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的再创造,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并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运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刚学完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运算,并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对于连加并不陌生,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一定的基础。100以内数的连加要计算出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算法多样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继续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100 以内数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通过引入连加的实际问题并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你们过得开心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那天进行了一次套圈游戏的小比赛,老师把比赛的情况纪录下来了,你们想看吗?(想)那请小朋友们在看的同时,用你们手中的统计表(课前发给学生)来记录他们的得分,好吗?(板书课题:套圈游戏)
[由于连加的计算过程单调、趣味性不强,而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因此,变书上的静态图表为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做小裁判参与游戏之中,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进入关键环节的学习。]
二、体验估算
1、师:观察套圈过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师: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里的数据,你估计笑笑和淘气两个人谁赢了?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时,教师抓住较好的估计方法进行引导。)
[此环节旨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套圈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流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可以有不同的估计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渗透估计的策略性,同时将初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探究算法
1、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1)师:同学们用不同方法进行了估计,结果都是推测淘气获胜了。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
引导学生说出通过比较两人的总分数就可以知道谁输谁赢了,
(2)生提出数学问题,师板书:(1)三次比赛结束时,淘气共得多少分?(2)三次比赛结束时,笑笑共得多少分?
(3)师:这两个问题怎样列式呢?
生列式,师板书:(1)24+29+44= (2)23+30+41=
(4)学生尝试计算算式(1),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算法。
师: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小组里的伙伴们,说一说你们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3、学习连加法竖式写法。
(1)小组长汇报组内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口算方法及几种不同的竖式方法。(可能出现分两步列,写两个加号画一条横线,写两个加号画两条横线,写一个加号画一条横线等竖式写法。)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连加竖式写法。强调书写方法、注意事项。
4、完成算式(2)的计算。
师:三次比赛结束时,笑笑共得多少分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全班交流:(1)算式的得数。(2)计算方法。
5、得出结论。
师:通过大家准确的计算验证,我们知道比赛的结果是什么?(淘气赢了)。
【这部分教学活动旨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平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算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鼓励他们创造自己的计算策略,体验算法多样化,同时教师又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公认的基本计算方法,并在逐步调整和运用准确的计算来检验猜想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1、我们也来玩套圈游戏怎么样?
课件出示更多的小动物图片,每次在心中圈下3种喜欢的小动物,并算一算得多少分。每人可圈两次。(小动物下的分数包括一位数、两位数,任选三个数加起来均不超过100。)
2、小丽也参加了这个比赛,她前两次共得了70 分。请你猜一猜她可能套中了哪两种小动物?
如果小丽三次套中了100分,她第三次套中了哪个小动物呢?
3、完成书中练一练第3题。
师:套圈游戏其实也算是一项体育活动。你知道20xx年在我国北京要举办哪一项世界级的体育活动吗?(奥运会)
师:我们国家的运动员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争取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让我们先来看一看20xx年和20xx年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获奖牌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1)先估计一下,哪年获得的奖牌多?(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2)请男生计算20xx年获奖情况,女生计算20xx年获奖情况。(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反馈。)
(3)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4)估计一下我们国家在20xx奥运会上会得多少块奖牌。
【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已掌握的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说一说这节课上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收获?
2、今天我们进行了三个数的连加法计算,课后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试着算一算四个数、五个数的连加,好吗?
