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1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关于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分》棚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来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习中。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五、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1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辩析、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①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且上台讲解,实现兵教兵。
②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③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
④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总结的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我将出示3个小题的题目。
1、把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五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说说根据什么性质来化的?
2、求下面两组书的最小公倍数。
24和36
26和39
3、比较大小
7分之5和7分之3
17分之9和15分之9
说说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一、激趣引入,自学导航。
1.出示地球的图片。
2.(1)这是地球,我们的家,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美,要好好保护它;水的面积多还是陆地面积多;)
(2)出示例4的条件:从数据(3/10和7/10)上分析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师:地球上的海洋比较多,所以地球又叫做水球、蓝星。
师:对这两个分数,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是因为它们什么相同?除了分母相同的分数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以外,还有哪些分数我们也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分子相同,分子分母都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渗透爱护地球的环保教育,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分母相同的分数是怎样比较的,讲清楚理由,这也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埋下伏笔。
二、导学反馈
1.师: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本第73页,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引导小结方法:
师:第一行的分数你是怎样比较的?第二行呢?
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这些分数都能直接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掌握,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小结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也为后面引出异分母分数做好铺垫。
2.随堂练习P73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情景导入:豆类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经常有利于人体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种————黄豆和蚕豆。
黄豆:我是豆类家族的一员,我的个头小小的,皮肤黄黄的,我叫黄豆,我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5分之2、 蚕豆:我也是豆类家族的一员,我的个头比黄豆大很多,皮肤是棕色的,我是蚕豆。
我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4分之1
(1)52和4 1与上面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分母都不同)
(2)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课本介绍哪种方法?(板书课本的方法)课本介绍的方法叫什么?(板书课题通分)
(3)你还想到哪些方法?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演过程,引导思考方法:(投影学生的方法)
①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②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
③化成小数比较大小
④画图比较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用到通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作为基础,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能更好地明白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通分再比较大小,同时也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这里的教学中还设计了:“你还想到什么方法?”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不仅局限在通分这种方法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学生质疑: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预设学生会问以下问题:
(1)什么叫做异分母分数?什么叫做公分母?
(2)怎样进行通分?通分有什么作用?
(老师有意识地板书:异分母分数)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深入学习通分。
设计意图:通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虽然预习了,但还有很多问题弄不明白,这时候应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提出质疑。
(三)即时巩固:课本74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四)反馈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共发言几次?在什么方面表现较好?给自己的表现可以打几分?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八2 3
八、板书设计: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3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3、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四、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5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分和约分一样,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通分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体现了把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个分数通分。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思想。
情感目标: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遵循讲练结合,引导启发,点拨的教法。
2:学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法的选择中,体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问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导入情境问题: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有很多,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进”,有的玩“疯狂老鼠”,游乐园的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进”,有3/4的小朋友玩了“疯狂老鼠”,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为学生学知丰富了情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4时,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问题。上学生看世界地图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并使学生明确,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就行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明确通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再比较一下”,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然后汇报方法结果。
2:教学例5时,在例4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较大小呢,课件出示例5,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明确只要比较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有的同学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然后明确为了便于分数相加减,所以我们来学习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时引导公分母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最后引导学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总结通分的意义,概念和方法,板书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先观察,根据分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堂小结。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完成教材75页第1题,接着巩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页第2、3、5题,最后是通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完成75页第4、6题,练习题的设计从浅到深,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总结。
(四)评价与反思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图导入,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环节3: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实践练习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分梯度的练习:1,巩固提升题,如2,开放创新题
(这样多层次的练习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并再次强调,这样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1.必做题:课后练习,进一步使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2.选做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两两结合,相互出题,这样也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条理清晰,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思路,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完美程度。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8
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的内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统计的插图。对于没有条件、不能实地统计的学校,这部分内容又该怎么上呢?我将教材中的盆花变成纸花,一排一排钉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数数、统计。
巩固练习中,原教材是让学生统计全班每人的生日。但对于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记不得自己的生日。因此,我设计了几份统计表供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分析
全班54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一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将送给他们红五星。
你们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到了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师生共同数出红花的朵数。
师: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板书:统计)
师: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几朵统计下来吗?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个好帮手,看例1。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同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引入课题,朴实自然,也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例1。
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让同桌学生合作在书上完成此统计图:一生数数,一生涂色。
教师巡视,检查涂色情况。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是怎样涂色的。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
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
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
【通过数数、涂色的合作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操作过程。“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教学例2。
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欢红色的学猫叫,喜欢黄色的学狗叫,喜欢蓝色的学公鸡叫,喜欢紫色的学青蛙叫。
师:小朋友们都在叫,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意见:
1.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2.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3.在喜欢的颜色下画“正”……
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10人一组。)
学生分组活动。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比比哪种方法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
学生各自将小组记录情况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统计,全班一起完成有关全班同学喜欢颜色的统计图。
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先分组讨论再汇报。
师小结:例2的统计图中有数字表示,可以不数方格直接看出数目来,比例1的统计图更方便快捷。
【通过学生说喜欢的颜色,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体验。学动物叫声,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通过分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中的统计。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数。
2.全班各条街所住同学人数。
3.我校各班争夺红旗班、雏鹰奖章的统计表。
五、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各组得到的红五星情况作一统计、评比。(结合课堂评估再次让学生感受统计在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评析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成纸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统计,效果会更佳。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本课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学四种动物的叫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讨。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如,统计本节课中各组得“☆”的情况。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精品资源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10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基础
