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1 15:34: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减法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1

  近段时间上课一直学习有关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这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看起来列竖式很简单但是却错误百出。

  总结孩子们列竖式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一:遇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题时,容易忘记进位和退位,以及在不进位加法里出现进位现象和在不退位减法里出现退位现象。比如:45+12=,在列竖式是孩子算出的结果是67,个位5加2等于7,不用进位结果有些孩子却进位了。

  第二:马虎是孩子最大的敌人,比如:列竖式计算34-19=,可孩子列竖式却变成了34+19=。又如:列竖式计算45+18=,孩子列竖式写对了算出结果是63,可是在横式上得数却写成36或写成64,等奇怪的错误,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不是孩子不会,而是马虎造成的。

  第三,就是列竖式计算要求算完后要将最后结果写在横式上,很多孩子容易忘记,这点是最简单,也是最最容易失分的地方,正如人们所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不正是体现这点吗?

加减法教学反思2

  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我刚开始觉得这些题目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前面学的内容轻松的完成,所以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还是充满了信心。

  但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大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就是效果很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规范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看来计算教学还应常抓不懈,结合以上几点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去教导学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加减法教学反思3

  1.在复习引入时,先请学生折纸和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和涂色中不提出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选择探索时,教师也是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进行探索。在这两个环节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数学的练习题应来自哪里?一般地说,教师应为学作好准备,但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时,应该完全把这种权力还给他们,而且他们自己提供相关的素材,会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认识。

  2.本节课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教师把新授课的讲解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出意料,探索中出现了学生常见的错误,教师也不急于进行纠正,又请学生自己开展争论,谁对谁错?而争论的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教师仍不出面澄清算法,又一次组织学生借助折纸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加减法教学反思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在备课时,我充分意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在备课时,我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重点对1/2+1/3的算理进行讲解;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缺乏对总体目标的把握。虽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确定,但是我却没有去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最终能为总目标解决什么。例如: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一个个的出示分数回答该分数的分数单位,然后对两组分数进行通分。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分析,因为本课的重点在通分,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很早就学的知识已经没必要在复习了。

  还有在讲解1/2+1/3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两个分数相加的“算理”演示课件,但在课件中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应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也就是当出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了。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的。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到教师要“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重点对1/2+1/3的算理进行讲解;()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缺乏对总体目标的把握。虽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确定,但是我却没有去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最终能为总目标解决什么。例如: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一个个的出示分数回答该分数的分数单位,然后对两组分数进行通分。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分析,因为本课的重点在通分,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很早就学的知识已经没必要在复习了。

  还有在讲解1/2+1/3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两个分数相加的“算理”演示课件,但在课件中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应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也就是当出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了。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的。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加减法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

  2、经历“摆小棒、写算式、算得数”等活动过程,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规律。

  3、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

  二、目标落实情况

  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交流,借助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摆得快,说得好,坐得端。借助小棒帮助孩子们理解了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做出示范,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由学生来说算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成功之处

  本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通过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同桌互说算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交流,学生感兴趣,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较好。

  四、不足

  1、课堂上摆小棒环节结束之后,个别学生没有及时收起小棒,把小棒当做玩具玩耍,影响了听课效率。

  2、活动进行的时间较长,后面做练习的时间较短,各环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五、改进措施

  1、在活动结束时,及时提醒孩子务必收起学具,老师亲自监督并落实,以保证后面的环节可以顺利高效地进行。

  2、精细备课,认真合理地规划教学各环节的用时分配。

加减法教学反思6

  《8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到根据一幅图能够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会计算8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计算8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看图列出四道算式(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思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合作以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上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应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形成技能。

  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导课。在这个环节中,首先以对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让学生复习8的组成,为熟练口算扫清障碍。

  第二:新课。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苹果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在计算过程体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帮助学生积累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先根据班内四组学生的人数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再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加减计算;最后通过看卡片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的设计同时又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加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习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

  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

  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加减法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设计时我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来,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两位小数加减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算理,实现先学后教,自主建构。

  2.我选择购书布置图书角作为教学背景,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身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3.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购书情境让学生根据2个条件提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4.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了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了问题让学生提出,算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交流。不过,本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有待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加减法教学反思9

  首先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作题材进行谈话引出主题图,能有效激发学生观察主题图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说,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数据的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为下一步尝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情境。

  再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主题图写出不同的算式,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写出四个算式,使学生亲身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根据图意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及学会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加深学生理解的能力。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圆片,列出算式,然后自己计算,并说出计算的过程。只要能讲出道理,都应肯定,鼓励算法多样化,体现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的新理念。

  总之,有效创设蕴涵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索,寻找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学生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用一边多的减一边少的,在这里应加以强调:不管是一图两式还是一图四式,列减法算式时,都应从总数中减。

