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培智说课稿范文(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培智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培智说课稿 1
1、说教材
《西红柿》是我根据中级一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语言表达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自编的生活语文教材。课文主要是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特点描写了西红柿的样子。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认识西红柿特点的基础上练习说话。
2、说学情
中级一班共有8名智障儿童,轻度3名,中度5名。他们记忆能力比正常儿童差,感知觉缓慢,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在语言表达方面,轻度同学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愿,但缺乏简单的具体描述能力。中度同学中有一名能说简单的词语,但表达不清楚。其他同学能清楚地说出词语,但说完整句子能力差。根据以上情况我把他们分成A、B、C三组,分层教学。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编写意图和中级一班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3.1知识与能力目标
A组同学:能够说出西红柿的颜色、形状,根据这些特点简单描述西红柿的样子。
B组同学:能够说出西红柿的颜色、形状,用“西红柿是————(颜色或形状)。”的句式说完整话。
C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说出西红柿的颜色、形状。
3.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实物、图片、朗读等方法,让学生通过看、摸、尝、涂、说的过程完成本课的学习。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愿望。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说完整句子。难点是熟练地说完整句子。
5、说教学方法
5.1实物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看、摸、尝、说,调动多个感官参与体验,加深印象。
5.2涂色感知法。智障儿童感知觉缓慢,通过涂颜色的过程可以慢慢去感知西红柿形状和红色这个色彩,强化记忆。
5.3分层教学方法。智障儿童程度不同,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4多种形式朗读、说话法。智障儿童有语言缺陷,因此说话训练是生活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话练习,使学生在兴趣学习中语言缺陷得到补偿。
6、说教学准备
洗干净的大西红柿、画着西红柿图案的卡片、红蜡笔、两个词语卡片(红红的、圆圆的)
7、说教学过程
7.1导入(2分钟)
为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接受,设计了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吃过什幺菜呀?”“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种蔬菜,看看这是什幺?”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入,轻松自然、亲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7.2新授
第一个环节:认识实物西红柿。(8分钟)
因为智障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直观形象思维尚可,因此采用实物教学。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亲自去感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说出西红柿的颜色、形状。并且把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随机贴在黑板上,采用各种形式读,强化记忆。
第二个环节:给卡片上的西红柿涂红色。(4分钟)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一是转换一下学习方式,避免单调、疲劳、失去学习兴趣。二是在学生涂颜色的过程中慢慢感知西红柿的形状和红色这个色彩。涂好的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卡片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个环节:练习说完整句子。(20.5分钟)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趣味性、多样性的说话练习。
7.2.1教师示范。参照板书对西红柿的样子进行整体描述,给学生整体的感知。
7.2.2师生接龙。教师说西红柿是,学生说红红的。教师说西红柿是,学生说圆圆的。师生再调换过来说。这种形式可以增加趣味性,学生在快乐中语言得到锻炼。
7.2.3自由练习。在师生接龙的基础上,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练习说话。教师随机走动,发现问题及时帮助。
7.2.4分组合作互补练习。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成员程度不同。轮流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7.2.5个人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展示一下,程度好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说得更具体些;程度差的同学可以说词语。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3总结(0.5分钟)
我设计了鼓励性的总结语:这堂课同学们不但知道了西红柿的样子,还学会了用西红柿说话,你们真聪明!下课后你们还可以继续练习说。这样的总结语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又可以把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8、说板书设计
板书融在教学过程中,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增加了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课题西红柿写在中间,周围是学生完成的涂颜色的作品。右边是教学中随机粘贴的词语卡片。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形象,有简洁明了。既是教学内容的概括,有突出了重难点,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浓缩。
培智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数4》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字“1、2、3”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生活中的相关事物为主要对象,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深刻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整数知识。
2、说教目标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结合其特点,我准备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和问题,还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A组:能够正确的认识并书写数字“4”,能熟练的找出代表4的物体。
B组:能够认识数字4,初步学会书写数字“4”,并能根据老师的要求选出四个物体。
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识数字“4”。
IEP(个别教育计划):教会有语言障碍的学生正确读数、数数
3、说教学重、难点
我班学生对数字理解掌握程度上有较大的不足和学习兴趣不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1)让学生能理解数字4的含义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设为:
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描写4和数出代表“4”的物体。
二、学生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11名,其中轻度智残2名,中度智残3名,重度智残5名,通常还伴有其他障碍。如:多动、自闭、语言障碍和肢体不协调等;通常他们的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没有数的概念,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学好数学难度很大。但是学生仍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孩子的共性,我就从此处入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刺激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冲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潜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教和学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利用运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的特点,教学中我利用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静结合的ppt图片,以智障儿童容易感知的视、听,将静止的对象活动化、生活化,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细致化。教学中还选择性的采用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教育教学资源:
