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5-02-07 16:39:46 秀容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2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

  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2页中两幅地理景观图,引出区位的含义,并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两幅地理景观图进行比较,层层设问,最后讨论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活动1:“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首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业”

  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发展变化”,“海南岛大规模蔬菜栽培”等案例来说明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通过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温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通过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三明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

  五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4、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利用课文活动1: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2: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3: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补充案例A:以“涌泉蜜桔卖出了“全国第一天价”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是几个因素的综合。

  补充案例B:以“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为例,说明核心概念图具有开放性。

  利用课文案例1: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从文字上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利用课文案例2: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从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计这种由远及近的活动与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思维活动的参与是最本质的参与”。通过这样具体的案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本节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的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的知识体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思考讨论:佛山农业发展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影响?现在形成什么农业地域类型?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附:

  [补充案例]

  案例A

  2001年,全国柑桔生产适逢丰年,预计总产量可达1000万吨。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当年,不少地方的柑桔只卖到五六毛一斤,低的甚至只有一两毛一斤。但产自浙江临海市的涌泉蜜桔却同往年一样,仍然能够卖到了五六元一斤,卖出了“全国第一贵”的天价。同样是柑桔,一个成为“伤心果”,一个却成为“开心果”。涌泉蜜桔品质的不断提高除了当地的土壤适合蜜桔生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临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泉镇政府就开始实施科技兴“桔”战略,制定一系列扶持柑桔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基地,普及科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柑桔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使涌泉镇柑桔园成为当时国内惟一一家优质柑桔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土壤、市场、政策)

  案例B

  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现在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技术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

  (科学技术)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课程二“农业地域的生产与发展”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外部知识的联系

  ①划分知识组成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又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地;

  农业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②分析内部联系

  光照、热量、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

  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个因素之间是并列关系;

  ③分析外部联系

  联系已学习过的城市的区位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可联系乡土地理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服务家乡。

  (四)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四、德育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本地的教学资源,采用案例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身边实例的解读,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德育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食材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材料]:倪家营小麦丰收、肃南牧场,李绅悯农。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和材料,尝试总结农业生产的概念?

  [学生看图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倪家营和肃南县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教师讲解]:农业的我们按照传统分为两种:小农业单指农业生产,大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类。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

  (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张掖市制种基地建设

  ——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张掖葡萄与法国产区土壤对比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肃南祁连牧场与临泽鸭暖乡制种玉米

  ——地形

  (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4.张掖乌江大米

  ——水源

  (水源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

  5.张掖城郊发展观光农业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海南岛与张掖蔬菜远销各地

  ——交通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地理教学,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三)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范文10-13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09-26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06-29

“城市的区位因素”说课稿10-25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07-24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09-21

高中地理说课稿09-09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03-01

高中地理说课稿05-15

免费领课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2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

  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2页中两幅地理景观图,引出区位的含义,并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两幅地理景观图进行比较,层层设问,最后讨论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活动1:“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首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业”

  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发展变化”,“海南岛大规模蔬菜栽培”等案例来说明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通过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温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通过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三明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

  五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4、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利用课文活动1: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2: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3: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补充案例A:以“涌泉蜜桔卖出了“全国第一天价”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是几个因素的综合。

  补充案例B:以“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为例,说明核心概念图具有开放性。

  利用课文案例1: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从文字上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利用课文案例2: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从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计这种由远及近的活动与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思维活动的参与是最本质的参与”。通过这样具体的案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本节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的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的知识体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思考讨论:佛山农业发展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影响?现在形成什么农业地域类型?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附:

  [补充案例]

  案例A

  2001年,全国柑桔生产适逢丰年,预计总产量可达1000万吨。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当年,不少地方的柑桔只卖到五六毛一斤,低的甚至只有一两毛一斤。但产自浙江临海市的涌泉蜜桔却同往年一样,仍然能够卖到了五六元一斤,卖出了“全国第一贵”的天价。同样是柑桔,一个成为“伤心果”,一个却成为“开心果”。涌泉蜜桔品质的不断提高除了当地的土壤适合蜜桔生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临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泉镇政府就开始实施科技兴“桔”战略,制定一系列扶持柑桔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基地,普及科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柑桔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使涌泉镇柑桔园成为当时国内惟一一家优质柑桔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土壤、市场、政策)

  案例B

  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现在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技术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

  (科学技术)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课程二“农业地域的生产与发展”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外部知识的联系

  ①划分知识组成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又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地;

  农业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②分析内部联系

  光照、热量、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

  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个因素之间是并列关系;

  ③分析外部联系

  联系已学习过的城市的区位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可联系乡土地理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服务家乡。

  (四)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四、德育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本地的教学资源,采用案例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身边实例的解读,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德育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食材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材料]:倪家营小麦丰收、肃南牧场,李绅悯农。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和材料,尝试总结农业生产的概念?

  [学生看图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倪家营和肃南县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教师讲解]:农业的我们按照传统分为两种:小农业单指农业生产,大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类。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

  (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张掖市制种基地建设

  ——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张掖葡萄与法国产区土壤对比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肃南祁连牧场与临泽鸭暖乡制种玉米

  ——地形

  (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4.张掖乌江大米

  ——水源

  (水源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

  5.张掖城郊发展观光农业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海南岛与张掖蔬菜远销各地

  ——交通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地理教学,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三)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