加减法教学反思10

  11月11日是光棍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谢老师以及各位兄弟姐妹能莅临我校进行教研活动,我非常的高兴,遗憾的是未能献上合格的公开课,在谢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点评中,发现了自己太多的不足,现则其重点简要说明,希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以内数的认识,7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图写二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顺利的进行9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根据一图写出四式,为后续学习数打下基础。

  教学第一个例题(恐龙图)这部分我将课件上的恐龙制作成了动态的(好像在向前爬行),结果学生将其中一条减法算式理解成前面两只恐龙离开了视线,对另一条减法算式的理解造成了困难。谢老师指出,课件的动静制作应该要充分的考虑,不能单纯为了课件的美观,我将这里的“恐龙”制作成了动态的,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无关刺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教学第二个例题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在教学中应不应该把如何摆规定死(同颜色摆一起),谢老师指出,这里有三个层次的作用,第一层次是为了写算式和解释算式方便,第二层次是为了说明加法的意义方便,第三个层次是渗透集合的思想。经过谢老师的一番指点,才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规定,还存在那么多的深层含义,以后要勤于思考。

  教学第三个例题的时候,有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是用手指头点点算出来的。谢老师提出手指头是如何点的,按什么顺序,一问三不知啊,惭愧。平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数指头也包含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啊,学生的件件都不应该是小事,要认真对待,到底该不该让学生继续用手指来计算算式呢?

  在后面的2个练习中,谢老师指出我缺乏层次性,其实练习的'层次性设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这节课的设计中,真的忘了,一点都没有考虑到,其中有时间的关系,但更多的是自己意识的不足,练习大概可以分这3个层次吧,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第二层次是应用练习(与生活结合),第三层次是提高练习(为下步学习准备)。

  谢老师还提了一个要不要设计合作交流的问题,首先是哪里合作交流的问题,某个环节要不要合作交流,有没有合作交流的必要,经过合作交流后学习效果是不是有提高,是不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谢老师还提了2个建议,第一是开始时就明确要求,第二是分工要明确。

  谢老师还提到了比如“不能完全按照教案,在课堂上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不但是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倾听同学的发言”,“教低年级知识,你的自我知识储备必须扩张到更高年级相似内容”,等等。

  兄弟姐妹们也提出了我在这节课中的种种问题,比如备课要努力的研读教材以及教参,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咄咄逼人,合作学习的时候要先说好要求等等。

  也有兄弟姐妹很给面子,说我课堂顺畅,言语还不错,真是很难找到什么好的方面!

  谢谢谢老师以及各位兄弟姐妹抽空来不吝赐教,也谢谢我们校长以及各领导各任课老师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只有你们的帮助,才有明日的我!

加减法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整体评价:

  一、灵活运用,适当引入情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导航,重在引发思考。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三、后教互动,内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要合理整合时间,尤其在后教环节中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抓住学生错误资源进行“兵教兵”,让学生在交流、互帮中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也会使课堂时间分配的更合理,课堂练习会达到训练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比这节课要好。

加减法教学反思12

  一、以故事为主线

  新课程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计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显得尤为重要。有情景图入手,从而引出"3-3=0"、"5+0=5"。这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未免显些单调。

  二、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设计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圣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灵活处理教材。设计一按着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在练习第49页第4题时,让学生横着、竖着比较,发现0的加减法的规律。但这时到了后半节课,学生已经处于疲倦状态,效果可想而知。而设计二在新课部分让学生说出了很多算式(课前了解到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0的加减法"),如:0+3=3 4+0=4 0+1=1 3-3=0 4-0=4 1-1=0 等,学生的思维处在兴奋时期,接着让他们比较、总结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样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设计,不仅使新课部分充实、饱满,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了解学生,相信学生

  新课程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孩子那么聪明,加之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他们

  对"0的加减法"知道多少呢?课前我进行了了解,结果大多数孩子已能够计算"0的加减法"。于是,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中巩固了加减法的含义,并借助故事理解计算的结果。之后,便放手让学生想出说出很多的'算式及算式结果,再概括总结"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充分展示了孩子的能力,使他们自主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设计一仅仅完成了两个例题的教学,即:3-3=0 5+0=5,使得新课部分显得过于单薄,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加减法教学反思13

  教者在备课时,充分意识到 “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者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互提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自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第一是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你认为印象比较深刻的分数,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开阶段:分二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刚才列举出来的分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通过教师选取典型的练习进行反馈,来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个层次也是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计算方法;三是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互相出题,同桌互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说出一些分数,然后在这些分数上找自己会做的分数加、减法,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在知识的巩固上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彩虹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彩虹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彩虹糖,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彩虹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彩虹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

  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

  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加减法教学反思15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习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加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减法教学反思12-06

加减法教学反思01-02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9-20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09-30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3-28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7-02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3-05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05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