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0-10-19 08:21:52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关于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汇编8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汇编8篇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大致可分为:我的家人与伙伴 走进大自然 健康生活每一天

  三、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5、通过观察感受炎热的盛夏,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并学会看天气。

  教学重点:

  1、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

  教学难点:

  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中的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教学。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五、课时划分

  我的家人与伙伴 十课时

  走进大自然 十课时

  健康生活每一天 十一课时

  第一课 我的一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对家人产生敬爱之情。

  3、为自己的家人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引入: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谁能告诉大家你的家里都有谁?请哪位同学介绍,就把事先收上来的照片放在投影上,全班都能看到。(如果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把临时居住在自己家的亲戚也算作自己的家人,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从而明确家庭的含义。)

  二、学习新课

  1、介绍:“这是老师和你们一样大时,和我的家人一起照的照片,大家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猜一猜其他几个人是谁?”

  2、老师介绍:你们想了解照片上这些人的情况吗?那老师来为你们介绍一下。教师指着照片介绍“爸爸妈妈都是农民。他们特别会种庄稼……工作之余,爸爸喜欢坐在树荫下和别人下棋,妈妈却喜欢看电视剧,有时还会跟着电视一起哭、一起笑……姐姐上小学四年级,她学习非常好,姐姐喜欢读课外书……妈妈怀里抱着的小朋友是我的小妹妹,那时她刚刚会走路……

  3、老师一边介绍一边把画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爸爸妈妈种田,爸爸在树下和别人下棋,妈妈在看电视,姐姐在读书,妹妹在玩耍等)

  4、小结:刚才老师都向大家介绍了哪些内容?

  板书:工作 爱好 习惯

  三、总结:通过今天对家人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不同的亲人有不同的称呼方式。

  2、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进一步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点:知道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我们的家人,谁还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家里还有哪些亲人?(请一个三代人同住的同学来介绍)

  2、问:你们家有这么多人,你能说出家人之间的关系吗?(自己家人的情况是学生最熟悉的,从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入手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迅速的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而且减少理解的难度。)

  3、揭示课题:我的一家人

  二、学习新课

  1、老师展示有长辈头像的家庭成员表。看图,自己小声说说家人之间如何称呼,怎样称呼最有礼貌?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2、出示儿歌,大家回答。“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姥爷是妈妈的爸爸,姑姑是爸爸的姐妹……“进行抢答练习后,发散学生的思维,补充练习“叔叔是爸爸的什么?舅舅是妈妈的什么?……

  3、把学生提到的内容,合在一起,小组间进行抢答练习。通过小组间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4、老师知道我们班许多同学老家都在外省市,谁能用老家话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称呼家里的亲人的?

  5、老师小结:不同地区,又不同的称呼方式,或同一个称呼,发音却不相同,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嘲笑那些使用与自己习惯称呼不同的同学。

  三、小结:进行爱家庭教育。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2

  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和单元编排

  本册课本共四个单元。根据小学低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适应小学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按主题单元设计内容。在单元的编排和组织上,教材不强求体系的结构性和完备性,而是遵循儿童生活自身的逻辑,从儿童生活出发,以时间推进过程中儿童自己感知的生活“逻辑”为线索,选择指导的重心,设计主题单元。同时,本册教材还试图以社会技能的指导作为编写的暗线。

  课本第一单元三课,其主题是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春天。第二单元四课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走进社会。课本第三单元共四课,其主题是鼓励学生在班级中积极与人交往,通过同学与同学这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辅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同学,自己与班级的亲密、互动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创造班级的良好氛围。课本最后一个单元有四课,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学习,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这四个单元覆盖了学校、家庭、社区等儿童主要生活的空间,在教学主题上分别侧重新课标所确立的生活的四个维度: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和动脑筋有创意,并同时进行其他生活主题教育。

  二、教材的特点

  1、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2、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支撑下渗透规范教育。

  3、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支持随机进入教学

  5、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三、学期教学目标

  态度和情感:感受新学校环境的美好,对老师充满信任、敬仰,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尝试自己解决麻烦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父母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对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春天的气候特征,感受春天的美好。

  行为和习惯:鼓励学生在班级中积极与人交往,通过同学与同学这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辅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同学,自己与班级的亲密、互动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创造班级的良好氛围。能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尊敬与爱,并注意文明用语。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身观察比较、归纳及操作练习,能感受新学校的美好。积极参与行为练习,从而完全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学习过程,学会邀请同学和接受邀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了解父母,关注家庭,并能以自己的行为为家庭带来欢乐。

