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吹泡泡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所吹的泡泡有大有小。
2能透过泡泡来观察身边的事物。
活动准备
每人一杯肥皂水,一根吸管。
活动过程
1、吹泡泡
老师演示吹泡泡,为幼儿发好肥皂水和吸管,尝试吹泡泡。幼儿两两结伴,比吹的泡泡的大小。
2、看泡泡
请幼儿观察对比在屋里和在阳光下的变化。
请幼儿尝试在杯口吹一个大泡泡,把大泡泡作为照相机,观察周围的事物。
3、抓泡泡
教师吹泡泡,其他幼儿抓泡泡
让幼儿观察泡泡抓到后的有什么变化。
4、延伸活动
让幼儿从外面回到教室后画泡泡。
玩报纸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跑步的正确姿势,训练跑的速度。
2、能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练习跑。
3 、培养幼儿机智勇敢。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张报纸。
2 、韵律操音乐的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幼儿入场做准备运动:幼儿手拿卷好的报纸,在音乐中有精神的入场。
2、准备运动(韵律操):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音乐有节奏的手拿卷好的报纸,有精神的做操。
基本部分
1、教师打开报纸,启发幼儿边想边尝试,不用手去帮忙怎样才能让报纸贴在胸前而不掉下来,让幼儿自由分散的活动。
2、试后请幼儿集中,谈谈尝试的结果,得出结论:把报纸贴在胸口,快速的跑。
3、第二次尝试将报纸贴在胸前往前跑,试跑几下,让幼儿得到结论,跑得越快报纸贴得越紧,越不容易掉下来。
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大哭”“大笑”的表情,以放松肌肉和情绪,对幼儿活动情况作简单评价,幼儿在音乐声中步回到教室。
人体山洞戏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结伴进行的 “搭山洞”过山洞的活动,发展发明力。
2、发展基本动作,进不肌肉的耐力和集体的协调性。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合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音乐
活动过程;
1、热身
老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做操。
2、开始游戏
幼儿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山洞”师:以前,我们玩过钻山洞的游戏,今天,我们来用身体搭山洞,想一想,试一试,用身体能搭出怎样的山洞呢?幼儿自由探索,老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让三四个幼儿一组,搭成一个山洞,再让一组幼儿用不同的方式,钻过山洞,钻的幼儿,以不碰倒山洞,先钻过的一方为胜,游戏次数根据幼儿爱好和活动量而定,每次游戏重新推选塔山洞的幼儿。
3、结束部分
最后游戏结束时后,老师和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相互捶背敲敲腿,进行放松活动,束游戏。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深入全息识字,以本课“点、数、清、彩、飘、落、空、问、回、答、方”11个生字为契机,进行辐射性识字,练习全息“点横头”生字书写。
2、感悟汉字的形体美,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培养热爱祖国汉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全息识记11个生字,以点带面。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识记生字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具准备:
1、儿童歌曲《小雨沙沙》。
2、多媒体课件。
3、“雨点儿”等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儿歌引题,显态全息识字。
课件。师描述: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流出眼泪哗、哗、哗。
1、“字画同源”,汉字演变过程全息。
课件出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从小篆----隶书----楷体)师描述。
板书课题:师在田字格中写“雨”字,象形字记忆:“雨”字外面这一横就是乌云。里边的四个点就是可爱的小雨滴。四个小雨滴排得整整齐齐。我们把一个一个可爱的小雨滴叫-----雨点儿(出示词语,读)
2、常用字组合常用词,以点带面归类积累全息。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怎样的雨?
词语积累:雷雨 小雨 大雨 风雨 细雨 阵雨
及时雨 和风细雨 狂风暴雨 雨过天晴
二、寓识于读,整体感知,随文全息识字
1、师:(下雨的时候,小雨点和大雨点也会说悄悄话。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读读《雨点儿》这篇课文!不会读的字请拼音帮帮忙。
2、认读带拼音的生字。
3、 强化。
(1)“识用结合”,还原生活全息识字:
看花园图:你看到了什么?(小鸟,小路,花等)
一起来数一数,花园里有多少花儿?
(出示词语:数不清)
回归还原生活,全息“数”字:生活中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
生活中处处是我们识字的课堂,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
(2) 字理出发,找朋友横向全息识字
再看图:找出彩虹 。(出示“半空中”,读词语)
声旁全息学习“彩”
菜 彩
( )园 云( )
( ) ( )
(出示词语:云彩)
(3)“ 寓解于境”,图示全息
看图(出示课件)雨点儿离开了云彩妈妈的怀抱,在天空中飘啊飘。落在大地上,这就叫----飘落 (出示词语“飘落)齐读三遍
(出示课件)师:瞧,除了雨点儿能飘落下来,你还看过什么东西是飘落下来的?