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引入10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通过有关估计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渗透估算意识,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在探索和掌握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中,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对于连加计算方法的探究,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中早已接触。无论是从计算形式上还是具体的计算方法上学生都可借助旧有学习经验来独立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如购物算价钱、套圈比赛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会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本节课对计算方法的探究学习。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对方法一一掌握,要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学生选择不同方法计算时又会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同时还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与众不同而想出无本质区别的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清方法的优劣,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中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提高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时,首先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激发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因此,通过问题情境谁会赢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出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在新知探索中,我又通过不同的形式营造一种研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其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运算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时,还是没有完全让每个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改进。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⑴ 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⑵ 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⑶ 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⑷ 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⑴ 调查分组:
① 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② 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③ 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④ 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⑤ 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⑵ 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点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总评】
张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应该听谁的》,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提出的口语交际要求,从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敢说、乐说,说清自己的想法,说出新意;指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要认真倾听,态度自然、大方上。教学设计体现了顺学而导,在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及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设计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交际,主动交流:
张老师设计了独白、小组讨论。与老爷爷模拟对话等活动,努力引导每个学生乐于交流,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情境中。
2、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
比如说,上课伊始的一边播放配乐动画,一边讲《骑驴》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交际情境中;让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师生扮演角色,与老爷爷模拟对话,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拓展交际话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为难的事情,把交际情境引向生活实际,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
以上各种交际情境,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交际角色意识,构成了真实的课堂交流的学习情境。
3、发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多元化思考,与文中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她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积累6条谚语。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闻鸡起舞》,并从中得到启发。
3. 在口语交际中能认真地听取别人发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 能通顺、具体地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写下来。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和阅读)
一、教学“读读背背”
(一) 谈话导入,感受谚语
在生活中我经常听人们说这样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比如前一阵子,我和一位同事去听一场报告,我充着自己的记性好,没带笔,而同事带了。回来后,我们交流时,却发现许多事同事记得一清二楚,而我却记不清了。这时同事跟我打趣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吧”,就这一句话使我很受启发。像这样在人们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有着
深刻道理的固定语句,我们称之为谚语。
(二) 联系旧知,亲近谚语
你们平时看到过谚语吗?(引导学生对《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出现的和学生自己搜集的几句谚语的回忆复习。)
过渡:谚语有很多,谚语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还想知道其他一些谚语吗?
(三) 明确要求,练读谚语
1. 今天我们要学习6条与学习方法有关谚语,想把他读好吗?
2. 出示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3. 学生练读。
4.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正音。
5. 如果学生提出疑问,可作适当解释。
(四) 激发内需,抢背谚语
这些谚语对我们的学习都很有帮助,同学们想把它们记住吗?下面比比看谁最先把它背会。
参考方法1:谁会背了就站起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先站起来的同学可得到老师的奖励品——谚语资料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参考方法2:同桌之间比一比,谁最快。对快的同学老师奖励他一个“谚语资料卡”:(同上)
参考方法3:老师逐条擦去6谚语,学生抓紧时间在教师擦完之间背会。
(五) 学以致用,励学导行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用毛笔或钢笔写下来,贴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时时刻刻激励自己进步。也可写一句谚语送给朋友共勉。
(六) 课外延伸,扩充积累
课后搜集谚语,同学之间可以交流。
二、教学“阅读”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板书)。
(二)明确要求,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注意读书姿势,读准确,读流利,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自己阅读《闻鸡起舞》
3.检查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的提问。
(三)紧扣题目,理清脉络
1.你们知道“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吗?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起身练武。”指导朗读。
4.祖逖和刘琨为什么要“闻鸡起舞”?结果怎样?带这个问题,把课文再读一遍。
5.小结:作者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写得条理分明,让读来十分清楚。
(四)联系实际,畅谈启发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激发动机,练讲故事
1. 这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好多比你们小的同学还没听过呢,说不定你们的爸爸妈妈还没听过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吗?
