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教学反思1
本节作文指导课的成功之处有:
1、绝大多数同学能围绕“趣”字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能够抓住人或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细节把趣事写具体,且感情真实。
2、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写作与交流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与写作方法的总结。
紧凑的结构,流畅的过渡,积极的参与,让这节课表面看来感觉很好,可细细思量,却发现了诸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 指导没有到位,缺少关键点的支撑
作文指导课关键在指导,而这需要老师课堂上的机智。在本节课上,我注重了多种形式的.指导,如回忆往事、相互交流、个别指导、点评范文等,但对于每个关键点,却缺少了一种敏锐的发现。如学生谈到范文“动作写得不错”时,我仅仅是表扬了他会发现,而没有更进一步引导全班同学去读,去加深印象。类似的还有学生指出“中间描写太少”“麻雀醉酒的样子没介绍清楚”等时,我没有更进一步去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兴起在这个地方做做文章的念头。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一是备课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是课堂上的应变能力缺乏以及教学的功力不足。
二、点评过多,缺少写的锻炼
在本节课上,我让很多学生都参与了点评,既包括对学生的故事,也包括对范文,还包括了对病文的评价。从学生的反应看,他们很是喜欢这样的方式。但喜欢不代表他们就有这样的能力写出文章来。从课后的习作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写,即使在课堂上已经给了不少例子。
点评,其实有三四处即可了,不需要那样多的反复,需要的是练习,也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自己所点评的东西,才能理解什么叫“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口头上的东西往往是不作数的,只有“白纸黑字”才能让人信服。
如果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关键的一段两段,然后针对此做点评,学拟题,那么课堂上的很多发言将有更好的着落点了。
三、没有点出语言描写要有趣
范文的语言描写非常有趣,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范文中的语言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稍加点拨,指出除了选材有趣外,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描写要有趣,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就会有意识的去注意起来。
四、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却不愿与他人交流,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1)性格内向;(2)怕被人指出缺点,缺乏自信心。2.个别学生选择不恰当,“趣”字不能很好地突出出来。这与学生自己的体会有关,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不够透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如果老师明确指出“我们通过人或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把内容写具体的目的就是表现出这件事的有趣”学生应该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有的学生作文内容仍不够具体,这与学生的语言积累、写作能力的形成都有关系,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以进一步提高其写作能力。
只有精益求精,充分思考,把握好主体与主导间的关系,多研讨,多学习,才能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好,也学生受益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少犯错误,尽可能地避免失误。
《童年》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比较品析,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2、体会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品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感受童年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放《童年》)
同学们,听着轻松愉快《童年》的歌曲,看到你们一张张童真的脸,老师很是羡慕你们现在的无忧无虑。有一位诗人想挽住这如水的光阴,想留住这如花的童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钱万成的《留住童年》。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散读。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7页,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抽读,评价。
3、齐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留恋
三、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留恋童年的情感。
1、你是从哪句诗读出了留恋之情?
摘下:留住
珍藏:珍重地收藏
2、从这句诗中,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但是我怎么看不出是对童年的留恋呢?你们是从这句诗的哪些词看出来诗人留恋的是童年?
预设:
树叶:童年中有意义的事,只要采撷一片,就能反映童年的美好。
不老的春天、常绿、永远永远:童年的美好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损,童年是一辈子值得珍藏的财富。
诗:人生的诗篇。
追问:
你觉得树叶指的是童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理解?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3、同学们已经读出来,诗人把童年比作“树叶”和“不老的春天”,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之情。
抽读,朗读指导:语速慢,重读“不老的春天”。
4、我们如果要表达对童年的的留恋之情,我们可能会这样说:童年非常美好,我要永远把它留存在记忆中。人生会充满活力,直到永久永久。老师的表达和诗人表达哪个更美?为什么?
明确:
1)老师的话很直白,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追问: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XX比作XX,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留恋。
2)诗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说不到就算了)
小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魅力啊!
抽读,谁来读一读这一节诗?
评价: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读出诗人的留恋之情?有没有让人感受到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朗读指导:语速较慢,抒情地,重读 不老的春天
5、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一节诗,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改后的句子,“这”变“那”)老师改了一个字,你发现了吗?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在情感上更亲近,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看似平淡的一个字,其实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在朗读时要加以重读突出。
抽读2个,指导朗读:重读“这”。齐读。
那么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感。
6、我们学完了第一节诗歌,谁来说说看,我们刚才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明确:
诗句很讲究押韵,会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读来琅琅上口,还讲究炼字,这就是所谓的“诗一般的语言”啊!