  知识和技能:能与同学分享家庭故事,并初步了解如何处理班级中不顺心的事,了解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各种保健方法,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资源的开发。

  2、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活动和体悟学习。

  五、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社会知识相对较为单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自身的素质不高,相对来讲,实践性强、整合性高、社会性强的浙教版的《品德与生活》学起来就比较吃力,需要教师多加引导。

  六、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8课时

  第二单元:10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七、各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单元主题 单元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4 春天的歌 春天说了什么 2

  和小树一起长大 3

  快乐的春游 3

  4-7 今天我当家 上超市 3

  进厨房 3

  有人生病时 2

  当好小主人 2

  8-12 我在班级中 我们分享我们快乐 2

  我帮你你帮我 2

  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 2

  我们共度六一节 2

  12-15 快乐的学习生活 我爱学习 2

  我会学习 2

  兴趣与坚持 2

  多彩的课余学习 2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3

  教材分析:

  在《品德与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利用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品德教育活动的依据,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的、他们想做又能做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中展开的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它努力让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在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行,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当然,儿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经历和所获得的经验是不能代表其生活的全部的。但尽管如此,这门课程将通过密切贴近儿童生活的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积累、发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热爱生活的儿童。

  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我和春天在一起

  1、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逐步形成关注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习惯。

  3、从多方面了解春天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掌握春季防病的基本常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春天,学习种植、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 我在健康成长

  1、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的身体,尊老敬老,健康地生活。

  2、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以及正确用眼、护牙的习惯。

  3、知道眼睛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珍惜、爱护自己的眼睛。了解有关牙齿的基本知识,知道正确的护牙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牙齿。知道各种食物都能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学会营养、卫生、文明地进餐,学习基本的用餐礼仪。知道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辨别并用正确的姿势指导自己的行为。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浅显的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 欢乐儿童节

  1、体会并分享节日的快乐,并从各种节日庆祝活动中感受到家人和社会对儿童的关爱。

  2、了解红领巾的意义和少先队员的责任,能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主动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3、了解其他国家儿童的生活,知道不同国家的儿童节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形成初步的国际意识。

  4、通过筹划、组织、参与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

  第四单元 小小班集体

  1、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体验到作为集体生活中的一员的快乐,养成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关注自己的班集体,感受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形成对集体生活的正确态度,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2、在学校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比较全面地看待他人的优点,并乐于向他人学习。

  3、知道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家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对班级的建设有一份责任。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通过活动,尝试解决班级集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欣赏春天,发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和自然常识,进而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健康安全地生活。

  第二单元

  1、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体验,感受眼睛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护眼小常识并督促自己保护好眼睛。

  3、了解正确的护牙方法,知道挑食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单元:

  1、初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儿童关注外国儿童的生活,初步培养儿童的国际意识。

  第四单元:

  1、引导学生解决值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引导学生在讨论、调查、游戏中体验和感受,认识到班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

  1、从多方面了解春天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春天,学习种植、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

  1、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的身体,尊老敬老,健康地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浅显的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

  1、体会并分享节日的快乐,并从各种庆祝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对儿童的关爱。

  2、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

  3、了解其他国家儿童的生活,知道不同国家的儿童节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形成初步的国际意识。

  第四单元:

  1、关注自己的班集体,感受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形成对集体生活的正确态度,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尝试解决班级集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绝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爱听老师表扬。一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学生已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课间基本能做到文明休息了,能注意卫生,不乱扔纸屑,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不守纪律、做小动作的人少了,知道要为集体争光,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小朋友在家里是小皇帝,待人接物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的虽然独立意识强,个性也很强,但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社会交往虽积极主动,但却不善于共处,缺少团结协作精神。今后,行为规范训练还需加强,反复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学措施:

  1、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采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让儿童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4

  1:适应新生活

  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日常生活与学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是因为这一时间我国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

  2:主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及建议

  向生活学习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日渐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味中呈现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表演、游戏、制作等,这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的设计。向当下的生活学习,包括着用心生活的引导,即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每一个当下,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

  教材中还有一些设计,主要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引导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未来生活是理想的代称,是经由过去与当下而连接的,是以未来作为目标,与过去一起规定当下的存在状态。

