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4:58: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1、说一说: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2、算一算: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是10,100,1000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1题: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第2题: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小数点(一)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 倍。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在充分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师只需恰当地点拨即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1、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达到了本课的预期教学目标: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并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始,我设计用我们北国冬天最常见最美丽的雪花引入,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雪花有6个瓣,学生在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借助雪花图案,积极主动的编制6的乘法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我还安排了智慧屋,介绍奇妙的'6,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自然界除了雪花有六个瓣以外,还有很多与6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1、数学和生活结合,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朋友、根据座号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第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了找朋友的环节。学生对谁座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产生了纷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中的确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在发给学生的座号号中,教师有意安排了几个“数对”形式的座号,还有两个不完整的“数对”,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揭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对”。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教师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可不可以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又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小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3、评价方式的多维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本节课教学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总结方式:请你评价一下你自己这节课的表现,你觉得你能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本单元教材围绕以下几个知识点展开:会用字母表示数、常用的运算规律、公式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会解简单的方程,会利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探索用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较复杂的方程。让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在单元前3个课时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b”和“x+a=b”的简单方程。通过猜数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在教师引导下,先运用加减等式性质求出“ax=c”,再运用乘除等式性质求出未知数。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种等式性质的综合运用方法。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运用2种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较复杂的方程,能在教师的示范下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基本建立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的概念。

  1、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应该由教师给予的知识性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简化解方程的过程,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2、同时,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复杂的方程时,在“2X”的处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角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3、在处理“2X”的问题时,通过学生观察课件,去感悟“2X”作为一个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加数的双重身份,实现了学生运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一个蜕变。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让学生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时,对“几X”在等式中的角色强调过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强调,学生更能接受。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3、教师问题的提出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教师把的太牢,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其中也表现出我的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信息载体——语言的功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点阵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2到83页尝试与猜测部分的教学内容。从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本课属于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索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探索物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索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⑵每个点阵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现规律,如在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寻找到其中的点阵规律,虽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与“1,1+3,……,1+3+5+7+……+(2n-1)”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同,但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探索成果,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例如,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把点阵中点子的数量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这种联想,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思想,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三点启示和三点不足。

  启示是:

  (1)当要求每个学生写出3个带分数时,有一个学生报了一个:4又3/2,出现了问题。我能及时利用这个素材,指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个带分数,了解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从而查出4又3/2错在分数部分。

  (2)创设故事情境要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根本。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3)要有实践空间。在经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

  (1)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2)在解决课本习第3题时,要分步骤地教会学生确定整数部分、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填空的同时,知其所以然。

  (3)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的规范性、逻辑性和严密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快乐的小鸭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计算学生觉得没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好用。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够好,特别是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但是口算的正确率却很高。我想: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我们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做个减法表

  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看一看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轻松、快乐地搭、摆积木中,完成对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放在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拼搭、观察、感知,使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在抽象的立体图形前...数花生

  《数花生》一课主要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数花生,来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数花生的活动,学会用一个一个数、二个二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方法来数100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感觉比较成功的一点是: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还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数一数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充分利用学具中的小棒,让孩子们自己说说你想怎样数出100根小棒,明确100的基数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在出现有不同的数法后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告诉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并结合课件演示,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数数这一环节以学生按照各种形式数数为主,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一捆就是十,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和一个一个的数,学会数10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操作达到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学到知识和中巩固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课中我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多去探索,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去总结出线的特点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为一些线编字母,然后读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教学中利用生动的课件,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并且利用表格的方式,很直观地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比较出来,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试着画一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体验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

  但美中不足的是临时运用了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用平板展示学生的作业。因操作不熟练冲淡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干扰了学生学生的思路。所以说应用不熟的教学手段要谨慎拿到课堂上来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第六单元的标题“购物”点明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熟悉的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通过“小小商店”学习正确使用人民币等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放在购物活动中体会人民币的功能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方法,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进行等值兑换方法的多样性。但是一年级小学生比较缺乏购物的'实际经验,学起来非常抽象,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算钱。4张20元+6张1元=()元,3张5元+5张2角=()元。这部分内容学生出错,看到5张2角马上会算成10元,看到4张2元会算成6元,从而导致最终结果出错。