小结并齐读: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第一节,感受诗歌语言美,感受诗人的留恋之情。
四、师生总结方法,小组合作品读诗歌第二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让我们四人一组进行思维的碰撞,看看哪个小组最能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我们来一起看诗歌的第二节。
预设:
1)押韵
2)失落的往事是缤纷的花瓣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
追问:是什么样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你能结合具体地诗句说一说吗?
花瓣:美好。
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风是轻轻的,花瓣缓缓落下,轻而缓,画面很美。情感是留恋的。语速稍慢,抒情地。
缤纷:花瓣纷纷落下的形态,就像下文“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不单指颜色,多而杂。
3)弥漫
你有没有觉得哪个词用得很精妙,富有诗情画意?
和香气匹配,同时也表明对生命的影响深远。
感受到什么情感?
感受到对生命永恒的意义。
明确(学生说):
将“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一来说明事情多,二来说明事情美。成长伴随着收获和失落,伴随着甜蜜和苦涩。长大后,童年的回忆只有温馨和甜蜜,会灿烂一笑,即使是失落的,也是如此。
任岁月流转、世事变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2、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的第一、第二节,再次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独立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地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品一品诗歌的语言美。
预设:
1)押韵
2)比喻
“山”比作“困难”
“海”比作“困难”
“迷路的…,清醒的…”拟人 眼前暂时的困难终将被克服
“船”比作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将童年的无忧无虑化为勇敢和乐观,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3)在炼字方面有没有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原文和删减后的,对比朗读)你体会到了情感上的什么变化吗?
明确:
“也”看似平淡,却能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一种豪迈的气概。
除了“也”这个字,诗中还有哪些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
“只是”:对未来的迷茫是暂时的。
“总是”:困难最终总能克服。
“就”:豪迈的气概,面对困难要充满勇敢和乐观。
追问:
这仅仅是对童年的留恋吗?可以把题目改成“留住童年”吗?
明确:
诗人要留住的是勇气和果敢,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2、请(男女生对比读)读一读诗的第三、第四节,让我们感受诗人对未来人生之路的勇气和果敢。
评价,指导朗读:激昂一些,齐读。
3、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完整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钱万成的《留住童年》。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体会了诗歌的语言美,感受了诗人的情感。留住童年,留恋童年,我们珍藏了“一个不老的春天”;留住童年,更要留住童年的勇气和果敢,让我们乘上了一条“乘风破浪的船”,驶向了理想的彼岸!
七、作业:
1、请你在诗中找一句最优美的语言赏析并积累。
2、向家人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留住童年》反思
整个诗歌单元意在让学生体会每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了解一点诗歌的表现手法,掌握一些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语言形象、凝练的特点;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初步鉴赏能力。之所以选择《留住童年》这篇文章,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想借这篇文章对诗歌单元的教学做一个总结和反馈。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萦绕在我的心头:整堂课,整个教学过程能不能也象一首诗一样亲切、自然、流畅、充满情感,又不乏思考和感悟。在我看来,“留住童年”这个课题本身就充满了感怀,但是已处在少年时期的他们,对文字、语言的感受力还不是特别敏锐的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看到了课题之后能马上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能够马上带着一种情结进入文本?显然这有很大的难度,于是创设一个情境、营造一种氛围就显得犹为重要。
为此我做了课件导入课文:先播放几张自己童年的照片,然后播放长大后的照片,最后再将童年和长大后的照片放在一起同时播放。因为能看到班主任小时候的照片,他们显得非常好奇和兴奋,在播放小时候照片时,我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作为背景音乐,照片上天真无邪的笑容,欢跃轻快的旋律无一不在昭示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然后再将童年和长大后的照片放在一起比较,这时选取了一段比较伤感的小提琴曲作为背景音乐,“看看小时侯的照片,再看看长大以后的照片,向老师感慨万千,你们知道向老师感慨什么吗?”随着我的.一声询问,学生们轻而易举地道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不想长大。“是啊,特别是每当我心情沮丧的时候,每当我要去面对一些我不喜欢的事,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在心灵深处总会传来一声绵长的叹息:要是人可以永远不长大那该多好,要是能够永远生活在童年那该多好!你们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种叹息?”“有”。至此每个人的心里满溢着对人生的感叹和对童年无限的怀念,于是“留住童年”这首诗成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暗夜里的一丝星光,让渴求的心灵看到了走近梦想的通衢。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成了一种心灵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教学任务。
课前看自己的教案感觉很完整,环节流畅,目标明晰,但一试讲问题便暴露了。
最初的教案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其一,自由散读之后请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示范朗读。在朗读之前说明这段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朗读时应该运用怎样的技巧读出这种情感。这个环节是想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前两堂课朗读技巧,并通过散读初步感受诗歌。
在第一次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如何运用相关的朗读技巧读出应有的感情时,显得太琐碎、枯燥。于是在第二次试讲中我让学生指明比较明显的朗读技巧,然后通过朗读,点评,再朗读纠正运用不当的朗读技巧,这样分析就不会留于“纸上谈兵”和枯燥。
其二,请学生从中圈划出最富哲理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个环节是想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但在第一次试讲中发现这和前一个环节重复了。在分析中其实已经涉及文章的主旨了,所以后来我把这两个环节合并在一起了。
由此,我发现语文教学过程不完全象推导数学公式一样,它有时不是一个单向思维渐进的过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并进的过程。
整个备课、开课的过程得到了不少同行、朋友的指点、援助,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这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工作中的遗憾无处不在。如果评优仅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那我也就了无遗憾了!
