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方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方形》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教学构思立足于课改新理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操作—猜想——验证——应用”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在学习过程 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也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得到很好落实。也有一些地方值得进一步的反思和改进。
一、规范操作过程。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没有达到预期的.操作效果,原因之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大小,学生操作难度大,也难规范,花时较多。在摆长为5厘米,宽是3厘米时,操作层面基本是同一个档次,如果)在学生操作后,如能设计思考必的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摆的?你用了多少块小正方形?还能用更少吗?”如果是这样,也许效果更好,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有深度。
二、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从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推导迁移到正方形的,采用了转化思想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如果能把“宽为4厘米,长为8、7、6、5、4厘米时,面积各是多少?”能够一一呈现,或把它做成表格,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数学思维更具深度 。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也是作为今后必须改进的一个方面。
《正方形》教学反思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正方形》教学反思 3
一、教材:
今天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获得。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本节课是珠心算与数学相结合的一节课,我在练习中让学生用珠算来检验算式的结果正不正确,这样就把珠心算与数学结合起来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初步了解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求它的面积来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书上的是不是其他长方形也有这样的规律这一环节我用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一来代替了。在教学中,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再通过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从而引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巩固练习过程中,出示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方形》教学反思 4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这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之后进行的有关实践问题方面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过程中,感觉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但从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实验(操作)——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种长方形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堂课中,两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测量各种长方形数据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二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之间关系。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正确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迁移。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四、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先通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再结合导入部分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再进行把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样开放的练习。
另外,在我的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态太过严肃,在一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妥当,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努力。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因此在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来开展,并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
《正方形》教学反思 5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图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空间观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即“实验—发现—验证”的教学思路,由学生自己摆出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再整理长、宽、面积的数据,对数据进行观察,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总结公式。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力求体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2、学会合作探究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过程。以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小组成员各司其责:摆长方形、记录数据、补充表格、共同寻找规律。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和效果。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又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黑板、草坪的面积,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解决书本知识的技能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思维能力
在最后一道习题中,安排了“设计书签”的'问题:给出书签面积,由学生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设计书签的长和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发散了思维,灵活运用了公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5、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变化的长方形”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此法引入,既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明确了学习目标,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正方形》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正方形》教学反思 7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二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正方形》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一开始让学生在校园建筑中找出图形,有助于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已有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之后的揣摩,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是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教材的'把握是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把握教材不仅是把握当堂课的教材,本课前后以及想关联的知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层次,这些都是需要把握好的。在充分把握教材熟悉教材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融入课堂。
其次是做为数学教师,很多数学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语言值得我们推敲。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很多出乎我们预料的口语化的语言词汇,我们应怎样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描述上去,也值得我们推敲。上课前概念清晰,思路明确,这是必要的条件。
第三,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节课,在重难点上花的时间有多少,采取的手段是否多样,是否适合学生,这点很值得我推敲。在课堂上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在重点难点上花的时间不够,以为学生都会了,这样往往会忽略一些后进生。因此应该在重点难点上做足功夫,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让教学为目的服务。
《正方形》教学反思 9
本课主要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为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张形状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问他们是什么图形,再要求他们在教室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孩子们观察细致,学习热情高涨。
二、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并数一数。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想想可以怎么验证,动手试一试,再小组内交流验证的方法,最后反馈。
学生在讨论之前往往想法没有那么全面,通过讨论,很多孩子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长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两组对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有的孩子对折之后进行比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是直角,更有的孩子想到了把四个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比一次就证明了四个角都是直角。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动手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就避免了有的孩子的思维被别人带跑,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孩子能学着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正如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小组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正方形》教学反思 10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正方形》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要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的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事帮指正,谢谢。
《正方形》教学反思 12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难点,在推导计算公式的课堂上,学生基本都能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以为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在练习的时候学生却犯了很多的错误。尤其在综合练习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公式混淆:学生在题目出现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时,会将2个公式混淆起来,求面积的`时候用周长公式,求周长的时候用面积公式;这主要肯能是对公式推导的过程不深刻,对公式一知半解。
2、单位问题:单位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中一直犯的错误,首先,不看前后单位,不管前面是什么单位,最后的单位就看问题,这样在学过单位换算之后,错误率很高。看来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还要继续培养;其次,是学生不看题目,统统都写面积单位,尤其在计算周长之后也写上一个面积单位;最后,就是不理解题意,尤其是评价手册上有这样一题:一块长方形花圃,长15米,宽8米,在四周围一圈篱笆,这块花圃有多大?学生按照平时的经验,围篱笆就是求周长,好多学生都计算成了周长,其实多大是求面积,看来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打破,尤其是在仔细读题方面要多加培养。
《正方形》教学反思 13
在教学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从‘体’上剥离出‘面’——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认识长方形,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正方形》教学反思 14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比较注意的是数学的知识教学,往往忽略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应用。学生可能学会了知识上的技能,却不会把数学和世纪生活连在一起,在生活中不会应用数学,这样就造成了数学和生活的脱节,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课堂上,我从身边的正方形以及谜语的方式引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充斥着生活,生活处处充满了数学,这样的数学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另外,本节课堂上,我让胆小的同学回答问题,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们更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而不是放任不管,让他们自生自灭。而且,这节课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他要到取得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勤于动脑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知道,当学习,尤其是数学的学习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新引力时,学生才能真正的.“动”起来,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把书本上的东西进行转化,变成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活动,把首相的数学转化为学生喜欢的事物或者生活,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正方形》教学反思 15
