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7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拓展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可爱的草塘教案
课题:语文第 9 册 5 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A1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A2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激情造句。
A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扩展学习 ●读写结合 仿照第5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补充阅读
●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A1、A2、A4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 A2、A3
第 1 教时
1.揭题 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写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想知道草塘有什么可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可爱的草塘? 注意了解学生对草塘的理解。(草塘≠小池塘)
2.初读,整体感知,
范读,提问,引导读后回忆。
草塘在哪里?给你什么印象?与你的猜想有何不同之处?
草塘有什么可爱?草塘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听读内容在脑海构想画面。
回忆。
带问题自由轻读课文。
继续回忆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预习要求,了解背景知识。
3.再读课文,搞清结构 出示课后思考题1。
(前两问。)
引导明确本文的分段主要方法(按问题分)
帮助学生明确每一段的起讫。(见教参) 对照思考题自读课文。
找出思考题相关的段落。
4.学习课文
第一段作者初到北大荒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我还能怕?是什么意思?指名读第一段画出句子。
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第2教时
1.学习第二段
你觉得草塘有哪些特点?仔细体会表现特点的`词句。
这一句全都是说草塘的大吗?
茫茫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草塘的美的呢?
引导体味意境(知道作者的观察细致,表达确切,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讲解色差的成因。
指明朗读§5
你对出现的草塘图有什么感受?作者见到草塘时是什么心情呢?
默读第二段,
反复带问题阅读,批划找出相关语句。
边读边议体会意境。
草塘一望无边,很辽阔。向远看去,看不清楚,模模糊糊一片绿色。先找出句子品味出围绕绿写
理解写法:从写颜色(静态描写。)到草动(动态描写)
练习朗读。
听读,看图或大家闭上眼,边听边想。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画出句子,理解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分层,练习朗读,背诵。 这么大这么美 ,走了进去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才是说草塘大。//浪花翻滚着是说草塘美。一层又一层跟蓝天相接浪花翠绿翻滚着。发光、鲜亮~太阳光照
拟人句欢笑着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这时候很高兴,听到草动的声音就觉得草跟人一样,在欢笑。仔细瞧墨绿色
强调朗读,通过再造想象培养语感
2.指读第三段
小丽给我讲了哪几件趣事?
小丽是带着怎样的语气讲述的?
她为什么感到自豪地?这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学生自读,揣摩教师的提问,理解课文。
根据理解练习朗读。 把握物产丰富。
非常好玩。
3. 仿照第二段学法,自学第四段。
提示自学:按两层,先看逮鱼,再学河景。
逮鱼
波光粼粼是什么意思?只是说阳光照射水面发光吗?
河景
讨论知道:
写了草塘鱼多的特点,
不单单说水发光,还有鱼在水面上挤挤挨挨,鱼鳞也一闪一闪发光。说明鱼多得挤到水面上。
反复朗读,体味景色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
画出写作者心情的词句。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 我惊叫。
连忙脱掉拾
前后联系想词句的意思就能理解深些 用工整的排比句式写出了清净河景的清净。
4. 回到整体,明确暗线,揭示中心。
2.明确课文暗线。(作者的感情变化)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揭示中心,回扣题目。
理出描述我思想感情的词句。
体会其感情的变化。
理解变化的原因。
欣赏录音。
用段意合并法。
引导理解作者的想法中包含的对景色的感情。
5. P283布置作业
仿照第5、7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造句:自豪激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29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列出的25个词语,做到能正确地读写,懂得这些词语的意思。能按指定的要求积累词语。
2、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体会用词要准确”的方法。
4、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中能即兴说几句“请求”的话。
5、练习写一篇《发生在星期天的事》,要求写得真实、具体,语句连贯、通顺,能反映出星期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词的准确性。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3—5节,能用己的话介绍家乡的一种桥。
4.根据要求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这样用的好处。
2、初步学习本课第三、四、五节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四种字体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像带、图片、书籍、书法作品(含楷体、篆体、草体等)。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了解家乡桥的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突破手段:通过了解千姿百态的桥型,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写家乡桥的意图
一、引题
1、桥是什么?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介绍一下你认为的桥。
学生交流
2、你知道世界上哪些桥?能给大家介绍吗?学生资料介绍
3、桥有些什么作用呢?家乡的桥并不出名,它能给作者留下什么呢?
