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
前几天,书记来听我的课,我选择了《蚂蚁和蝈蝈》,全文一共三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炎热的夏天,蚂蚁不辞劳苦地搬粮食;第二小节讲述了蝈蝈自己贪图享乐,还嘲笑蚂蚁;第三小节介绍了冬天里蚂蚁和蝈蝈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十分适合低年级小朋友阅读。
该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当时我的想法是:除了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之外,要适当加强说话的训练——在文章的一、二两小节,都用到了“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于是,在学生解决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并指导他们细读了一、二两个自然段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点,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式。就这个句式,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一群蚂蚁在搬粮食,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一群蝈蝈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接着用前面《识字2》中学习到的体育项目说一说“运动会上,运动员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说一说“下课了,同学们在院子里活动,有的……有的……还有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结合实际学会了灵活运用这一句式。
第二课时教学文章第三自然段,我仍然紧紧抓住这个句式,先让学生用口头填空的方式回忆了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让学生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扩充:“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堆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蝈蝈(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当这四组句子一起放在学生面前时,给学生的震憾是强烈的,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也不言自明。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这个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再以说来促进学生的朗读与理解,起到了“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这里和盘托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2
在第一课时,读字词时,主要理解“荒岛”和“孤零零”。我就问孩子们什么是“荒岛”?他们都很踊跃的积极举手发言,但是都认为荒岛上还是有些植物、动物的,但是没有人。而且,插图上画的小熊旁边有几朵花,小孩子就说了,树上画的还有花呢。如果这样子理解,荒岛的感觉就无法出来,也就无法感受最后小岛绿树成阴的美丽场景。于是,我就跟孩子们强调,“荒岛”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只有小熊一个人的地方,即使有一些树,也是枯黄、死掉的树。有了前面的渲染,读到后面的“漫山遍野、绿树成阴”的时候,孩子似乎特别能感受这种绿色的美,读起来非常愉悦。但是,我继续问他们,小熊用了多长时间才完成改造的?小朋友就又到书上去找,从“种呀种呀、种了很久、一年两年”可以看出小熊付出了汗水与坚持,才换得了小岛现在的一片绿色。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
那么小熊一开始是一个人,感觉孤零零的。我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想象一下他们什么时候感觉孤零零的,有学生举例说爸爸妈妈不在家,只有他一个人在家时,感觉孤零零的,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一下爸爸妈妈不在家,只有一个人在家时的`心情,大家的心情立马就沉了下去,可见能够体会到小熊的那种孤单、害怕。那么你是小熊,你现在最想干什么呢?很多人说了爸爸妈妈回来,有人陪我。那这样子,就能理解小熊下面的举动了。最后,小熊不停的说“欢迎你们”,孩子的语气不是太到位的,因为前面有一个修饰词“不停”,可见小熊是非常的开心了。于是,我就让孩子想象不停的说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并且进行了示范,孩子马上就能读好了。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3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生活语言。重视培养学生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识的数”是在教完10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教学知识,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教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糊涂的小蓝猫”这个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唤醒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情绪的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用100以内熟悉的数字说一句话的活动中去。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所以课堂上,老师先让同学们看看一张自己的全家福,引导出学生说出自己家中熟悉的成员的岁数,然后再以猜年龄的智力游戏的形式说出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使学生感受到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活动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师能巧妙地设计猜、数、糖果和花生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注意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合流,让学生体会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
3.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4.注意课外延伸,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运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4
《认识整十数》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初步走上轨道,但最近却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没有以前高了,或许是自己少了学生刚入学时那份呵护学生积极性的举措,比如发言积极的奖励贴画,带着热情洋溢的笑脸给学生上课,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在本节课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加上课件的引用实际效果好一些。
片断一:
师:新学期来到了,爸爸妈妈一定给我们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学习用品。你们看,青青的妈妈也给青青准备了很多铅笔呢!(出示)
师:一共有多少支呢?
生:10支。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象这样满10支我们可以怎么样呢?
生:满十支可以捆成一捆。
师:那这一捆就是几支呢?
生:一捆就是10支。
师:我们就说1个十是10。(贴出:一个十是10)
师:再加一捆呢?
