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8 14:37: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1

  一、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

  1、思想上不重视,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灵活运用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按照教师的思路,直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较差,没有建立整体观念,对于公式的形式、字母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难度大与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二、反思教改措施

  1、备课时认真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做到有的'放矢。

  2、大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讨论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真正理解公式中的a和b,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学生大胆探索,经历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错题的纠正,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注重总结做题步骤。这章节知识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性很强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基础不好的学生需要手把手的教,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①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②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

  ③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变形后选择分解方法;

  ④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另外,解题步骤教师应在黑板上示范,多做题、多小考,反复强调,在复习时还要加以巩固。

  总之,通过这次反思,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我认识到了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也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整式的乘除——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是八年级上整式乘除一章中,属于因式分解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乘除中的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际上是逆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会判断何时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并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2

  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3

  因式分解是第九章的重难点,公式法是多项式因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决定一个公式一节课。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接着就让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做两个整式乘法的运算。然后,我巧妙的将刚才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得出的两个多项式作为因式分解的题目请学生尝试一下。只见我的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出来了。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我马上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轻而易举地讲出是将原来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马上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之后,我就顺利地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两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讨论了“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本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m+n)2-(m-n)2化成(3(m+n))2-(m-n)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2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4

  一、 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三、教学机智方面: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出现在“观察与猜想”栏目中,属于补充内容。但鉴于在分式部分应用较多,故拿出一节课专门讲解。

  结合着前面课后练习中出现的等式(x+p)(x+q)=x2+(p+q)x+pq,指出

  x2+(p+q)x+pq=(x+p)(x+q)

  另外,还可以

  x2+(p+q)x+pq

  =x2+px+qx+pq

  =(x2+px)+(qx+pq)

  =x(x+p)+q(x+p)

  =(x+p)(x+q)

  例分解因式:(1)x2+3x+2(2)x2-5x+6(3)x2-2x-8

  分析:(1)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2=1*2,一次项系数3=1+2.

  (2)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6=-2*(-3),一次项系数-5=-2+(-3)

  (3)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8=-4*2,一次项系数-2=-4+2

  解:(1)x2+3x+2=(x+1)(x+2)(2)x2-5x+6=(x-2)(x-3)

  (3)x2-2x-8=(x-4)(x+2)

  练习:按照x2+(p+q)x+pq=(x+p)(x+q)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x2+7x+10(2)x2-2x-8

  (3)y2-7y+12(4)x2+7x-18

  用x2+(p+q)x+pq=(x+p)(x+q)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能找到常数项的2

  个恰当的因式,使得这2个因式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6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因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故结合着单项式*多项式的整式乘法讲授什么是因式分解及提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公因式。如何找公因式?

  1、系数部分: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字母部分:相同字母作为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相同字母指数部分:各项中相同字母指数中最低的一个作为相同字母的指数。

  找到公因式后,第一步,把各项都转化成公因式与某个因式积的形式

  第二步,提出公因式,且把各项剩余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作为一项。

  学生课堂板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

  1、找不全公因式,或直接不会找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后,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去做。

  我总结的原因主要有:

  1、思想上不重视,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听起来觉着会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2、最好结合例子说明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

  3、拿到题目先观察各项特点,再动笔写。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7

  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习时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把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学习到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就形成了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接着就让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做三个整式乘法的运算。然后,我巧妙的将刚才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得出的'三个多项式作为因式分解的题目请学生尝试一下。只见我的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出来了。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我马上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轻而易举地讲出是将原来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马上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之后,我就顺利地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两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讨论了“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8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猜想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的学习,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1、可以压缩第1部分,四道题目可以减半,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堂小结更充分些。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堂上。

  3、模仿练习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9

  因式分解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阶段必考易错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学习时节奏应该放慢一些,讲课的时候是一节课讲一种方法,先分析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主。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就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此时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做作业时公式用错,应该注意的地方都没有注意,做完以后判断不出来是不是已不能再分解了,做题错误不断。

