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2 12:29: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集合15篇]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

  《爬天都峰》主要是写在相互鼓励下,老爷爷和我(小姑娘)都爬上了认为爬不上的峰顶。

  如何让学生理解小姑娘和老爷爷是在相互的鼓励下,从对方身上汲取到力量和勇气是教学的难点,而课文最后一节爸爸说的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谓是给老爷爷和我的'话作了总结,同时点明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对话进行体会,把三人的对话巧妙组合,自然引导,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点。

  1、分角色读对话,

  2、思考:为什么两人爬上天都峰后要相互道谢呢?随机理解了“居然”一词。

  生:因为在爬的过程中他们两相互帮助。

  生:因为老爷爷一开始认为自己是爬不上来的,现在爬上来了。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老爷爷认为自己是爬不上的呢?

  生:居然。

  师: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生:想不到的意思。

  师:那小姑娘呢?

  生:她也认为自己是爬不上的。

  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真叫人发颤!”说明我很害怕,不敢爬。

  师:不错,这两位一开始都认为自己爬不上来的人,结果都爬上了峰顶,那是因为他们在爬的过程中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用爸爸的一句话来说是:──

  (出示课件文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理解“汲取”。)

  (我还抓住空白点让学生想象写话,在爬的过程中他们是怎么相互鼓励帮助的,可以是是对话,也可以是行动。)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2

  今天上课用两个课时讲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在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 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 "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3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4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并明确课题中“都”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ū”,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文本,激发探索文本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 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在学习爬天都峰中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学完本文后,再让学生回答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我会结合研修所学到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5

  多相链接,给词语教学添活力

  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引入课文的环节,我问学生去爬过山吗当学生兴致勃勃地举起手表示去过之后。我立刻切入正题:有一位小朋友有一天去爬了黄山的天都峰。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然后出示关于黄山天都峰的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多角度,细致地展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有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出惊叹,有的则神情夸张地瞪眼。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时,我结束了视频播放,趁热打铁,让他们说说自己看了以后的感受。学生说出了"天都峰真高啊!"我便启发: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形容山的高学生列举:高入云霄,高耸入云,我补充:高不可攀。学生又说了"天都峰真陡啊!"。我又板书了"陡"字,请学生认读,识记。

  随后,就安排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眼里的天都峰是怎样的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学生迅速浏览之后,提炼出"笔陡"一词。我以这个词语为中心点,作了词语辐射练习。出示一幅公路图让学生填空:笔()。讨论为什么填成"笔直",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含有"笔X"的词语。学生说了"笔挺",还有人用这个词语说句子。后来,大家一起总结出来这样一个规律:这三个词语中的的"笔"字,都含有十分的意思,但比"很X"这类的词语要新鲜有趣得多。同学们在学习中思考,理解和运用,都学得兴趣盎然。

  反思: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教师要深刻认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燃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于表现的鲜活元素。我们平在的词语教学中不妨加点"佐料",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多种感官,来点"词语串串烧",使词语教学多相链接,让每一个词语散发出生活的气息,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学生不但乐意学,而且学过的词语记得牢,用得灵活自如。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6

  三年级的教学侧重点要从识字写字教学转移到阅读作文教学,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的语言与潜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崔峦教授提出的常态语文教学。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追求的。

  课文透过“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后一齐爬上了天都峰的描述,向我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对于生字的掌握学生还是会有必须的难度。在揭示课题后,我示范写“爬”,让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笔顺、结构。还让学生拿起笔写写“爬、峰”两个字,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写字时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一些难理解的词语,透过老师指导性地阅读,让学生主动去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比如:“笔陡”,透过简笔画的形式进行理解。“发颤”,透过让学生找近义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本册教材比较重视语言的积累。在每篇课文中都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课后练习中也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因此,从一开学,我就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并摘抄下来。优秀的学生还能够选取性地背一背,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因为背诵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学习语言十分需要适当的记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和句群,一篇篇精致的美文,会给他的语文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运用潜力也会随之提高。《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中的两个句子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描述了出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在教学这两句话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朗读的基础上,及时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除了极个别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背诵。充分地利用课本资源,会让我们的孩子学得更简单一点。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7

  《爬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一、紧扣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我们”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

  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描写挺有儿童味,内涵丰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羡慕、敬佩,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