实物:小圆片、数字卡
多媒体ppt课件,动画儿歌视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授课前,我利用数字乐园的图片与歌曲《数字歌》来创造欢快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到了数字王国中,我说这位小朋友非常调皮,想跟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躲在了气球中,你们要用弓箭把气球射破才能和这位新朋友见面。在学生想尽快认识这位新朋友的渴望中引出课题,数字“4”。
(二)数字4的认识: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各种图片,让学生数出数字4。首先让同学们数小鸭的数量复习数字“1、2、3”,然后再出现野外有的小鸟和奔跑的马,以及同学们喜欢的喜洋洋、小青蛙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数一数,认识数字“4”并贴出4个小圆片和数字卡片,最后通过实物教具和数字卡片分别让A组生:找出教室里什么东西是4个?B组生:给老师拿出4个糖果;C组生:老师分别说出1、2、3、4这四个数字,让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各类学生认识数字4的概念。
(三)数字4的书写:
这一环节我使用看一看让学生发现4象小旗,再用flash动画的笔画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书写顺序,再跟着模仿,从对4的临摹到自己能够写数,最后上黑板写数,让学生初步学会“4”的书写。
(四)稍事休息,舒缓情绪
学生思维会出现疲劳现象,我采用听一听flash动画歌曲,带领学生做律动,即为下一步巩固本节课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放松了学生的紧张心情。
(五)巩固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我设计了三个文件夹:“基本练习”、“跳一跳”、“聪明屋”。“基本练习”的内容设计是让C组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跳一跳”是为B组的学生设计的,题目有一点儿难度,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聪明屋”则是给A组的学生准备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更深、更高地认识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练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我以“我发现”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
A组、在练习本上写两行数字“4”,练习用小物体代表数字。
B组、在练习本上写两行数字“4”,能在生活实际中找出代表数字“4”的物体。
C组、在练习本上描写数字“4”两行。
六、说板书设计:
主要通过贴的圆片、数字卡片3、4相应位置的粘贴,以及4在田字格中进行板书,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培智说课稿 3
一、设计思想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续。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特殊,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不少的学生是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一点儿不如意就大声吵闹,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为了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找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所以,我设计了《感恩伴我成长》这节课。
二、课程资源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老师、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发掘课程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以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2、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前对父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父母所思所想,了解的老师一天工作情况,搜集一个月内的报纸,调查助残月活动安排及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教师的教学准备: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了解学生对“感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向其他老师、学生家长和周围人了解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如何“感恩”的。准备德育活动课件,亲情小测试问卷,学生与家长、老师活动照片。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教室的四周贴上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各界的生活、活动照片,把小时候的玩具、衣物拍照下来,做成幻灯片在大屏幕上播放。窗台上摆放康乃馨,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准备德育活动课件。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九年一班共有学生6人。5人智力、认知水平正常,其中2人口语表达能力强,能与他人正常交流、沟通, 其他3人口语表达能力一般,可以进行简单的口语沟通,有正常的情感体验;1人智力、认知水平差,性格孤僻,手语词汇少,不喜欢与人交流,情感体验迟钝落后。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还处于逐步认识阶段,尤其对“怎样感恩”、“如何感恩”这至关重要的问题也不甚清楚,通过这节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合作、探讨、体验、感悟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唤醒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感恩意识。并且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课具体的内容,我创设生活情境、用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本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感恩,能够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唤醒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培养感恩意识。
2、 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 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学会感恩,以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体会他人对学生的关爱,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培养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学会感恩,以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六、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渗透话题。
聋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上课,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问上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两人饥饿难忍,就给他们一人一份食物。一个人接过食物,甚是感激,连声说:“谢谢,谢谢!”而另一个人接过食物,却无动于衷,好像别人就应该给他似的。于是,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被拒之门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句‘谢谢’吗?”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说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爱”那个人还是不服:“那少说一句‘谢谢’差别也不能这么大呀?”上帝说:“这没有办法,因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成的,上天堂的门也只能用感恩的心才能打开。”讲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上帝为什么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呢?”这正是这节心理课要讨论的要点,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懂得: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初步了解感恩就是感谢别人给予你的恩情。
