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1-02-19 10:19:46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古意译文及赏析

古意译文及赏析1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文】

  男儿以从军远征为事业,从小就像幽燕侠客的模样。在马蹄下与人比较胜负,向来把自己的七尺之身看得很轻。杀得敌人没有敢上前的,胡须竖立像刺刺蝟的毛张开。黄沙滚滚,白云纷飞,没有报答国家的恩德不能回去。辽东的小少妇只有十五岁,擅长弹琵琶和歌舞。现在用羌笛吹出的出塞的曲子,使得三军将士泪如雨下。

  【注释】

  1、事长征:指远行从军。

  2、幽燕:幽州与燕国,地址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3、赌胜:逞能。

  4、由来:从来。

  5、七尺:身躯。此代指生命。

  6、莫敢前:人不敢接近。

  7、猬:刺猬。

  8、磔:张开的样子。

  9、黄云:指塞外风沙扬起而变成黄色的云。

  10、陇:山地。

  11、小妇:少妇。

  12、解:懂得。这里指擅长。

  13、羌笛:边疆少数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14、出塞:汉横吹曲名,多描写边疆将士情景。

  【赏析】

  诗人描写了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他勇猛无畏,杀得敌人不敢靠前,他立下壮誓,不抱国恩决不回家,但是当他听到羌笛声,却泪如雨下,表露他对家乡深情的思念。全诗慷慨激昂,气势雄浑,描写上含蓄精练,却写得有血有肉,可以看出诗人深厚的功力。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鬚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鬚的形象。“鬚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鬚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鬚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而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鬚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古意译文及赏析2

  古意原文: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古意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婚夫妇,夫君就像是女萝草,妻妾就如菟丝花。

  女子有了心上人,就好像轻柔的枝条,只有在春风里才会摇曳生姿。

  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谁说见一面很容易,我们各自在青色山崖的两边。

  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注释①女萝:一种靠依附他物生长的地衣类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②菟丝:一种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③引:避开,退却。

  ④托:寄托,依靠。

  ⑤竞:争逐,比赛。

  ⑥上宿:指睡觉。

  古意赏析

  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古意译文及赏析3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原文注释】:

  1、古意:犹拟古。

  2、轻七尺:犹轻生甘死。

  3、解:擅长。

  【翻译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 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 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 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 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 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 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赏析鉴赏】:

  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 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 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古意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李清照译文及赏析

2.王昌龄译文及赏析

3.黄庭坚译文及赏析

4.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5.《初夏绝句》译文及赏析

6.将进酒译文及赏析

7.《望岳》译文及赏析

8.观沧海译文及赏析

9.《观沧海》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