4.板书课题:家乡的桥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的'意思。
(3)思考:家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
2.自学后反馈。
自学反馈自学要求
1、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2、归纳家乡桥的特点
3、交流各类特点的分别的小节
4.分小组、分特点朗读课文小节
5.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再读课文
3、名逐节朗读课文。
(1)说说家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家乡的桥有以下特点:
小桥多、造型美、桥名美。
(2)哪几小节是写“小桥多、造型美、桥名美”的?
(3)再读课文,着重读写小桥特点的小节。
(4)用简洁的话说说家乡的桥。
三、小结
家乡的桥并不出名,但是很有特色。家乡的桥很多,造型很美,每座桥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这些桥美在哪里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抄2遍。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学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突破手段:学习方法,模仿练习
一、积累并复习
1、默写词语:血脉屹立撷取飘逸潇洒
2.说说家乡桥的特点,可用上血脉、屹立、撷取、飘逸潇洒、雄赳赳、长相忆等词语。
3、家乡的桥很多,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有关句子。
4、学生默写词语。
5、生交流,个别回答
例句:“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朗读相关的句子
4、学生个别—全体朗读这句话
二、学习课文
1、学习句子中用词的准确性的方法:
1)首先要理解“网布”的意思。
①:,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的分布。
②: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
③: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网布”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学生听讲解
小结: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可以先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具体的句子,体会它的准确性。小声读读体会方法,再找找有关句子。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
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 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四、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⑴ 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⑵ 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⑶ 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五、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板书:
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
(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七、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2、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
⑴ 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
⑵ 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1、默读思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2、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
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四、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⑴ 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⑵ 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⑶ 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⑴ 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⑵ 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⑶ 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 固体 、KNO3固体 、CO2 、Hg 、 NH3 、KOH溶液 、金刚石 、石墨 、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 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 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液中溶质离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的导电性
强
弱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物质类型
大多数盐、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强调:(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
(2)BaSO4、AgCl 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全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而不是通过熔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板书] 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
[设问]请写出HCl、KCl、Al2(SO4)3 、BaCl2 、NaHSO4 、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 HCl=H++Cl- KCl=K++Cl- Al2(SO4)3=2Al3++3SO42-
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 NaHCO3=Na++HCO3-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总结]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 电 解 质 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 (全部电离)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解 弱 电 解 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质 (部分电离) 弱碱:如NH3 H2O、Cu(OH)2
水:H2O
[布置作业] P18习题一、1 习题四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一些近义词,会用“欣赏”“津津有味”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观察、理解能力。
2.了解小守门员和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借助课文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教材中出现的油画,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1.教师介绍油画作品:
教材中出现的这幅油画,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它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
2.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
学习“看图学文”这类课文,要求同学们把看图和学习课文相结合。通过看图,进一步培养我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借助短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3.初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①注意多音字读音:
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曾学习过的多音字,教师可以借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如:“空地”的“空”,应读“k^ng”,不要读成“k#ng”的音;“要数那位大个子叔叔”的“数”,应读“sh(”,不要读成“sh)”的音;“蝴蝶结”的“结”应读“ji6”,不要读成“ji5”的音;“不相干”的“干”应读“g1n”不要读成“g4n”的音。
②课文中多次出现带儿化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正确。如:“这儿”“两拨儿”“小男孩儿”“小女孩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③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应该读轻声的字音。如:“地方”“阵势”“小弟弟”“小妹妹”“大个子”“叔叔”“那个”“身子”“眼睛”。
④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教师要注意纠正。如:“膝盖”的“膝”应读“x9”,不要读成“q9”;“前倾”的“倾”应读“q!ng”,不要读成“q9ng”;“往外”的“往”应读“w3ng”,不要读成“w4ng”;“津津有味”的“津津”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⑤注意辨析以下字形:
“踢”与“惕”;“亿”与“忆”;“磕”与“嗑”;“津”和“律”。
⑥理解词语: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包括生词)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一句中的“阵势”一词,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典里查一查“阵”字,它的意思是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阵势”的“势”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样子。现在,再把“阵势”一词放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词,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用在课文中,就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警惕(t@):对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时刻注意着。
候补:等着替补缺额。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修养精神。课文中把白狗人格化了。
回忆(y@):回想。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课文中指小足球赛踢得紧张、好看。
欣赏:认为好;喜欢。课文里指看足球赛的大个子叔叔坐在场边很有兴致地观看比赛。
(二)初步看图,借助图画,再认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划分结构段。
1.初步看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景物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画面上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
(图画中画了一群孩子,还有一位叔叔。)
他们在干什么?你从画面上哪些地方观察到的?