(4)“管中窥豹”,部分蕴含整体全息。
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些东西是靠什么力量飘落下来的?
(它们都是靠风的力量飘落下来。所以飘字的右边是……(风字)
小结:有些字可以从它的某一部分,就可以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师:现在我们看看这个“落”,能不能根据这个字的一个部分理解它的意思。
(5)抓住对话识字,还原语境全息。
看课件 。大雨点和小雨点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出示词语
一起来看看“问、回、答、”这三个字,仔细瞧瞧,他们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师:有口才能问,才能回答,(出示词语:回答)齐读。
(6) 追根溯源,比较识字全息:
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呢?
(一个大“口”里面一个小“口”就是“回”字。口字里面进了一个口,口字里面出了一个口,这样反反复复,来来回回。)
(“门”字里面一个“口”,就读“问”。学问学问。就是说学习要主动,不懂就要---开口问)
师:想一想,还有哪些字是口字旁的?(吃 喝 哈 等)
分角色读。
师:如果你是雨点儿,你要去什么地方?为什么?(出示:地方)
三、指导书写 (点横头书写全息)
指导写“地方”的“方”字。
四、课间轻松一刻。
1、这个“方”写得真漂亮,下面我们一起跟着雨点儿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看。雨点儿特别爱唱歌,听。(播放小雨沙沙)(出示歌词)
2、颐养禀性,识字在音乐旋律中多维度全息
师:仔细看一下歌词,有没有哪个字以前不认识的,现在认识了?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唱歌是吧。看来唱歌也能帮助我们识字呢。
五、复习词语,字词相生全息。
雨点儿 数不清 云彩 飘落 问 回答 地方
六、小组合作,复习巩固潜态全息
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老师把所有的生字生词都请出来,并且把课文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读一读这首小诗。
天空中,雨点儿飘,/数不清,有多少。/雨点儿问云彩:/“妈妈,妈妈,我该去哪里?”/云彩回答说:/“孩子,孩子,你看看,/“哪里需要你,你就去那里。”/;
小组读,指生读。
七、总结延伸,新旧互生全息。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懂得看问题要全面。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每天、可爱造句。
3.渗透学法顺序学习法。
4.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悟出事与事有联系,句子与句子有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六张小葫芦图。
2.一张教学用图。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芦字在本文中读轻声。
2.邻是后鼻音,要读准字音。
二、认识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熟读课文思考:
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爱葫芦,希望葫芦快快长大?
3.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4.画出描写小葫芦的词语。
第二节
一、导入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
请六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人摘一个葫芦,看一看背后的字,在黑板上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9
我要的是葫芦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展书学生自由读课文
弄清课题在第几小段?
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
范读
全文有几小段?(四小段)
挂板先写什么?
葫芦开始长的怎样在第几小段?(第一小段)
读一段
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
请学生读一句,说一句。
读第一句
什么意思?(种葫芦的人,先搭一个架子)
板书贴葫芦架子
读第二句
什么意思?(细长的藤上长满了叶子。)
长满什么意思?(特别多,茂盛。)
板书贴叶子
读第三句
什么意思?(花谢了,长出小葫芦。)
板书贴葫芦
读第四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喜欢小葫芦。)
读第五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板书贴人
我们知道这五句话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长满绿叶挂小葫芦
(叶子)(果实)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因为藤上长满了绿叶,所以藤上挂了小葫芦。)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板书看
种葫芦的人每天去看什么?(去看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怎么可爱?
师问
1.架上爬了什么样的藤?
2.藤长满了什么样的叶子?
3.开出什么颜色的花?
4.小葫芦长得这么好,你喜欢吗?
导读把喜欢的心情读出来。
种葫芦的人一心想得到葫芦,得到了吗?
挂板再写什么?
后来小葫芦有什么变化,在第几小段?
读二、三段
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板书生虫
种葫芦的人怎么想?
板书怕什么盯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自己对自己说话。)
种葫芦人的表现说明什么?(不懂叶子果实的关系。)
师讲
植物的叶子是吸收阳光和养料用的。叶子长得好,才能结出果实好。
这时候,谁来告诉种葫芦人这个道理?
板书贴邻居
听了邻居的话,种葫芦的人怎么说的?
板书还用治要
还用治什么意思?(根本不用治。)
种葫芦的人这种说法,说明什么?
