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7-01 00:46: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0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 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 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到处都是( ),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 ),就像戈壁滩上的( ),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 ),不怕( ),那儿需要,他就在那( ),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 沉思( )

  挺秀( ) 消失( ) 肯定( )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

  2、

  3、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5.加动作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六、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七、作业

  自编一首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想像、揣摩“春水”“小树”的隐喻意义。

  2、诵读积累一些优美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可以通过一些初生的生命图片(婴儿、新芽、树苗等)或一些激发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语言入手。

  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开篇揭示话题

  2、以“一江春水”喻示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状况。

  3、以“一棵小树”喻示生命的力量。

  4、点明、深化主题。

  二、学生质疑或教师设疑

  参考问题:

  1、文中描述的一些景象的'喻意分别是什么?

  2、两个比喻的含义是否重复,为什么?

  3、如何理解春水汇入大海,大树回归泥土的心态?

  4、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5、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所揭示的哲理?

  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讨论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材料学习,丰富感受

  五、畅谈“苦与乐”,写一句或一段最有感触的句子,班级交流或编辑成一个小册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课例描述

  信息技术课课例《制作一份电子报》是《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完成了Word文档制作学习的相关五个任务),基本掌握了Word20xx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表格的输入、对象框、页面设置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Word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电子报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Word 20xx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如何制作Word文档,还要学会制作电子报,通过制作电子报刊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并能利用电子报形式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Word 20xx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电子报。

  (2)学会设计电子报。

  (3)学会评价电子报。

  (4)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报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难点:对电子报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围绕“电子报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VCD光盘中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报”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包括如下内容:

  (1)从老师提供的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学生也可自己确定制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Word20xx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电子报;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电子报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电子报,解释电子报的设计要点: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三)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制作电子报。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步入信息时代

  可介绍信息技术的分类、发展;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影响;介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我的多媒体作品

  可介绍媒体及其分类、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作品的一般制作步骤、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赏析多媒体作品等。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1)本地资源:在局域网中,只要输入ftp://A-teacher这个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电子报及说明电子报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电子报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电子报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同时,三个主题的确定又是基于教材内容的,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来组织表达。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教主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习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子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简要概述故事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文中人物对给予一词的诠释。

  3、触发学生的真情,让给予内化为己有。

  【教学重点、难点】

  从男孩的言行,从保罗的两次误解中,让学生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话题

  1、说说你什么时候最快乐?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

  索取是快乐的

  2、索取的反义词是什么?

  板书:

  给予

  (指导读正确。)

  3、索取是快乐的,但我们今天的课题却与之大大相反。

  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课题;

  4、过渡:

  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他的真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不信你读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保罗是一下子就明白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吗?

  板书:

  开始后来

  ⑴ 学生准备。

  ⑵ 交流。

  3、让我们再来读一次课文,感受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体会那一个个场景里人物的内心。

  (1~7、8~15。)

  三、赏读,体会真情

  1、读着课文,有一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出示:

  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⑴ 他们三人指的是──板书:

  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

  ⑵ 交流难忘:

  ──小男孩的弟弟为什么难忘?

  (第一次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为什么难忘?

  (让弟弟得到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为什么难忘?

  (可能学生会说是因为保罗让兄弟俩得到了快乐而难忘或是他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难忘。)

  2、保罗难忘的只是这个结果吗?我说,不是!我想,让他永远记忆犹新的更会是那晚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两次错误的想法,是小男孩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他要懂得给予。

  ──第一次错了

  ⑴ 保罗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有第一次的错误的.想法?这错误的想法是什么呢?

  ⑵ 但是小男孩的回答却让他十分惊讶!

  指导读好小男孩的话。

  ⑶ 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了吗?

  体会不由自主。

  (联系:圣诞夜相当于中国的除夕之夜,他应该快点回家和家人团聚。)

  过渡:他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了吗?并没有!因为他又想错了。

  ──第二次错了

  ⑴ 保罗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让他有第二次的错误的想法?这错误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⑵ 不过,这回他又错了。小男孩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他的呢?

  重点指导读好小男孩的话。

  (欣喜→郑重。)

  (个别读,齐读。)

  ⑶ 这回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因为──(引读12自然段)

  如果让你在把字前加个词,你会加什么?为什么?

  (连忙→不由自主。)

  ⑷ 多么感人,多么温馨的一幕啊!让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3、小结:

  这个圣诞夜,对于小弟弟,五彩的橱窗、夜景让他难忘;对于小男孩,他送给了残疾弟弟一个最好的圣诞礼物,他感觉自己成了大人;对于保罗,他目睹了一幕人间真情,并在给予中品尝到了一丝甜蜜与快慰,他同样不会忘记这个夜晚。

  学到这儿,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板书,你能加上一个字(板书:( ),!)将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吗?(索取是快乐的,给予更是快乐的!)齐读。

  四、拓展,内化真情

  是的,索取是快乐的,给予更是快乐的!

  你们听,老师有这么一个故事──

  1、配乐朗读《爱心树》。

  2、此时,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许多熟悉而又亲切的脸庞?你心里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说?放在心里,让我们珍视,让我们珍藏,让我们用今后一生的行动来诠释!

  五、板书

  索取是快乐的,给予(更)是快乐的!

  保罗

  ↙ ↗ ↘

  小男孩 → 小男孩的弟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我”跟鸟儿交谈的故事及从中受到的启示,体会“我”的爱鸟之情。

  2、摘录好词好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内容:京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5 课《鸟语》

  课时分配: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录一些鸟的叫声。

  2、搜集一些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一棵茂盛的`大树,树上停着一些鸟的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用我们人类的语言和同伴交流着,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同样,动物们也有各自的语言。

  2、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只鸟儿在说什么呢?(放鸟叫的音效和课件)。

  3、看来我们同学还都不太懂鸟儿的语言,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不但非常爱鸟,而且还懂鸟儿说话,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吧,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正音、解词:

  1、请同学出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要读正确。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作者爱鸟,愿意和鸟交流并与鸟相处的事)

  3、解释词语:软语、怠慢、搏击。

  三、深入理解。

  (一)、“爱鸟”。

  1、请同学默读第1至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儿能看出作者爱鸟?

