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8 10:30: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电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阻教学反思

电阻教学反思1

  一、新课的引入:从复习提问“什么是电流?”“怎样才会产生电流?”引入新课。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才会有电流。由此可以猜想:所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另一方面,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可以猜想:电阻越大,电流会越小。接下来对猜想进行实验研究。

  二、向学生交待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回忆“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入手,进一步引出用“控制变量法”来做这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第一次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因此,在连接实验电路时,除了复习电压表和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外,还要提醒学生一些应当注意的问题。每个实验做完后,利用取得的'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且要再次强调实验的条件。

  三、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更多,原因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让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我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阻教学反思2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一)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引入电阻概念上,本人引用生活中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导致速度不同来作类比,并通过实拍的视频来说明。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路面越窄,路面越不平,坑坑洼洼,路面车辆越多,汽车受到的阻碍就越大,速度越慢。电荷在导体中运动情况和汽车在路面行驶情况很类似,电荷在导体中运动也会受到阻碍作用,自然很清楚的引入到电阻的概念上,学生也很明白。

  (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像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还是就拿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例子来作类比。

  如某人开车要从单位回到家里,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三)相同的水泥路面,相同的路面长度,但一条水泥路又宽又大,另一条很窄小,你会选哪条路?引入车在路面受到的`阻碍与路面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车越容易通过,也就是受到的阻碍越小。

  利用这种就生活情景来作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四)本节课我努力做到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问题式教学、师生合作化课堂。无论是在概念的建立,还是在分组实验中,都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了多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课堂自始至终贯穿一种多向探索、勇于创新的积极氛围,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六)本节课我最大可能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是我没有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素质,以至于有一组探究电阻和横截面积关系时没有顺利得出结论,经过我课堂指导,最终达到了要求。另外,有一个小组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课上我没有有意识的找简单的问题点名提问,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以后讲课时候要注意到。

  (七)本节课是本教研组搞的一次听课活动,听课老师们认为此节课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尤其一些平时玩闹的同学也参与到了活动中来。但是要注意到个体差异,尽可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尤其活动不起来的那组,尽力鼓励他们,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电阻教学反思3

  教材在编排《电阻的并联》一课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结论;然后利用并联电流、电压知识推导出1/R=1/R1+1/R2。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课堂就会显得既单调没有容量,又不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我是这样活化教材的:

  1、利用三次实验得出“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结论。首先我引导学生画出电路图,然后让学生把5Ω、10Ω、15Ω的三个电阻组合进行实验,测出三组电流、电压值,通过分析三组数据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要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必须进行多次试验。

  2、用推导出的规律检验实验得到的结论。把实验中的数据代人公式1/R=1/R1+1/R2进行检验,既是对实验的评估,也让学生认识到实验中误差存在必然性。

  3、精心设计习题,对学生进行规范性训练。公式得出后,学生通过练习、演板,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评,强调计算中要有原始公式、计算过程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4、把并联电阻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我是这样设计的:

  1、家里的用电器同时工作时的电阻大还是单个工作时的电阻大?

  2、家中线路允许通过的电流是10A,家中已有用电器的`电阻为33Ω,还能接多大阻值的用电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有体会:教材只是教学的参考依据,我们只有突破教材,凌驾于教材之上,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电阻教学反思4

  电阻这节课的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展开教学的。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逐步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先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不是硬性地将电阻的概念灌输给学生。

  在引入电阻的概念后,用设问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将生活与物理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出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和探讨,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新课程理念。由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生设计方案和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去研究每一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探究方案,利用自制教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探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最后对电阻的应用进一步拓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环节,尤其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电阻教学反思5

  这节课本应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三种讲授新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让学生总读课本,然后根据课本的要求,按照“五步——反思”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六个步骤去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更正,学生分组实验结束,教师再讲授这节课有关内容及实验过程请注意事项。

  第二种方法是教师边讲授新课,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时进行分组实验。比如教科书P75:设计实验中,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在讲授过程中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分别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教师再次提问那电压表、电流表应该怎样连接?让学生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即刻动手接实物图……(以下的实验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去进行实验)