《猜生日》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会判断大月、小月及第几季度、会看日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过生日的情境,通过猜生日这一活动,让学生运用大月、小月等有关知识判断,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为以后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形成有关时间的知识系统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从数学角度看待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②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观点,及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对推算方法的理解、掌握。
二、教学过程
㈠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把学生熟悉的小红帽故事编出继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为外婆过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创设情境复习大月、小月,季度等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最后同事实导出课题“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们一起来“猜生日”。
㈡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猜猜外婆的生日
——“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学生自主探索。回答,师板书出学生的推导过程。
①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②一天一天的数。(师和学生一起边翻日历边齐数。)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创设情境:熊奶奶也来为外婆祝贺生日,小红帽问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说:“我的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
学生思考:“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几月几日。”生答师板书。
7月的上个月是6月,6月的最后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调皮的小红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天是7月8日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生回答出几种推算的方法,师板书出来。
①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减去一天,给30天,凑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②在日历上一天一天的数。数过30天,就到了8月7日。
③8+30=3838-31=7得出8月7日。
④7月8日再过23天,满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并总结: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先凑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老师的生日
“老师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3天。
让学生猜出老师的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学生出现两种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师引导学生倒数:31、30、29,得出正确答案是12月29日,并引导学生得出倒数第3天是指导经过了两天,到了第3天,应该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㈢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句话,让别人也来猜一猜。
2、思考:豆豆12周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
3、课后小结:师生谈话。
㈣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玩猜生日的游戏,比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三、教学方法选择
㈠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猜生日》这节课,教材中只有3句话“我的生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三天”。看似简单,其实可挖掘的内容很多,为了让孩子有高昂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我构思了“小红帽”的续编故事,用现代教学手段,电脑课件呈现,把教育内容溶于其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内容有层次的逐步展开,寓教教于乐,不断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㈡注重体验,激励自主探索。
我采用了谈话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索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补互学。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让学生选择最优化算化,渗透最优化的思想。
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生日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老师的生日,同学之间的互猜生日等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活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最后,我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长玩猜生日的游戏,进一步突显数学的生活化,让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尽,趣犹在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xx
2、教学地位:
本课是在学习了x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xx,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xx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xx,教学难点是xx。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xx,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xx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xx,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根据《课标》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解方程1第57至58页]延伸引入了方程时的例子100+X=250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主要是提高学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将延伸到解更多复杂的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感悟到数学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用手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一直保持平衡,能做到吗?说说你是怎样使直尺保持平衡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课件出示天平:上节课我们借助天平平衡,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此环节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寻找直尺上的平衡点,观察天平平衡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也为全课的教学活动创造氛围。
(二)、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课件演示:通过动态直观的演示,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如何让天平保持平衡的学习过程中拓宽了思路,领悟到两边同时增加相同的重量,天平保持平衡,既天平的左边=右边。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如何求出X等于多少呢?学生分组讨论猜想[①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②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③把250分成100+50,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④利用等式的性质从两边减去100。]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天平两边同时减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让学生感悟到可以借助天平来求未知数的值,有效地避免了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学生轻松地感悟出像这样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三)、操作感悟,体会原理
课件出示例1图。合作探究,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破了重点,解决了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课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评价提升
(1)本节课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是什么?怎样解方程?
(3)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或哪些同学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这样既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又能使每个同学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有个客观了评价。通过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五、板书设计
100+X=250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和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X+3=9检验:方程的左边=X+3 X+3-3=9-3 =6+3 X=6=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这样板书,布局合理,简明扼要,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鲜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
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律。
(四)点拨探索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让学生知道:不断学习,就要不断总结。因为总结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五)演练拓展
反馈练习是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的;
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并且介绍好的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14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动手操作、引探、游戏法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出示盒子),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猜测)师:(出示一个黄球)问:这是什么?什么颜色?(再出示一个白球)问:现在呢?再看(又出示一个黄球),再看看(再出示一个白球)。那你们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师:(手指着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像这样,一个间隔着一个排列的,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让学生再观察,小组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2、比较发现。
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每一组的数
3、操作验证。
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用学具或者画符号来代替相关物体,排一排、数一数,验证发现的新规律。
师: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三)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广告牌。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线杆与广告牌,请学生观察,这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跟我们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个规律?启发:如果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你知道有多少个广告牌吗?如果有30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2.锯木头。
多媒体课件展示锯木头情景图,并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探索木头段数与锯的次数的关系。
3、拓展提升。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好吗?5个男生排成一排,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排1一个女生,需要几个女生?
师:如果我想排成一个圆形呢?
师:类似于这样的间隔排列,你还见到过吗?(钟表,手链)
(2)快速回答: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要栽多少棵桃树呢?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生活提供了帮助。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复习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应用题,为后面比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我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并介绍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提问: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 cm,宽10 cm。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我预设学生会有如下答案。
预设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
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
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追问1: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请同学们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
在学生充分回答了以后,我介绍“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共同总结出。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接下来让同桌交流:谁能归纳一下,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总结:比的概念以及各项的名称,什么是比值以及如何求比值。
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为了让学生对于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问:大家现在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例子?
屏幕出示足球比赛场景图片,比分为2:0。
追问:这是比分,这里的2:0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这个“比”想说明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
追问: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那前项呢?比号呢?
共同总结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改理念,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2.3:( )=24 ( ):8=0.5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课后练习1、2、3题。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0-23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0篇)12-14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精选16篇)08-09
小学数学万能优秀说课稿优秀02-10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3篇01-26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0篇12-14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汇编10篇)12-14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03-14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通用16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