生:20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2个十是20。(师相应贴出“2个十是20”)
反思一:找准知识生长点,以旧迎新
认识整十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从1数到20,并且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2个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这也是本节课的生长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本节课始,我通过创设新学期爸爸妈妈给小朋友准备铅笔这一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的概念。
课中我虽然注重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又因害怕学生一旦动手课堂纪律差而放弃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小棒,包括准备小棒,这些想法还是不对的,可不能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5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注意通过直观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整十数的意义,认识数的组成,具体认识几个十是几十,以求形成整十数的概念。其中认识“一百”做得比较具体,让学生看到“(9个十)再添1个十”是10个十,捆成一大捆是“一百”,清晰地感受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其次注意借助直观体会写数的方法,用计数器拨珠了解几十怎样写出来。这些都是好的做法。
就本课而言,我觉得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多了。课堂需要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但简单问答式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促进思维的作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因为它不需要学生主动寻求、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没有机会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成份去认识所学数学知识的属性、本质,去感受知识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有效的互动是需要提供思维空间的,要特别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思维性。要从层次目标出发、围绕知识本质设计问题,使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讨论和交流来理解所学内容。这既用于学生学习新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数数,帮助学生体会和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在认识三十、六十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直观十个十个地数十、二十、三十……,分别认识3个十是三十、6个十是六十;学生数数时,不能仅拿出五十、七十,“举起来看一看”,应该要求数出五十、七十放在桌面上,每次都让学生数一数十、二十、三十……,并追问为什么是五十、七十,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几个十是几十”。
2.认识数位的活动再适当加强一些。应该说通过数数生成“百位”的方式是好的。但可以加强一些。在十位上数满10颗(即数到一百)时,不要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揭示数位,可以让学生思考:十位上满10颗是一百,要怎么拨?前一位就是什么数位?再根据学生的思考拨珠、揭示“百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右边起第三位为什么是百位,还可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体会由于数数的需要产生了新的`数位。
3.写数、读数应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整十数,学生已经有了写、读10、20的经验,不必用问答式的方式由老师自己板书写数。究竟怎样做呢?我认为:一是可以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四十、八十、一百,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来,再交流怎样写的,获得整十数的写法。二是写数后应该让学生读数,认数不读数是不行的。可以在写数后,要求学生把写出的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三是适当归纳整十数的写法和读法,使学生明确: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没有单位直接写0;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0不读。这是以后千以内数、万以内数和多位数读写的直接基础。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7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以及十几减9的口算,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再通过摆小棒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对于15-5=10,10-3=7这种“平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①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②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③“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8
《小池塘》一文,这是一篇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我备了这课教案,我实施以后有几点感受:
一、一个亮点
我认为抓住关键词引入新课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在揭示课题,知道这是一个池塘后,我追问:“池塘”和“小池塘”有何不同?我说:加上“小”字池塘就显得更可爱了。会读吗?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对小池塘的喜爱。
上课一开始就把孩子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下面学习生字,学习朗读课文,学习说话等教学环节都笼上了对小池塘的浓浓的喜爱之情。写作文讲究点睛之笔,上课也得抓住点睛之笔呀。
二、一个收获
学习第二句“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理解“一闪一闪”,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一闪一闪的? 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理解这个词意思。学生回答:霓虹灯是一闪一闪的;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运动鞋上面的'灯一闪一闪的……我再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水波”与“眼睛”有何相似之处?从而让学生知道“水波”会闪,“眼睛”会眨,所以作家这样打比方。
三、一个困惑
在进行思维拓展训练时,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式 ( )倒映在池塘里,像( )时学生有点困难。因为学生积累的比喻句不多,这怎么引导呢?
四、一个建议
在学完第二段,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我们刚学过的春天的景物你还记得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说道:燕子、布谷、蜻蜓、飞机、热气球……我接过话头说:“对啦!只要地面上有的景物池塘里都有,地面上没有的景物小池塘里也有,小池塘像不像一面神奇的镜子?”所以齐声读“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生字“世”“界”“把”“们”“汽”。
2.理解生词“世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知道小水滴的旅行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板书:旅行
借助拼音,谁来读读这个词。同学们,喜欢旅行吗?说说,平时都跟谁到哪儿旅行过?
2.板书:小水滴
有一个小水滴,也和小朋友们一样热爱旅行。它常常对小伙伴说――
出示:我是一个旅行家,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猜一猜,小水滴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时候,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3.小水滴都会到哪儿去旅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小水滴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4.指导朗读课题。(轻松、欢快)
二、朗读课文,学习词句
1.轻轻地打开课本,仔细看,认真听老师读。(师范读)
2.我知道,小朋友都想读课文了。接下来,请自由朗读,注意把每个字音读正确,不会读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生练,师巡视辅导,随时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3.大家读书本领真强,敢不敢展示一下?
4.先来看这个词语:世界
世界指的是哪里呢?说说你们的理解。(出示世界地图和各国地图)这才叫世界呀!