  第三种方法: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将这节课所应讲授的内容全部讲授结束,特别强调下一节物理课到实验室做实验一、实验二时注意事项及应该怎样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提及的三种教学方法,我都曾尝试,不同的是第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第二、三种方法则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采用第一种方法讲授新课时,成绩比较好的.几位同学收获非常大、记忆犹新,但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则感到难,不和从哪里入手去做实验。第二种方法学生动手时全部在教师的指挥棒指导下进行动手实验,大部分的实验小组都能如期完成实验,但学生在听课过程感到压力大,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实验虽如期完成任务,但课后作业检测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反映,在上课时只能顾及教师所提示怎样做实验的步骤,其他则没有时间去思考、消化。第三种方法,教师先讲授本节课有关内容,并强调了下一节物理实验课应注意事项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上课时轻松,第二节课到实验室做实验时比较顺利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感觉良好!为此,同一节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收效却不同。

  在当今课程改革理念下,结合物理科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应该怎样开设物理课堂教学及学生分组实验呢?我认为采取以上的第三种方法较为适宜,通过实验培训学生模仿别人动手能力,为自己日后出到社会谋生会形成一种良好动手习惯,因有创造发明的学生毕竟太少了,绝大部分学生有模仿能力就可以立足社会了。

电阻教学反思6

  本课是高二物理《静电场》这个单元的重要内容。本人通过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具体讲,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到比较满意。

  一、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合理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11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 通过两个学生以戏剧的形式模拟一名老农在市场上买导线的情景,最后由于商人与老农都没有学过物理,对导线的选择束手无策。所以老农请学过物理的同学们来帮助他。戏剧导入可以瞬间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让同学们有马上想学完这节课的兴趣,并且最后老农请他们帮忙,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有体现他们认同感的机会,营造相互竞争的氛围。

  2、作出猜想:根据初中学习过的滑动变阻器的知识,猜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系,当然进行这个因素猜想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诱导。根据“生活中的导线一般是由铝组成,为什么没有用铁造的导线呢?”的生活情景,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由“大功率灯泡灯丝粗,在220V电压下比较亮,而小功率灯泡灯丝细,比较暗”的生活经验可猜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两个生活情景,积累感性认识,有一个定性的了解,以便在得到科学结论时,产生心流体验,将大脑中存在的错误认识纠正为科学知识。

  3、假设结果: 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的长度L、导体的材料、导体的横截面积S有关。这只是定性的描述,那么具体的定量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这就必须要进行试验,科学探究。

  4、设计实验方案:我将高二十班50人按照4人一小组进行分组(其中尖端小组、与进小组为5人),让小组根据实验目的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定试验方法,选取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这个环节是开放性的环节,各个小组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确定实验方案。最后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开放,出现了四种实验方案:直接用欧姆定律测电阻(用电压表测电压、电流表测电流)、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测电压与影响电阻因素的比值关系、根据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测电流与影响电阻因素的比值关系、自己设计仪器直接测电阻。科学实验的关键是学生内化知识,并自然地生成知识。

  5、进行实验,记录结果:记录所测物理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如以下表格(以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测电压与影响电阻因素的比值关系为例)








电压

材料









U1









U2









U3









U4









L,S(镍铬合金)













L,2S(镍铬合金)













2L,S(镍铬合金)













L,S(铁丝)













  6、分析数据: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则不同导体的电阻之比就等于所测电压之比,再与导体影响因素L、S、的比值进行对比。在误差范围之内,可以取其较准确的值作为科学结论。

  7、表达交流观点:每个组独立得到结论后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小组可以讲解自己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在交流过程中,别的小组要认真听讲,在听讲过程中分析讲解小组的实验是否合理、是否能改进。讲解小组在给别人讲解时,可以得到认同感、自信心。

  8、误差分析:误差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两种,可以去消除偶然误差,尽可能地减小系统误差。当然,就需要改进试验方法,改进实验仪器,小组合作密切。发现有个小组提出导体的电阻还与环境的温度有关,因此我将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进行了演示实验,加强科学的严谨性。

  9、通过例题一(题目略),巩固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让学生先演算,老师把学生做的情况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然后点评。

  10、讲评课本的例题,让学生先思考,提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老师再讲评,并指出这就是串并联电路的原理。老师进一步详细讲解串并联电路的原理及应用。

  11、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恰当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章节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要选择最有利于开展整合的章节内容来发挥整合的优势,而本节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例题巩固,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因素的定量关系,推导导体的电阻定律,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导体的电阻定律在现实中的运用。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四、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猜想,然后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论分析得出垂直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接着让学生推导电阻与影响因素的比值和电阻定律,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问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演算,并把演算结果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无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部分的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电阻定律的应用时显得太匆忙,有前紧后松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应该把这节课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一小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

  虽然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但在改变过程中会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多与学生沟通,多思考,多问计于他人,我想,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对于这次实验,既不能悲观失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论怎样,我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永不言弃。

