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31 19:09: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本课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已有经验,并深刻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

  根据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点,让学生“猜一猜”,自然会联想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而且在思维上留给学生探究的线索。

  同时,由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现实存在而导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如果我们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有计划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在备课时,我觉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习1/2+1/4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然后重点对1/2+1/4的算理进行探究;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不过,在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我可以问“图1/2+图1/4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分数加减法的时候,通分的几个步骤要用连等式。因为计算分数一步加减法时,本身就只有一步,中间部分在以后学生熟练做的时候是可以省略的。而本节课是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一节课,就必须把通分的过程板书出来。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计算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或多或少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要考虑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

  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我是这样考虑的:

  1、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为避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给学生造成暗示,把异分母建行通分这一感觉,在学习新知之前,没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出:1/2+1/4、1/2-1/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4、1/2-1/4”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知识进行互补,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以下几点是我总结出的应该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数单位来引入,事实上应该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且会进行通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通分、求最小公倍数的有关知识,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

  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2/5 +3/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2/5+3/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再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两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或者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只不过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只适合能除尽的分数,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在学生自主探究2/5 +3/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2/5 +3/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了,它们才能直接向加减。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和的算式,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注意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第1~4题,主要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有人强调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应用画图,或者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计算出结果,再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还有人设计出先提供一些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这些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中,选择两个分数进行计算。经过不断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有了分数通分的基础以及同分母分数的知识作为支撑,学生的计算不难掌握的,算理让学生主动探索也不怎么难的,而最难的是这节课数学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变化的,学生对于这点上的理解是有点难度的,还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如计算后所得的结果要约分,要自觉验算。基于这些思考,我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处理好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现实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使数学计算与知识应用融为一体。我先用课件呈现生活垃圾的情景图,然后出示P110例1。在练习时,充分利用书本的“做一做”,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

  二、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1/4废金属”和“3/10纸张”,从而一是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二是能有效引领学生探究时,能往正确高效的思路上来。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处理好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做一做”和113页第1~4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予以解决。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者按“激疑—操作—讨论—应用”的线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激疑,激趣。

  本节课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正迁移规律,巧妙地以旧知引出新知。熟悉而新颖的学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求知兴趣。

  二、操作、讨论,引导、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1)多提供说的机会

  让学生把思维说出来,注重学生思维的表露,激活主体自身已有的知识,鼓励学生讨论,使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

  (2)多提供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3)在“活动”中精心设计提问,相机引导

  在学生操作、讨论过程中,老师的提问引导,机智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

  三、形成能力,应用知识

  采用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正视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创新的意识。

  ,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评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案例:

  一、猜测验证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1/4)

  师:在没研究之前,请大家猜一猜1/2+1/4的得数可能是多少?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得数是1/6、2/6=1/3、3/4,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的过程。)

  师:大家的想法听起来都有一些道理,那到底谁猜的对呢?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验证一下吗?

  (学生分头行动进行验证)

  师:你猜的得数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汇报:①、分数化成小数再相加。

  ②、折纸涂色法。

  ③、先通分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

  师:大家非常爱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到1/2+1/4=3/4。

  二、提练方法

  师:根据刚才验证的经验我们再来做一题:2/3+2/9=

  学生练习后进行汇报交流,发现大家都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追问:有没有同学用化成小数的方法来做的?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指出:看来不是每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都可以化成小数来计算的,但都可以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根据以上两题的计算过程,你知道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交流并进行小结)

  三、方法迁移

  师:这道2/3+2/9=8/9加法算式究竟算的对不对,我们应对其进行验算。你准备怎样来进行验算呢?(用和减一个加数看它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指出:其实分数加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一样。

  (放手让学生自己验算,再汇报)

  ①、8/9-2/9=

  这道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还可以怎么验算?

  ②、8/9-2/3=

  这道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减法时也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

  小结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反思:

  一、猜测中引发探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由于个体理解的多样性,有的学生用分母相加,分子相加;有的学生用分母相加,分子不变;还有的学生把这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在猜测中出现了1/6、2/6=1/3、3/4的结果。丰富的答案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自主验证中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把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中。

  二、探究中学会转化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测,产生了多种答案。“那到底谁猜的对呢?你能利用手中的去材料验证一下吗?”果断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的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找到了答案;有的学生把分数化成了小数找到了答案;还有的学生利用通分找到了答案。学生有效地把新知进行了转化,从不同途径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在运用中建构知识

  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让学生利用验证中的经验自主练习2/3+2/9,在交流中发现学生都选用了通分的方法。这时追问:“有没有同学用化成小数的方法来做的?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不是每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都可以化成小数来计算的,但都可以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有利于学生提炼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方法。

  四、在验算中学会迁移

  本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要让学生养成自学验算的习惯。2/3+2/9=8/9计算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验算,自然地引出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这时有利于学生利用新知进行迁移,从而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3/10+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3/10+1/4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思路:即先通分再计算。对于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则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

  教材80页例1,练习十四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你会计算下面的题目吗?