2. 提示讲的方法,可以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3. 一生讲,师生听,并及时提示并指出存在问题,相机提出方法和要求:(1) 说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说几遍,争取说清楚,说流利。
(2) 故事情节要完整,要让听者听懂。
(3) 要有感情,努力吸引听者。
(4)要求学生像刚才那样,四人一小组,一人说,其余人提示存在问题,练说故事。
(5) 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评选最佳“讲故事能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
我们先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
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 []+[]+[]+[]+[]=[]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
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
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
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6
=[]÷5 =[]÷6
=[] =[]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
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
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
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
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
=9÷3 =3
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 估一估:
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
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3(道) (× )
4、想一想、说一说
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
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
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
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
(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
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
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
(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
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会读生字字音,会写落、藏、爬、躲,重点理解藏、躲等动词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动词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掌握藏、躲、爬的字型特点和意思。
教学难点 :
按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哪里),(谁怎么样),把它当(什么)。的句式说话。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收集树叶;
2.做好相应的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启发谈话
1.小朋友,你们树叶找到了吗?(出示课件树叶)请你拿出来,高高举起来。
2.请小朋友转动一下小脑袋看看四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反馈(突出秋天的时令特点,突出树叶多、美)。
4.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二.揭示课题,教学落字
1.秋天到了,许多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我们把这样的黄叶叫落叶。(出示课件,将树改成落)
2.全班齐读课题。
3.指名读生字落。
4.你能给落字找个朋友吗?(组词练习)
5.这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6.反馈:①(部件分析法)
②(加偏旁法)
③(换偏旁,加偏旁法)
④(其他)
方法有很多,但是小朋友们应该选择你喜欢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三.教学第一段
1.刚才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秋天,那我们来看看秋天是怎样的?(出示课件,观看录像)待会儿,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刚才你看到的美吗?那你能用美的句子来说说吗?(反馈评价突出秋天的美,引导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3.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秋天,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课文第一自然段)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出秋天的美。
5.指名读课文,请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这段话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反馈重点:
①(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一片一片能换个词吗?(一张一张、一张张、一片片等)
②(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树叶黄了,一片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问:一片一片和一片片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试说。
③教师当树爷爷,学生口吹气,(当秋风姐姐),分别演示树叶一片一片和一片片的情景。
④现在你发现了什么?(一片一片是指落叶时有时无,随风飘落的样子;一片片是写落叶接二连三、纷纷飘落的样子。)
6.你们理解得不错,那你们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四.朗读课文(2-5自然段),学习生字
1.过渡:你们读得很好,那么树叶会落在哪里呢?后来又怎么样呢?
2.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注意带有音节的字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出示课件: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检查。)
3.反馈:会读了吗?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待会儿请你来评价。
4.再指名读生字全班指读生字。
5.藏字教学。
①看样子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会读了。不过现在又有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你们有信心去解决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些生字中哪个特别难写?(藏)难在哪里(字很复杂,笔画很多。)
②我们先来看看藏字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课件演示)。
③原来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藏字又是怎么写的。教师范写。
④学生试写一个出示2名学生作业 ,学生评价;请学生说说写这个字的时候,你们觉得哪个部件最难写。学生再写一个,要求写得比前一个更好。
⑤字写得不错,不知这个字的意思是否理解,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吧!(出示课件: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请你自由读读这句话,想想藏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⑥反馈。(课件演示小鱼藏在树叶底下的动画)你还有自己的理解吗?
⑦谁能用藏来说一句话。
⑧小结:从刚才的说话中,老师知道你们对藏字的意思完全理解了。
6.躲字教学
①其实与藏字的意思相近的在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你们知道是谁吗?(躲出示课件)
②关于这个字,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重点要学生交流对躲字的记忆;身字旁和身字的区别;躲字的意思等。
④你能用躲字来说句话吗?