电阻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 “ 头重脚轻 ” 。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4 教材设计

  “ 伏安法测电阻 ” 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 “ 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 ”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 “ 伏安法测电阻 ” ,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平台,把握 “ 开 ”、 “ 引 ”、 “ 放 ” 三个环节。 “ 开 ” 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 “ 引 ” 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 “ 代替 ” 学生得出结论。 “ 放 ” 即 “ 放开来让学生学活 ”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 “ 标新立异 ” 。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 “ 做中学 ” ,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最后,由于本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风娃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总结

电阻教学反思8

  20xx年11月17号,学会教学法(讲学稿)研究中心在我校举办年会,我有幸参与其中收获很多。

  本次年会初三公开课由无锡的范老师和我校的宋老师开设,题为《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范老师借用我的初三8班上课,宋老师为了磨课也借用了我的7班和17班上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全程参与了准备,观摩和评课过程,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姑且写下来。

  首先是准备过程,要上好一节公开课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我们物理组集中了集体的力量,帮助宋老师听课,磨课,出谋划策,指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测量电阻,为什么要多次测量,怎样处理数据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就看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是否切实有效。我也积极思考,创设了一个双十一买到假货求鉴定的情境来引入为什么要测电阻的问题,这一情境获得了宋老师的采纳,另外梅老师提出的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自动生成图像的想法,我也觉得非常好,虽然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弄过,但很有兴趣去尝试,终于经过1小时的摸索,初步掌握了实现的方法,再经过修改,解决了同时处理三组数据以及两张图表同屏呈现的问题,另外在帮助宋老师和范老师使用白板的过程中我也熟悉了白板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很有用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只有在备课的充分准备中才能强迫自己去学习,在此我看到了在压力作用下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也看到了宋老师作为一位骨干教师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反复修改教学方法,修改,反复模拟,试上,直到上课前一天晚上十点,还给我打电话交流教学流程,我想,换做是我恐怕不能如此刻苦。

  到了正式上课的环节,宋老师从衣着妆容,到步态语态,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展现了一个成熟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最好姿态,学生也许也被感染了,纷纷展现最佳表现,课堂就像花园,一朵朵花苞争相绽放。

  而另一位老师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首先是课前与学生的见面会就充分展示了一位老教师的自信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充分考虑学情的丰富教学经验,课上展示出的教学设计也是别出心裁,虽然有些步骤我暂时不能理解其用意,但仍能感受到她强大的气场,相信她课前也花了很多功夫去准备,而且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处处留心,才能有深厚的积淀。但是我相信我们自身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新思想层出不穷,只要我们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刻苦学习不断磨练,到我们走上舞台的时候,必定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电阻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我认为结论和应用不是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本节课主要应该是结论的.得出过程即实验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如果学生能自己做,自己得出结论是最好的,但一般耗时太多,而结论出不来。为了追求上课的完整性,我采用有学生完成每一步探究过程,除了实验过程例外(因为这是比较耗时间的内容),学生得出结论。

  1、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人类认识电流的过程开始,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猜想———学生设计实验(主要是设计第一幅图,第二幅图一般学生不易设计出)———学生实验并得出数据

  2、分析数据:分析数据间代数关系;图像分析数据(从数据看是正比或反比,从图像跟能说明正比反比关系),此过程学生在书中图像画能比较阿訇的说明问题。

电阻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上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电阻器》这一课,由于课前我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故课堂效果也颇为令人满意,当然课堂内也有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下面就是对这堂课的一些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通过课前的小实验——“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让学生明白是灯泡的亮度是能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的,而改变电阻又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铅笔的长度来改变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这是一系列的连贯思维,自然而顺利。

  2、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把滑动变阻器连接到电路中的六种方法,尔后又通过实际动手总结出哪些连接法可以改变电阻值,哪些连接法不能改变电阻值,以及向哪边移动滑片电阻是如何变化的。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电路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串联在电路中。电路图是很多学生的弱点,他们不习惯于画电路图,也可能是不屑于画电路图,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动手画电路图的习惯。

  4、通过及时的反馈练习让学生更加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作用,如:“要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接线柱?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接线柱?”,“请总结出滑动变阻器连接的规律?”

