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精选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课文。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
作为慢班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归纳领悟能力不强,预习不到位,方法欠佳。针对学生实际,安排2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方法
1、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兴趣法、导引法、归纳法、发散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2、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五、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三疑三探”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拓展延伸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研讨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延伸,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明白了道理。
六、教学过程
具体见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2、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
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因此,学好本文,将有助于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探寻规律、摸索方法,更快地寻找突破口。
2、教学目标:
⑴认识目标:
①理清文章情节,把握整体内容。
②理解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③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心理描写的写法。
⑵能力目标:
①通过多媒体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复述能力。
②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阅读理解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唤起学生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能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说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刚踏进中学的大门,虽然具备了windows操作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本班学生领悟性高,接受能力强,但好胜心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在一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此时最容易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来,使他们主动通过网络多媒体资源参与到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中,从而解开心中的疑团。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在把握文章内容上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文章的标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本身就暗含哲理,可以使人联想到文章的主旨。
2、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3、抓住文章的结尾,因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感悟。
在学习文章的心理描写上我采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把句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2、旁批夹注。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的心理描写。
在以上的基础上,我加入了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
【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阅读法。
2、心理突现法。
3、比较显旨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小组探讨,教师指点,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疑、所获,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能力冲浪来进行巩固。
【教学媒体设计】
这节课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程序】
整个程序又包含着八个步骤:
一、以说图片导入新课
让学生选择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说一说,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事情,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而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然后引出了“如何面对困难”这个问题,导入了本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调,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利用说图片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并达到训练口头表达的效果。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深刻地体会文中“我”的内心感受,并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着重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
这是我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心理描写是教学难点,能抓住这个描写,就能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看录像,听范读:
直观形象效果的展示使学生能与之前的朗读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根据教学的难点,提出问题:
⑴在“我”冒险和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自由探讨,反复比较,再回答问题)
⑵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从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稍后做小结)
⑶请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
(学生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充分想像一下自己在面对同样困难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做的,我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做法是根据问题教学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四、紧扣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然后请学生谈谈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质疑时间
学生对课文以及对现实生活有不理解的地方当堂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六、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后也许收获很多,如在自己再到困难时知道自己如何面对,再如同学们在学习心理描写的过程中还学到了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朋友杰利等以及爸爸的语言及动作的描写)课件链接了可以让学生参考的资料。但是要重点明确以下两点:
1、心理描写的反衬作用。
2、以小见大的写法。
七、心理测试
1、你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是否就不想再干了。
是()否()
2、做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为了快点做出来,经常请老师和同学给我帮助。
是()否()
3、如果我对一件事不感兴趣,那么不管这件事多么重要,我的积极性也不高。
是()否()
4、我能长时间地做一件重要但又枯燥无味的事情。
是()否()
5、遇到生活中一些较复杂的事情时,我常常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是()否()
学习本文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大大提高,遇到困难都能勇敢面对,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我设计了这几道心理测试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就能根据这些选择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课后辅导,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的目标。
八、总结
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但是,心惊胆战并不能让你摆脱困难,只有鼓足勇气,坦然面对,那么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所以,同学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勇敢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艰辛的求学道路上一帆风顺。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在广阔的网络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板书设计】
根据我在教学难点中明确的要着重把握心理描写的写法,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板书展示了“我”在遇险和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文章结尾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这个板书,很好地体现了文章按照时间先后的写作顺序,并且由事及理,简单明了,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按遇险: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头晕目眩→恐惧、疲乏
时由↓
间事脱险:顿生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
先及↓
后理感悟: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练习设计】
通过学习,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描述,并谈谈感想,注意使用心理描写等写法。
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和拓宽知识面。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小组研讨→再次揣摩→质疑时间→谈收获→心理测试
(5分)(5分)(15分)(5分)(5分)(5分)(3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
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尽,趣犹存”,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个环节中,我巧妙地把莫顿亨特年轻时,还有老年时的照片,加上音乐、和声音整合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的滔滔不绝,也不如这短暂的一两分钟。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开场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2、快乐自学、目标明确
利用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快捷而又清晰的让学生看到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黑板出示这些自学的问题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充足的空间,使课堂的推进大大受阻。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讲,老师只讲学生的困惑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在巡回中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再现情景、突破重难点。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就容易的多。这也是一个“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而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得当,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4、化抽象为直观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趴在半山腰的“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困难的flash动画,这样学生形象而又直观的感知到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就可以化险为夷。
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优化了了教学效果。
5、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筛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信息,及时地呈现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这些名人事迹来启发和教育学生,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传统的说教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滔滔不绝的讲解,换来却是学生一脸的茫然,更不用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多媒体的使用就改变了这样被动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愉悦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6、为学生的情感插上飞翔的翅膀。
播放一段音乐《隐形的翅膀》,并献上一段精彩的教师寄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此时,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又优雅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充满了快乐。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要牢记,多媒体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不期望其包办代替一切,它是一柄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只有在课堂中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用,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行动,一切为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不能只是呐喊,而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像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让语文课堂变得俏模样。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20米高;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掌握复述的方法,学会具体地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词语教学(检查预习)
训诫(jiè)耸(sǒng)立啜(chuò)泣纳罕(hǎn)
嶙(lín)峋(xún)峭(qiào)壁目眩(xuàn)颤(chn)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
(2)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3)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数字
2、教师提问,学生抢答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义?后来又为什么跟着小伙伴们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具体指什么?
