以致某些细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课文比较长,对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生交流时,还不能完全放开,指导较多;教学时间长,用了两课时,在今后的略读课文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简洁明快。

老师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虽说是精读课文但我原计划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可是课堂的生成却超出计划,用了两节课。在开课之初,我首先请一名同学上台板书课题,可是,同学们看着我只是笑,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也没有同学毛遂自荐,在我的目光下躲闪,唉,老学生了,还得重新磨合,有点烦恼,没办法,尽快调整吧。我看有点冷场,就拿出老把戏,点兵点将吧,这是刘宇鹏看着我笑,离我最近,我就点他,这是个有点特殊的孩子,孩子母亲单独找我帮忙教育,我点名,可是他只是笑,不肯上台写字,“老师,我的字不好看,我下课抄课文吧。”在我的鼓励启发之下,终于上台写了题目。可是,由于他的字体不太好,每写一个就会引来阵阵笑声,可是我笑不出来,我一脸严肃的看着同学们,看我的脸色,学生也忍住了笑声。“字写得不好,我们可以再练,上台就是练习机会,不仅练字,还锻炼胆量,你连写得勇气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笑别人?刘宇鹏好样的!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让我们把真诚的掌声送给他!”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看出了许多,有羡慕有佩服有后悔,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还要多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乐说、会说。

  写课题过后,我指着课题,看着学生,抛出了话题“说说你心目中出色的老师。”也许是刚才激发的作用,也许是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少同学说,就像你杨老师这样的!我一笑,“不准拍老师马屁。”学生都笑了,课堂活跃起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爱心,对学生好。”“有责任心,会管学生。”“懂得教学方法,学生能高兴接受。”“关心学生。”……看着这些孩子的开心无拘无束的表达,我没有按计划制止他们,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吧,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之后,我也笑得出了声,“呵呵,懂得词还不少啊,同学们对老师的要求挺高的',看来做出色的老师还真不容易!不过,老师一定会努力的!做咱班出色学生的出色老师!”

  在课堂小结时,学生都能够总结出受到要遵守公德、遵守校规的教育,我像往常一样问学生“课文到此结束,对于本课谁还有疑问?”“没有。”“我有,”我一本正经的问学生,“课文一直说是黑人学生,可是题目为什么是出色的老师?”“因为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所以说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是我人生的老师。”看来学生还挺聪明!我趁机总结,“是呀,我国古有一字之师,一日之师的说法,我们都要虚心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做一个知书达理之人,遵守公德遵守规则。”

  这节课三起三落,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学生真的是不再是小学生了,不能小看,今天的这节课着实是给我上了一课,同学们今天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多么明确的要求:有爱心,有责任心,学识渊博,讲究教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出色的老师,只有努力,在努力!

老师教学反思12

  教学中的的两个重要元素:教和学。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元素,只有相互配合,相互适应,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一、在教的方面;

  1、仔细备课,掌握整章的知识线索,针对每节课的重点,设置适合的问题引入,例题,和作业。另外,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和作业情况,再对作业量进行灵活调整。这样就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发现解决问题。

  2、上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将要学习的内容。

  培养他们的主动积极独立学习的能力。另外在布置作业时,要布置一些与例题相似但不同的题目,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先让学生碰到新问题,思考,出错,再引导,发现问题,最终改错,解决问题。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严谨而全面的思维。这种数学素养是最难能可贵的。3,批改作业,认真批该,作业的问题是最多的。由于我对学生作业题目的设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可能相当不好,但是,这也最能反映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到底掌握的怎么样!特别是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发现就要为学生指出来,特别要问学生问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清楚出错的原因,特别是他怎么思考的,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然后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进而纠错改错。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更有益于学生形成有益于他们后续学习数学的能力。另外,学生往往都会在一个问题上重复犯错,所以,老师在引导他纠错后,要布置一些同类型的题目重复训练,改变他思维定势,避免以后再在这跌倒。

  4、讲解配套练习册,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一次在讲解练习是重复阐释。重点在于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在讲题的过程中,首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获取题目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题目暗含的信息,一定要认真审题,找到关键字眼,以其为突破口,全面获取题目信息。其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看清楚题目让你解决的问题。再次,建立起问题与题目信息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才

  能解决问题,达到我们的目标。通过反复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5、和学生一起把整章的内容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图,便于宏观掌握知识点。形成学生整体掌握知识的宏观分析能力。

  二、在学的方面;

  1、学生大多都贪玩,所以,每天的作业量不宜太多,不要让他产生作业多的根本完不成的心理。这样他会想到,为这点小事挨老师的批评,还不如做好作业了。

  2、独立完成作业,对于抄作业的同学,要严惩,让他们就去抄作业,十遍,二十遍,让他们觉得抄作业得不偿失。还有对于作业出现问题的学生不要说他们,只是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就能主动学习,乐意去学习了。

  3、所有要讲的题目,都必须是学生做过的,做出来,没做出来,错与对,不重要,一定要学生自己先经历了审题,建构解决问题桥梁的过程,后面老师再讲,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正确的路。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哪没考虑到,哪想错了,下次再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避过以前出问题的地方。同时,这样的过程也增大学生自己成功解决问题的机率,对学生增强自信心非常有帮助。

  4、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反复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典型题型。典型题目的解决从审题获取题目信息、明确题目要解决的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建构解决问题解决的桥梁、到总终解决问题。整个解题历程,让学生通过重复,掌握该种思维方法,就能让学生主动的把遇到的问题分类。从而培养其思维的严谨性、完整性。获得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

  5、在上完课以后,每一章学生都会建构知识结构图。在此时,我会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自己出五道题或者自己找五道题,配合章节图附在后面。这样既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有利于学生的复习考试。

  6、其实每天的作业都强调让学生先错题,在做正式作业。可是问题是,学生还会同一个问题上反复错。所以让学生自己制作“错题本”

  每个人情况不同,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去做。这个措施,效果相当好,

  做错一道题,就往错题本里填一道题,这就是考试前复习的宝典。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很有帮助。

  以上是我的几点自己的愚见,很不成熟,还请各位同仁见谅!

