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识字2》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识字2》教学反思1
我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基本达成了教案预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尤其在生字的读音及书写方面着力较多。
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很多方面还有欠缺和不足: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一堂课40分钟,教师的讲解过多,大概占掉了25分钟以上。过多的讲解,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主动学”转变为“被动听”。知识点较细小、琐碎,学生很难有兴趣听进去,更何况记住、记牢;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道:“教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教”,只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才能给老师“减负”,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
其次,对识字教学投入了较多时间、精力,忽视了学生说与写的练习环节。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心,但并不意味着全部。考虑到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由于我在第一课时钟占用过多时间讲解字词,,再加上经过苏老师的指导,在第二课时我重点设计了说的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交流、讨论课文中每一幅图话的内容,并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编成小故事讲出来。学生的反响很强烈,主动参与意识也很高,于是我顺水推舟,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写话,锻炼了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中环节设置不紧凑,衔接不紧密。缺乏过渡语,语言艺术还有待锤炼、提高。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过渡,这在备课中容易被老师忽视,在课堂生成性教学中,问题便明显凸显出来。例如,当我让学生齐读完一遍课文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我说道:“请同学们看黑板”,打算讲生字发音。这样的过渡语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显得十分单调、乏味。学生出现了做小动作、回头说话的现象。这时,我要么只能讲课堂纪律的重要,维持课堂纪律,要么就采用非常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显然,后者效果要优于前者,我鼓励了部分表现较好的学生,课堂秩序才开始恢复正常。因此,我意识到好的过渡语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儿童,应多采用儿童式的语言吸引其注意力,例如,“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等诸如此类生动鲜活的语句,才能充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
今后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自我训练,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水平。
《识字2》教学反思2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配合韵文内容,安排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了解节日习俗。
一、帮学助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日期和活动形式。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传统节日的日期不太了解。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日期,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读文和观察插图,充分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对于节日日期,我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比如:在学习“元宵节”时,一个学生说元宵节就在开学报名的前一天。另一个学生马上说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对于清明节,学生了解的很少,着重由自己告诉学生清明节的日期和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意义。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了不少。
二、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乞巧节和中秋节的来历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课堂上,我为学生讲了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感知乞巧节的美好,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历史起源。有了神话故事的铺垫,学生更加喜欢乞巧节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没有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和相关习俗,让学生喜欢中国传统节日,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三、引导学生确理解准“传统”节日。
文中介绍的七个传统节日,学生都比较喜欢。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我在课后让学生搜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检查学生搜集的资料时,我发现个别学生居然把圣诞节、劳动节、元旦都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令人哭笑皆非。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传统”。在朗读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和家人年年都过哪些节日?是怎么过节的?引导学生感知“传统”的意思。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备学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展现出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效果。
《识字2》教学反思3
优点:
1.遵循部编教材的识字要点,多元识字,使用“圈一圈、认一认、拼一拼”、“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生字的书写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2.明确介绍姓氏的方法很多,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分解部件和说偏旁的方法。又增加了组词法介绍姓氏。既总结了全文,又承接了课后习题。