《童年》教学反思3
《童年的发现》这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想法:
1、学路确定教路。
结合学生需要以及课后习题来确定学习目标。如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练习,依然是高年级学生首要训练重点;“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化字为词,反复认读,强化积累的一个过程。
2、关注预学要求。
一次偶见苏教版的教材,每课后面均有一个积累本课词语的练习,人教版的没有,于是除了常规预习作业外,我要求学生也要把每课自己喜欢积累的词语整理在课文后,不懂的加以理解,给一定的自选权。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一定要有检查环节,一方面对懒于预习的学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对预习到位的学生给予鼓励,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课堂上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有效节省课堂时间。
比如本课听写词语环节,就选取了五个学生在预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共同纠正共同强化。设计好预学要求很重要,它能让学生有备而来,打有准备的仗,目的性强且有针对性,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展示自信心的培养。
3、生活、语文两贯通。
让生活是语文,让语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贴近生活,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比如猜词游戏环节的设计就是有心而为之,词语的选择要选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理解的语言也要贴近生活。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语言也是精心设计过的:“随心所欲”一词的.释义是引用前一课《祖父的园子》里的一句;“翻来覆去”和“一本正经”的释义是近、反义词的练习;“绞尽脑汁”释义中“拦路虎”是三字固定词语的运用等等。这个游戏是我学生最爱玩的文字游戏之一。
4、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路上的常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渗透在点点滴滴。小组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但学生要讨论什么,如何讨论才有效,不让讨论流于形式,则是我们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学提示布置要明确,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务;学习方法要有针对性,一课有一课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完成任务。如小组讨论“我是怎样发现的”,那就依据方法指导中“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进行,学生自然而然理清“我”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痴迷思索——大胆猜想——发现规律。
5、单元间、课文间的整合。
我认为每本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名言积累”的设计,选择文言文的名句积累,意在强化学生对古文的认识,为下一单元《杨氏之子》的学习做好过渡。
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两点急需改进:
1、指导力度不够,有的问题设计太过笼统。比如自学要求2“我是怎样发现的”改为“我是怎样发现的写了哪几件事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课堂上小组汇报时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情况了。
2、训练仍不到位,诸如学生汇报学习体会一环节中,学生仅仅关注课文内容、关注联系生活去谈,却不注意习得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强化引导。
这是一节常态课,是一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整合的尝试课,可不管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是根本,最终就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童年》教学反思4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十多年了,对所教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可谓是轻车熟路,但自从教改实施以来,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工作重新进行了审视。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新课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这个教材从观念、结构、内容等几个方面都强调了创新。因而,我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前阶段国家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对我校的课程改革推进起了重要作用,使我校教师不仅从思想上进一步得到提升,也在行动上鞭策了我们。下面我把对新课改的感悟结合本人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来谈谈美术欣赏课的基点变化。
在上“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一课时,我就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因为欣赏内容、种类、朝代、风格等差异性,且学生自身的限制等因素,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本课中较具有代表性且为公共所熟识的作品“陶塑——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资料;以点引面,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解决了欣赏课的乏味性。在引导阶段,首先让学生交流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作的看法、认识以及体会。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确实是很丰富的。在分析阶段,由于事先的准备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们都能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分析有欠妥当的地方,但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未经证实或者模糊的'问题也设置成课后拓展的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作为今后交流的材料。在整堂课上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学生领悟中国艺术的深层意蕴。
整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等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童年》教学反思5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珍藏着我们多少欢笑与泪水,每个人忆及童年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聊不尽的乐趣。而本次习作主要是写童年的一件有趣的事,要求把经过写具体、生动。因此,我针对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
1、选一件童年有趣的事,把经过写生动、具体;
2、在写事的时候,着重突出一个“趣”字,不仅要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更要体现事情的真实性,抒发真情实感;
3、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在感悟童年乐趣的'同时,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在本次习作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课前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习作前,我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开展一次谈心活动,请父母谈谈有关自己童年的趣事,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为本次习作做好准备。
