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09-25 18:24: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八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思想]

  《雨霖铃》这首词抒情色彩非常之浓,如果赏析时用语贫乏琐碎,那么诗情就会打大折扣,如温水(也可能是冷水)泡茶,或没有完全泡开,或完全没有泡开。因此,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赏析此文成了最佳选择。以“诗”解词,情味不减,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以点带面,融会贯通。具体操作就是根据文本内容,紧抓教学重点,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浓浓的离愁。

  2.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以“诗”解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上说周杰伦走到哪里都能刮起一阵龙卷风,足见周杰伦影响之大。可是早在北宋时期,有位词人,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不仅当时广为传唱,而且流传至今已近千年。他在当时的影响,有言为证:“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家能根据这句话猜出他是谁吗?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自读两遍,初步感知

  2.提示: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念,想到。

  3.再读一遍,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诵读指导:节奏缓慢,语调低沉。

  4.播放课文录音。

  5.学生模仿诵读。

  6.找出写“离别”情景的句子和写“清秋节”的句子。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以“诗”解词,体会深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景中之情。

  要求: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诗一般优美而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

  2.学生从中任选一句加以鉴赏,写在草稿纸上。

  3.根据所选对象分组进行探究、交流、讨论。

  4.在讨论基础上,组内合作完成一篇精美的赏析文字,以便全班交流。

  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6.教师下水: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赏析:一声声,一遍遍,秋蝉嘶鸣,缠绵哀怨。面对长亭,天色将晚,天边的落日像哭红的泪眼,充满无限眷恋,一点一点,正依依不舍地挨下山去。骤雨刚过,叶尖上的水珠敲打着干枯的树叶,其声如泣如诉,点点滴滴,是离人泪。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赏析:桌上的酒食,尝着似土和泥。未饮先醉,心内成灰。眼中泪,杯中酒,蓄着的是忧,咽下的是愁,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艄公催行;离愁越来越浓,感情之弦越绷越紧,终于情不自禁地握住对方的手,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哽在喉间,悲痛欲绝。

  ③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离愁渐远渐无穷,如千里烟波,浩渺无边,如楚天清秋,万里辽阔。无边的离愁像暮霭一样,沉沉地压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从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今风景依稀,佳人何在?冷风吹来,心头一颤,酒醒愁未醒,顿时生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杨柳依旧笑晨风”的悲凉。

  7.总结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抓住“念”字)

  四、余音绕梁

  1.播放毛宁的《晚秋》。

  2.课后请大家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象一下柳永走后,那位女子的生活情景,并以《与君别离后》为题,借鉴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篇抒情散文或者抒情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实行尝试教学法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本案的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究发现的教学思想,既是对尝试教学法的发展,又是对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化动作,富有时代精神和指导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其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学生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演讲的能力,并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展现自我个性与风度和大方的仪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感积累,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四、学情分析

  对于作者学生很陌生,要介绍作者生活与背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组织演讲

  六、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写一段演讲辞,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准备在课堂上演讲。

  2、背诵本文的最后两段内容。

  (此环节是为使学生能通过预习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的演讲训练作好必要准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预习全文,写一段演讲辞,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准备在课堂上演讲。

  2、背诵本文的最后两段内容。

  (此环节是为使学生能通过预习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的演讲训练作好必要准备。)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白好的演讲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作用,增强其学习与实践演讲技巧的动力;二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即演讲训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大时代背景,让他们初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文中的观点,为何会有如此坚决、高昂的斗志,演讲最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这也为学生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2、针对学生的具体演讲过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气、语调和手势来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

  a、 抓住学生演讲中代表妥协势力的观点句:我的观点是,不要战争。

  b、首先请学生在讲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个观点。然后建议他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弗吉尼亚州议会现场,作为妥协势力的代表发言,大胆、自信地把观点再表达一遍,注意语气、语调。最后拿起话筒,更有力、坚决地再次表达这一观点,调整语气、语调,使自己的发言既较好表达观点,又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其他同学通过其不同的语气、语调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示例:我的观点是(语调自然、果断,口语化,说完停顿片刻),不要战争。(字字响亮,声韵饱满。语气恳切,有力度。)

  c、在语气、语调的训练中加入适当的手势。建议学生在刚才的情境中用另一只手加上一个手势动作,把观点句的语气再强化一下,不断调整手势,反复实践三次,揣摩怎样使手势的表现效果达到最佳。针对手势的不到位,进行指导:

  ①动作是语言的延伸和补充,该出手时再伸出手,不能过早。但也不能过晚,否则动作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阻碍语言的表达。

  ②手势是为加强语言效果而设计的,所以手势要集中。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脏为中心,以前臂长左右为半径,表示决心或否定性的就向里收,号召性的可以向外扬,手指并拢稍向内曲,也可以握拳。在表达特殊或强烈感情时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

  ③动作是为语言服务的,所以不能过多,也不要过于花哨。否则就喧宾夺主,也显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当。

  ④请每位学生自己试着练习,体会手势在演讲的作用。

  (此环节是针对学生演讲具体情况,进行语气语调和手势这些演讲技巧的指导。既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对同一内容的语气语调和手势的不同处理带来了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这些因素对于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为自己的演讲服务。)

  3、演讲文章的第四段,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及感情。

  a、第四段比较长,为了使演讲时思路更清晰,也为了防止遗忘,指导学生对其划分层次:批驳妥协派的观点,指出强大并非指日可待;分析我们的有利条件——地利、人和与正义;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我们已别无选择。

  b、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演练。四人一组,推选一位同学,组织好自由演练活动的地 点、秩序和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每位同学都必须脱稿在小组认真演讲,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相互指导。

  c、全班展示。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逐层指导演讲。

  ① 第一层:关注关键性词句与语气:“他们说……但是……是……还是……难道……”,作者用一系列反问句有力地指出放弃斗争就惟有束手就擒。让听众能客观地认清当时的现实与危急,为下文高潮部分的号召打下基础。要求学生在演讲时尽力表现出作者那份正义而焦急以及不愿受辱、受奴役的强烈感情。

  ②第二层:“如果……如果……此外……”,三种假设充满了作者对胜利的信心。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整体感知,牵一发而动全文,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阅读文章,解读课文蕴涵的“意义”,领悟人生的道理。以“读、辩、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设计特色是辩中明理,读说悟情。

  教学流程为:(一)出示彩票,引出重点。(二)解决道德难题,感悟母亲话的含义。(三)读好9、10自然段,回味父亲的选择,体会父亲的道德高尚。(四)读写训练,内化理解。

  一、 出示彩票,引出重点

  1、 回顾两张彩票的事情。

  师说:预习课时,同学们对两张彩票很感兴趣。尤其对05102这张彩票上K字充满好奇心:K字是谁写的?为什么写?谁擦的?为什么擦?我们展开了讨论。现在,谁来帮我们回忆一下。

  2、(出示课件)引读,引出重点

  师说:擦掉了K字,父亲可以心安理得拥有这辆奔驰汽车了。看,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父亲开着崭新的奔驰汽车缓缓地驶过来了,我在旁边欢呼着,跳跃着,多么高兴!可是,父亲他的神情怎么样呢?我几次兴奋地想干什么?(生齐读)看得出,父亲一点也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请从文中找理由。(指名说)

  3、 好母亲的安慰我的话(指名,齐读)

  师板书:道德难题(提示学生注意“德”字的笔画)

  二、 解决道德难题:感悟母亲话的含义

  难题在本文指什么?(指名说)教师板书:留?不留?

  1、 明白道德难题在文中指什么?

  2、 你赞成父亲留还是不留?

  (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2) 大组交流,教师指导读好父亲“梦寐以求”句和母亲的话。

  (3) 留下了汽车,将会失去什么?(板书:诚实,有信用)

  小结:诚实、守信是多么高尚的品德。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愿意失去。一旦失去,扪心自问,会良心不安;一旦失去,面对亲朋好友信任的目光和微笑时,会无限愧疚。一个人,如果活在内心不安中,即使有再多的奔驰、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意思呢?