(不懂叶子的重要,不听别人的劝告。)
说话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导读分角色读二、三小段
由于种葫芦的人错了,还不听劝告结果如何呢?
挂板最后写什么?
结果如何,在第几段?读第四段:
结果如何呢?
板书变黄落了贴图
说话:
用因为所以说出结果如何
(因为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所以小葫芦变黄,全落了。)
小葫芦开始长得多好呀,后来都落了多可惜呀!种葫芦的人会怎么想?(怨自己不听劝告不治虫子。)
以后再种葫芦怎么办呢?(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既要葫芦又要叶子。)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与事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不要看一方面、要全面。)
读全文
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生活中事与事之间有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有联系。
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读生字卡片
葫芦慢慢治
邻居变黄自言自语
二、找出哪些字可以用学过的方法来记忆。
芦加部首方法。户加一个草字头念l*
组词:葫芦
居加部首方法。古加一个尸字头念j&
组词:邻居
葫形声字记忆法。草字头形旁表义,胡声旁表音。
组词:葫芦
治换部首方法。抬提手旁,换成三点水念zh@。
组词:不用治
言部首字组词:自言自语
三、找出易错难写的字邻左右结构,右耳刀旁。左边容易写今。要与岭、
领加以区分。
组词:邻居
慢左右结构,竖心旁。右中象四不是四。
组词:慢慢
变又字底。注意中间两个点的写法。
组词:变黄
四、课后作业
1.造句
每天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可爱图上画的小葫芦真可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花自言自语地()
()葫芦藤一个一个都()
()小葫芦慢慢地()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歌曲,导入课文
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2.播放录音《好妈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4.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提学习要求:读课文时该注意什么?
2.师小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沉甸甸胳膊晃荡)
5.简要说说: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注:板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
7.在板书的过程中,写字指导“聪”
①提醒老师注意在田字袼中写字该注意什么?
②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③师生同写,看谁写的字既快又好。
④评价。
三、学习课文2、3、6自然段
1.动手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划好后好好读一读。
2.示三句话的小黑板,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妈妈说的话,想想该怎样读?(练习读)
3.朗读指导
①抽三生读,读后评议。(你认为谁读的好,为什么?)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丑小鸭》揭示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深刻道理。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机械说教,生硬灌输,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设计了乐学法。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按照丑小鸭的经历特点提出乐学措施:比快,比准,比说,让学生在热烈而紧张的氛围中学习。
看了第一幅图,结合课文:
学生很快提炼一个丑字──丑小鸭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比起其他小鸭毛黄、嘴小、身子胖,确实很丑。
看了第二幅图,结合课文:
学生也很快地提炼出一个苦字──丑小鸭在家中受欺负,哥姐咬,公鸡啄,小姑娘讨厌;在外边也受欺负,小鸟讥笑,猎狗追赶。它只好躲,悄悄地过日子,最后冻僵在冰上。岂不是很苦吗?
看了第三幅图,结合课文:
经过一番讨论,终于提炼出一个变字──丑小鸭飞向湖面,在镜子般的湖水中见到了自己的影子,丑小鸭变成了洁白美丽的大天鹅。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丑、苦、变三个字,由表及里,再提炼出反映实质的三个字来,进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丑小鸭的丑,学生易于辨识,但要找出与丑相对的内核来就比较困难,经过提示和讨论,终于得出一个异字──丑小鸭的蛋特别大,丑小鸭出生要迟好几天,丑小鸭一出蛋壳就又大又丑,这些异暗含着丑小鸭本来是一只天鹅。如果与其他鸭子没有两样,哪会有后来的变?
然而与苦对应的内质是什么?用一个什么恰当的字?这是难点。教学时,我们列出系列问题:丑小鸭在家挨欺,是甘心忍受,还是另有行动?(离家出走)在外边也受欺,一见到天鹅,丑小鸭有什么内心活动?(又惊奇又羡慕)天气越来越冷,丑小鸭回到受欺的环境中去了吗?结果怎样?(冻僵在冰上)这一切说明丑小鸭不简单。紧扣第三幅图联想补充,学生终于归纳出绝妙的志字──丑小鸭不甘心受欺,向往天鹅。宁可冻僵也不向原来的处境屈服,充分表现了他是有志的。
第三个字是情──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既惊且喜: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这一反诘句表现了丑小鸭惊讶自己会变得如此漂亮,结合末了一句,他满怀喜悦地发现,自己再不是丑小鸭了!这种情还含蓄地暗示了丑小鸭的内心活动,从此他再不孤单、苦恼、受欺负了。自豪感不言而喻。
丑──苦──变──,异──志──情,这六个字分别构成两组,前一组反映现象,后一组揭示本质,从丑小鸭成长、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领悟到深刻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做到丑不厌弃,苦不失志,变不自满。由于采用比赛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联系实际,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他们乐意这样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两个偏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有一只小动物也说“世界多美呀”,板书课题。
(1)读准“世”的音,是翘舌不是平舌音。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你们问题答案就在书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5、播放多媒体课件,再加配音朗读。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用横线画出来。
要求: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正音。
翘舌音:站、湛、澄。前鼻音:站、湛、茵
后鼻音:澄边音:丽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再指名朗读课文,边听边想:“世界多美好呀”是哪只小动物的说的?