一、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从一幅画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从而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
二、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并通过摆及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知识的探究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发现,最好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分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分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感受了经历知识个过程。
四、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设计了操场的练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要求操场的面积必须知道操场的长和宽。给画配玻璃和铝合金边框既是为了课的完整,达到前后呼应,又能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一个比较的过程,在比较中更深地认识了面积和周长。同时在训练习题5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大。为能解决同一根绳子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这一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另外,在我的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本来设计有估算一环节,但运用的并不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努力。
《正方形》教学反思 16
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机器人引出新课,并借机器人鼓励学生,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进行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这一环节。叫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其实,在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3、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正方形时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不标准,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4、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5、教师的语言不凝炼,学生已经掌握的还要重复多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 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
《正方形》教学反思 17
1.运用已有经验,理解抽象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一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理解知识。周长这个概念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解释这个概念,他们会感到无从谈起也很难表述清楚。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他们对物体的周长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结合这些特点,我设计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理解周长概念的过程,。事实证明:教学中有效运用直观性原则,寻找直观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连接点并通过迁移原则,有效疏导学生思维障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此时,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里,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推荐,展开辩论等多种形式,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出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思路是活跃的,有时可以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放手让他们去研究去探索,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激发探索兴趣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让练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练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激发起学生探索兴趣。在练习时,我只设计了几道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的选择研究的课题,既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分层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课的时间少,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时间多。力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他们探索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学习了新知,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愉快的,轻松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正方形》教学反思 18
1、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自导自主的学习方法,流程为“合作探究,导入新课---实践应用,探究新知---继续探究,学习新知---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堂总结,发展潜能---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2、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合作交流、发现、归纳的方式来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特别是在交流中体现出了“兵教兵、兵练兵”,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意识,讨论交流比较热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做例4时,有的小组内动手折纸、现场拼图、再探究过程,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动脑,直观形象地得到了结论。
4、本节小结时,我采用表格形式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清楚的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了印象。
5、在展示环节,强调了学生每一步都要说明理由根据,让讲的同学头脑清晰,听的学生明明白白。
6、不足之处:展示中浪费了太多时间,学生讲解时,几何语言使用不够恰当。今后要在课堂时间掌控方面和训练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上多加努力。对于特殊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学生还没有准确记会,以后还需要多给学生些时间去背诵。
《正方形》教学反思 19
1、知识回顾:
本节课学习正方形,正方形是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故在本课的一开始,简单回顾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是很有必要的。
2、定义,性质及判定:
用插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帮助学生弄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内在联系,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及其判定。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
3、性质:
在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后,学生对于研究图形的性质已经有了体会,即研究性质的角度是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因此顺理成章就开始正方形性质的研究。
其次,由正方形的定义得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所以正方形具有以上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为便于梳理,性质总结列成表格,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系列的平行四边形了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
4、知识运用部分:分别设例题选讲和小试牛刀两部分:
所选一个例题两个习题
例题巧妙地将正方形正三角形结合在一起;
习题1:帮助学生再次理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
习题2:正方形、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知识点综合运用。用以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5、反思:
理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又试图给学生释疑。希望学生养成释疑的习惯。
6、课外延升:
其一:正方形也是旋转对称图形(结合初一的内容,从图形的运动角度,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点,以用于正方形,)希望学生能够形成用运动的观念思考分析问题;其二是一个:综合性数数的问题,为了降低难度,特安排了一个小题以作提示;学生如果能够领悟的话,第二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本节课将平行四边形的一系列从属四边形都作了一个交代。明确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
《正方形》教学反思 20
《正方形》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基础内容,不仅涉及到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还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相关。在教授这一内容时,进行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正方形》教学反思要点:
知识目标达成度:首先,回顾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且具体,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方形的定义(四条边等长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等)以及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根据结果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学生参与度:反思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情况。是否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和活动中?有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使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模型、动手操作等方法?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是否有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加入?
教学方法与策略: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结合了直接讲授与探索发现学习?是否适时引入了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正方形特性的理解?是否有利用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正方形的教学不仅仅是记住定义和性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反思是否有足够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正方形的各种变换和组合,如折叠、旋转、对称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操作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
评价与反馈:评价方式是否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是否包含了观察学生操作、小组讨论表现等形成性评价?给予学生的反馈是否及时、具体、建设性,能否帮助学生明确改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应用:正方形的概念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反思是否成功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通过测量身边的正方形物体、设计正方形图案等实践活动,增强学习的意义。
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风格不同,反思是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当的支持和挑战。是否有效识别并支持了那些在理解几何概念上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的强项和待改进之处,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正方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反思08-18
《正方形》教学反思(通用22篇)05-27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11-15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4-15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4-1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2-17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04-21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09-09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