(二)倾诉心声,感受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应该感恩的人莫过于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只有爱父母,才会爱老师、爱学校、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父母作为切入点,找了一些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图片(出示)这些图片是孩子们生活的缩影,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一下过去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学生一边看,我一边叙述:“同学们,是妈妈冒着生命的危险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学说话,又到上学读书,这期间少不了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同学们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父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养大你,想想生日时父母的祝福,想想生活中父母的关怀,回忆一下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刻,想想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再回忆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刻。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讲一讲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事例,说一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德育活动课对老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说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机会和场所。课堂上,我为尽量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说出他们的心声,在感知、倾诉、明理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检查、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用实际行动关爱父母。
(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正面事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但是,反面事例运用好了更能给学生以警戒和启迪。所以这个环节,我从生活中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出示)。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激动,看了这则报道,可能会说出一些偏激的话,“小良真是太没良心了!我真想揍他一顿!”面对这些激动的孩子我会及时引导他们:“小良确实太让人生气了,但是我们揍他一顿能解决问题吗?假如小良就站在你面前,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智地面对现实,学会冷静地处理问题,帮助小良改过自新,从他身上汲取教训。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良,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体会到父母心灵深处对自己的期望,感悟亲情,从而学会感恩。
接下来我准备了一个亲情小测试(出示),让学生从这个小测试中懂得做子女的不仅要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该懂得回报父母的爱。我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出示):“请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就在你的面前,此刻,你最想为父母做些什么呢?”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真心关爱自己的父母。
(四)创设情境,体验亲情:德育活动课上,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学生亲身的体验,只有亲自体验才会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出示)。我先讲解情感体验的步骤,再让他们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然后闭上眼睛,想象此刻我们在一架宽敞明亮的飞机里,耳边回响着美妙的音乐,望着窗外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飞机下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景色是那么迷人,空气是那么清新,心情是那么的愉快,我们陶醉其中。突然,飞机剧烈的抖动,甚至还发出刺耳的鸣叫,这时,扬声器里传来机长的声音:“各位乘客请注意!飞机发生故障无法排除,五分钟之后将坠入大海,请在五分钟之内写下您最后的遗言!”遇到这样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许会有同学大哭起来,也许会有同学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我会这样引导他们:“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不愿意离开你们的父母,但你们必须接受现实,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此刻,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吧!”也许他们会写出平时想说却没有对父母说出的心里话;也许会写出自己以前的任性不懂事;也许他们想再听听妈妈的唠叨,看看爸爸严厉的目光,此刻,他们会感到妈妈的唠叨声是那么动听,父亲严厉的目光是那么亲切……写完后,我这样引导:“同学们,飞机将要坠入大海了,如果你想让父母听到你的心声就大声的念出来了吧!”学生念完后可能已经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我再次引导:“同学们,飞机就要坠入大海了,让我们一起大声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通过“写遗言——念遗言”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这样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我相信孩子们经历了这样一次“生死离别”之后,对感恩会有更深的体会,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父母会多一份的理解和关怀,做一个懂父母爱父母的人。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为了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拓展到感恩更多的人和物上,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的太多了,除了我们的父母还有教我们知识的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大哥哥和大姐姐以及赐予我们万物的大自然等等。同学们,如果你对他们有感恩之心,感激之请,就尽情地表达出来吧!”(出示)我感谢——(老师、同学、社会各界、大自然……)我相信学生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他们可能会感谢老师给予他们知识,教他们说话,感谢父母养育他们,感谢同学给予他们帮助,会感谢阳光给予他们温暖,感谢医生给予他们健康……这时,孩子们每一句感谢的话,都是一颗颗纯真的心,我相信一颗颗感恩的种子已经悄悄地播种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而且将生根、发芽。
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培养正确的感恩观。我又选择了这首诗(出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
通过大屏幕播放幻灯片创设情景,烘托气氛,激发了学生读诗的热情,目的是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这样才能对社会对他人长存感恩之情。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这样做并不难,只要我们有这份心,我们终会发现,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便会在我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美好!”
(六)行前站,做一做:
我安排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做一做:每天为父母、老师、同学等最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写一写:课下写一写,你要感激的人以及你打算为他们做些什么。最后我选择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出示),和同学们一起用手语歌来表达感恩之心,用歌声来唱出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得到升华,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附板书设计:(略)
问题研讨:
1、你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你爱你的父母吗?