不足之处:
我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但是,感觉做的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下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轻松地学习。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行采用一一问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中国姓氏之多,以及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背诵。
本课渗透了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大多以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称说,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说偏旁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教学时,要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识字2》教学反思4
读读《识字2》本课围绕“桂林山水”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幅精美的插图和四组12个词串,插图与词串一一对应。
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碧水映秀峰,竹筏立鸬鹚。三幅小插图特写了神奇的象鼻山、挺秀的骆驼峰,再现了榕树下两个孩子对歌的特有的壮乡风情。对于没有南国风光体验的孩子来说,图的作用很重要。第二部分内容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识字、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自己读着教材,想到教过几遍的《桂林山水》,对“舟行碧波上,人上画中游”的桂林充满了向往。孩子们会不会呢?他们地处塞外,领略的是风吹草低,嬉戏于瑞雪飘飞,能不能在竹筏上站稳,能不能听懂嘹亮的对歌呢?对话就从走进画廊开始吧:孩子们,这个地方的景色怎么样?和我们这里有哪些不同?各部分景色说个三言两语,也许能在无意中理解了水的“碧”,峰的“秀”,会抚摸大象的长鼻子、爬上高高的骆驼峰、会心地倾听有问有答的歌声……有去过桂林的孩子,让他说说“壮乡”在哪里,孩子们都不知道,老师就讲个清楚明白。
接下去进行的是初读识字,时间要充裕,求的是个正确。在初读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层次就是诵读品味。除了采取形式多样的读书方式外,感觉学生进入文字中的意境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时候,再辅以课件演示,水的碧、峰的秀可能与声音同步了。朗读的的效果可能会真正有所提高。
写字指导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重点掌握“鼻”的写法。比较三个横的不同写法,还要引导学生与“碧”和“架”两个字里横的写法进行比较,寻找横画的书写规律。“廊”字在练习7中给出了被包围部分,要写得半藏半露的小窍门,这时候,是不是该让学生有所发现呢?填充一下词串之间的空白,给家长、为朋友介绍一下桂林山水,能成为一个说写的小题目。
《识字2》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从知识的阐述者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
《传统节日》这篇识字课文,是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的。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主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来展开。
我预期的设想觉得春节、中秋节这两个节日,同学们学起来应该是很轻松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如:春节,对于这个节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无几,习俗更不用说了,现在每个地方的习俗已经变了很多,所以连春节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贴对联的图片,孩子们还是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放鞭炮,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春节的知识孩子们都是茫然,更别说其他的节日了。
我们国家每个节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让人民不要忘记自己母国的重要日子。可是,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城市里的节日氛围比乡村还要隆重,节日味道更浓,那么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他们不可能随时进城去过节啊,怎么办呢?只能玩着玩着就过了,比如端午,大人们都处于繁忙的季节,能弄几个粽子吃一下就不错,其他的在电视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没想过,又何来知道习俗呢?
想到这儿突然觉得心酸,他们大多数的知识就靠老师补给,老师说了,证明他们听过了,回去可以看看电视,翻翻课外书,就这样而已。
《识字2》教学反思6
学习这一课,再次感受到多媒体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
巍峨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英姿飒爽的海陆空军队、举国上下欢庆国庆的欢腾场面等等,搭起了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上入情入境地讲解,使想象、理解、体验、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国庆五十周年盛典的视频,孩子们看得都不禁发出了啧啧赞叹声。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识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过,大多孩子们不知道国家领导是谁,看来每天早晨让孩子了解新闻很必要。
《识字2》教学反思7
进入二年级,教室里没有了多媒体,对于《识字2》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如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成了我教学时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作了如下尝试:
1.图文对照,让学生自读,把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把已经读懂的也告诉大家。我根据学生的疑惑相机解释。有些词语,我还采用造句的形式来理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通过诵读来理解词语。我想学生理解了词语,自然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朗读的指导我借鉴了网络上其他老师的做法,要求分别是:第一行读出一些美丽;第二行读出一些壮观;第三行读出一些热闹与欢乐;第四行读出一些自豪。
3.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我还是采用《识字1》的方式,把同一类结构的字词放在一起学习,重点放在了生字的书写上。通过比较,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好关键笔画,从而带领写好整个字。