  出示口算题:

  2/4+1/47/9-5/94/8+3/88/10-7/10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指名读题。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

  这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计算有什么不同呢?

  揭示课题

  2、探索计算方法

  谈话:我们可以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这块试验田,折一折、涂一涂,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1/4

  学生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交流:根据你的操作,说说1/2+1/4的得数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出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成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

  想一想,如果不看图,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提问: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我们应用了什么知识?这个过程也叫什么?想一想,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先通分?

  完成书上的填空。

  3、把例1的问题改成:黄瓜的面积比番茄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尝试解答

  评讲。

  重点提问:计算时,要先做什么?

  三、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题。提问:除了计算之外,题目还有哪些要求?

  2、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

  3、讲评。

  提问: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

  指出: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为什么要把1转化成9/9?

  你是怎么进行验算的?

  4、总结方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验算。

  四、完成“练一练”

  学生计算,并选择一题进行验算。

  交流。

  五、诊断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2/5+1/4=3/9=1/3

  1/6-1/24=4/24-1/24=3/24

  3/5+3/10=6/10+3/10=9/10

  1/6+1/8=1/14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学生各自涂色,并写出得数。

  同桌互相检查。

  2、做练习十四3、4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解答。

  其中第4题提醒学

  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集体交流。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八、作业

  练习十四2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已学知识的迁移,为学生探究方法提供可能,课堂中有效渗透转化的思想。

  习题的练习既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整体评价:

  一、灵活运用,适当引入情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导航,重在引发思考。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三、后教互动,内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要合理整合时间,尤其在后教环节中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抓住学生错误资源进行“兵教兵”,让学生在交流、互帮中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也会使课堂时间分配的更合理,课堂练习会达到训练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比这节课要好。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2

  一是突出转化思想。这里的转化不局限于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这一常用方法,也包括课内生成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虽然这节课没发现这样的想法,但我课前有这方法的预测。几个学生对自己操作过程的概括中,虽然言语表达上叙述还不够到位,但他们其实已懂得了“转化”其实就是将一个新问题,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变成一个老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觉计算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我们智慧成长的载体。

  二是引入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说出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以后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先猜测一个结果,然后对这个结果作仔细的.分析,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查找出原因,再作进一步地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又有如下说明:“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这两项目标,前者涉及猜想,后者涉及到验证。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古往今来,不少发明家可贵的发现,均源于猜想。由此看来,我认为应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新课开始创设“按要求种地”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动手操作去涂色表示1/2和1/4,既复习旧知,又为后面的新知教学铺路。

  2、操作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教者能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动手操作,明白了1/2加1/4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明悟算理,掌握算法,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渗透了转化思想。

  4、把分数加减法和解决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

  改进之处:

  教学语言虽注意了启发性,但还不够明快,简洁。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或叙述不到位而想代替说,或者重复学生发言,影响了教学节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在此之后即将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在复习导入环节,口算题出的较少,有多数同学没有实际参与口算计算,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先溜号。异分母分数比大小应该由学生口述过程,而不是老师代劳。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加入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学习时也遇到过困难,而且也是这节课的关键。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复习一下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求法,或许在实际计算时会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在学生探究环节,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高,我只是注意到了大多数善于表达或能够表达清楚的同学,以便于促使他们能够总结出方法。其次,我也注意到了程度偏后的同学,在他们身边巡视并听取结果。这样下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给他们安排了优等生老师,就是为了能够带动他们。所以,我忽视了个别同学。

  3、当堂训练环节,我采用的是学生板演措施。在此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困生身上,找了多个学困生进行板演,其中也有中等生。可实际效果却不好,中等生能够做上来,但形式不规范。学困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优等生百般无聊,无所事事。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结果导致,优等生没吃饱,学困生没进步。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5

  一、教材的局限性

  1、教学材料过与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2、没有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学生无法进行主动探究。

  二、改为现在的教学方案,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1)探究的材料由学生提供。

  (2)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两个分数相加的和。

  (3)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造成学生思维冲突。

  (4)由学生自己概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5)进行验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然后,用圆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2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6-15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3-0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3-1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1-1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范文06-15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06-2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07-0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数学教学反思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