5.学习写好“世”和“界”。
世:第二、三笔都是竖,第四笔是短横,最后一笔是竖折。
“世”书写口诀:左低右高是长横,竖画高低有不同,距离相等要均匀。
“界”书写口诀:田字扁扁,八字舒展,撇竖站稳。
6.在小水滴的眼中,这个世界是美丽而神奇的。屏幕依次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山峰、大海、草原、公园。
7.要想欣赏到世界的美丽风光,可不容易,先要闯过词语关。自己先练一练。开火车读,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读得对,就跟读一遍;读得不对,我们要帮助他们。
8.其中,这个“峰”是本课的生字,注意是后鼻音,跟老师读一遍。
9.细心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这四个词藏着一个秘密。对,就是小水滴到过的地方。(此卡贴在黑板上)想不想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风景?睁大眼睛,一起跟着小水滴去看看。播放幻灯片。
10.小水滴还带来了一些词语宝宝,你们能认识吗?老师建议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一起跟着水滴去旅行。
11.小朋友真会学习,词语都读准了,那课文能读顺吗?自己练练,注意标点和停顿,特别是长句子的停顿。每人至少读两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1)出示句子: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比较难,谁来读?老师有个建议,如果你能注意一下停顿,就能把句子意思清楚地告诉别人了。再试试。
(2)出示句子: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
指导朗读:这句话很长,先练一练,注意停顿哦。谁来展示一下?
评价朗读:真是朗读高手,听他这么一读,我们就知道了小水滴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听出来的?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地方。
(3)小水滴还去过哪些地方?接读句子: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
指导朗读:多美的世界啊!请小朋友相互之间练一练,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谁读得好,就伸出大拇指称赞一下他。
(4)昨晚,一场雨把小水滴带到一个公园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谁来读?出示:我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水洼。早晨,太阳出来了,水洼倒映在天空和云朵。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越来越高,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
指导读通读顺。
三、引导探究,指导写字
1.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字。词卡出示生字“把”“们”“汽”,生认读。
2.仔细观察,这三个生字都有什么共同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认真观察字形,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一边描,一边想这三个字怎么记,怎么写。
4.老师也想写这三个字,谁来教教我?
5.老师学会了,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请打开习字册,描红、仿影、临写。不忙,先和图上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姿势美。好,开始。生练字,师巡视指导。
6.实物投影讲评生字。
教后反思:
跟着水滴去旅行――我教《水滴的旅行》
【课文再现】
水滴的旅行
我是一个旅行家,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
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
昨晚,一场雨把我带到一个公园里。我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水洼。早晨,太阳出来了,水洼倒映在天空和云朵。
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越来越高,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
【文本解读】
《水滴的旅行》是一篇寓情趣与科学知识于一体的科普小短文。全文采用拟人的写法,通过旅行家小水滴的自述介绍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过程。全文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小水滴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有趣的旅行经历。这篇课文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还是修辞的选择、情感的表达,都有独到之处,使儿童能够情不自禁地阅读并喜欢上它。
一、形象――可爱
科普类作品主要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目的',大多运用浅显的描述和解释性语言,直白但不够形象。而以科普童话的形式来普及科学常识,就必须讲究形象的塑造,使读者能够在直觉的、心领神会的艺术形象中既体味文字之美,又懂得科学常识。
而本文的题目“水滴的旅行”本身就是一个令儿童浮想联翩的意象的载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无疑是美好而久远的期待,更何况是七八岁的儿童呢?这样的关联,最易触动儿童的情感世界。
“我是一个旅行家,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试想,哪颗童心会不被这样的身份吸引?这不是对枯燥的知识产生的兴趣,而是自然、真切的情感追寻,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小小旅行家”的自豪之中。
沉浸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再带着好奇继续往下读,就会被小水滴有趣的旅行经历所吸引,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也会在短文的滋润下自然“生长”。
二、修辞――想象
科普童话,之所以能吸引儿童,除了塑造贴近他们生活的形象之外,就是运用那些富有童趣的修辞方式了。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它们都是想象力的产物。《水滴的旅行》当然也不例外。
这篇短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理性的科学常识变得感性生动,形象丰满。“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作者连用三个“去过”,气候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不仅写出了小水滴变化的奇妙,还写出了小水滴内心的快乐!