⑤朗读句子: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指名读全班读。
7.爬字教学
①小虫是怎么过来,躲在里面的呢?(爬)
②指名读。这个字中有一个新的偏旁:爪字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一捺)
③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句子:树叶落在地上,甲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屋子。)
8.小结:到现在我们学了哪些生字?(出示课件:落、藏、躲、爬),全班齐读,书写练习。)
五.拓展延伸,积累动词
1.出示刚书写练习的生字:落、藏、躲、爬。问:请你仔细看看这四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动词;都有偏旁)
2.像这样表示动作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3.这类词的确很多,老师也摘录了一些:
A:爬、游、飞、跳、跑、走
B:躲、藏、坐、披、包、顶、拿、举、戴
请小朋友自由读读。
4.你能从上面的动词中选择几个,用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哪里),(谁怎么样),把它当(什么)。的句式来说说话吗?(课件出示)
5.学生自由准备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评出说得最好的。
6.全班交流,要求听者听出说者说了几个动词,是哪几个?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还想学习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记叙观察实验的习作,要求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是继第三单元习作训练《把作文改写具体》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纸团疑云》的确定中心、合理想象训练之后安排的。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1.学会观察。要仔细观察实验,听清实验前教师的介绍,看清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时同学们的神情、动作,还要体会自己看实验时的心情变化。
2。列好作文提纲。可以把实验的过程分成四步: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按顺序写。
3.作文时要注意用词造句。不仅要把自己在实验时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等神情写具体,还要写好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和神情。
4.要把一堂实验课写清楚,写具体并不容易。习作时先要交代做实验要用哪些东西,老师是怎样提示的;接着写老师是怎么做的;再写做完实验后老师又是怎样提出一个又一个疑点,大家又是怎样争着回答的;最后写这堂实验课使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酌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难点: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写出我观察实验的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的心情,写出老师和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淮备
做实验用的物品:一块手帕、酒精、盘子、火柴、一只大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讨论写作思路。
3.列作文提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取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布手帕,问学生:这是什么?
2.导语 :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块手拍在保险公司保了险,就是手帕上倒上酒精用火烧也烧不坏,因为保过险了。你相信吗?烧不坏的手帕(教师揭示课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大家拭目以待)
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教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出示下列三个问题:
①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②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②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倩变化是怎样的?
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
先出示实验步骤:
①手帕放在盘子里,倒酒精,浸湿手帕;
②点燃盘于里的带酒精的手拍;
⑧酒精未燃尽之前,用大碗扣住盘子灭火;
④检查手拍有没有烧坏。
再按照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把一块手帕让学生看过(检查是不是布手帕)以后,放进一只盘子里,打开酒精瓶的盖子,把酒精(70%的浓度)倒入盘子,以没湿手拍为宜。然后,请学生注意教师要点火了。教师擦着了火柴,做敢点又不敢点的样子,停十秒钟,络于把盘于里的酒精点燃了,盘子里就升起熊熊的火焰,此时学生的心情紧张。几分钟后在酒精未烧完以前,取一只大碗,碗口向下迅速扣在盘子里,扑灭火焰。此时,教师问学生:现在手帕烧坏了没有?学生作出种种猜测性的回答。教师揭开扣着的碗,取出布手帕让大家看,布手帕竟然安然无恙,学生都感到十分惊奇和兴奋。
3.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5.说明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然常识课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手帕浸透了酒精,燃烧时手帕没有被烧坏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解释,补充说明,使原因更明确。原因:酒精燃烧时上面火焰的温度高,下面的温度低。再说教师用的是70%的浓度的酒精。酒精易挥发,助燃烧,而留下30%的水分浸在布手帕里,只要这30%的水不烧于,手帕是不会烧坏的。
教师再说明白:这块手帕在保险公司保了险是一句趣话,其实酒精里那30%的水分保了险。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手帕烧不坏的有趣实验,是科学知识发挥了神奇作用。
三、列作文提纲:
1.学习课文习作提示的第二部分,明确提纲的内容和顺序;
(按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四步来写)
2.学生列作文提纲。
3.指名交流,全班评议。
4.学生修改提纲,完善提纲。为下节课习作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2.部分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进行评议,评议后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得比较好的提纲,让学生讨论:这个提纲好在什么地方,写作时重点写什么?
(1)出示提纲:(投影片出示)
烧不坏的手帕
第一段:提问题。教师在实验前提了什么问题?
第二段:做实验。
①教师实验准备。
②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动作、实验的变化)
②学生观察实验(学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
第三段:出现奇迹。实验结果出现什么奇迹,师生的反应怎样?