  2、付钱。刚开始有的学生会写1张30元、1张80元等等,闹了不少笑话。3、找钱。5角-2元7角=()元()角,20元-4元5角=()元()角,50元-31元9角=()元()角,这部分内容也较难,运用已学的减法知识,学生慢慢地在接受,但还是容易算错。

  我的想法:

  1、学生实在是没这方面的经验,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别说用钱了,就连最常用的人民币都没摸过,现在会认人民币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兑换和算钱实在是太拔高要求了。长大后连傻瓜都会用钱,为何非这么“拔苗助长”不可?

  2、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低段非安排不可的话,可以分梯度进行,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让孩子有个初步的接触;二年级“兑换”人民币,因为二年级孩子已经学了乘除法,兑换、互换相对好算;三年级再学习“付钱、找钱”,学生有了用钱的直接经验,“付钱、找钱”就不在话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这是一节开放课,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有什么特点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为了使学生对口诀的结果记忆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9个2,记得当时说出了4点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我认为指出要求过多,不知学生是否听懂或记住。自认为四点要求条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在做数学时有的放矢,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问题,而且在第三点提出后又恐担心学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电脑屏幕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义,看来插入理解表格学生还是可以看懂的,看来的确有画蛇添足之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长颈鹿和小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过2-9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意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以童话形式围绕整节课。创设了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

  教学时,我首先以鸟儿南飞来到了长颈鹿宾馆,长颈鹿遇到了“分配房子”的难题。让学生帮助长颈鹿叔叔解决问题,这样带着童话故事色彩的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生帮助长颈鹿叔叔解决难题后,又飞来了另一批小鸟,长颈鹿又该怎样给小鸟安排房子呢?此环节看似与第一环节重复,但是这一环节,更能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数学意义,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解题策略的熟练掌握。

  紧接着我设置了“小动物回家”和“猫捉老鼠”的同步练习,利用多媒体教学,声音与图象的.巧妙结合,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也成为了整节课的**。

  整节课的学习气氛很轻松,学生学习情绪也高。但是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于表面,学生能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是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并没有深刻掌握。

  今后教学中,我不应该只停留于课本,而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学习考虑,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实质性的`深刻的理解整节课的知识内容,才能让我的课堂上得不只有温度,还要有深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习惯及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的提问过于琐碎,呈现一问一答的情形,虽然问题都是学生在回答,但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建立。

  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动空间的问题,我的教学课件可以订正为:我演示摘果子的过程,边做边用手势提醒学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摘下了几个,还剩下几个,问“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再说一说。”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

  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学生讨论不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加以牵引,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其大胆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课间的时候就对着这几个小题进行了比较,发现5、6题的数量关系的本质上与前面的1、3题雷同,而且第7小题比较简单,而第4小题倒是一个不错的习题。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对于课本上练一练5,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核心提示: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让学生说说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30-7=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1)利用数的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出的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到黑板讲解,我在讲评加强理解,巩固算法会更好。3)利用计数器演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加强理解,(4)竖式计算,对于数位的理解,孩子们可以说都会,整十数减一位数。

  有了第一道题的铺垫我让学生尝试25-8这道题,几分钟过去,我巡视了全班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回到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两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个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你认为哪个对?请同桌学生讨论:看看这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的要说出,错的要找出错因。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么算?孩子们都认为25-8=17是正确,第二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甚至学生当减数个位不够减时,居然倒过来减,对于减法的意义理解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后进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认识钟表》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整时和半时。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钟表)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点认识“整时”、“半时”。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2、集中展示“整时”的4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3、让孩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相同。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计时方法,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半时。最后,我安排了一组“认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进一步认识钟面。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3-08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12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2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2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0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5

小学数学“数学乐园”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