如果说,第二自然段呈现的是旅行的欢快,那么第三自然段则是静美的。读着这样的句子,孩子们一定会幻想自己就是小水滴。这样的修辞和想象符合儿童的表达。爱上这样的修辞和想象,对于儿童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三、文路――转换
在这篇课文中,具有丰厚意蕴的儿童言语思维不仅表现在意象和修辞当中,还表现在结构和构思之中。因此,阅读这篇课文,要体味作者的思路,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现。一是小水滴旅行地点的不断转换,从最高的山峰到宽广的大海,从青青的草原到浅浅的水洼;二是小水滴心情的变化,从旅行中的欢快到旅行结束的不舍。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儿童心领神会,欣然而悟。
当然,这篇科普童话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识字学词是学习的重点之一。识字学词当然要在读中识,读中学。要识的字很多,要学的词也不少,但只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课文的题目是“水滴的旅行”,循着这样的思路,创设“聪明水滴有办法”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0
《好学的爸爸》是一篇第一人称写人的文章,讲的是爸爸勤奋好学学习电脑,并成了电脑高手。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和识字、写字上。紧扣教学重点,我借助图片和实物,形象地表现了爸爸操作电脑时与自己女儿对话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充电”是本文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教学时,我做出疑惑不解的样子,问学生老师不太懂,你们能帮帮我吗?学生非常兴奋,他们有的说:“有时候爸爸的手机没电了,放在插座上充好电就又能用了”;有的说:“我的电动赛车用的也是充电电池”;有的说:“我妈妈的电动车每天都要充电”……许多学生都充满了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于是我就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在这篇文章里“充电”是什么意思,许多孩子边读边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原来充电就是“再学习”的意思。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引导迁移,将学生课外对电脑的了解联系到课堂中来,更好地是体会“爸爸”再学习电脑时代需要,又展开了师生互动,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充电”的比喻意义,还使他们进一步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即爸爸勤奋好学的精神,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问“高手”一词时,若能把握住爸爸操作键盘这一重点段落,结合话语和插图理解爸爸是对电脑技术熟练的人,就更能使学生明白爸爸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是再学习的结果。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高手”练习技艺的过程,对学生具有更好的启发,对于知识则起到巩固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认真把握教材,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创造性的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更有动力。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1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针对教学目标,应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能用完整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多些、少些”,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利用身边的例子引入。上课开始,我就问学生:教我们的老师有多少?我们班有多少人?学生兴趣挺高,一起在数教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然后再数我们班有多少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数100以内的数,也让学生学习的劲头高涨。数出:老师7人,学生51人(板书)。然后由这两个数据让学生明白:“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然后还是用身边的例子: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人数差不多),来引入本课的另一个知识:多一些和少一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效果挺好。
3.采用欢快轻松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的`模仿和说教。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义后,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加熟练理解。让孩子们互相举例子,更加巩固含义。然后全班交流:孩子们举的例子挺好:比如说:我又10支铅笔,小红又50支,小红的比我的多得多等例子,加深学生多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2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3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春笋》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实物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将一个从菜市买来的春笋,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浅褐色的外皮……然后有用刀将春笋春笋的“外衣” 一层一层地剥去,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当然会发觉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语训练发挥想象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这样叫:“春笋,春笋,快醒醒吧。春天来了,快来看看春天吧,它多美呀!”
一生这样呼唤:“春笋,春笋,快出来!快出来和朋友们一起玩儿。”
一位小女生,用很轻柔的声音说:“春笋,春笋,快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它在等你出来呢!”
看!我们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三、动静结合、激发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书包当石块压在头上,学生作出使劲的表情,将掀翻的动作做得惟妙惟肖。
上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教学,使有限的教材内容再生无限,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4
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次小教研活动。早晨第一课,我郑重的邀来了心雨和细雨两位老师。并一本正经地对孩子们说:“今天,两位老师要来看看我们班小朋友上课的表现,过几天呢,黄老师也要去看看一(2)、一(3)班小朋友上课的表现。我们还要给你们打分,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认真,上课回答问题最积极,声音最响亮,老师会给你刻一个大拇指。。。”呵呵,这一招还真灵。就今天自我感觉,外加心雨和细雨的评价,我们班小朋友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分析一下原因,多媒体当然是功不可没啦。
这次在网上找的这个课件真的是很美,别说小孩子了,就连我们也陶醉其中了。晚上乘车回家,心雨对我说:有多媒体,真的'是很幸福!是啊,多媒体,总能让一些对于孩子来说长长的,可能难于理解的句子,就通过那么几幅图画,或者一个简单的动画,就把所有的难点都搞定了。虽说多媒体是共享的,但是调换班级什么的也有很多麻烦,不是这儿没空就是那儿要去上课什么的。
本来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欣赏到这么美的小池塘。可最后唉,很多无奈!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幸福!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他们正确书写。
识字是低年级学习的重点,所以在教学写字这一块留有充足的时间。一些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跟着书空,反复进行练习,让学生加深记忆。
让学生通过看图、动作演示,理解句子的意思,使他们感受到鲜花和星星的美丽和繁多。
我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把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图画在头脑中恰当地组合形成板块,这样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并在诵读中体会词串押韵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读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来。
【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23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12
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26
一年级部编下册教学反思02-13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3-16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6-17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02-02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04-13
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