2、老师的工作意义是什么?
3、你以后如何回报他人对你的关爱?
培智说课稿 4
唱游与律动是一门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的课程。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智障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我采取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等音乐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渗透了环保知识,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本次授课对象是我校智障教学部三年级的学生,共10人。年龄在9—10岁之间,智商数介于30—55之间。其中五人为唐氏综合症,一人为自闭症儿童,两人为智力障碍,两人为先天小脑发育。他们的节奏感较强,身体的协调性较好,对唱游与律动课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我将学生分为三层:
A层:节奏感强,身体协调性好,能较好的完成舞蹈动作。
B层:节奏感较强,身体协调性较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舞蹈动作。
C层:节奏感较弱,身体协调性较弱,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能完成舞蹈动作。
二、说教材
选自我校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三年级《金孔雀轻轻跳》,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四二拍,一段体,五声F宫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旋律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有着浓浓的傣族舞蹈风格的歌曲。
本节课为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孔雀舞的基本动作——孔雀指,孔雀鹤立。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初步了解傣族音乐的风格,掌握四二拍的节奏规律。
2、通过学习孔雀指,孔雀鹤立,掌握孔雀舞的动作要领,培养和训练肢体的协调性。
(二)过程与方法:
感受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优美、自然、流畅的音乐风格与孔雀舞独特的舞蹈风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舞蹈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孔雀轻盈、美丽的形象,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思想。
四、说教法学法
唱游与律动课不是单纯的讲解和示范,而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欣赏法、练习法、表演法和情景创设法。针对智障学生的特点,设计简单形象的孔雀舞动作,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舞蹈动作,丰富学生的身体语言,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第二环节:多维感悟,学习歌曲;第三环节:探究学习,学习舞蹈;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爱护动物。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让学生戴着动物头饰在律动中步入“森林动物狂欢节”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孔雀舞。
(二)多维感悟,学习歌曲
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描述孔雀生活的地方以及孔雀舞的由来。同时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教师随音乐朗诵歌词,同时演示孔雀舞的基本动作帮助学生感受歌曲风格,并以拍手打节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2/4拍节奏的理解。
(三)探究学习,学习舞蹈
教师示范“孔雀指”,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孔雀指,拇指和食指相捏,另外三个手指翘起来。大家看一看捏在一起的拇指食指像不像孔雀的嘴巴?另外三个翘起来的手指像什么呀?像不像孔雀的羽冠?手腕到小臂的地方像不像孔雀的脖子?”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指导学生掌握孔雀舞的基本动作—孔雀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还创设了孔雀散步的活动场景,在活动中,通过孔雀散步、梳理羽毛、喝水等动作指导学生对“孔雀指”动作的掌握。
在学习“孔雀指”动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孔雀鹤立”。首先,展示舞蹈家杨丽萍的经典舞蹈动作“孔雀鹤立”,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接着教师展示“孔雀鹤立”的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模仿。为丰富学生的舞蹈语言,在让学生保持“孔雀鹤立”造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孔雀游玩、梳理羽毛、喝水等游戏动作。
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翩翩舞蹈,在音乐中继续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孔雀指”和“孔雀鹤立”的舞蹈动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进行个别化指导,激发学生的表现力。
(四)拓展延伸,爱护环境
在课的结尾,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启发学生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动物,让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始,为鼓励和督促学生更好的掌握孔雀舞的基本动作,我将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编排舞蹈《金孔雀轻轻跳》,让学生感受舞蹈的美与情的交融。
培智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
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快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培智说课稿 6
一、把握整体,说教材:
《雨衣雨鞋雨伞》是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看图学词学句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有四幅图,前三幅画的是雨衣雨鞋雨伞,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这些雨具;第四幅图画的是一群小学生冒着风雨去上学,表现了小学生不怕风雨,热爱学习的精神。本课有三个一类生字:衣、鞋、伞。课中有两句话:第一句写下得很大;第二句一群小学生是怎样冒着风雨去上学的,集中反映了第四图的内容,便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句子。根据我班重度残疾学生较多的情况,我把本课安排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生字:衣及其连词“雨衣”;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个生字:鞋和词语“雨鞋”;第三课时学习生字“伞”和词语“雨伞”;最后一个课时学习两个句子。本节课是第三课时的教学。
二、依据教材和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观察画面,看懂图意。通过看图认识雨伞,知道雨天如何撑伞,把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会新词“雨伞”,掌握生字“伞”的音、形、义。补偿学生在听、说、读、观察、理解等认知缺陷。教育学生不怕风雨,不怕困难,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伞”的音、形。
