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1、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
(出示花生实物)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学习“生”字)
花生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果子,不但我们爱吃,连小松鼠也爱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教师范读全文。
2、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
(1)(电脑出示不注音的生字)在生活中你已经认识了屏幕上的
哪些字?(指名说说)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小老师教读生字后同桌互相正音。注意读准“找、种、生”。
(3)学习新偏旁“夕”和“母”
(4)小组合作记字形,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巩固字词
(1)同桌互助,认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课件演示)
(3)游戏:开火车找朋友
三、写字指导:“生、里、果”
1、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观察,找准关键笔画。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3、学生临写后互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整体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卡。
2、听写生字。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结合插图自由地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思考: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1-2自然段写了图1的内容,3-5段写了图2的内容)
3、学习1-2自然段
(1)自读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鲜艳)
理解“鲜艳”就是颜色明亮好看。
(3)思维拓展: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五星红旗、漂亮的衣服、五彩的贝壳等)
(4)读好句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样问鼹鼠的呢?
(分角色读好鼹鼠和小松鼠的对话。)
点拨:“这是什么花呀?”要突出问话的语气。“花生可好吃
啦!”要突出感叹的.语气,读出儿童的童真童趣。
4、学习3-5自然段
(1)引读3、4段: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结果怎么样?(学生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2)朗读指导:小松鼠没看见花生,心里觉得怎样?(很奇怪,也很失望)谁能用这样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
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3)引导置疑: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问题?
(电脑出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读出疑问语气。)
点拨:这句话是小松鼠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这叫“自言自语”。
(4)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里的。)
(5)思维拓展:通过课前预习,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藕、土豆、山芋、萝卜、地瓜、番薯)
(对答得正确的学生奖以花生)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实践活动
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1、讨论:小松鼠后来找到花生没有?它是怎样找到的?
(去问鼹鼠、自己上网查资料、请土地公公出来帮忙等等)
2、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样呢?
(和鼹鼠一起吃、自己把花生藏起来留着冬天吃等等)
3、点拨:讲故事不但要讲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果,还要讲清楚小松鼠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4、自由准备后在小组内先讲。
5、指名上台讲给大家听。
6、集体评价(普通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故事内容是否合理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文中14个生字,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表演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构字特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以掌握相应的识字方法。
4、感受汉字的有趣,激发识字的举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相应的识字方法。
2、识记文中1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查找其它以“口”为偏旁的汉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
五、课型:识字课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汉字:叫 鸣 唤 吃 叶
2、引导发现:这五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这五个生字都是以“口”作偏旁,它们表示的'意思大多与口有关。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添“口”歌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课文。
3、从文中找出以“口”作偏旁的汉字,用铅笔圈一圈,读一读,记一记。
4、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问 味 吓 号 召 吐 哈 叽 吹 啥
5、指名学生扮演小老师领读生字。
6、引导学生发现:
(1)学生仔细观察。
(2)逐字分析字形,弄清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组成特点。
门 + 口 — 问 未 + 口 — 味 下 + 口 — 吓
刀 + 口 — 召 土 + 口 — 吐 合 + 口 — 哈
几 + 口 — 叽 欠 + 口 — 吹 舍 + 口 — 啥
(3)练习用这些扩词或说话。
7、指导学生表演读第一句。
三、设疑结束
1、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二句。
2、教师导言:还有哪些字能添“口”组成新字呢?请你想一想,看一看谁说得好、说得多。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有兴趣用多种方式如信件、贺卡、电报、手机及网络与远方的朋友练习。
2、学习制作贺卡和各种送给外国小朋友的小礼物。
3、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1、尝试了解用多种方式与远方的朋友进行联系。
2、用多种材料制作通讯工具。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用多种材料制作通讯工具。
教学准备:
1、各种废旧挂历纸、一次性纸杯、剪刀、胶水、牙签、棉线团等工具及相关美术材料。
2、各种国家的风光与民俗等方面的音像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学生找出五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说说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生活着的孩子都有哪些不同?虽然我们相隔千万里,但是通讯使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让我们对他们说:你好,朋友。
导出课题
二、欣赏
1、教师播放一些不同国家的风光、民俗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看看自己对哪些国家更感兴趣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交流:
A、如果让你去旅行,你最喜欢去哪些地方?为什么?