  5、通过及时而富有启发性的“前奏”提问,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原理。如:“电阻的阻值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6、及时地通过交流与讨论让学生互助学习分担教师个别辅导的压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有些乱的感觉,讲话声多。部分学生速度太慢,影响教学进度,但又不知如何去改进?终止他的实验?不好,不终止他的实验又影响教学进度,使得教学时间紧迫。也许采用同学互助方法能够解决部分问题。

  2、有个问题讲得不够明白?“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就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我们一般倾向于放到阻值最大处,但与教材相配套的“探究性实验报告册”又倾向于放到中间的位置,故课堂内对这个问题讲得不够充分。

  3、课前实验是采用课堂演示方法,这有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重建

  1、实验前,应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规范,还应加强学生实验步骤规范,让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2、改课前小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熟练学生的操作,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这堂课除了完善以上两点之外,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教学语言可以更加精确,提问方式可以更加具有艺术性,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等。另外还有一点,备课之前一定要尽可能的预见上课时所会遇到的问题。

电阻教学反思11

  1.教师备课时要亲自操作做实验,主要是提供的电源电压与滑动变阻器配套上的问题,有些电压达不到3V,甚至有些2.5V都达不到。

  2.本实验一定要弄清实验目的,条理要清晰,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

  3.本堂课学生分析正比和反比很困难,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一定要注意突破,教师应从多角度分析。

  ①小学的正比和反比知识,如:当a/b=常量,a与b成正比;当ab=常量时,a与b成反比。

  ②从倍数角度分析。

电阻教学反思12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物理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落到实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在《电阻》这堂课中的反思:

  在一节物理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灯光,并改变不同导体,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灯的亮度发生了变化。灯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根据前面的知识同样可以知道是由于电流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呢?请你尝试利作课桌上的器材设计相关的实验。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猜想与验证猜想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但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还有要对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一一总结,使没有弄明白的同学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实验才能成功,使有新想法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找到答案。教师应该多做少说有很多想法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教师也可以从中知道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学生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像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就举了一些生活中简单易懂的例子。

  如(1)某人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个人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所受到的阻碍跟人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电影散场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是打开大门还是打开旁边的小侧门让观众出去?(打开大门)为什么呢?(如果仅仅打开侧门,很多人就会被阻在门口不能很快的出去,而打开大门人们很快地就能通过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人群通过门的快慢跟门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跟门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人群越容易通过,也就是受到的阻碍越小。

  利用这种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要板书和多媒体结合在一起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实验室里应用有他的局限性。要根据学生的适应程度随时改变自己的引导方式。

电阻教学反思1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从学生的检测和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就学生的学习这一块的目标基本达到,应该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达到了88%,原因大多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两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课中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在猜想阶段,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性质的动画对他们正确的猜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电阻一定时的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电脑动态画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性课堂中的提出假设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形成假设;在形成结论阶段,由于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局限,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抽象功能对学生的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多媒体的大容量高速度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

电阻教学反思14

  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探究的方式。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采取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认为 教师讲的要比学生说的明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及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首先,我让学生设计了电路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勇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画图,学生画出了如下的五种图形,我没有想到学生思维如此开阔。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采用哪个图更合适,学生各抒已见。有的同学认为,以上五个图都可以,因为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都可以测出来。有的同学认为要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能够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而第一、二两个图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有的同学认为,虽然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不利于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一致认为,第一、二两个图不能改变电压和电流,就不能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只有第五个图能使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又可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因此,选第五个图为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的电路图。

  由于有了以上的看法,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学生自然就会设计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成功失败之处,更亲自体验了设计探究的过程。

  传统式教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知识牢固,基础扎实,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但传统式教法有许多局限性:它虽然能为多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好比走路,传统的某些教法不仅给学生指出路,而且还要扶着学生走,抱着学生走,看起来学生虽然走过许多路,但并没有学会自己走路,一旦老师放手,让学生找路,就常常变得不知所措。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会考试,考分很高,但是在科研课题和实际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信心和勇气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这种状态和创造性、开拓性是格格不入的。而现代教学法则恰恰在培养人的独立工作能力上显示出其优点,它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开始可能会跌跤,但跤跌得多了,学生自然使学会了走路。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思想,培养新的意识,只有具有全新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转变观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电阻教学反思15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节课利用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导致小灯泡亮度不同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灯亮不同?”从而指导学生阅读,从导电性和对电流的阻碍两方面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对学生掌握电阻理解其含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对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的渗透,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的基本方法通过用小灯泡亮度体现电阻的'大小使学生对转换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汽车走不同路面阻碍不同与电阻类比,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含义。

【电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阻》教学反思07-01

电阻教学反思07-02

《电阻》的教学反思12-07

电阻教学反思04-08

电阻教学反思04-08

电阻教学反思精选范文02-06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04-12

测量电阻教学反思11-27

《电阻》教学反思范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