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理解并会用零点存在性定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猜想,验证的能力,并从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及函数与方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的概念
难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
三、教法学法
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利用探究式教学法,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求下列方程的根
师生互动:问题1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前3小题,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三种情形。
问题2填写下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的关系?
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观察并总结数学规律
问题3完成表格,并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
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概括所发现结论,并能用相对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
2.建构函数零点概念
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思考:
(1)零点是一个点吗?
(2)零点跟方程的根的关系?
(3)请你说出问题2中3个函数的零点及个数?(投影问题2的表格)
师生互动:教师逐一给出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学生给予表扬,不正确学生给予提示与鼓励。
3.知识的延伸,得出等价关系
(1)方程f(x)=0有实数根
(2)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函数零点的的概念、函数零点存在性判定定理。
函数f(x)的零点,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函数值与自变量对应的角度看,就是使函数值为0的实数x;从方程的角度看,即为相应方程f(x)=0的实数根,从函数的图形表示看,函数的零点就是函数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判定定理,其目的就是通过找函数的零点来研究方程的根,进一步突出函数思想的应用,也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定理不需证明,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并加以确认,由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加强对定理进行全面的认识,比如定理应用的局限性,即定理的前提是函数的图象必须是连续的,定理只能判定函数的“变号”零点;定理结论中零点存在但不一定唯一,需要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进一步的判断。
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
函数与方程相比较,一个“动”,一个“静”;一个“整体”,一个“局部”。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本质上就是将局部的问题放在整体中研究,将静态的结果放在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这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与不等式等其它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应当站在函数应用的高度,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的角度来引入较为适宜。
二、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的问题,并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使学生领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结合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分析特殊函数的零点存在的特点,通过问题,理解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并能由此方法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了解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应用的局限性,及定理的准确结论。
3.通过具体实例,学生能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函数与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模型,掌握了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及一定的看图识图能力,这为本节课利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函数零点的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缺乏的是函数的观点,或是函数应用的意识,造成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由此作为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时,有必要点明函数的核心地位,即说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树立起函数应用的意识。并从此出发,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再通过实例的确认与体验,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式,捅破学生认识上的这层“窗户纸”。
2.对于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教材不要求给予其证明,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量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操作感知,同时鼓励学生举例来验证,最终能自主地获得并确认该定理的结论。对于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学生往往考虑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
3.函数的零点,体现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应遵循高中数学以函数为主线的这一原则进行联结,侧重在从函数的角度看方程,同时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应用,与其他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能抓住这一联系,你就拥有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案例1:周长为定值的矩形
不妨取l=12
问题1:求其面积的值:
显然面积是一个关于x的一个二次多项式,用几何画板演示矩形的变化:
问题2: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当x取不同值时,代数式的值也相应随之变化,你能从函数的角度审视其中的关系吗?
问题3:能否使得矩形的面积为8?你是如何分析的?
(1)实验演示的角度进行估计,拖动时难以恰好出现面积为8的情况;
(2)解方程:x(6-x)=8
(3)方程x(6-x)=8能否从函数的角度来进行描述?
问题4:
一般地,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结论:
代数式的值就是相应的函数值;
方程的根就是使相应函数值为0的x的值。
更一般地
方程f(x)=0的根,就是使函数值y=f(x)的函数值为0的x值,从函数的角度我们称之为零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有必要让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有所了解。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揭示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的二次函数,推广到一般的二次函数,再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函数。
(二) 互动交流 研讨新知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对零点概念的理解
案例2:观察图象
问题1:此图象是否能表示函数?
问题2:你能从中分析函数有哪些零点吗?
问题3:从函数图象的角度,你能对函数的零点换一种说法吗?
结论: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函数的核心概念,同时通过图象进行一步完善对函数零点的全面理解,为下面借助图象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作好一定的铺垫。
2.零点存在定理的探究
案例3:下表是三次函数
的部分对应值表:
问题1:你能从表中找出函数的零点吗?
问题2:结合图象与表格,你能发现此函数零点的附近函数值有何特点?
生:两边的函数值异号!
问题3:如果一个函数f(x)满足f(a)f(b)<0,在区间(a,b)上是否一定存在着函数的零点?