老师教学反思13

  孔庆东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很无奈,茫茫题海换来了文化的贫瘠,很不忍,李清照的苏轼的呤哦换成了模式化的解题,很不幸,没有情感的课堂也会有高分的学生,内涵与品味成了渐行渐远的隐者。凡高的《向日葵》在泼泻的黄色中窥见的是一种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动态与自我的愿望,然后你知道了什么是选材什么是象征;或者是周杰伦的《发如雪》,抒情的旋律,剔透的歌词,“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捍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生发开去便是语言中的'修辞之妙。语文可以是历史的回顾,可以是时间的流逝;可以是高山的依恋,可以是流水的深思;可以是社会的热点争论,可以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讲坛……

  一句话,小语文,大世界。

  那是一种气质,一种内涵,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蕴,是一种抹也抹不去的情感的渲泻。语文课已不仅仅只是传授字、词、句的课堂,更是拓宽文化视野,对文化的深切感知与体认,那是在阅读文本学习以后留下的精神印迹。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反复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大声地朗读,不同角色的演绎,优美段落的背诵,仿写等等。在这种时候,语文对于他们来讲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功课,更重要的是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遗留,是一种精神实质上的需要,在这里再也不是强迫性地去读去看,而是变为了一种需要,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是本着语文课真实的呼唤而生成。它不需要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它不需要片面追求愉快的教学,它也不需要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的教学中非语文因素过多。过多的游戏、表演、实验、绘画、唱歌那只是需要表演的形式。语文课应该是情真而意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运用多种手段将语文蕴育其中,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语文学的真正魅力恰恰在于将她咀嚼在口中之时的那种甘甜。是从无垠的文学田野中收获到自己的那一份果实,如同《血色浪漫》中所呼唤的真实的存在,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包装,课件多媒体只是适时的点缀。语文的真实即使是思想的停滞、交流的消逝那也是真实的收获。语文课上所运用的有效手段的灵活多样,也只是殊途同归,为了唤醒心灵走进心灵。

  于是,我为了抬起头能看到满天的星斗,愿扎根于在这肥沃的语文土地上,将这神圣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放回到苍穹之中,真实地将文本中的精灵还原到生活当中。

老师教学反思14

  “电功率”这一节课的引入非常重要。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率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们来说“电功率”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的物理名词,它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的表达式又是什么,这是老师在引入时特别注意的。

  关于“电功率”的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这个地方公式多,物理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不住易混淆,尤其是计算多,在教学时我注意两点:一是在学生做计算题时,要先按照例题的做法写出物理量用什么字母表示,相当于过去的已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清每个物理量用什么字母表示,久而久之就会记清,事[内容来于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媒体资料支持、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以及生生探讨,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即学生掌握了电功率的概念,物理含义,公式及相应的适用范围,知道了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的区别,以及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不同,并能通过动手实验体会灯泡的亮暗取决于其实际功率,直接的表征就是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发生改变所致。围绕生活中的“更换合适规格的灯泡”、“如何节约用电”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师生互动,学生学有所得,较好地实现将物理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过多的考虑有时并不一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我认为还需要改进: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过程中,板书内容和媒体内容的交互上还需要进一步做取舍,避免因出现了比较多的重复而耗费过多的时间,致使课堂容量无形之中受压缩。

  2、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导者,主要是“引导”,而不是“代替”,让学生“想到的说出来,说出的写下来,写出的做出来”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物理学科的特色——实验,可以穿插于课程之中,用于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也可以作为整堂课的开始,作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线索贯穿始终,各有优势,教学中可以大胆重组,尝试变换,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

  和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一样,在教学技艺方面我也是学无止境的,用那句实在话来说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群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手段也要因人而异,以后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将不断摸索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进步,令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老师教学反思15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本课的第二课时我是用“引导自学”课型完成的,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能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在讨论的.环节中,小组长能合理安排组员讨论并提出疑问。课堂结束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的课文概括能力不够。

  在自学“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部分学生概括字数过多,不知怎么去取舍,有的甚至是大篇的段落复制。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对孩子进行专项训练,告诉他们其实可以用“人类根据什么而发明或设计出什么”。在之后的全班交流环节中,经过我的提示,大家对四、五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就得心应手了。

  2、时间没有把握好。

  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纠结于“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时间有所拖延,以致整个课堂结束有所拖延。

  总之,经过其他老师的评课,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自然,但在时间的设计上要更加合理,不要在某些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考虑的更全面。

【老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给老师反思书教学反思01-13

老师的教学反思12-16

老师教学反思06-12

老师教学反思06-20

《老师》教学反思12-15

老师的教学反思12-16

老师教学反思11-02

老师的教学反思11-07

老师的教学反思02-26

老师教学反思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