  一、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

  1、思想上不重视,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灵活运用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按照教师的思路,直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较差,没有建立整体观念,对于公式的形式、字母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难度大与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二、反思教改措施

  1、备课时认真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做到有的放矢。

  2、大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讨论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真正理解公式中的.a和b,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学生大胆探索,经历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错题的纠正,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注重总结做题步骤。这章节知识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性很强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基础不好的学生需要手把手的教,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①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②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③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变形后选择分解方法;④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另外,解题步骤教师应在黑板上示范,多做题、多小考,反复强调,在复习时还要加以巩固。

  总之,通过这次反思,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我认识到了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也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10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逆向变形,能熟练地对一个代数式进行因式分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问题一:提公因式不彻底或提公因式后丢项。

  问题二:应用公式分解因式,公式应用不正确。

  问题三:分解因式不彻底。

  问题四: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相混淆。

  问题五:代数式不能灵活的分解或灵活应用。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明确两个原则

  第一、 有因式分解要先提取公因式。

  第二、 每个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

  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什么是公因式,提公因式提什么?

  公因式的概念要叫学生明确,公因式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各项所合相同字母的最底次幂的积。

  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是要先找到公因式,再把各项写成公因式和某个式子的积形式。再根据乘法分配律分解因式。

  2、 讲清公式,应用时,

  一要判断;二要化成公式形式。三明确谁相当于公式中的第一个数,谁相当于公式中的第二个数。再应用相应的公式进行因式。

  3、对于较难多项式要提醒学生要细心观察或分组或先整理再进行分解因式,应用了以上的方法,这段时间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留心提示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应用。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1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能力,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几点是:

  1 、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较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对提高那些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好处。对以后灵活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代数式最值等知识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教学方式。

  3 、及时归纳。根据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及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如完全平方式特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结构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一提二套三查),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 、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及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5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探索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平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给予帮助、鼓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1 、探索用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及特点分析时,没有把握好时间,这是导致后面时间不够的原因之一。

  2 、课堂预设没有完成,根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根据完全平方式特点,请学生构造一个完全平方式,并分解因式。当学生基本完成后,组织学生同桌交流,交流方式为:请把你的构思告诉同伴,先一个听,一个评。然后调换角色。由于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本环节没有完成。

  3 、语言不够简练,说得太多,没有注意纠正学生书写错误。学生作业过程中有两处出错,我没发现。

  4 、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的广泛意义只是让学生体验,没有让学生开口表达。

  以上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12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 +1)(a —1)。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 归纳 猜想 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来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来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1、可以压缩第1部分,四道题目可以减半,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课堂小结更充分些。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课堂上。

  3、模仿练习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来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课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14

  一、试卷总体评价

  整张试卷以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教材为依据,特别在依据北师大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又参考了苏科版教材,实现了第二次教材改革的平稳过渡。试卷起点低,坡度缓,给了更多学生成功的体念。突出的特点有:

  1、知识点考查全面。让题型为知识点服务,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的求奇求趣。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由证明(二)、证明(三)到一元二次方程,到视图与投影,每一个知识点无不被囊括其中,真正做到了全面出击;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动手能力的考查。卷中多次出现了翻折(填空第9题,解答题第24题)、拼图(解答题第21题)、动点问题(填空第10题)、分段收费(解答题第23题)等等,无一不反映了出卷者对重要的数学思想理念、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填空第4题,又小又到位,对因式分解法做了更进一步的考查;

  3、加强了课程改革内容的考查。卷中在填空、选择以及第三大题里反复考查了视图与投影知识,考查分数达到了20分,比重明显加大;

  4、逻辑推理回归自然。数学在走过了万水千山之后,终于回归自然,恢复了它本身的独特,这不仅让人有些感慨:数学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是否曾经丧失了自我?整张试卷共考查了两道证明题,第20题实现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使用的完美结合,同时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易错点进行了考查;第22题考查四边形问题,但出卷者能反弹琵琶,把平行作为结论来证,既避开了思维定势,又引导学生严密地论证问题,对学生的基本推理能力做了全面细致的考查,让我们重新拾回了数学的原始风情,领略了数学之美。