注意:函数在区间上必须是连续的(图象能一笔画),从而引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4: 有位同学画了一个图,认为定理不一定成立,你的看法呢?
问题5:你能改变定理的条件或结论,得到一些新的命题吗?
如1:加强定理的结论:若在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满足f(a)f(b)<0,是否意味着函数f(x)在[a,b]上恰有一个零点?
如2.将定理反过来:若连续函数f(x)在[a,b]上有一个零点,是否一定有f(a)f(b)<0?
如3:一般化:一个函数的零点是否都可由上述的定理进行判断?(反例:同号零点,如案例2中的零点-2)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函数这一概念的全面认识,并为观察零点存在性定理中函数值的异号埋下伏笔。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领悟定理的内容,而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必要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求函数f(x)=㏑x+2x -6的零点个数。
设计问题:
(1)你可以想到什么方法来判断函数零点?
(2)你是如何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的?请各自选择。
(3)零点是唯一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对所学内容巩固,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函数f(x)的图象观察,也可借助列出函数值表观察。
本题可以使学生意识对零点的区间是不唯一的,为下一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奠定基础。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零点的唯一性需要借助函数的单调性。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请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有哪些?
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又有哪些?
你还获得了什么?
(五)作业(略)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86~P88,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一元二次方程+bx+c=0(a0)的解法.
判别式=.
当0,方程有两根,为;
当0,方程有一根,为;
当0,方程无实根.
复习2:方程+bx+c=0(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象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问题:
①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②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③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到: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
你能将结论进一步推广到吗?
新知:对于函数,我们把使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zeropoint).
反思:
函数的零点、方程的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三者有什么关系?
试试:
(1)函数的零点为;(2)函数的零点为.
小结: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探究任务二: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
①作出的图象,求的值,观察和的符号
②观察下面函数的图象,
在区间上零点;0;
在区间上零点;0;
在区间上零点;0.
新知: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0,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c也就是方程的根.
讨论:零点个数一定是一个吗?逆定理成立吗?试结合图形来分析.
※典型例题
例1求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变式:求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
小结:函数零点的求法.
①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②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动手试试
练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2).
练2.求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①零点概念;
②零点、与x轴交点、方程的根的关系;
③零点存在性定理
※知识拓展
图象连续的函数的零点的性质:
(1)函数的图象是连续的,当它通过零点时(非偶次零点),函数值变号.
推论: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的,且,那么函数在区间上至少有一个零点.
(2)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函数值保持同号.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A.1B.2C.3D.4
2.若函数在上连续,且有.则函数在上().
A.一定没有零点B.至少有一个零点
C.只有一个零点D.零点情况不确定
3.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为().
A.B.C.D.
4.函数的零点为.
5.若函数为定义域是R的奇函数,且在上有一个零点.则的零点个数为.
课后作业
1.求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
2.已知函数.
(1)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零点;
(2)若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值.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4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既是初等数学的基础,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连接纽带。在新课程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什么要引进函数的零点?原因是要用函数的观点统帅中学数学,把解方程问题纳入到函数问题中.引入函数的零点,解方程的问题就变成了求函数的零点问题.
就本章而言,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即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尤其熟悉二次函数,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这为理解函数的零点提供了直观认识,并为判定零点是否存在和求出零点提供了支持;学生有一定的方程知识的基础,熟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这为深入理解函数的零点及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联系提供了依据.但学生对于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的认识,对于综合应用函数图象与性质尚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在联系函数与方程,发现函数零点的存在性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又加上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方法表述较为抽象难以概括。因此教学中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直观感受发现并归纳出函数零点的概念;在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方法的教学时
应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作图、思考理解问题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为突破口,探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
(2)、掌握在某区间上图象连续的函数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学会在某区间上图象连续的函数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三、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对某区间上图象连续的函数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利用小马过河的形象实例把抽象的判定定理还原到具体的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上来,弱化纯粹的逻辑推理,把“数”转化到了“形”.