(图画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从画面上用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的球门和站在球门当中的小守门员,以及坐在一边的观众一致的目光里可以判断出画面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这场小足球赛的。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分段。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图画中的场景。是放学以后的.一场小足球赛。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哪些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这篇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第3~5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讲什么?
(第1自然段介绍了环境——场地、时间——放学以后、人物——“孩子们”和“小弟弟小妹妹”以及“大个子叔叔”、干什么——赛足球)
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这篇课文首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接着,介绍了守门员,这是文章的第2自然段。后面的3、4、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的表现。你想一想,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划分结构段呢?
(这篇文章应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第2段是第2自然段,介绍了小守门员;第三段是第3~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
(三)小结。
这一课是看图学文。我们在初步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又初读了课文。从画面中观察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给课文划分了三大段。这三段,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接着介绍小守门员,之后重点介绍了观众的表现。这个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
1.《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的,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划分的。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作者先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接着,作者又写了小守门员。最后,分3个自然段写了观众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先向我们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这个内容,接着介绍“守门员”,最后才介绍“观众”的表现?
(因为这是作者观察图画的顺序。作者是按照观察图画的顺序来安排他的写作顺序的。)
3.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仔细看图画,然后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观察的重点落在了哪儿?大家一起议一议。
(课文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安排层次结构的,我们又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描述了小守门员的表现,以及不同的观众的不同表现,因此,作者观察的重点应该落在“小守门员”和“观众”的表现上。)
4.强调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我们常常提到写文章要讲顺序,要抓住重点写具体。其实,观察图画也要讲顺序,要能从画面中观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理解图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在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抓住了画家所要表现的重点,用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地给我们进行了描述。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然后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足球赛的环境,也就是地点?
(“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好地方”,“好”在哪里?看图画,想一想。
(“空”字说明来往行人不多,没有车辆通过,从画面上看,附近没有大的建筑物妨碍踢球,这样的地方正是比较理想的简易足球场,所以,说它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2.“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你在画面上看到的是哪一拨儿?
(画面上只反映了其中一拨儿的一个守门员、一个候补守门员。)
“拉开阵势赛起来”中的“拉开阵势”是什么意思?看看图画,从画面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来?
(“阵势”,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课文中,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拉开阵势”就是紧张的小足球赛已经开始。从画面中小守门员叉开的两腿,手扶膝盖和专注的一双眼睛,可以看出足球赛已经“拉开阵势”,比赛将非常紧张。)
3.看图,再读课文,从画面上看,都有哪些人来观看比赛?
(有“小弟弟小妹妹”,还有“大个子叔叔”。)
从文章中的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这场足球比赛很精彩?
(“小弟弟小妹妹”是被“吸引”来了,“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
4.看图,学习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是作者重点观察“守门员”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具体介绍了小守门员和后补守门员;图画里,“守门员”也是画家重点表现的画面中心人物。作者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的。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什么特点来突出这两个人物,表现球赛激烈的程度的?
(作者抓住“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等特点来突出这个人物的。)
默读这一段,在文章里画出表现“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的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课文先讲他的外貌和神态。“留平头”显得格外精神。“警惕地注视”,表现他对对手严加防备,十分专注的神态。“分腿弯腰,上身前倾”,表现他随时准备扑救险球的姿势。)
课文介绍了“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以后,为什么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作者对画面中“守门员”的一种肯定吗?还是赞扬?怎么理解?
(“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说明小守门员很称职,是作者对他的肯定和称赞。)
课文接着介绍“候补守门员”。看看图画,作者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他“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是作者根据画面上“候补守门员”的什么想象出来的?
(作者从他的衣着、神态和站在守门员背后可以看出他是个“候补守门员”。作者根据他“腆着”肚子的动作,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情想象出来的。)
5.小结这一段:
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把全场唯一的两个队员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6.看图,学习第三段,根据老师所列出的表格,边思考问题,边讨论,然后把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观众观看足球赛的情形。看看图画,再读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的?具体描述了几位观众的表现?他们分别是谁?每一位观众的表情和形象一样吗?作者又抓住他们各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观众的表现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头一句先总说观众的眼神:“都望着远处的场地”。接着,按照由中间到两边、从小孩到大人的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课文一共描述了七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大个子叔叔),还附带讲了一条白狗的样子。所描写的人物表情和形象都不一样,分别抓住这些人物的特点写得既简明又具体。)
“搂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可能来迟了,他坐在最边上,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局势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其他观众全神贯注地看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局势的发展”指的是足球场上,比赛变化的情况。“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的意思。从作者对其他观众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中看出其他观众也在全神贯注的观看比赛。)
在所有描写的观众里,哪一个观众最引人注目?
