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 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很显然,化学平衡在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2、 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核心,教材是在简单介绍固体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在分析、讨论的前提下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为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办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编排,问题的处理,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总规律,教学时必须遵守。而后一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给出定义)后用实验证明的办法,我认为这个顺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将实验验证放在化学平衡移动定义之前,先以实验产生既定事实,之后再抽象归纳出概念较好。列宁说过:“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所以,先通过实验现象找出规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来,很自然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3、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初步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但最终学生必须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所以“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的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二、 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1、 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
2、 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中,由教师分别分次演示实验1-4、1-5、1-6,其中实验1-4、1-5放在投影仪上去做。
这样可以增大实验的可见度)
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用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高学情分析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四、 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
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4。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浓度增大,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让学生推测如果减少反应物平衡会怎样移动。学生设计实验,加入碱溶液减少反应物浓度,从而证明学生推测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