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总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是反复吟诵,品读韵语的语言美。在反复的吟诵品味中体会韵文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韵律,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其二,要开展想象,再现韵文的意境美。韵语言约义丰,凝聚丰富,只要用心去读,眼前便会展现出一幅山村美丽的画面: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路边盛开着美丽的野花。只有通过反复咀嚼,展开想象,才干领会其言外之意,词外之情,感受语言的凝练美。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局部
我让同学从1数到10,再倒数一次。(意在了解同学1~10的读音情况,着重区别四和十的读音。)
二、看图说话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让同学自由说说你看到什么?(发挥同学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同学的反馈来板书简笔画再现插图。(加深同学对插图的'印象,同时调动同学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识字教学
1、让同学找找诗句中表示数目的汉字,并反馈。(通过找一找,圈一圈,很自然地过度到生字的教学。)
2、拼读音节。(这一环节都是很枯燥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让我们班的“小老师”支配电脑,教一教其他小朋友。展开竞赛,谁读得好的就当“小老师”来点一点鼠标。小孩都有表示欲,所以他们读得比什么时候都认真,拼读这一环节也轻松地过了。)
3、去拼音认读生字:
一是让小朋友开火车认读生字,二是师生一起作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这两个环节意在让同学在游戏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同学的心理特点决定同学对枯燥的东西比较难以接受,而把识字变成他们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那样就很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会特别深刻。)
四、课间休息
我让同学动动身子,动动手等。玩一玩“一二一”的游戏。(低年段小同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叫他们一坐40分钟并且都在学习,比较难,所以,课间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五、阅读诗文
根据课标的精神,所以这节课我把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的教学上。为了体现同学学习的自主性,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看图听读:自身听一听,边听边看,感受诗句的美丽。让同学充沛领略音乐美、语言美。
2、多种形式阅读:师生对接读(半句、一句),同桌对接读,组内开展擂台赛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同学年龄小,对于同一样东西很容易厌倦,因此,多种形式阅读有助于同学理解诗文的美,体现山村的美景。)
3、配乐朗读扮演。让同学边朗诵表听音乐边扮演诗文内容。(为了再现韵文的意境美,让同学自身去表达对韵文的理解,用自身能表示的方式扮演出来,同学很高兴,一下子就来兴趣了,纷纷走出位子去扮演。并且很形象很有创意。有些动作都出人意料。)
【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第一课,选这一课作为我校“课堂教学大比武”的理由是:让同学一开始就喜欢上识字与学课文。其二,这篇识字的课文还非常易记易读,有些同学还在幼儿班里背过,就等着老师在课堂上肯定他们。试讲时没有课件,同学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但是做游戏等环节还是非常积极,在阅读这个环节上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大比武”的上课过程中,由于没有在班内做过“我的朋友在哪里”这个游戏,同学能找到但都没能很好的完成回答(说话),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在阅读这一环节上,有许多的同学原本就会读,而我却忽略了没有读过幼儿班的小朋友,把阅读完全放手让同学自身去读去扮演,没有做到照顾全班同学,因此,课后去问问,还有四五个同学不会读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得去多多阅读有关理论知识,去找一些适合我班实际的教学方法,让班内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多设计一些适合课文内容又好玩的游戏,让同学能很乐意很容易的接受,而不是只有上公开课时才去常规化。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3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出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示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协助同学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依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发明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同学:“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同学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身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褒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褒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褒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褒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同学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同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同学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同学的学习热情、考虑、灵感改变了原先的优秀教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同学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同学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发明,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溢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4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在诗歌中学习生字,教学前我事先画好几个数字,让学生来找朋友。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重视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在教学设计上我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基础学习,将认读生字,读熟课文放在第一位考虑,在指导生字学习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音区分,使识字教学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指导读文时,重视图文对比读书,这在低段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在写字教学时,我着力做到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示范指导三结合。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第一次书写汉字,重视了学生基本功的学习。在范写时我一笔一画的给学生讲解,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5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现在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大家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体验《一去二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个小朋友带大家到小村庄去游玩为引子,把同学带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谈感受,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对诗中所提到的烟村和亭台,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理解,陈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学生甚至谈了看到图片的感受。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四人小组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
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对学生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机智欠缺。这也难怪,毕竟陈老师才执教了两个月,经验还不足。
2、朗读的形式太单一,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朗读水平上,没体现出老师的引导作用与教的作用。
〖葛雅清
1、陈老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和。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
2、在对诗意的理解上,陈老师主要采用了研读,鼓励质疑,读中感悟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使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同时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多人数的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较多的是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朋友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人读古诗,一人指相应的画。通过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最后的深入体会时,又采用师生合作读。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陈老师的儿童语言运用自如,使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不足之处:
1、儿歌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儿歌的内容。
2、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倾听,在培养学生读、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3、儿歌教学在纠正字音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句中进行,不要脱离了句子,从而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情感。
〖俞建群