(大个子叔叔)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结尾的这一句话,“精彩”是什么意思?可以知道“大个子叔叔”曾经是个足球行家,能把足球行家吸引,说明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小足球赛十分精彩?
(“津津有味”是有兴致、极感兴趣的意思。“精彩”是(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的意思。课文里形容小足球赛紧张、激烈、吸引人,能把“大个子叔叔”吸引,说明小足球赛水平很高,踢得精彩。
全篇文章没有一词一句是对比赛场面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内容除了对“守门员”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就是描写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动作和表情。可是,全篇文章却使读者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精彩的小足球赛。)
(三)总结课文:
这篇看图学文“小足球赛”,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小守门员警惕地注视着对方的场地,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大个子叔叔正在出神地观看这场比赛。配合本课的图画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把看到画面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使我们借助课文,明确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又凭借图画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产生联想,加深对图画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1.辨析“注视”“望着”“盯着”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词义有一些差别:“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注视”强调十分注意地看;“盯”,则指视线集中于一点地看。
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守门员和观众都(望着)远处的场地。
戴红帽子的小女孩,眼睛(盯着)远处。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用词,既准确传神,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2.引导学生先理解“欣赏”和“津津有味”两个词语的意思,再造句。
①解释:“欣赏”一词有两种解释: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津津有味”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欣赏”和“津津有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路过的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他们这场球赛。”这里的“欣赏”是认为好,喜欢的意思。
“他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意思应该是看得有滋味,有趣味。
③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学生讨论之后用“欣赏”造句。
(生活中,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绘画、摄影、体育比赛等事物都值得我们欣赏。例句:周末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音乐厅欣赏音乐。)
④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表达看得有趣味,听得有趣味,吃得有滋味的时候,都可以用“津津有味”这个词。
例句:这本书,我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了,真是看得津津有味。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通过精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深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作者的家门口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十分美丽。可是有一天清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板书: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小女孩
2、出示第二自然段
3、自读:你从小女孩采花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摘花很小心(小心地
双手捧者)
心里急(飞快地
穿过
跑)
师相机指导朗读
4、再读读这段话,你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行为,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过渡:作者跟我们一样,也产生了疑问,你们想不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机会终于来了。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小女孩又来了,作者便把她叫住了。
三、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
1、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那就应该问她?现在你们来做作者,老师来做小女孩,你们来文问看,看看能不能问出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问,师答(语气不好的不回答,语气好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温和的语气来说。)
3、看看作者是怎样来问的?
出示4—10自然段
4、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语气?
(发现小女孩已经不知所措了,为了消除她的惶恐)
5、同桌试试这样的语气,是不是更能让人接近。
6、指名读,分角色读
7、通过询问,作者不仅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而且还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你有没有体会到?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自由读4—10自然段,思考
8、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9、过渡: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让妈妈高兴她想到用漂亮有芳香的花瓣来送给妈妈。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0、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1、下面我们来听首歌,在歌声中希望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想想你的妈妈、爸爸为你操劳的.情景。
12、听歌曲《妈妈的吻》
13、你有没有看见往日你爸妈为你操劳的场面,谁来说说?
14、我们再来读一下对话,看看你是否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15、读得真感人啊!如果把这个场面拍成电影一定很感人,愿意做小演员把这个场面演出来吗?现在请你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个场面演出来。(要求:熟读对话,练好对白)
板书:用心、用情
16、指名表演
17、总结:其实小姑娘送的不只是花瓣而是一份孝心。
板书:孝心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师范读11自然段
2、你是作者,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吗?(受了感动,激发了孝心)
板书:买花
3、齐读
4、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的母亲,你看见了月季花,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虽然我们手中没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2、现在让我们听完歌曲《妈妈的吻》在歌声中为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祝福。
(闭上眼睛,双手握十靠额头。)
板书:
小女孩
摘花
花瓣飘香
(孝心)
送妈妈
“我”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