(四)结合以上问题的要点,复述故事情节
1、边讨论边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投影出来,
2、复述要求:
a、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b、其余部分,把握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来组织
c、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复述步骤:
a、把课文分成“爬上悬崖”和“爬下悬崖”两部分,然后分组复述
b、给学生3分钟时间准备
c、在四人小组内复述
d、请两名学生在全班复述
e、请其他同学点评
(五)感悟道理,体验人生
问题设计: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六)课堂小结,教师赠言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么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教师送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揣摩心理描写的作用,体会记叙周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研读重点语段,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2、品味文中重点词句
(1)文章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之前,我的心态如何?
(2)“走一步”时是什么心态?
(3)“再走一步”时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
(4)“走”下悬崖后,我有怎样的感觉?
(5)“似乎”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找出相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并且归纳心态,形成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下不去,(“这似乎能(“我能
我会摔死的”)办得到”)办得到”)
◆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有感情的朗读以上三句话
(6)在爬下悬的过程中,“我”曾两次啜泣,这两次啜泣的原因一样吗?
明确:啜泣1: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啜泣2: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预习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8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字词和注释。2、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三、复习过程
1、字词和注释:
a、给加点字注音。啜()泣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b、结合语境解释词义。①línxún():
②chuòqì():
③nàhǎn():
④sǒnglì():高起,直立
⑤níngshì():聚精会神地看
2、整体感知: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再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重点研读
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6、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7、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8、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9、课文中的“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10、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5、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作业:
1、把本课的字词掌握熟练。
2、认真复习本导学案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9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复述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明确:父亲。
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明确:对儿子说的。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明确: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各抒己见,请一个同学小结几个同学的发言。)
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并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六要素来复述课文。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三、精析课文。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那句话体现出来了?
明确: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3、题目的含义该如何去理解呢?
4、教师小结: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四、品读课文。
1、我之所以能脱险,是因为父亲得帮助,他的帮助使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18-21自然段)
教师小结,并板书:
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脱险)
2、“我”被弃悬崖,内心充满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却无这个词,哪些词语表现了“我”的.这种感受?读8-15自然段,找出这些词语。
教师小结,并板书:
(遇险)毫无信心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动、最细腻的就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得恐惧感。这种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读课文16-21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是生活中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他深知孩子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适得“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需要的是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父亲用心良苦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分角色朗读16-2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指名点评。
五、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坚强与坚持”的文章,摘录或背诵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示例:这是一位父亲面对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儿子说的一番话:“你知道水是怎样流出大山的吗?”“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即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达到远方,实现梦想。
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无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10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旨。(重点)[
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难点)
3.感悟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行为提示一:
要求学生了解“导学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畅谈,教师引述。
1.独学:让学生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独学。(1)问题入手。带着学习任务(脱离导学案)高效快速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圈点批注重要信息。完成导学案有关步骤,找出自己的疑惑。(2)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2.对学、群学:(1)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学互研”部分步骤的答案,同时组内剩余成员开展对学、群学。(2)对学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疑问与对子交流,师傅应完成好检查、检测、释疑、教会的任务;群学交流时,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建议组内交流时采用一人主讲兼记录,其他同学补充、质疑、纠错的形式,以便群学成果得以落实)。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灼人(zhuó)寻觅(ì)突兀(wù)椿树(chūn)
滑稽(ī)嘘声(qū)晕眩(xuán)恍惚(hū)
抽噎(ē)呻吟(ín)
2.读懂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4.概括“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
5.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法指导一:【伏笔和照应】
伏笔,就是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的一种写作方法。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段落写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互相照应。
学法指导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烘托人物心情;
5.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人物命运;
7.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9.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教学行为提示二:
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交流展示。步骤一可采用对子互查、互读的形式;步骤二、三可采用组内交流探究的形式。
6.概括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7.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如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利喊“别做胆小鬼”“杰利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为后文杰利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8.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第15段“暮色开始四合”,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心理描写:第8、9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吓得几乎晕倒”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17段“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9.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交流展示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对应第1—3题)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对应第4—6题)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对应第7—9题)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11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迷途笛音》文章在作业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反复阅读,理解关键语句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
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重点:
反复阅读从中获得启迪和熏陶。
2、难点:
深刻理解篇末所说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任务。
2、收集有关克服人生困难的名言警句。
3、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事例和亲身感受。
4、教学设施: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交流收集如何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师)再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影响深远的事情,这些事情能使我们获得做人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小时侯的遭遇及他的感受,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朗读、解决课文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声调、语速)。
3、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部分朗读。
4、理清课文结构及记叙的要素:
小结:第一部分(1~13段):遭遇险情。
第二部分(13~22段):脱离险情。
第三部分(23段):生发感悟。
三、合作、探索(教师投影问题组)
1、“我”遭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解决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3、最后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怎样理解?这次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抓住本文的主题思想)
⑴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⑵学习代表发言。
⑶教师小结。
四、体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进行评价)
1、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会怎么办?
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当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冷静。要分析所处的位置一些切实学习的办法解决,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鼓励自己,取得胜利。作为父母,应教给孩子解决困难中战胜自我,树立信心勇敢的走向“下一步”。
五、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和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那你是则样解决?请讲给同学们听。
1、学生课堂开展交流。
2、课后整理相关资料,写成一篇文章。
六、总结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把他们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遭遇险情──脱离险情──生发感悟
主题: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13
一、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整体感知
①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②情境采访
(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广播公司新闻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我们现在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请问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你的.小伙伴亨特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请问亨特父亲,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3、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4、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②课外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比赛》。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7-1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9-2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7-1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精选9篇)12-0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精选9篇)07-15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3篇11-22
走一步 再走一步08-10
走一步,再走一步11-01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通用13篇)08-1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