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汇编8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由教育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北碚区的每个直属学校和镇教育中心均参加了此次大赛,并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踊跃参与,共收到181份教学设计。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评出了一等奖35名,二等
将42名,三等奖59名。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练习3
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正投影与 三视图”(苏教版)主要描述了正投影形成三视图的方法、原理,三视图的绘制(识读) 方法和规律等。三视图作为一种技术图样是设计交流与表达的一种常用的技术语言形式。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绘制简单三视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 “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在这里起到一个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高中学生能够较熟练地绘制(识读)平面图和正等轴测图,也 有光线投射成影的感知和体验。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按照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思辩求证的认识过程展开,建构正投影与三视图的知识体系。但学生的空间 思维还受到定向模式的限制,很难发散思考一些个别现象,处理个特殊案例的能力有待 提高,如不可见部分和重叠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正投影法方法、特性及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
(3)掌握三视图一般绘图规则。
2.能力目标:
(1)掌握简单的三视图的绘制(识读);
(2)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三视图的作图过程,体验技术图样的魅力
(2)形成科学的空间三围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态度。
4、教学重点:
(1)掌握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
(2)掌握简单的三视图的绘制(识读)。
5、教学难点:
(1) 能规范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四、教学准备
准备积木,利用塑料胶纸和泡沫制作多个的模型。
五、教学策略及媒体运用
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分享—互助提升)”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拓展”。
1、通过生活小故事的情景导学,激发学生对“技术语言的种类”进行回顾和复习以及注意在技术活动中选用恰当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性,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利用点光源和平行光源、投影机、立体模型、等教具演示投影、正投影下物体形状、大小变化以及正投影的基本特性。并建构三视图概念。
3、学生根据正投影特性,三视图成图原理和方法,利用平行光源、立体模型、合作探究三视图的绘制。
4、学生使用实物展台投影机展示绘制的三视图,师生共同总结三视图的一般规律和规则。由识读三视图练习,体验三视图在技术交流中的作用并拓展学生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文中14个生字,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表演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构字特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以掌握相应的识字方法。
4、感受汉字的有趣,激发识字的举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相应的识字方法。
2、识记文中1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查找其它以“口”为偏旁的汉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
五、课型:识字课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汉字:叫 鸣 唤 吃 叶
2、引导发现:这五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这五个生字都是以“口”作偏旁,它们表示的意思大多与口有关。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添“口”歌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课文。
3、从文中找出以“口”作偏旁的汉字,用铅笔圈一圈,读一读,记一记。
4、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问 味 吓 号 召 吐 哈 叽 吹 啥
5、指名学生扮演小老师领读生字。
6、引导学生发现:
(1)学生仔细观察。
(2)逐字分析字形,弄清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组成特点。
门 + 口 — 问 未 + 口 — 味 下 + 口 — 吓
刀 + 口 — 召 土 + 口 — 吐 合 + 口 — 哈
几 + 口 — 叽 欠 + 口 — 吹 舍 + 口 — 啥
(3)练习用这些扩词或说话。
7、指导学生表演读第一句。
三、设疑结束
1、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二句。
2、教师导言:还有哪些字能添“口”组成新字呢?请你想一想,看一看谁说得好、说得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课型】
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 神话 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⑴ 找出核心句;
⑵ 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⑴ 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⑵ 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⑶ 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⑷ 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
⑴ 假如我是化石……
⑵ 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思想]
《雨霖铃》这首词抒情色彩非常之浓,如果赏析时用语贫乏琐碎,那么诗情就会打大折扣,如温水(也可能是冷水)泡茶,或没有完全泡开,或完全没有泡开。因此,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赏析此文成了最佳选择。以“诗”解词,情味不减,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以点带面,融会贯通。具体操作就是根据文本内容,紧抓教学重点,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浓浓的离愁。
2.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以“诗”解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上说周杰伦走到哪里都能刮起一阵龙卷风,足见周杰伦影响之大。可是早在北宋时期,有位词人,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不仅当时广为传唱,而且流传至今已近千年。他在当时的影响,有言为证:“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家能根据这句话猜出他是谁吗?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自读两遍,初步感知
2.提示: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念,想到。
3.再读一遍,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诵读指导:节奏缓慢,语调低沉。
4.播放课文录音。
5.学生模仿诵读。
6.找出写“离别”情景的句子和写“清秋节”的句子。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以“诗”解词,体会深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景中之情。
要求: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诗一般优美而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
2.学生从中任选一句加以鉴赏,写在草稿纸上。
3.根据所选对象分组进行探究、交流、讨论。
4.在讨论基础上,组内合作完成一篇精美的`赏析文字,以便全班交流。
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6.教师下水: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赏析:一声声,一遍遍,秋蝉嘶鸣,缠绵哀怨。面对长亭,天色将晚,天边的落日像哭红的泪眼,充满无限眷恋,一点一点,正依依不舍地挨下山去。骤雨刚过,叶尖上的水珠敲打着干枯的树叶,其声如泣如诉,点点滴滴,是离人泪。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赏析:桌上的酒食,尝着似土和泥。未饮先醉,心内成灰。眼中泪,杯中酒,蓄着的是忧,咽下的是愁,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艄公催行;离愁越来越浓,感情之弦越绷越紧,终于情不自禁地握住对方的手,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哽在喉间,悲痛欲绝。
③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离愁渐远渐无穷,如千里烟波,浩渺无边,如楚天清秋,万里辽阔。无边的离愁像暮霭一样,沉沉地压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从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今风景依稀,佳人何在?冷风吹来,心头一颤,酒醒愁未醒,顿时生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杨柳依旧笑晨风”的悲凉。
7.总结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抓住“念”字)
四、余音绕梁
1.播放毛宁的《晚秋》。
2.课后请大家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象一下柳永走后,那位女子的生活情景,并以《与君别离后》为题,借鉴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篇抒情散文或者抒情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复习引入
1、出示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体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
齐读。
2、引入: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表现白鹅高傲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咱们今天还是用读书、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
自学探究
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在感受较深的词句边上写旁注,并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全斑交流。
2、理解“叫声”
a、出示:“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个词的理解。
(声音严肃、大声斥责、大声叫喊吵闹、放开喉咙大叫)
b.联系生活,想象“狗的狂吠”是怎样的情景?(让人害怕)
作者说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为什么要这样写?
(突出白鹅看守门户的本领;突出对白鹅的喜爱。)
c、小结: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恰恰是对它“看守门户”的本领的赞美。
d.有感情朗读。
e、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吗?
3、理解“步态”
a、(VCD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同学们仔细看这段影片,这是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看后谈谈你的体会。(交流中结合理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b.朗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c、小结: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并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1
d.你在读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举例说说呢?
4、理解“吃相”。
a、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鹅“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读出自己的体会。
b.想象“狗偷吃、鹅咬狗”的情景,并读出其中的趣味。
c、交流“人伺候鹅”的情景。
5、小结: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有详有略,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抄一抄,读一读。
2、四人小组内交流。
拓展活动
简介丰子恺,推荐丰子恺作品。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