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认识线段》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认识线段》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认识线段》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二、 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
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 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 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 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 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 、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 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 )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 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 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 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 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
(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三年级《认识线段》说课稿2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流程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2分钟)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流程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8分钟)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年级《认识线段》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属于空间概念范畴,是教学测量长度的基础,为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做好知识准备。
本节教学由例6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做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然后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进一步感受线段“直的”特点。接着,教材中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例7则讲授了用尺子画线段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太强,要使他们对线段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但学生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使学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2.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点是教学重点,会量线段、会画线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说学法
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展示小魔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感知线段的特点
1.小魔术中感知线段直的特点
我将由一个小魔术引入新课:手里事先拿好一根线绳,攒成一团,藏在手里。拿起数学书,另一只手抖动数学书,让学生看看数学书里什么也没有。接着,快速抽出线绳,抖动线绳,请学生想办法让线绳安静下来。学生会捏住线绳另一头,把线绳拉直。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这样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展示的小魔术,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2.活动中感知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设计“找一找、摸一摸”活动,让学生感知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及时巩固,再次感知线段特点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将把练习题1和练习题2颠倒顺序,让练习更有趣、更有效:
1.课件出示第2题。我是这样导入的:清凌凌的河水哗啦啦地流,它在为大家认识了线段而鼓掌呢!快看看,河面上飘来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猜出是小船,那就让他们利用题上给出的三个点,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验证一下他们的猜测对不对。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当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时,他们的眼睛会放出光亮,这丝亮光是他们爱思考、爱数学的最好证明。】
2.出示第1题。我将创设这样的情境:“中秋节要到了,这三条线段想回老家看一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线段老家正发生战争呢!有些图形鱼目混珠,混到了线段家族里。你们个个都有爱心,请你们擦亮眼睛,帮帮线段家族,把不是线段的图形赶跑,还它们一个安宁祥和的家园吧!”
【把枯燥的判断题变成进行思想教育的爱心战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亲身体验,感受线段的长度
此环节我将和学生一起经历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尝试练习——自主构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1.出示做一做第1题的线段,让学生动手量出长度后,启发他们思考,怎样画出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2.自学例7,学习画线段的方法。
3.亲自动手,画出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4.出示做一做第2题。
【把练习题和例题顺序稍作调整进行教学,既简练高效,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做准备。】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1.学生汇报收获
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可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总结后,为了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我对本节课作如下总结: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点,会量线段长度,会画线段,真了不起!老师相信你们不仅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会把你们的爱心洒向每个角落!
【三年级《认识线段》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线段》的说课稿08-20
《认识线段》优秀说课稿(通用7篇)09-24
三年级培智数学《认识线段》的说课稿03-05
认识线段的经典教案10-30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03-28
《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06-25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9-18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9-24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9-16
《认识线段》教案示例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