  三、加强朗读指导,领悟人生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本节课通过各种方式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老爷爷和“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过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结果学生少了些灵气,课堂少了些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待于进一步改正。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8

  《爬天都峰》是一篇哲理意味较强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胜利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小朋友来说是比较笼统的。这时此课的一大难点。也将是我下面反思的重点。

  首先说说本课的教学布置。本课我布置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初读文章,读写生字。第二课时主要用于精读课文,第三课时主要是作练习的完成与讲评。

  总的来说,课堂上出现出的总体情况是:发言的点较少,课堂气氛略显生硬,恬静,同学对问题主旨的领悟较慢。

  对以上几个问题我将借由几个教学环节具体地说说。

  首先谈谈课堂气氛这一点,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我个人的感觉是:撇开这个班的同学听课状态比较差这些客观原因。单就我个人的教学来说;首先,我的铺垫工作做得不够足。在第二课时的第二环节上,同学的模拟扮演与考虑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思维结合图片,同学也谈到天都峰的险了。但在谈判“面对这么险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况如何时,”同学只能谈到害怕,没有再深入下去。而我进一步启发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想时,同学的回答依然比较单一。我看“没希望”了,就自身说了出来,同学似乎也没有真正领会。

  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两句话的理解上。同学开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还会错了意,后来,我自身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同学才干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后的敬佩同学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同学说出怀疑后,问同学“再想想,还有什么?”又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同学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同学换位考虑,假如你是小妹妹,看到这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同学还是把思想停留在怀疑上,我没有方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将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说了出来。

  后来我想,这是因为我在上课伊始对人物心理的铺垫就不够。所以导致同学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应当会害怕。但生就没想到作者自身站在天都峰脚下就是要来战胜自我的。还有我光自身模仿对话的口气,先“启发”了,没有留给同学自身品味的空间,所以同学就根据前面的教学做了推断,所以我想总的问题在于我生硬地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环节,都没有充沛注意到环节之间的过渡与铺垫。

  其他几个问题与我上课时时不时要严肃起来整顿纪律有关。破坏了原有的较为轻松的上课气氛,当然,我刚接收这个班级,没有考虑这个班的接受情况,只是用于千人一面的教学设计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也是导致如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谈判战胜困难,我忽略了同学实际生活,没有让同学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来谈,因此主题的揭示就显得单薄、惨白。

  我也有做得不错的几个环节:包括生字的小组自学和攀峰情景的再现和朗读指导。我以自身的朗读带动起全班的气氛。在理解的基础上赛读、巩固得还不错。

  所以我想,假如我前面的铺垫能深入下去的话,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和朗读会更好。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9

  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我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到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生在找时说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过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也赞许了。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0

  教了《爬天都峰》之后,一种感觉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时候,好像在打散弹,课文的教学没有高段那样顺畅。首先还是想到了三年级的特点,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关注更少了,而在字词的学习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气。每篇课文的生字学习,读认扩词就要花半节多课的时间。并且有时还要选取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展开训练之后学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训练得到位一些,所以两堂课就顾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觉得我的路是走对的。尤其是在教学《爬天都峰》后,更让我坚定这种上课的.套路。在教学中,我们选取了这样三个训练点,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们充分朗读第一小节之后,我问孩子一个普通的问题: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孩子们立刻得出——高、陡。我之后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孩子去探讨,作者怎样写的原先前面一句是说特点的,后面一句是举个例子的。“高”的特点,课文举了“在云彩之上”的例子。我话锋一转,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有特点的事物,我们也来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池塘里的水很深,天空中的小鸟飞得很快,学生思路开阔,畅所欲言,不时有好的句子冒出来。我想这种练习时对学习“总分”句式的铺垫,对写作有必须的帮忙。

  二是补一补课文中的一个空白点。在爬天都峰的描述中,作者写了自己是怎样爬的,“手脚并用”、“像猴子一样”等,但老爷爷是怎样爬的,课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我又安排了一个训练,让孩子们谢谢老爷爷怎样爬的,同学们想象丰富。

  老爷爷左手扶着铁链,右手住着拐杖,眼睛盯着石级向上爬;

  老爷爷弓着身子,吃力地迈着脚步,爬得气喘吁吁的;