  但美中不足的是,该套试卷居然抄袭了18分的原题,而且一字不动,连数据也一模一样,这给本来公平的考试蒙上了不公平的阴影;最主要的是它给了应试者可以猜题的误导。另外,整张试卷的层次不是特别分明,有平均着墨的嫌疑,缺少区分度。

  二、各题得分情况分析

  我校共有12个班级,664名学生参考,校平均:77。4,合格率:81。8,优秀率:50。5,各项指标都走到了历史的低谷。但各班之间差距不大,其中班级最高平均分:79。89,最低平均分:74。31,差距5。58分;合格率最高为:86。79最低为:75,相差10。21,优秀率最高为:53。57,最低为37,差距15。43,在这次考试中,师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学生的潜力已充分挖掘,若要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则需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三(4)、三(5)班,人数:110)

  分数段0—4040—6060—7575—8585—9595—100人数51121193222百分率4。,5℅10℅19。1℅17。3℅29。1℅20℅从以上数据来看,我们学校的补差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其中60——75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太多,他们在考试中还属于危险分子,倘若我们能把这一部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那后面的差生将失去市场,学校成绩将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单位:℅)题号123456789101112得分率92。681。583。442。5994。962。9696。370。3770。3742。5996。368。52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得分率81。4892。l5992。4996。393。796。387。9638。8983。761。4252。3174。8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相当欠缺,在问题的实际应用方面还没有完全开窍,至于动手操作方面,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意识,但仍然是今后教学努力的重点。

  三、典型错题分析

  1、填空题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第4和第10两小题上,第4题用已有知识解决陌生问题,考题的立意非常好,但中下等学生的能力没达到,导致失分;第10小题,把动点和平行四边形巧妙的结合起来,既考查了学生的运动观点,又考查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但部分学生由于审题不清,错把P点的运动时间当作Q点的运动时间,致使失分严重;另外,填空第6涉及到作图后使用相似、第8是个结论开放性问题,第9是图形变换问题,这几题的失分仅次于第4和第10题;

  2、选择第12、13错误较多,反映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不到位,特别是对文字语言叙述的选项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

  3、第20、22两道证明题,学生失分情况比预计的严重,特别是语言的严密性,解答的规范性,以及合理使用条件的能力,在学生身上都体现得较差,学生的证明有点象他们在家里的处世方法: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需要什么条件就拿来为我所用,而不顾及题目本身的要求;

  4、第23题的第一空,很多同学把10也加上去,导致错误;第2小问有的同学看不懂表格而列错方程或验根错误,考查形式比直接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好。但由于是原题,有的班级在考前讲到了,导致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四、今后努力的几个方向

  1、坚持能力培养的方向不变。学生的能力是他们今后立身社会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可操作性,比如试卷第21题拼图,第24题翻折,第19题视图等等,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我们课改下的学生在识图,动手操作,空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真心实意的投入到课改当中,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将来会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15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变化无穷的,而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充当,如何处理突发问题,下面以《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谈谈“以学生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行因式分解,一直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勉强接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就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自己认为这样做感觉不错,但课后我认真总结与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不足:

  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理念

  落实得不够。特别是在老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题目,再根据学生所编的题目让别的同学说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代表的一题参加小组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出的题能难倒对方。我想这样做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二、这节课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够,应针对学生进行备课。

  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在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后,学生还理解不够,基础也不够扎实,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容易接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接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三、课堂上不能“过于求全”。

  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才觉得完美,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知识点,老师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我们老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与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解因式的教学反思06-13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06-14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06-10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01-04

关于《因式分解》的教学反思10-16

《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反思06-29

《因式分解(1)》的教学反思范文02-02

因式分解与组成教学反思06-12

数学《因式分解》的教学反思范文07-13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精选6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