在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引导学会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教师只给予点拨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主要是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
1、坚持乐学,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本节课中,我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高活动频率。比方,让学生贴词卡,做游戏等,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把握层次,面向全体。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以学生客观存在差异为前提,在区别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手段,确立评估方法,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发展。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和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得到发展。本节课我进行分层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分层、
(2)目标分层、
(3)提问分层、
(4)作业分层。
例如:本节课在学生分层中,我把全班学生从好到差分为3个层次,并要求轻度残生帮助特重度残生。这样既发挥了轻度残生的`聪明才智,又解决重残生的学习困难,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在写字这个环节,我让轻度生,在田字格上写,让重度生在田字格里的空心字描字,让特重度生能认字即可。
三、借助课件,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雨伞”的认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整节课的教学基本上是借助课件完成教学的,让学生先观看课件,“雨衣”和“雨鞋”这两个词语,接着,让学生听下雨声,把学生引入穿雨衣、穿雨鞋、打雨伞的情景中,进而引入本课教学内容-----“雨伞”。接下来,出示多种“伞”,让学生学习如何撑伞,使学生的生活技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学习,实现学科内容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接着,又让学生学习“伞”字的读音,这个字的结构,指导书写,这些环节,都是借助课件和网络进行教学的。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在已有的“旧知”基础上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学起来也轻松能有愉悦的身心在课堂上学习。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我学”的做法,成了真正的“我要学”。在观看课件后学,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培智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劳教版《机械基础》的《齿轮传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齿轮传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第七章机械传动中的重要内容,学好本课知识不仅能使学生认识齿轮的各部位名称、了解齿轮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对于后续学习机械设计打下扎实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特点,结合《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识记齿轮传动的概念,了解齿轮传动的分类与特点,理解齿轮传动的各部件名称与参数代号。
(2)能力目标
1、会判断齿轮各部位的名称;
2、会根据已知条件计算齿轮各部分尺寸;
3、培养良好的小组协作能力。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齿轮传动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使用齿轮相关计算公式从事工程技术计算,并能在以后工作中学会齿轮的维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此作为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而学生的学习动力则源于兴趣。因此,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置工程实际及相关职业岗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 在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兴趣的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适时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3)案例尝试法 以具体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相关公式解题。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教法,相应地采用下列几种学习方法:
(1)观察法 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齿轮传动的概念、分类及传动特点。
(2)探究法、发现法 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或问题,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答案。
(3)尝试法 根据教师提供的工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教材相关表格中的参数,小组协作尝试解决工程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工程实际或者日常生活中使用到齿轮的场景,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了解齿轮传动的分类、应用与传动特点。
2.教师设疑、学生小组思考、探究
在学生兴趣最高点,教师及时设疑,并将学生安排2人一组,参阅图形,思考下列问题:
(1)齿轮包括哪些部位?
(2)齿轮有哪几个标准参数?
3.小组协作讨论并相互间交流
教师安排若干小组将讨论结果呈现,并在小组间相互探讨,最终获得最佳答案。要注意温故知新,总结积累,将知识的外延扩大。
4.意义构建——案例尝试解决工程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查阅表内相关计算公式,开展研讨并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填写入教师设置的相关表格内。[此环节是本堂课教学高潮,通过案例尝试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课堂交流
教师安排若干小组将工程案例解题结果呈现,并在课堂上,全体小组间相互交流、探讨,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获得最终正确答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6.课堂总结
多元总结,让学生进行自结,同学互结,小组捆绑小总结,教师最后点评式总结,做到以生为本。
7.布置作业
(1)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完成同步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2)利用生活素材,进行齿轮传动模具的设计。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以展示的空间。
五、教学反思:
课前,素材储备;课上,让教室成为学生展演的舞台;课下,在比较中反思、在现实中演练。
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教学应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学、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还望各位领导不吝赐教,让我在教学路上迈的更坚定,走的更有信心。谢谢!