  老爷爷一边拉着叔叔的手往上爬,一边嘿哟嘿哟的为自己鼓劲。

  这个训练是需要孩子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并且放开思路才能够完成的。

  三是学习了课文的三次对话之后,让孩子们再次补充对话。

  这次对话不但是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孩子们填出我与老爷爷对话的提示语,有助于孩子对“我”与老爷爷的情感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说出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在困难面前要有信心,有勇气,要相互鼓励;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勇于尝试就能够获得成功等等。真是一石两鸟啊!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1

  1、《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描写了出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这两句话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积累。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假设他们是文中的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心理,体会爬天都峰的`不易,感受主人公勇于攀登的精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3、课文中一老一少的对话是重点,采用默读、引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他们复杂的心情。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一个是“我”,一个是“老爷爷”,另一个是“爸爸”。在人物对话中,“老爷爷”两次把“我”称作“小妹妹”。我认为,这种称法实在有些不妥。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商之。

  “小妹妹”这个称呼,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同辈份的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且排行最末的女性为“小妹妹”;二是,同辈份的人称比比自己年龄小,且年龄悬殊比较大的女性为“小妹妹”;三是称素不相识或虽相识但没有辈份关系的女孩子(女童)为“小妹妹”。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第三条解释,如果遇有以下两种情况,是不能这样称呼的:第一,称人者与被称者之间年龄悬殊过大。如称人者是一位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被称者是一个十岁左右或再小一些的女孩,这样就不宜称为“小妹妹”。除非称人者对被称者有什么相求的事儿或对被称者有什么特殊的敬意才称为“小妹妹”(这样认为不知是否偏颇)。第二,称人者与被称者虽不相识,但如果被称者还有非常亲近的长辈,特别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在一起,且这些长辈的年龄又小于称人者,这样也不能称被称者为“小妹妹”。这两种情况,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常理。 对照以上三种解释,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课文中的“老爷爷”都不能称“我”为“小妹妹”。

  首先,课文中的“老爷爷”与“我”虽然不相识,也没有辈份关系,但他(她)们之间的年龄悬殊太大。称人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课文原话)被称者,虽然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多大年龄,但通过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年龄一定不会大,或十岁左右或再小些。

  其次,“老爷爷”与“我”之间只是同路登山的'游客关系。“老爷爷”对“我”既没有什么相求的事儿,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敬意。

  再其次,“老爷爷”两次称“我”为“小妹妹”的时候,“我”的“爸爸”始终和“我”在一起。特别是课文第八自然段这样写道:“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试想在这种场合下,如果“老爷爷”再与“我”的“爸爸”对话时,又该如何称呼呢?

  另外,两人对话,互相之间的称呼,一般说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我”称对方为“老爷爷”,反过来,“老爷爷”再称对方为“小妹妹”岂不太别扭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有人会作出这样的解释:“四海之内皆兄弟,只因同是登山人”。“老爷爷”在登山道上为遇见“我”这样一个年小的旅伴与他知难同行,而感到兴奋,感到亲切。心里已经结成忘年之交,把“我”视为小妹妹来看待了。笔者认为,即便如此,这里“老爷爷”也不应该超越习俗与常理而称“我”为“小妹妹”。因为毕竟两人之间年龄差距太大了,更何况中间还有“我”的“爸爸”在场。如果能将“小妹妹”改称为“小朋友”或“小姑娘”不同样使人感到亲切吗?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4

  一、抓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抓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如要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我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二、朗读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朗读也是理解课文的必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我先找学生分角色来读课文,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内心的复杂心情,体会他们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从而明白他们爬山过程的艰难。以此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目的。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5

  《爬天都峰》一课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我们新课程中的一篇课文,其的教学教育意义可见一斑。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生字的认读这一关,其次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让学生充分去朗读,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

  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让学生把下面两句话中体验:“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 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特别是那个“也”字的体悟,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以及在体会爸爸的话中知道我和老爷爷是从别人身上得到力量的。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到这里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用途和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

  遗憾的是学生能理解到小姑娘与老爷爷是在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而再进一步升华到人与人相处也应该是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时,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阅历,还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太够?

  课堂上是不是还应该增提一个问题:作者与老爷爷是素不相识的,但他们能相互鼓励,都能从对方汲取力量,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人与人的相处,而不会停在小姑娘与老爷爷俩人身上吧!唉,新课程的文本该挖到多深呢,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1-12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4-04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2-08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3-03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5-21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优秀04-15

《爬天都峰》的学习教学反思09-14

爬天都峰小学教学反思08-18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精选12篇)12-06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精选16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