《识字2》教学反思8
《识字2》是一篇识字的韵文,所学的词语都是描绘天安门广场国庆大典的盛大场面的,具有时代气息。节奏鲜明,声律协调。
这篇课文生字多,而且前后鼻音也很多,所以生字的读音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韵文,词语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大典、检阅”这类词语,学生很难明白。我在教学时,通过检查学生的生字读音来强调音准。对于“大典、检阅”这个词语,我通过让学生看图,说图,让学生了解国庆大阅兵,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中国人民的海陆空三军,来感受他们的威武雄壮。学生通过观看后说:解放军非常神气,很威风。他们的队伍非常整齐。在次基础上,我让学生朗读第二行词语“大典检阅海陆空”,读出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对于生字的教学,我主要是穿插于韵文中,比较随机。总之,这篇韵文像开快车一样匆匆忙忙地过了,学得有点浮躁,所以有很多不到位之处,如:教学“城”这个生字,我只强调了读音是后鼻音,没有讲它的结构和意思,蜻蜓点水。词语的理解基本是老师在讲述,留给学生的机会很少,遏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后反思
开学第一课习惯篇的教学,由于一改传统式的看图说话、模仿操练,以学生朗读活动替而代之,也给我自己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在朗读活动中贯穿读书姿势的训练与读书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随之高涨,朗读能力也在自己练习与欣赏同伴中不知不觉提高了。综观全课,在沉浸于教学快感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
一、习惯篇教学要有“整体意识”
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拿起书来对着“习惯篇”就开讲。孩子们不是很感兴趣,自己也认为只是走过场,让孩子们知道一下而已。其实内涵并不如此简单,而教法更不能如此应付。在这一课“习惯篇”的教学前,我认真地通读了全篇教材,作了全面的梳理。梳理中发现,朗读背诵是本学期语感培养的重点所在,而教材的开篇也正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要求。这正体现了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有着强烈的整体意识。作为教者,让这种整体意识决定自己的教法,显得更为重要。这就决定我们不能仅仅把“习惯篇”当作说话课来教,也不能仅仅只着眼于课本上的'几幅图,应该着眼于全册教学,甚至更远。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我让学生从全册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去练习朗读。有选择必定也有通览、有比较,孩子们在通览、比较的选择中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朗读。
二、在习惯实践中培养朗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低年段阅读要求中有这么一条: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朗读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细化成: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对于“勤于朗读背诵”这一习惯篇的教学,我的语文实践就是——朗读比赛。学生在自主选择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又在比赛中大胆展示自我。朗读者不仅能熟练流利地朗读课文,有的还加上了适当的提示语,更有两位同学已经把《青蛙看海》、《乡下孩子》背得滚瓜烂熟,背诵起来声情并茂。这正是因为在朗读的实践中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而听者,也在欣赏别人朗读时,来了兴趣。记得课堂上采取的非点名,自愿者上台的方式。一开始寥寥无几,而到后来每次都有很多同学要求上讲台前朗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活动中高涨起来,朗读水平也产生了向优力,有了提高。
《识字2》教学反思9
由于这课识字教学中所提及的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的确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词义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教育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利用现代化课程资源的辅助教学作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借助直观的画面感知词语所对应的事物,同时,还让他们在官途说图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富裕感染力的影像画面中。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够更为真实地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进而对“中国梦”有了初步的理解。
本课词串描绘的是天安门广场国庆大典盛大场面,具有时代气息。全课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天安门城楼的景色。第二组词语表现国庆阅兵场面。第三组词语表现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第四组总结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我在教学中联系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并感受北京天安门广场节日的欢庆气氛以及神州大地的欣欣向荣,体会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讲解稍显过多,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不利于对学生探究学习意识的培养,也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起注意,需要改进之处。
《识字2》教学反思10
《识字2》是以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这一中心内容,将一组组词语组成韵语歌,读起来押韵上口,便于诵读记忆,课文配以相应的插图,图文对照,不仅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认识了事物,受到了美的熏陶。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我将这节识字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能将画面描绘的事物与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健康生活常规的意识。而识字和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识字起步的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龄儿童来说,识字的关键在于建立字形与音形的联系,我充分发挥教材看图识字的优势,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结合平日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边看画面边识字、学词,并相机进行说话训练,力求识用结合。