B、最喜欢哪个国家?对这个国家有哪些了解?
C、愿意和哪里的小朋友筑起友谊的`桥梁?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联系?
三、游戏:打电话
1、同桌或小组合作一起做个电话玩一玩:
A、做法:用牙签将一次性纸杯底部穿一个洞,穿上棉线,线的一端打一个结,同样的方法将两只、三只纸杯穿在一起(第三只纸杯的一端可系在两只纸杯线的中间)。将棉线扯直,一人对着纸杯口小声说话,另两个纸杯做听筒,两个小朋友放在耳边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了。
B、学生表演外国小朋友,用自制的电话互相说说各自的问候、心愿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激情导入
1.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了不起的古代绘画,谁愿意读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
2. 提问: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名声在全世界,全世界都有名)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小声读读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
2.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课文里的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
(出示课件)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张择端 汴梁 撑船 摊贩 官吏 作坊 保存 形态各异 毛驴 悠闲 溜达 一乘 拽住 惊扰
指名读
3. 师:那你知道这些带点的字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回答
(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可以查字典、可以看图理解词语意思等等)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掌握了这么多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4. 通过搜集资料,你对《清明上河图》有什么了解?
自由谈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通过预习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自读感悟
1.师:通过预习,大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呢?
师: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那这幅画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请同学们再认真地、反复地读几遍课文,根据阅读提示,找出描写画面内容的段落。
出示阅读提示:
①认真地、反复地读几遍课文。
②对照图画,找出描写画面内容的段落。
③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自主阅读
3.交流收获
师:谁能说说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画面内容?
指名回答
师: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描写了画面内容,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你对哪个自然段最感兴趣?来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学生交流,师板书
预设
▲ 了解了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为什么喜欢? 那你愿意大声把这五百多个人物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 我发现一个能让我们也来说说的标点,谁看到了?我请同学仔细看图,看看还有什么书上没讲到的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
▲ 了解了街市可热闹了。
师:都有什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句子: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师:看看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谁给大家读一读。
师:这是一个排比句,排比句能给文章增添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充分强调要表达的意思。
师:你看看图,能有用“有的……有的……有的……”把那些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形态各异的人给描述一下吗?
▲ 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只有黄豆那么大,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看的清清楚楚……
师:画的是多么精致啊,的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谁愿意把这句再读一读。
指名读
谁愿意再自豪地读一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刚才我们从很多地方能感受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了桥北头有趣的生活情景,读第四自然段,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回答
师:在张择端的画里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看到桥底下有一艘船吗?正在过桥,船上的船工都在甲板上紧张的忙碌着,叫喊着桥上有些热心人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大声喊叫,挥舞着一只手,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神态清清楚楚,所以课文里这样说,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生活风貌。
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读书有这么多的收获,那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出你读到的内容。
▲
▲ 了解到《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其实这是告诉我们这幅画的历史价值。也就是说,这幅画不仅是绘画上的杰出作品,透过这幅画我们还能了解到八百年前古都的历史情况,我们愿意把这一节再读一下吗?
四、巩固练习,完成资料卡
1.师:刚才大家看着图,读了课文,欣赏到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如果想要把从课文中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大家可以制作一张资料卡,请大家拿出资料卡。
出示
资料卡
画名 年代
作者 大小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师: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把资料卡填好,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完成。
2.汇报资料卡情况
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我们利用这张资料卡可以把看到的值得保存的知识长久的保存起来,以后可以随时翻看。
3.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下课后继续搜集资料,下节课进行专题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
(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开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 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动物的特点。(出示图,板书:狼、鹿)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鹿的身上,让我们借助课文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检查读书情况,个别学生分段读。
三、紧扣词句,研读课文
1、(出示图)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着这图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十分喜欢这座美丽的森林。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看到这枯黄的森林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5、生活在其中的可爱的鹿呢?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发现课文中有3个数字是描述生活在凯巴伯森林中的鹿数量的,你们找到了吗?(板书:四千 十万 八千)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分组学习,找到原因。
6、分组学习,交流反馈。
7、我们看看课文中分析的和大家的意见一不一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为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边读边想:为什么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怎样读?