其次,以生活中的趣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视频再现了学生生活中的小趣事,以此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把学生带进了童年那快乐有趣的生活中,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搜索记忆中的趣事,确定习作范围。
《童年》教学反思6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童年》教学反思7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现代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本质,它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46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教学反思8
在课文的教学中,第三节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情感目标的关键段落。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小小蜗牛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到达石壁顶端,是理解本文的重点。
课上,我让学生围绕着蜗牛在爬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线索,细细的品读课文,学生很快找到了关键的词语,如:光滑的石壁、重如石头的背壳、爬行的时间长等等,在交流时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出示重点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学生在交流“蜗牛在爬行途中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的回答异常踊跃,而且都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交流,有的说:“石壁太光滑了,爬了一段它又掉下来了,可它不泄气。再继续爬。”有的说:“蜗牛爬呀爬,感到很累了,但是它仍然坚持不懈。”还有地说:“蜗牛觉得背上的壳越来越重了,可是如果停下来,那刚才的努力又白费了,于是咬紧牙,再向前爬”……
我想,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尚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童年》教学反思9
在教学《童年的问号》这篇文章课文时,我特别注重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深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我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情感。
(1)读出层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前两句要一句比一句声音高,后一句的`语调要下来。其中“长长的”语气要加重。
(2)指导读好三次对话: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三位名人小时候爱问题的特例,其中各有一句问题的话语,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三次对话。
(3)指导好长句子的朗读技巧: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这一句要读出激情就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断好句子,“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慢慢”要重痢?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听起来吧真是一种享受啊!
《童年》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通过趣事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并在习作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童年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本节课我让学生回忆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同学们热情高涨,能把事情的经过想出来,写清楚,做到说心里话。
1、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去中文来就难免空泛。本次习作,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因此,上课时,我极力为学生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到往昔的童年生活中,小时候种糖果、喝酒学些诗、偷穿妈妈的高跟鞋、拆开发光的鞋想搞清楚原因。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的小时候的趣事用自己的语言语言记录下来。
2、本次习作,学生刚开始时学生的描写很空洞,缺乏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本来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学生写出来却缺乏趣味,不能让人捧腹大笑。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怎样才能突出“趣”字呢?要让学生的习作富有童真童趣,首先要在他们心中“贮藏”一颗童心,而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充分体验,就是“铸就”这颗童心的最有效方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融于作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既能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又能增强“我能作文”的自信。
3、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首先得之于语言。语言不美,也就是文采不足,则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差,感染力也不强,因为它给读者的'思想启示和教育力量也就小。《语文课程标准》从小学中段开始提出了“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要求。
很明显,课标要求我们要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习作中,我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鲜的语言,这样,就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很多同学就用到了这样的网络语言:“别人都说我很胖,我只是瘦的不明显。”“只想优雅的转身,不料华丽撞墙。”这样充满新鲜感与时代感的语言,会让我们的习作变得会妙趣横生。
《童年》教学反思11
上周三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我的邀请课《童年的发现》,想想自己的这堂课可写得东西还真不少。
备课时,读过一遍课文后发现:这篇课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晓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那样愉悦身心、激动心灵。也许因为这是一篇译文,俄语的言语表达方式与我们的言语、思维习惯不大一样,更主要的还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学的科学现象和术语不是一下能理解的,这影响了阅读的畅顺。当读了许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了,我被费奥多罗夫这个孩子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被他大胆的、富有诗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聪慧所感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渐渐培养起了对文章的喜爱的情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正式上课之前我看了实录和查阅了不少的资料,对备课内容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不想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理清课文思路的问题上,因此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任务:
1、熟读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3、搜集资料。
整堂课我主要是围绕着“发现”二字进行的,切入点为课后的三道习题,想通过我们共同的探讨去解决问题。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资料的搜集,课上他们在理解和回答很多问题的时候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前松后紧,前面浪费了一些时间在检查预习上,后面的小练笔就没来得及写,把这个遗憾留在了课后进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学能把朗读训练、语言的品味、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等融入到课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读丰满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整合起来,但事实上,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容易的。
《童年》教学反思12
我执教的《童年趣事》,通过回顾课文,让孩子们能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这一点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课前让孩子们多收集童年的资料,问一问父母,看看自己儿时的照片,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童年的“趣”;另一点是让学生们在交流中拓宽写作思路,乐于书写童年的趣事,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感受童年的乐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除了课堂上,课后还能通过班级博客和班级聊天群进行互动交流;在互评互改中,学会修改习作,并在修改中感受写作的乐趣。
从整体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习作要求。我认为这次作文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作法:
一、课堂中不急于要求学生写,而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审题,选择材料。对于这一次作文要求相对城市上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于学生不理解怎样的事算是趣事。有很多学生在开始时,往往弄不懂,以为给人以快乐的事,让人开心的事就是“趣事”。所以在习作开始时我围绕题目,通过事例解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趣”的含义。接着让学生选择材料,为了使学生的.材料,达到“准、新、精”的要求,我先要求学生自行思考,想出两到三件符合题意的材料,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忙选出较为合适的材料,最后还要在班里进行点评,才进行写作。
二、以自己的具体的事例打开学生心扉。以前讲作文,我总爱以作文选上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这么做也确实能让学生理解习作要求,但课堂总让人觉得不真,不够有“人情味”。这一次在写作之前认真回想了我童年里发生的趣事,以我的真人真事作为事例引导学生。因为是老师的真人真事,所以孩子们上课时总是很感兴趣。[+小学教学设计网_=}在让学生讲自己的事例时,因为有我在前边“现丑”所以学生在讲时也就没了什么顾虑大胆去讲,为后边的写打下了基础。
三、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有些事不一定对谁都能讲得出来,可能对有些比较熟的人会讲得比较有兴致,而对另一些人讲时心情又不太放松,在指导学生时我注意到了这一点,让学生你想对谁说那就去对谁说。看到课堂里“乱七八糟”的,我觉得达到了我的目的了。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来写,从而使学生习作具备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命题,不作过于细致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形式,这样就避免了束缚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
当然,从学生作文中也能看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作文的修改还不够认真,在细节描写,诸如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等。
《童年》教学反思13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必须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必须的距离。
我想要的就应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就应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教学反思14
这个学期在教学生学习校园集体舞《童年》时,有这样一种现象很让我头疼:男生和女生各自的动作做的都很好,但就是不愿意拉手。本来很好看的动作被学生们这么一弄就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任凭我站在台上苦口婆心的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好话坏话说了几火车也还是无济于事!
本来,六年级的学生都处在青春期,对异性很好奇,但是大家谁都不愿意越过那条“三八线”,唯恐其他同学起哄。他们那种想拉手,又不敢拉手的.表情,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集体舞已经教了一周了,所有的动作学生们都已经会做了,就差拉手这一关,如果这条界线一旦突破,我的教学任务可就能够顺利完工了。劝说、讲解……可是他们就是不拉手,这可怎么办呢?
回到家之后,我还一直在回想着这件事情,为什么我们成年人在握手这件事情上就能放得开呢?我突然之间来了个灵感:何不把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拿到集体舞这里来用呢?
说干就干,第二天,在学习舞蹈之前,我让所有的男生的女生面对面站立,然后微笑的和对方握手说:“你好!”这一招果然见效,我真是喜出望外!打铁还要趁热,我马上就让他们跳起了舞蹈,这次没用老师们“横眉立目”,他们这群孩子竟然很大方的拉着手跳了起来。此时此刻的我真是太高兴了!
《童年》教学反思15
纠结了整整三周,只为这一节课。这节课讲完了,我还在继续琢磨……
我比较小心眼,不够洒脱,一些小事,喜欢往心里去。就像飞到蛛网上的昆虫,不断挣扎,也许奄奄一息时,才知道多余的挣扎并不能让自己解脱。徒增的烦恼让我感觉工作的不幸福,也许,我该深度反思一下,首先,该让自己拿得起,放得下。
这堂课的效果是预料之中的,并不是一堂有效地课。我想找些优点,让自己觉得并不算太遭,然而,再多的优点也不如那个致命的缺点犀利。我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对于学生的交流讨论,没有给与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是没有条理,说出的`语言不够准确,我并没有给与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有所进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得注意,对学生有效指导。
从工作开始,我遇到的学生都比较乖,我不常用激励、表扬,课堂上鼓励性的语言很少。慢慢的,形成了不及时评价学生答案的王老师,不善于用激励语言的王老师,声音没有高低起伏的王老师。本来应该有声有色的课堂,变得简单、平淡,不再吸引人。
火焰烧尽了森林,大地失去了生命,四周一片寂静。然而,没有了生命的课堂是多么的可怕。是时候该来场大雨,浇灌深埋的树种,让森林从获新生。
【《童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童年》教学反思06-26
《童年》教学反思04-15
《童年》教学反思12-19
《童年》教学反思04-15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6-04
童年乐趣教学反思11-01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9-29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9-19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