同时还鼓励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和扩展词串内容,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带来的快乐,提高识字的效率。 由于《识字2》是学生书写汉字的起步阶段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坚持手、口、脑并用,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记忆字形,掌握常见的基本笔画名称及笔顺规则,让学生在描红、读帖和临写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教学生字时我用了多种方法,比如在教学“太”时我先找出孩子们熟悉的字“大”然后告诉他们“太”是“大”加了一点形成的,他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在教学“鸟”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那一撇是小鸟头上地羽毛,横折钩是小鸟的头,点是小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小鸟的身子,最后一横是小鸟长长地尾巴,用这样形象的方法,他们很快就记住了,效果不错。
《识字2》教学反思11
《识字2》是一篇美丽的韵文。描绘了美丽的荷塘景色及塘中可爱的小青蛙在荷塘快乐地欢唱。学生非常喜欢课文,喜欢童话般的画面。
在学文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自己说话的基础上,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说谁在哪里干什么。学生很乐意听愿意说。在学生明白图意后,引出本课的.文本内容。老师用优美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让我们在一个美美的荷塘边学习这篇韵文。
在学文时重点抓住数量词“万”“千”“百”“十”,逐行找规律,学生发现每行的首字都是数量词,这些数量词我结合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指的是数量的多与少,而不是精确的多少。学生看图,一目了然。知道了每种事物的多与少,学也在朗读中尽情地表现着。比如:学生朗读“万片荷叶”时,读重音“万”,有的学生还赋上丰富的表情: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笑眯眯地,有的一副惊讶的样子……真的很完美。因此,我觉得在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结合图,再学文,不失为一个妙招。在朗读“一个合唱指挥家”时,我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听音乐会,看演唱会,问学生你觉得指挥家在台上,你觉得神气吗?学生自然异口同声:神气。这样,学生把最后一行读得十分到位。
《识字2》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会认课后的14个生字,会读会背课文。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读生字,说识字方法来记住生字,用各种方法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缺少了趣味性,仅仅是就识字而识字,识字方法过于局限,没有教给学生归类识字,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缺乏兴趣。因此针对本课出现的问题我对识字教学有以下反思:
1、识字要音、形、意相结合。尤其是有很多汉字都是形声字,用音、形、意相结合的方法会加深学生对字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例如:筷子的“筷”就可以交给学生筷子是竹子做成的,所以是竹字头,读音和“快”相同。对于一些同音字,形近字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区分,否则随着学生认识的生字越来越多会混淆。例如“已”和“以”学生就很难区分,可以让学生用组词的方法从意思上来区分。对于多音字碰到就要强调,孩子的记忆总是先入为主的,如果第一次见不强调他们会记不住另外一个音。
2、要进行归类识字。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归类识字。例如学生在前后鼻音容易出错,就可以把生字进行前后鼻音的归类。平翘舌也容易出错,则给生字进行平翘舌的归类。还可以根据生字的结构进行分类,根据识字方法归类等。
3、除了课堂识字,课后运用丰富的识字方法也可以扩大孩子的识字量。很多时候孩子认识的字并不是课堂上用老师教的识字方法学习的,而是在生活中积累的',所以生活中识字也很重要。例如上个学期,我把每课学过的生字卡片都贴在教室的黑板上,柜子上,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就有,下课就有孩子互相指着生字认。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是识字本,把自己在报纸、杂志、商品标签上认识的生字贴在专门的本子上,每周都进行汇报。
总之,识字教学应该多样化,趣味化,并且有针对性。
《识字2》教学反思13
《识字2》采用“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将一组词语组成了韵文让学生认读。12个词语和词旁的图是一一对应的。这些词语都是小学生日常的生活常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主要的精力还是花在了写字上。
由于学生刚接触汉字,因此教学生学习写字非常重要,要手、脑、口并用,先学习基本笔画,再学会笔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如“太”字,从学生熟悉的大字入手,大字下面加一点就是太,学生也很容易就记住了。每次书写,我都会让学生按着笔顺说一说,并书空,带学生会说了,再让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尤其看清起笔在田字格的位置。我采用的方法是师生共写,我在黑板写,学生在下面跟着写,再单独让学生多写几个,师巡视,必要时,握住孩子的手写一写。
对于比较难写的“鸟”,我利用每周一节的写字社团课先进行教学,把难点前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难度减小,全班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至于,美观,还没做到。我想还是先踏踏实实写好笔画吧。“一口吃不了一个大饼”,打好了笔画基础,相信孩子们会慢慢写好的。
《识字2》教学反思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堂课我用看一看,猜一猜的方式开始,一下就把孩子的眼光吸引过开了。我先出示了一个人的图画,小朋友一下就猜出是“人”字,问他们是怎么猜到的,小涛说:“图上人走路的样子像一个人。”小朋友在不断看图说话的过程中,观察能力越来越强了,心里一阵高兴。随着图上人数的增多,孩子的学习兴致也随之上升。从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通过看图,学生不仅认识了字,而且读懂了字的含义,虽然没有明讲,我相信他们对会意字一定有了一定的认识。