  由上可见,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儿童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对儿童当下生活的指导,也不是与过去与未来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为了儿童道德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而未来总是出现在当下的话语中,出现在对过去的反思中。就这样,道德的意义在儿童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中呈现出来。

  在活动中领悟生活是日常的,是很难完全按照计划生成的。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和教学活动,使儿童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教育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首先,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更多是对儿童道德敏感性的培养。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例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这样真精神》,第6课的《走,看花看草去》,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快乐》,第11课的《送“小伙伴”回家》,第12课的《再来学一招》,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5课的《快乐地分享》,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道德无意识状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道德两难情境、紧急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情境下,道德意义与价值则更容易显现出来。教育体验活动往往会设计上述比较典型的情境,向学生再现这种道德存在状态,并对其进行现场引导。这种体验活动能够产生教育的效果,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我们天天有精神》,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礼物》《大自然中的快乐》《大自然的语言》,第10课的《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相亲相爱一家人》《肩头上的爱》,第12课的《干点家务很不错》,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意图。

  最后,在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包含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救护等,虽不能够让儿童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但教育的现场活动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却起到提前准备的作用。模拟特定情境,通过演习的方式教学生学会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如第5课的《风儿的“脾气”》中“台风中的自我保护”,第6课的《花草面前要小心》,第7课的《别让自己受伤害》,第14课的《我要求助吗》等中提到的危险情境等。

  榜样学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因为榜样如镜子一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因为榜样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驱动力。实际上,榜样学习是21世纪课程改革前中国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数榜样故事,承载着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传承,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中国包括尧、舜、禹传说在内的各种榜样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动人类精神前进的动力。

  榜样,不论真实与虚拟,都可以成为人类自我激励的源泉。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具体化,因而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别适用。但是,在以前的榜样教育中,的确存在着问题:榜样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依然将榜样学习作为低年段儿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中的榜样学习方式,一是体现在大量的绘本故事中,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二是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特别是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改变传统上到学校只向教师学习的观念。如第1课的《镜子里的我》《保持整洁有办法》,第4课的《怎样才能不马虎》环节,就突出同学间的示范与相互学习。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更是以一个主题单元的方式,强调与身边的人共在、乐群、分享、互助和共同进步的教育理念。

  批判反思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态与可能。依据批判与反思的对象,批判反思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核心是对某种“道德权威”的超越,如成人(特别是家长及行业)权威,他人(主要指同龄人)权威、习俗(包括法律、法规)权威等。

  作为道德学习方式的批判反思,除了指向外在的道德权威的超越外,也是一种道德生活的方式,主要指明辨是非善恶,依据善的原则进行的自我批判与反思,即荀子所讲的“日参省乎己”。对低年段儿童而言,主要是引导他们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5

  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教育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首先,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更多是对儿童道德敏感性的培养。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例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这样真精神》,第6课的《走,看花看草去》,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快乐》,第11课的《送“小伙伴”回家》,第12课的《再来学一招》,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5课的《快乐地分享》,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道德无意识状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道德两难情境、紧急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情境下,道德意义与价值则更容易显现出来。教育体验活动往往会设计上述比较典型的情境,向学生再现这种道德存在状态,并对其进行现场引导。这种体验活动能够产生教育的效果,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我们天天有精神》,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礼物》《大自然中的快乐》《大自然的语言》,第10课的《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相亲相爱一家人》《肩头上的爱》,第12课的《干点家务很不错》,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意图。

  最后,在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包含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救护等,虽不能够让儿童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但教育的现场活动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却起到提前准备的作用。模拟特定情境,通过演习的方式教学生学会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如第5课的《风儿的“脾气”》中“台风中的自我保护”,第6课的《花草面前要小心》,第7课的《别让自己受伤害》,第14课的《我要求助吗》等中提到的危险情境等。

  榜样学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因为榜样如镜子一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因为榜样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驱动力。实际上,榜样学习是21世纪课程改革前中国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数榜样故事,承载着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传承,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中国包括尧、舜、禹传说在内的各种榜样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动人类精神前进的动力。

  榜样,不论真实与虚拟,都可以成为人类自我激励的源泉。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具体化,因而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别适用。但是,在以前的榜样教育中,的确存在着问题:榜样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依然将榜样学习作为低年段儿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中的榜样学习方式,一是体现在大量的绘本故事中,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二是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特别是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改变传统上到学校只向教师学习的观念。如第1课的《镜子里的我》《保持整洁有办法》,第4课的《怎样才能不马虎》环节,就突出同学间的示范与相互学习。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更是以一个主题单元的方式,强调与身边的人共在、乐群、分享、互助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共有20人,男生5人,女生15人。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册教材特点

