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09-20 11:28: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四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四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

  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次实验的过程,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

  2、认识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教学准备:

大课文、多媒体课件一套、演示用幻灯片一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发给作业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

  2.让学生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集体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第1--3自然段段意

  板书: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

  二、谈话导入,认识课文第4--7自然段

  1.谈话导入:我们从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在夜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而且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接,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科学家呢,做了实验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好吗?

  2.指导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时候?

  2)第一次实验是怎么做的?

  3.根据问题的回答,逐步出示

  ①实验次数②第一次③第二次④第三次⑤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⑥方法⑦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⑧结果⑨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

  4.根据投影内容,提问: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它的眼睛有关吗? 为什么?

  5.课件出示:

  ⑩说明(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

  ⑾和蝙蝠的视觉敏锐无关

  6.提问:(第3片自然段最后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7.引导学生分组自学第5自然段,继续研究,完成表格(如下)

  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说明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设响, 和视觉敏锐无关

  那么多绳子,它一

  根也设碰着

  第二次

  第三次

  8.组织各组汇报,逐步完善表格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像设头苍蝇似角到 蝙蝠夜里飞行,

  第三次 把蝙蝠和的嘴封住 处乱撞挂在绳子上 它是用嘴和耳朵

  的铃铛响个不停 配合起来探路的

  9.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了吗?

  板书:嘴 耳朵

  10.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

  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夜里飞行的?

  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板书出示意图

  蝙蝠 障碍物

  超声波 超声波

  嘴 耳朵

  12.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3.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认识反复研究、终于两词的作用(表明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研究结论得来不容易。)

  14.读(第2自然段)提问:

  1)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做了什么事情?

  2)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请仿照上面的板书试着表示出来。

  15.组织学生交流

  16.引导规纳,贴书

  雷达 障碍物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荧光屏

  17.看板书,引导比较,说出发现

  提示:蝙蝠的什么和雷达的什么作用相似?

  它们的工作方法相似吗?

  18.总结: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具有相同的道理。

  板书:道理相同

  三、课堂小结。

  1.指导读课文: 1)齐读 2)自由读

  2.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什么发现?

  (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

  (3)人们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四、课后思考,完成练习

  P62 T2. 3.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通过儿童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春天是怎样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的。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冬春交替的季节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来听一首歌,看谁能听出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这首个好听吗?你喜欢春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唱春天的儿歌《梦已被染绿》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从哪里发现了春天?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

  5、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6、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你还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梦

  残

  融

  嘱

  咐

  茸

  咱

  散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五、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个大家听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询并下载智能机器人的图文资料及课文插图。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观机器人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活。

  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

  a.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感悟积累

  1.抄写三句文中加有引号的句子,同桌间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给大家读一句你感到最有趣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如,“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本来人才知道饿,饿了没有力气就干不动活,那么机器人没电也干不了活,作者说它们被“饿倒”了,让我感觉到它们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工人,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躺在果树林里向果农抗议,感到非常生动有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四篇】相关文章:

1.【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七篇

2.【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

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

4.【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9篇

5.【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

6.【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7篇

7.【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

8.【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

9.【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