  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一定明白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就是他面对崭新的奔驰汽车与“诚实、守信”在内心深处的较量,到底该选择什么?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高尚的品德。这种高尚的品德让人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心情舒畅。他周围的人因此而快乐,因此而受到好的影响。这是多少辆奔驰车、多少金钱也换不到的无价之宝。(板书:财富,提醒“财”字的写法)

  (4) 读母亲的话。(指名,大组比赛,齐读)

  三、 读好9,10自然段,深化理解(配乐朗读)

  四、 读写训练,内化理解(配乐)

  读到这里,你不想对将要读这篇文章的朋友说点什么吗?(板书:对朋友)

  看着奔驰汽车渐渐消失在父亲的视线中,你一定心潮澎湃有许多话想说。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会对父亲说什么?如果你是那位母亲,会对自己的丈夫说什么?如果你是那家汽车修理厂的老板,你会对父亲说什么?选一个角色,用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呆会念给大家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

  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

  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

  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

  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

  ⑴ 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⑵ 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习语言中感悟、感染

  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

  (第2、3段)

  2、学习第2段:

  ⑴ 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

  ⑵ 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习感情朗读第2段。

  4、学习第3段:

  ⑴ 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⑵ 师深情朗读这段话:

  生凝神倾听后告诉老师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讲:

  ① 我看到民工沉重的脚步。

  ② 我听到民工那痛苦的呻吟。

  ③ 我看到民工倒毙路上。

  ④ 我想到长城是用民工的血汗、生命筑成……

  ⑶ 仿照老师感情朗读这段话,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生:读多少次?我不能再读下去。

  师:读到懂!读到能理解!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的前提,因此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例如:学生通过多读上述这段话,学生感情真是流露出来,当时我扫视教室,学生真的流出了眼泪,怪不得有些学生说无法读下去。)

  ⑷ 尝试背诵第3段。

  三、在口语中升华

  你读了这篇课文,肯定印象很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1、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劳动人民你真伟大。

  3、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长城!我生长在幸福的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评点】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本文设计以“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逐层推进,既体现了教材的特点,也完全符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过程,有“知”才能有“爱”,有“爱”才能有“悟”,而 入于“化”(感染)。在导读过程中,本人以多种手段煽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受。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摘抄优美语句。

  【教具】

  1、多媒体教学:配乐朗诵磁带。

  2、幻灯片投影字词: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哪一种能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大家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作者介绍

  作者宗璞,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我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创作了大量的游说、散文,《西湖漫笔》、《紫藤瀑布》、《丁香节》、《水仙辞》等作品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自由朗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3、听录音磁带,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4、学生表情朗读,深入其境,准确把握内容。

  5、设计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怀。

  明确: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抓住了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迷”、“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6、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7、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描绘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的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 …… 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8、怎样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明确:萧条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竞寂寥得“东一穗,西一穗,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是花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紫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立在瀑布边,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润着干枯的心田:扶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这一段故事,是作者极尽铺陈点染之能事,描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后,笔锋陡然一转后写的,理解这一段的故事,可略为交代背景。

  9、设置思考题:凋零了的紫藤萝后来怎么样?以此来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着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

  10、朗读第8段和第11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生死谜”抚慰着“手足情”,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酝酿好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11、仔细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朗读写景语句,让学生勾画出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语句。

  如“辉煌的谈紫色的”中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的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东一穗,西一串伶仃的挂在树梢”表达了作者失落的怅惘的情绪。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12、迁移训练: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文。

  四、布置作业

  本文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景───────────情

  看花:花瀑 花穗 花朵

  生命长河无止境

  忆花:生死谜 手足情

  生命的美好与永恒

  思花:不幸 无止境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 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预习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八篇】相关文章:

1.【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

2.【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

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七篇

4.【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

5.【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7.【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

8.【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5篇

9.【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