  2、过渡:正因为作者爱鸟,才能用心和小鸟交谈,懂得它的语言。

  (二)、“懂鸟、学鸟”。

  1、作者和布谷鸟是怎么样对话的,从交谈中学到了什么呢?小声读课文。

  2、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作者与布谷鸟的对话。(教师适时放布谷鸟叫声的音效,让学生明白布谷鸟叫声听起来很像“勤劳刻苦”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从与布谷鸟交谈中学到了什么?(刻苦学习)

  4、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喜鹊的语言中得到了什么?(教师适时放喜鹊的叫声)

  5、指名读课文,回答。为什么说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6、小声读课文,作者还从鸟语中学到了什么?

  7、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概括:作者都从哪些鸟的鸟语中得到了启示?

  四、总结课文,展开想象。

  1、作者因为爱鸟,愿意和鸟交谈,成为好朋友,才能懂鸟儿的语言,他又从和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启示,学会了许多道理。(教师随即板书:爱鸟、懂鸟、学鸟)

  2、下面我们再来听听鸟儿们的叫声,请大家用心去聆听,展开想象,听听鸟儿们在说什么呢?(放一些鸟儿叫声的录音)

  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 :

  1、用心观察其他动物,试着了解他们的语言,看看你能从它们的语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2、摘录好词好句,并背诵。

  板书设计 :

  15、鸟语

  爱鸟

  懂鸟

  学鸟(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带着想象的画面初步有感情地朗读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

  诵读、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师:从开学到现在,同学们在拼音乐园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在“认一认”里面,我们也学习了一些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去汉字王国里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就让我们坐着小火车,开去汉字王国吧!(播放火车背景音乐)

  二、导入新课

  1、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汉字王国的第一站——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出示插图课件)看着这幅山村图,谁能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师:通过大家刚才的描述,老师觉得小山村真美啊!诗人邵雍来到这里,也感受到了小山村的美,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师:请同学们小手准备,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写)

  3、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个小山村的宁静和美丽(播放视频)

  4、师:多美的景色,多美的小诗啊,老师忍不住想美美地读上一遍呢!同学们,请先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觉得老师读的美不美啊?相信你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和老师一样,去美美的读一读了吧。

  师: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58页,自己读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5、师:拼音和汉字已经手拉手排好了队,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读通顺吗?谁想来试试?

  (指名读,“一”变调,读的很通顺,如果把诗读出节奏感就更好了)

  (出示课件,师范读,生体会停顿)

  (生试读)

  (点名读)

  6、(齐读前两句)师:我们来到这个幽静的小山村,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二三里路,谁来说说“烟村”是什么意思?(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有不到位的教师作补充)师:要读出轻快的感觉,看到炊烟了,马上都有好吃的了!然后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次感悟品读。

  7、(齐读后两句)师: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山上,这里有许多古色古香的亭子,我们先在这些小亭子里歇一会,顺便还可以看看山里的风景呢!(出示图片“亭台”)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师:我听出来了,你站在亭台上欣赏远处美丽的风景心情十分舒畅!然后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次感悟品读。

  8、师: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着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小山村,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注意在前两个字读完后稍微停顿一下。(先请一位小诗人)(女生读)(男生读)

  1、师:诗人用这样一首小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了,小山村的宁静、美丽让我们舍不得离开。连本课要认识的10位生字宝宝,都躲在古诗里,不肯出来了。请同学们把田字格里的.字在诗中用笔圈出来。

  (出示课件)你们圈对了吗?圈对了就借助拼音大声读2遍。

  2、师:读了这么多遍,有同学肯定都认识它们了。(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都可以当识字大王啦。

  3、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到那个宁静的小山村去看看,但是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让自己走进了那个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三、认识笔画和学写字。

  1、认识田字格。

  2、认识笔画横,出示“一”。学生先观察,教师范写,边写边说“起笔稍顿,行笔轻快,收笔果断”,学生写,展示,点评。

  3、认识笔画“竖弯”,观察“四”在田字格的位置,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写字顺序“先进人,后关门”,学生写,展示,点评。

  4、认识笔画“竖弯钩”,观察“七”的笔画顺序,教师范写,边写边说“长横左低右高,竖弯钩要圆转”,学生写,展示,点评。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 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揭题。

  1、 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 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 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 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 讲读第1—3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 卫星情况 人们反应

  1 没有出现 仰着头、谣望

  2 经过北京上空 高喊、一片欢呼声

  3 发回《东方红》乐曲 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 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 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 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 检查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 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 讲读第4自然段。

  (1) 指名读,理解课文。

  (2) “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 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 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 背诵课文。

  四、 小结,完成作业 。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苏教版第二册《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一共有两句话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等词句,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这一段是,我借助音乐边演示投影片边深情地讲述:天快亮了,无边的草原静悄悄的。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勤劳的`牧民们赶着羊儿开始放牧了,草原顿时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仿佛也感受到了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接着,我又让学生们看图练读,读好象声词啪!啪!,讨论理解打破,黎明,宁静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宁静。虽然同学们的感情朗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可我总感到还不够。于是,我让大家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是什么声音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喔!喔!喔响亮的公鸡啼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小鸟的歌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笛!笛!笛汽车的喇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丁铃铃!丁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刷!刷!清晰的扫地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阵大雨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重要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把学的东西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一个个例子互为补充,丰富了常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