四、提升感受,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自然界就如同一架天平(师画天 平),必须保持平衡,才能使各种生命得到合理的发展。今天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19 狼 和 鹿 三千 十万 八千
功臣 祸首
吃
狼 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机勃勃 葱绿 枯黄
美丽 活泼 饥饿 疾病
贪婪 凶残
(1) 指名读、正音 齐读
(2) 学生思考: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试用这几个词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森林和鹿群的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先默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从描写森林、鹿群、狼的词语入手,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导,可以很好地落实写字教学目标。同时,引领学生用相关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既是语言文字训练,又确立了研读方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二、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引导学生先看看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变化。(指名读)
(1)多媒体映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凯巴伯森林前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2) 多媒体映示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景象的图,让学生说说感受。
(3)指导朗读:这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两句分别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
过渡:当读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有了一个什么疑问?(指名说 如:为什么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可是,吃光了。)。
2、引导学生感受鹿群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一看,狼被捕杀前后,森林里的鹿群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1)出示板书:___________的鹿在林间____________。让学生说说,狼被捕杀后,森林里的鹿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数字上的变化,感受鹿群生活状况的变化。
(3)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这时你心中又有了什么疑问?(在狼被捕杀前后,为什么凯巴伯森林和鹿群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读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紧接着,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2)找出文中数据,体会鹿群和狼群的变化之大。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指名说:但鹿群的后面,的暗算。)
过渡: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
5、多媒体映示: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齐读这两句话。
(2)说一说:谁是功臣?为什么称狼为功臣?谁是祸首?为什么称鹿为祸首呢?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3)、理解引号的作用:狼真的是功臣吗?狼吃掉鹿只是出于它的本能,所以算不上鹿和森林的功臣。鹿想这样吗?是谁让鹿去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
6、说一说: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狼、鹿、森林、人类,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现在,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指名说)
【设 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由文悟理的关键。这一过程的设计,围绕一个故事: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故事;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狼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 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 联系,从而领悟到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进而悟出文章蕴含的道理,可谓水到渠成。同时,_______的鹿在林间 ________。的填空,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是很好的说话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说写训练,揭示主题。
1、现在凯巴伯森林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想在森林入口处设置一个警示标语,你认为应该在上面写些什么?(学生写 写后指名说 师生评议)
2、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狼多了,鹿少了好不好?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保护生态平衡)
【设 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作文刚起步,阅读教学中应抓住契机适当进行一些写话训练。这里在学生学习前文的基础上,以设立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说写学习本课的收 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说写效果。另外,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主题。】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像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这样,由于不明白大自然有她自身的规律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人还有很多。多媒体映示:
马里温岛的猫灾
马里温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险队来到这里,随船来的几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岛上的霸主,探险队运进了5只猫捕鼠,可是海鸟的味
道比老鼠好,猫不抓老鼠却吃鸟,结果猫繁殖到2500只,鸟遭殃了,一年被吃60万只。
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几年,蜗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
人们喷洒化学药剂,连续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将它除净。
西班牙的螃蟹灾
1976年,西班牙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放养在一条河的三角洲。几年,繁殖到几亿只,而当地每年最多只能捕400万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顺着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
的鱼虾、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鱼绝了,鸟没有吃的,也不在这里停留了,给当地造成了一次螃蟹灾。
(1)师讲述这三个故事,并引导学生补充有关事例。
(2)读了这些故事,现在你最想对人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当地政府也决定让凯巴伯森林重新恢复到一百多年前的美丽,你认为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教师和学生补充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实例,是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升华主题。】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有关生态平衡或失衡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3、设计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的标语。
【设计意图: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参与探究的空间。作业内容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了解学生重回母校的情况,结合学生再次离开母校时的感受导入新课。(去年的这个季节,大家离开了伴随你六年的母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附中,(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家有没有从她的大门前经过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当你再次离开她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生交流感受…...师引入:诗人徐志摩在告别自己的大学母校康桥时,他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来了解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感情。)(板题)
二、 解题,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读注释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从注释中的哪句话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1、 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 老师点拨,总结:
再一次告别康桥或又一首告别康桥的诗。
两次重返母校。
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生自读诗歌,画出重点词语。
2、 联系注释、运用工具书,小组交流,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3、 个别质疑,老师点拨,强调:
浮藻 沉淀? 长篙 ? 漫溯 斑斓 笙箫
4、 再读诗歌:1)自由读;2)个别读,其他同学点评,强调;3)齐读。
四、 理解体会,朗诵诗歌。
1、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2、 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请任选一节,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五个方面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朗诵。
1)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师点拨:依恋(眷恋)之情。
2) 老师示范设计一节朗读脚本,并进行范读。
3)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朗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再读本节诗。
4) 老师示范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景物,感受诗人的感情。
五、 品味语言,赏析诗歌。
1、老师任选词句进行赏析示范;
2、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赏析;
3、个别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组竞赛,协作背诵。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创造性的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母校的深情。
1、 学生动笔写作;
2、 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八、总结本课,学有收获。
1、学生交流;
2、老师补充,并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教具:
1、多媒体2、瓶子及石子若干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词语: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9课(指着板书)(齐读)乌鸦喝水的词语,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请小朋友来读词语。
A、出示词:乌鸦、口渴、喝水、找水、怎么办、瓶子
B、数一数:瓶的第9笔是什么?(乙)
C、出示:“喝、渴”一起读。
你怎么来记住“喝”和“渴”?