  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严展,其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三、教学目的和重难点: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5、初步了解牙齿和眼睛保护健康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通过观察感受炎热的盛夏,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

  1、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

  教学难点:

  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中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教学。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县教育局和学校教学计划为遵旨.领会其精髓,贯彻其精神,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认真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通过平时和期终的检测,大部分学生的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口算能力较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与此同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特别是口算能力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培优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的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难点:1、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2、会进行人民币之间简单的换算。

  六、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运用现代远程资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8

  适应新生活

  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日常生活与学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是因为这一时间我国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

  主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及建议

  向生活学习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日渐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味中呈现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表演、游戏、制作等,这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的设计。向当下的生活学习,包括着用心生活的引导,即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每一个当下,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

  教材中还有一些设计,主要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引导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未来生活是理想的代称,是经由过去与当下而连接的,是以未来作为目标,与过去一起规定当下的存在状态。

  由上可见,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儿童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对儿童当下生活的指导,也不是与过去与未来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为了儿童道德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而未来总是出现在当下的话语中,出现在对过去的反思中。就这样,道德的意义在儿童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中呈现出来。

  在活动中领悟生活是日常的,是很难完全按照计划生成的。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和教学活动,使儿童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教育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首先,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更多是对儿童道德敏感性的培养。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例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这样真精神》,第6课的《走,看花看草去》,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快乐》,第11课的《送“小伙伴”回家》,第12课的《再来学一招》,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5课的《快乐地分享》,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道德无意识状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道德两难情境、紧急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情境下,道德意义与价值则更容易显现出来。教育体验活动往往会设计上述比较典型的情境,向学生再现这种道德存在状态,并对其进行现场引导。这种体验活动能够产生教育的效果,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我们天天有精神》,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礼物》《大自然中的快乐》《大自然的语言》,第10课的《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相亲相爱一家人》《肩头上的爱》,第12课的《干点家务很不错》,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意图。

  最后,在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包含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救护等,虽不能够让儿童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但教育的现场活动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却起到提前准备的作用。模拟特定情境,通过演习的方式教学生学会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如第5课的《风儿的“脾气”》中“台风中的自我保护”,第6课的《花草面前要小心》,第7课的《别让自己受伤害》,第14课的《我要求助吗》等中提到的危险情境等。

  榜样学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因为榜样如镜子一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因为榜样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驱动力。实际上,榜样学习是21世纪课程改革前中国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数榜样故事,承载着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传承,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中国包括尧、舜、禹传说在内的各种榜样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动人类精神前进的动力。

  榜样,不论真实与虚拟,都可以成为人类自我激励的源泉。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具体化,因而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别适用。但是,在以前的榜样教育中,的确存在着问题:榜样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依然将榜样学习作为低年段儿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中的榜样学习方式,一是体现在大量的绘本故事中,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二是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特别是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改变传统上到学校只向教师学习的观念。如第1课的《镜子里的我》《保持整洁有办法》,第4课的《怎样才能不马虎》环节,就突出同学间的示范与相互学习。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更是以一个主题单元的方式,强调与身边的人共在、乐群、分享、互助和共同进步的教育理念。

  批判反思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态与可能。依据批判与反思的对象,批判反思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核心是对某种“道德权威”的超越,如成人(特别是家长及行业)权威,他人(主要指同龄人)权威、习俗(包括法律、法规)权威等。

  作为道德学习方式的批判反思,除了指向外在的道德权威的超越外,也是一种道德生活的方式,主要指明辨是非善恶,依据善的原则进行的自我批判与反思,即荀子所讲的“日参省乎己”。对低年段儿童而言,主要是引导他们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教材中,批判反思的道德学习方式非常普遍。例如,在榜样学习中,实际上会出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它也包含着反思与批判的引导。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栏目,通常都会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言行观念与标准。在辨析环节,一年级下册特别强调教师要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除教材上的范例外,结合本班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出示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导其进行批判反思。这一思路贯穿低年段教材,本册中从第一单元开始,很多课都体现着这一思路。

【关于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汇编8篇】相关文章:

1.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一年级语下册教学计划

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15篇)

4.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5.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6.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7.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8.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范文

9.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