2、它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3、你也能像刚才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好吗?
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4、自读,指读,赛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美字头”。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书空。
4、反馈检查“世、美”的笔顺。
5、指导写字。
在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字形,并说出生字书写时关键笔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乎、世、鸡、美”
6、师范写以上四个字,学生描红,临写。
7、生写剩余的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掌握汉字构成的一些规律。
会填字组成语,并会运用这些成语造句。
能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并能正确修改。
积累有关学习方面的谚语或名言。
自读知识窗内容,了解司马光的事迹。
教学重难点:
学习和掌握汉字的构成规律。
教学流程:
一、练
观察,找出
观察这两个部件有什么不同。
观察,小组讨论它们用在字中有什么不同。
汇报自己的发现。
再找出一些有这两个部件的汉字写一写。
成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造句。
学生独立填写,师巡回检查。
指名汇报。强化正确答案,纠正错误答案。
造句。自选词语,自由发言。
注意拓展思维,避免趋同。
修改病句。
读句子,,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正确答案:
在语文课上,大家都认真地听讲。(属用词重复)
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特地到公园里观察了一阵子。(属用词不当)
二、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都是与读书有关的谚语和名言。学习方法:
学生自读。
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同桌互读,说说自己对每句话的理解。
熟读,试着背诵。
三、知识窗。
让学生试着说说题目“脚踏实地”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短文,了解司马光是怎样脚踏实地地编写《资治通鉴》的。
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联系实际举一些脚踏实地的例子。
四、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谚语或名言。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学习斧、盖、造等16个生字。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子的意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环保的图片和小故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检查:课文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什么故事?
二、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课文哪个地方印象最深,想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三、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交流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读句子,联系全文,自由质疑。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3、联系上下文解疑。
(1)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
(有美丽的村庄,有房子、家具、工具以及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东西)
师:你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是怎样美丽吗?
①学生交流。
②课件演示。
③指导朗读第一段。
(2)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①学生结合上下文讨论,探究,谈出自己的观点。
②练习,思考:谁家想做(),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
③指导读课文相关部分。
四、前后联系,探理激情:
(1)师创设情景,生前后联系,总结升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五、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1)结合实际议一议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
(2)为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师生交流。
(3)课后作业:收集有关环保图片、资料,办一期墙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设计意图】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通过同学们给她的鼓励的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整篇课文教学我从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变化”为突破口,以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展开教学。同时,紧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进行言语与思维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英子在后来的日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走进英子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⑴ 课文中写了几次掌声,把带有“掌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⑵ 圈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紧扣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⑴ 一位新来的老师让同学们干什么?她知道英子的情况吗?轮到英子了,她怎么样?(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齐读这句。你从“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为什么?
⑵ 可是英子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热烈而持久。
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① 读句子。
② 你从“注视”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③ 你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理解“骤然”。如果你是英子,当时面对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你会怎样?英子又怎样?
④ 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⑶ 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句子。这第二次的掌声里又包含了什么?这时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谈英子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学习和尝试运用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洞察英子内心的变化,领悟同学们的掌声的作用,从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与关爱使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和生活、命运发生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三、讨论、畅谈、提升
1、两次掌声后,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2、从两次掌声后,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语气来读这两段,来感受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3、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给别人掌声?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这些掌声就是人和人之间送出的“爱”。(出示:爱是什么?爱是碰到老师同学时的一声问候;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爱是……)播放《爱的奉献》,学生畅谈。适当让音乐延续,让课堂保持静寂。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畅谈对“爱”的理解与感悟,将课文教育主题上升。适当的静,让学生回味,促其思考。
四、延展性综合实践活动
1、交流搜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
2、关心媒体报道,小组合作确立关爱、帮助的对象。制定出帮扶计划,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帮扶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29、掌声
第一次:鼓励、信任……
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二次:鼓励、赞扬……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