第四段:明原因。师生共同说明原因。
(2)学生讨论。
(3)反馈学生讨论情况,师生共评,学生进一步修改提纲。
2.学习习作提示的第三部分,明确写作要求。(不光
写实验时的惊奇、诧异、紧张、兴奋的心情,还要写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情)
3.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4.组织交流。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3)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5.学生誊抄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个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二、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计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通知
(1)标题:第一行居中写明“通知”或“关于XX 的通知”。
(2)称呼:换行顶格写明被通知方的名称,后用冒号。
(3)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通知内容,如会议通知包括会议内容、时间、地点、出席对象和有关准备事项等。
(4)署名:正文下一行的右下方写发出通知的单位或组织。
(5)日期: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右边。
下面是一份会议通知:
通 知
各班班主任和政治老师:
兹定于X月X日(星期X)下午三时在党支部办公室召开班主任和政治老师会议,讨论研究怎样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问题。请充分准备意见,准时参加。
支部办公室(盖章)
X年X月X日
二、启事
启事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需要向公众说明某事或希望公众协助办理某事时使用的一种事务文书。
启事的本意是公开陈述事情。“启”,即叙说、陈述之意;“事”即事情。目前有的人把“启事”写成“启示”。“事”和“示”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
种类
按内容分,启事有征文启事、招聘启事、招生启事、征订启事、开业启事、迁址启事、征婚启事、结婚启事、离婚启事、寻人启事、遗失声明等。按公布的形式分,启事有报刊启事、电视启事、广播启事、张贴启事等。
特点
1、告启性。启事面向大众告知事宜,它只具有知照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2、简明性。启事要求写得简洁明了。无论是登报、广播、电视或张贴,启事都必须写得十分简明。有的启事三言两语;有的启事用单行单句排列内容,竭力做到一目了然。
启事的简明性,除了为读者提供方便之外,同时也受篇幅版面限制。张贴的启事不允许写得长。电台、电视、报刊启事,是要出钱刊登的,这就更要节俭字数,压缩版面,力求用更少的钱达到最优的启知效果,这更促成了启事的简明性。
写作要求
1、内容要简而明; 2、用语讲求礼貌。
格式
启事通常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 标题:第一行居中写明“XX启事”。
(2)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启事内容,交代有关事情的原委和目的,提出要求和希望,说明有关注意事项及办理程序等。有些内容则不应写具体明确,如“招领启事”中有关失物的详情,以防冒领。
(3) 署名。
(4) 日期。
启事不具备法令性、政策性、因而也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启事有招领启事、寻物启事、招聘启事、征稿启事等多种。
(一)招领启事
拾到东西后,希望迅速找到失主,归还原物,就可以写招领启事。要写清拾到物品的名称、时间、地点,向谁认领。为防冒领,物品的特征不要全写出来。
(二)寻物启事
东西丢失后,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把失物找回来,可写寻物启事。要写清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和丢失的时间、地点,并写明交给谁或交到什么地方。
(三)、征文启事
《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为了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XX华诞,班委会讨论决定,我班出一期“国庆特刊”。希望全班同学踊跃投稿。具体要求:
一、内容能表达我们年轻一代对祖国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体裁不拘。
二、500字左右,要用稿纸誊写清楚。
三、稿件请于9月20日前交给宣传委员黄玲玲同学。
高三(1)班墙报
x 月x日
三,启言
(1)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后用冒号。
(2)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一般先写问候语,再写主要内容。
(3)结尾:写祝颂语。“祝”、“此致”等词语可紧接正文之后写,
也可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健康”、“敬礼”等用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 署名:写在另起一行的偏右处。
(5)日期: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右边。
(6) 用语要简洁得体、条理清晰,有真情实感。
四、新闻
新闻的结构内由五部分组成:1标题,2导语,3主体,4背景,5结语。
(1)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除正题外,前面可家加引题,后面可加副题。
引题也叫引标,肩标,眉标,领标,位于正题之上,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引出正题。
正题也称正标,母标,是多行标题的中心,用来揭示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既提挈全篇,又浓缩文意。
副题又名副标,辅标,子标,提要等,位于正题之下,主要用来对宽泛的正标作具体的补充或限制,或点明意义,揭示效果。
(2)导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写出新闻事实或中心。有叙述式导语、描写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等。
(3)主体部分:具体展开事实的叙述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一般篇幅较短。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必须真实,要“用事实说话”。
(4)背景:揭示新闻发生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5)结语: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
如何写好一句话新闻
1、明确"一句话新闻"的概括题的答题要点
形式上:一句话新闻,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 内容上: 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⑥方法(措施,手段,途径)。它要求比导语精练,比标题具体丰富.