(“喝”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为嘴巴干了,所以是“氵”三点水。)
D、请把书翻到第83页,我们来做课后第2题“选词填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谁愿意来说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⑶都对了吗?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把这三句句子读一遍。
(齐读3句句子)
2、新授:
A、过渡:通过第1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指着板书)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吗?老师请小朋友边看边听边想想。
B、⑴播放多媒体录象及录音。
⑵问:乌鸦找到水了吗?(齐答)喝到水了吗?(齐答)
⑶我们来读读课文。(自己读)找一找哪节写了乌鸦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开始。
⑷你找得最快,请你来说,是哪一节?(第2节)
C、学习第2节。
⑴真聪明,找对了。现在请小朋友仔细地读读第2节,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乌鸦找到了水?开始。
⑵轻声读——交流
⑶谁来说?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①对了,乌鸦看见了一个什么?(齐答)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怎么样?
愿意把第1句读给王老师听的小朋友一起来读第1句话。
②用“看见”说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那么你看见了什么?(指名每一组4——6号的小朋友说。)
你看见了××,××怎么样?(指名1——3号说)谁也愿意向他学习说一说。
⑷①课文里的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它可高兴了,可是(出示多媒体图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它喝不着。(学习第2句)
②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在3号组长的带领下读读第2句句子,并讨论一下,找找词儿说说乌鸦怎么会喝不着水的?开始。
③小组自学——讨论
交流:老师这里有四个瓶子,找找哪个是乌鸦找的瓶子?(因为,模拟多媒体点出高、小、不多。)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在你们桌子上的.瓶子和乌鸦,是不是因为这样而喝不到水?小组观察,请哪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来说说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指名2人)
④如果瓶子怎么样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看。
Δ 如果瓶子不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现在(出示多媒体图)(指名说)(瓶子……、瓶口……、里边的水……,它喝不着。)乌鸦遇到的困难可真(多),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一读。(指名每组派1个代表来读。2对)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读第2句。(齐读)(看图)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喝不着,它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对呀,可着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习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乌鸦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衔石子?在你们的桌子上有2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请你们在1号组长的带领下,动手试一试乌鸦的办法,边做边观察边想。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
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王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
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要引导我们走进童话的世界。童话,大家一定读了不少。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喜欢哪个角色?说一说。是啊,童话世界五彩缤纷,令人遐想,给人启迪。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的世界,走进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看看“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板书课题:《巨人的花园》)作者介绍:王尔德,英国著名作家(幻灯片出示)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我的'词语库:让学生读读词语,掌握字词。
2、听课文朗读,完成习题。
(1)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里什么样?
(2)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什么样?
(3)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花园有什么变化?
(4)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又怎么样?
3、重点句子赏析
4、一堵墙围住了孩子的脚步,也围住了(春天、友谊、温暖、欢笑)。留下了(冬天、寒冷、荒凉、孤独)。
5、理解重点句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6、唤来春天,需要一颗(宽容、友善、热情、温暖)的心。
7、小结:幸福源于宽容、善良和共享!
8、原著结尾:幻灯片出示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一谈。
(2)写作上:童话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还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一课,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习作中,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优美语句。
四、名人名言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