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2-02-13 16:48:3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推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四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四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 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进入学堂门,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通过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合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中午对差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8.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书写特认真的学生得“优+两个五角星”,全对+书写比较认真的学生得“优+一个五角星”,全对+书写一般的学生得“优”,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得“优-或合格。

  七、弱势学生转化措施:

  1、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2、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弱势学生。

  4、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口算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6、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8、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9、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四、减负措施

  加强课堂有效性教学,争取40分钟里理解掌握消化知识,低年级不布置回家作业。

  五、心理健康教育

  1、给后进生更多的关心与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增强数学兴趣。

  六、学困生教改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度

  1、 数一数……约1课时

  2、 比一比…… 约2课时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 分类……约2课时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 认识钟表……约2课时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 总复习……约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教学进度

  (略)

【【推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四篇】相关文章:

【推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2-03

【推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02-0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篇)01-2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八篇02-05

【实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02-12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1-09

【热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02-12

【实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2-10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02-05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