就某一则新闻材料的概括而言,不一定面面俱到,特别是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的要素,可视具体情况取舍。
例文
根据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 7月1日至8月2 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逃跑的犯罪疑人缉拿归案.
据介绍,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的部署.北京市公安局白5月份开始对全市1990年以来的负案,批捕,扣留在逃犯罪嫌疑人和从监管等场所逃脱的犯罪嫌疑人和罪犯,进行全面调查,将查出的1000余名在逃人员的情况全部输入计算机上网。并与公安部联网。
为加强迫逃专项斗争的力度,北京市公,检,法机关于8月2日发出通告,限令在逃人员主动投案自首.(原载1999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
步骤
1、阅读新闻材料
2、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首先找出重要的的语段或语句,通常情况下,主要看导语。因为新闻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练的文字,把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受众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其次是对照"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逐一搜寻,概括。最后,我们就可以试着组句。一是常规句:7月份北京公安采取"网上作战"分级督捕等措施缉拿逃犯211名。二是变式句:"网上作战",分级督捕,北京公安7月份缉捕逃犯211名 。
4、依据新闻材料倾向验证表达有无偏差
新闻类语段压缩注意点
1.句子一般采用主谓句.
2.主语(陈述对象)必须存在且要准确.
3.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指事件,行为,结果).
4.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根据下面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得超过30字.
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的"扬帆新世纪"学生百场音乐会自去年举办以来,已由北京市各中小学校学生乐团承办了88场.日前.由北京中海淀区甘家口少年之家参演的第89场音乐会在金帆音乐厅举行.70多名6至13岁的小演员表演了单簧独奏,琵琶齐奏,萨克斯二重等多种多样的节目.甘家口少年之家是北京市海淀区教委隶属下的校外教育机构,成立于l978年.20多年来,该少年之家坚持"面向学校,面向少年队,面向广大少年儿童"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培训,活动 指导"作用,开设丁电声乐,西乐,民乐,舞蹈,体育,书法,绘画等近30个项目,培养出了一批批学有专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员. (20xx年3月17日《中国教育报》)
答案:甘家口少年之家参演的第89场"扬帆新世纪"音乐会在金帆音乐厅举行.
五、广告
所谓广告,是指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比如或文娱、体育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电视、报刊、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
(1)广告大致可以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两大类。
(2)商业广告由标题、正文、联系方式三部分构成。正文应突出产品、企业的特点。
商业广告词欣赏
1.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化妆品
2.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新飞冰箱
3.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
4.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人头马酒
5.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
6.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联通公司
7.我的名声是“吹”出来的。——电扇
8.趁早下“斑”,请勿“痘”留。——化妆品
(3)公益广告应突出主题的鲜明性、语言的文学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角度】
美读体验──在美读中获得语感的、情感的、美感的熏陶;在体验中习得学法。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
美的散文诗须美读,读中体味音乐美,品味画面美,感受情感美,获得审美享受。
2、美读《浪之歌》:
⑴ 同学们配乐吟读:
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尤其韵脚的处理,画㈩每节的韵脚,了解连续用韵、换韵、交韵现象。体味文章的音乐美。
⑵ 同学们带着想像诵读:
想像浪的生活图景,用我读㈩了这一幅美丽的画面领起,就全文内容说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
⑶ 同学们带着深情吟涌:
感受涛人博大、深厚、浪漫的:情爱,对文中渗透的情感作举例式发言。体会抒情方式,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3、学读《雨之歌》。要求运用以上美读法,进行学法体验。
4、组织有序发言。学法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着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着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