《识字七》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小诗的后一句“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很难理解。我先讲了《蚂蚁搬小青虫的故事》,可宇豪居然说“把黄土种在地里就会变成金子。”晕倒!一定是受了《木偶奇遇记》中故事情节的影响。怎么办呢?我想起了体育节上的事,就问小朋友我们班是怎么取得双人跳绳、三人四足的游戏的胜利的?小朋友都能说到是参加比赛的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赢的。就顺水推舟告诉他们这两句话也是这个意思。第二堂课中我又补充了一些句子“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能读懂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识字7》的内容较前面两课略显难了点,特别是理解两首儿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我结合课文插图和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整体上有个感知,这也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起了引领的作用。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情景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欲望,所以在本课中,我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讨书中的知识。课伊始,我给他们猜字谜,从字谜中由浅入深讲解对生字组成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生字的结构,有什么异同点,学生通过对比,基本都能说出藏在字中的奥秘,体会了中国造字的博大精深。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兴趣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纷纷举起小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儿歌的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水平,知道了团结力量大、做事要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之后学习“木、林、森”以及儿歌的内容,我并没有放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效果也不错。
但是毕竟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有时回答的问题也是答非所问,个别的在整堂课中都保持“沉默”,因此教学时,不能只顾赶课,而忽视了那些“沉默”的学生,应该多给这些孩子爱的阳光,让他们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识字2》教学反思15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识字2》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正确流利地朗读比较容易。文章所蕴涵的爱的教育不容我们老师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案例描述
《识字2》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新课伊始,我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紧接着,进行识字教学。然后,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再让他们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在质疑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提问很有针对性,而叶健斌小朋友的一个建议更是具有创新意义。
片段一:激发兴趣,初读课文
1.师范读韵文。(部分学生跟着轻声念)
2.师: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生:想!)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
3.生自由练读。
4.师:你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生1:“家务事,愿承担”比较难读。(师生共同正音)
生2:“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比较难读。(师生共同正音)
生3:老师,我有个发现,“父母教”的“教”,就是“教室”的“教”。
师:你说得很对,真会发现!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提供帮助,及时正音。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5.师:解决了难读的字,咱们再读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生自由练读)
6.师生对读。(师读:小朋友──生接读:正年少──)
7.同桌同学对读──小组进行对读。(感受三字韵文的韵律美)
8.师:你还想怎么去读?和学习伙伴商量商量。
(生有的拍手读,有的`动作表演读,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样子)
[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学习课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一听老师的范读,就喜欢上了。我抓住这个契机,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尤其是采取对读形式,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想再读,都争着说“老师,我还想读!”我听了,心里一阵欣喜,这篇韵文对学生的吸引力可真大!]
片段二:读中感悟
1.师: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1:我读懂了小朋友要尊敬长辈,懂礼貌。
师:对呀,“尊长辈”就是要尊敬长辈,尊重长辈。平时在家里,你是怎么做到尊敬长辈的呀?
生A:爷爷奶奶来了,我给他们倒茶。
师: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B:见到叔叔阿姨,我会向他们问好。
师:真有礼貌呀!
生2:我读懂了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要改正。
师:是的,做错事情,应该马上改正。知错就改还是(生答:好孩子)
生3:我知道了要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洗洗碗筷,扫扫院子。
师:对呀,书上说家务事──(生:愿承担)平时你都帮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家务事?
生:我帮妈妈扫过地。
生:我帮奶奶洗拖鞋。
生:我帮妈妈洗碗,洗菜。
生:我还帮妈妈洗过衣服呢!
师:真能干!你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那么辛苦,你们能帮助他们干点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真是不错呀!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说说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2.师: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生1:什么叫“长辈”呢?
师:谁来帮他?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长辈。
师:辈分比我们大的人就叫长辈,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他们都是我们的长辈。
【《识字2》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识字2》教学反思03-03
关于《识字2》教学反思03-19
赏识字2的教学反思03-01
识字2教学反思15篇03-06
《识字2》教学反思15篇03-18
《识字2》教学反思15篇03-18
识字(一)2语文教学反思03-21
《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反思02-06
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