陈赟老师备课认真,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能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能与其一起上课感觉是亲切的,和谐的。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可能还有这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找需要注意之处这一环节,感觉上缺乏整体性,单归单的把字拎出来给孩子们正音,既费时并且在时间上容易重复浪费。而学生
从读单个字到读词乃至念整句话,字音上的错误很自然的会重复发生,不如直接从读文当中,检查正音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在利用课件图片激趣导读上,本人认为还不太够,发挥学生爱说的天性,把图画的美细数出来,也许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更会心领神会。
〖姚晓芸
1、以读为主,以各种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既没有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请学生自己读,互相读,合作读,个别,既不显枯燥,有使学生有所得。
2、用课件上,许多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这样,既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诗意理解上,又使学生对诗意达到一定的理解。
3、不足之处就是,老师对整节课把握不够,使课堂效率未达到预期效果。
1、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态,亲切,和学生的交流平等,自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导入环节上,陈老师用了出示图,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图的效果还可以更好些,有些模糊。
3、习诗的时候,陈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先找找诗中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然后随机理解了“烟村”,“亭台”。然后再读了全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⑴看图后,学生已经萌发了接触诗的兴趣,可以师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的已境中去,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想想诗的意思。把诗句读通,在读中纠正字音。
⑵理解“烟村”“亭台”可以配合图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朗读要有具体的指导。评评说说读读,更好。
4、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朗读也有一定层次的提高。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7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8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课中总要抽出两三分钟时间来做做操放松放松,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后面的学习。在一学期的实践中我发现,课中操不仅仅是做操,它完全可以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只要设计巧妙,效果会非常好。
现就我所授课谈谈几种课中操的设计方式。
一、动口多的课,让学生动动手。
拼音教学,一堂课几乎都是读,内容难免有些枯燥,孩子稚嫩的嗓子也有些累,如果还是设计唱歌、跳舞来休息,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我设计了几套动手的`操。
1、让学生准备好纸,课中用手撕出新学的拼音字母。
2、自编了一套动手课中操。点点头,摇摇头,转转头;抓抓手,摇摇手,摆摆手;伸伸腰,弯弯腰,弯弯腰
二、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
例如,我教《一去二三里》一课学习完一到十的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把两手摊开放在桌上准备好,我用生字卡片出示哪个字,学生赶紧作出那个数字的手势。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
课中操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设计得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心的老师一定有更多有趣的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在诗歌中学习生字,教学时我设计了“戴帽子”的活动及时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十个数字生字。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重视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在教学设计上我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基础学习,将认读生字,读熟课文放在第一位考虑,在指导生字学习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音区分,使识字教学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指导读文时,重视图文对比读书,这在低段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在写字教学时,我着力做到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示范指导三结合来扎实地完成孩子们第一次书写汉字,重视了学生基本功的学习。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所以我本节课只涉及了写其中的一个字“一”。我们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为培低年级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所以在动笔写字之前,我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了指导。希望能使学生在动笔前先把姿势摆好,有了这个正确的“架子”再开始写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较了解,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 接。
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1
今天我们学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在这次的古诗教学中我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诵读古诗同时,领略诗的意境!在对本班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优美意境。《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上课时还特意配上两幅插图。图一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让幼儿更好的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 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先念了数遍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再让幼儿轻声的跟诵,紧接着再让幼儿跟着老师的后面开始大声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和幼儿一边读古诗一边做动作,这样便与幼儿记忆。幼儿念得很起劲也很开心,似乎融入了古诗那优美的环境之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首先要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通过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
其次我再一次出示古诗,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个人认为看图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在此环节就不必重复了。
第三,本篇课文的'教学是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古诗的教学并不是一蹴就成的,诵读、理解诗意还需要多次的教学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尤其是朗读,怎样读出韵味,还需要深究探讨的。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3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体现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
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假如识字教学只是单纯为识字而进行教学,会使识字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一个情境,秋天的景色真美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丁丁和明明他们约好要到郊外去旅游,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2、在语言发展中识字。
新课程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生字,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利用本课的插图,请学生看图说话,结合学生的说话内容,随机教学字,这样使学生的识字教学与语言的学习同步。即发展了语言又认识了生字。
3、活动中学习巩固识字。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天性好动,活动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及时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十个数字生字。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存在的不足之处:
巩固生字应创设一定的语境,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我在本课时的生字巩固中,教学设计得比较呆板。局限于本堂课的“语言场”,只是请学生认一认本课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先请学生认一认带拼音的生字,接着拼音朋友回家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继而分小组比赛认读,开小火车认读。从形式上来看是比较多的,但与其它语境的联系就没有了。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识字,并在识字中不断强化语境。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4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汉语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说到了他们衣服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习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03-03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篇03-29
《一去二三里》课后反思03-11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02-06
《一去二三里》优秀教学设计02-06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01-03
一去二三里试题05-07
《一去二三里》教案02-16
《一去二三里》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