多媒体使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了探究活动的质量。同时,为有效的指导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也使用了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做的练习,并在此过程中队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2、设计合理的板书
为对本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如: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问激疑--创设情境问题1:求下列方程的根.(1)(2)(3)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出发,再提出稍微难一点的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复杂的方程用以前的解题方法求解很不方便,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启发引导,初步探究问题2:作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1)y=x2+2x-3
(2)y=x2+2x+1
(3)y=x2+2x+3
以上各函数图象与相应方程的根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与问题1联系起来结合一次、二次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为理解函数的零点,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作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3: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与x轴交点和相应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把具体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向学生渗透“从最简单、最熟悉的问题入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由此的出结论: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相应方程的实数根。
(三)形成概念
归纳:方程f(x)=0的实数根就是函数y=f(x)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定义: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由此引出课题:等价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知识,并与原有的知识形成联系,利用方程与函数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概念,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学会利用图像和代数方法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函数图像与方程根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概念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
难点:函数零点的判断方法,尤其是利用函数性质和图像分析零点个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函数图像软件(如GeoGebra)
例题习题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5分钟)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如何直观地理解方程的.解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抛物线顶点的关系,引出函数零点的概念。
定义讲解:明确“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定义,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2. 新知讲授(20分钟)
零点定义:详细阐述函数零点的定义,即f(x)=0的解x称为函数f(x)的零点。
零点存在性定理:讲解定理内容,强调函数在连续区间[a,b]上,若f(a)f(b)<0,则至少存在一个零点。
图像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零点与图像的关系,包括零点的个数、位置等。
3. 实践操作(15分钟)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使用函数图像软件绘制特定函数,通过调整参数观察函数零点的变化,讨论并总结规律。
例题解析:选取典型例题,演示如何结合定理和图像分析判断函数零点,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包括直接判断零点个数、应用零点存在性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完成后,随机抽取几题进行集体讨论,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5. 总结提升(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方程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强调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条件和步骤。
情感升华:强调数学学习中观察、归纳、推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6.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理论题和实践题,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函数的零点。
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思考如何用函数零点的概念来解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和实际操作,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数形结合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上台讲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活跃度。
在后续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些更复杂函数的例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函数零点的概念,明确零点与方程根的对应关系。
(2)掌握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及其应用,能够判断函数零点的存在性。
(3)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像法寻找或估算函数的零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归纳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问题解决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运用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函数图像绘制与分析,提升学生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和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方程与函数关系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2)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零点的概念、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对应关系、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条件与结论,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或估算函数零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提问:什么是函数?如何用图像表示一个函数?已知一个函数,如何求解其对应的方程?
2. 引入新课: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求解某个方程的根。如果将方程转化为相应的函数,那么求方程根的问题就变成了寻找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问题,即寻找函数的“零点”。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方程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函数零点存在定理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解
1.概念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若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这个公共点的横坐标称为函数f(x)的零点)。引导学生思考:零点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与方程根有何关联?
2.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具体的函数,如f(x)=x-4,g(x)=ln|x|等,让学生找出其零点,并对应写出相应方程的根。通过实例,使学生直观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一一对应关系。
3.理论学习:讲解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并且f(a)·f(b)<0,那么在开区间(a,b)内至少存在一点c,使得f(c)=0,即函数y=f(x)在区间(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条件(连续性、端点值异号)与结论(存在零点),并通过例题说明如何运用定理判断函数零点的存在性。
(三)课堂练习与讨论
1. 分组练习:给出几组不同类型的'函数,让学生判断其零点的存在性,尝试寻找零点(可以是估算范围,也可以是精确值),并画出函数图像验证结果。各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问题研讨:提出一些涉及函数零点的实际问题(如人口增长率模型、化学反应平衡点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找出问题中的关键零点。
(四)课堂小结
1. 学生回顾: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函数零点的概念、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及其应用。
2. 教师补充:强调函数零点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继续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函数零点的概念、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应用。
2. 阅读一篇关于函数零点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科普文章,撰写阅读笔记,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函数零点概念的理解程度,观察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函数零点存在定理,能否熟练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课后通过作业反馈、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疑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反思06-10
关于《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反思07-08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精选6篇)11-29
函数方程不等式教学反思05-13
方程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05-05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06-20
幂函数教学设计11-22
反函数的教学设计06-02
函数与方程的解题方法及总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