培智说课稿 8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四课《放牧》。《放牧》这一课共有这样几个教学内容组成:欣赏民间乐曲《小放牛》和小提琴曲《牧歌》,学唱、表演富有不同风格的歌曲《放牛山歌》、《小牧笛》。参考编者提示,我通过自己的分析,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牧歌》、学唱歌曲《放牛山歌》,另外两块内容放到第二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牧歌》是一首具有内蒙古民歌风格的小提琴曲,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草原宽广无垠,牛羊成群的意境,表达了对草原无限热爱的深情。乐曲分三部分,主题音乐一层一层深化,使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旋律的意境之美。歌曲《放牛山歌》则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音乐素材简练、朴实,曲调欢乐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的欢乐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非常适合三年级小朋友学习演唱。
二、 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欣赏《牧歌》,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情绪、风格,体验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2、学会演唱歌曲《放牛山歌》,感受歌曲活泼的情绪。
3、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欣赏及学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的不同情绪和风格。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山歌风格的民歌。
三、 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老师组织学生在已学的《草原上》音乐声中,做蒙古族特色动作进教室,律动。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问好。
(关于这一环节,我是这样想的。本课教学内容之一为欣赏《牧歌》,所以,特意采用刚在第二课学过的内容,希望通过学生听、律动,自然回忆起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及相关的音乐文化,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聆听乐曲《牧歌》,感受音乐情绪
1、老师范唱民歌《牧歌》,请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2、老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
3、课件出示歌词,背景图片选用歌词的意境。请学生边看书上图形谱边跟着老师模唱《牧歌》曲调, 加深印象。
4、 请小朋友们听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 听一听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5、 复听乐曲时,请学生分辨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遍高?哪遍低?
1、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体会歌曲不同的声区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景。
2、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感受音乐的美,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不仅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另外,通过主题音乐的模唱练习,能使孩子更加深刻地领会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及其本身的风格特点。)
三)学唱歌曲,感受劳动的喜悦
1、出示歌词,指导孩子读歌词。老师随机点明这首歌曲是属于四川儿歌, “啥”“哟喂”等词都是四川的土语,应该要注意地方语言的语调和语气。组织学生讨论歌词的内容,感受歌词意蕴。
2、播放歌曲,请同学说说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歌曲的情绪、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体会歌曲表现了农家孩子自己参加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
3、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4、鼓励学生边做恰当的动作边演唱歌曲,进行表演。如:做放牛、赶牛、捡柴等动作。再次深化歌曲主题。
5、引导学生去比较欣赏曲《牧歌》的音乐情绪与歌曲《放牛山歌》的情绪,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山歌风格的民歌。
6、对孩子提出希望;希望能像歌声中的山娃子一样,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孩子诵读歌词、讨论歌词意蕴、学唱歌曲,表演歌曲等方式,使学生都能深切体会大歌曲所表达的喜悦的情绪,培养了孩子们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这首歌曲所含的教育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提出希望,使得音乐课堂的育人功能得以更全方位的展现。)
四)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放牛山歌》高亢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放牛山歌》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培智说课稿 9
一、说教学理念
现代化教育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科学课要培废弃传统教育,用系统性、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机械,并初步形成区分工具是否省力的概念。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本课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秘密。第二课时: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小杆秤的研究。今天我要向老师们介绍的是第一课时内容即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了解研究杠杆原理的5个专业名词: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动力臂和阻力臂,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能用科学原理发现杠杆是否省力。
2、能力目标:在科学实验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实验中使学生们喜爱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感受乐趣并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动、阻力臂)有关。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动、阻力臂)判断杠杆是否省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具准备:羊角锤、钳子、剪刀、镊子、带钉子的木块、杠杆尺、钩码、实验报告单
三、说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引导学生利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处理,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初步认识杠杆。
通过教师引导语:说到杠杆,大家都能想到什么?然后利用常见工具做演示:羊角锤起木块上的钉子、剪刀剪纸、钳子夹东西等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工具引入杠杆,把它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杠杆。
(二)认识杠杆中的名词
出示课件、拿工人撬动大石头举例,工人用力的点叫做动力点;小石头和杠杆接触的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阻力点。讲到这里要让学生的思绪缓和一下,较容易吸收。然后单独把杠杆的原理图提出来,先提出“科学上讲: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叫做力臂”然后提出“那么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叫做什么”,绝大多数同学一下就能说出“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学完了以后再复习一遍这5个名词,加深记忆,使学生们更好的利用这5个名词来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
(三)通过实验了解杠杆原理
实验一:首先假设杠杆尺左边为动力,右边为阻力。在左边第三格放置2个钩码,分别在右边的第1.2.3.4.5格放2个钩码,仔细观察杠杆尺处在什么状态,并画图记录下来。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成的方式学科学。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让学生想一想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补充总结。这就是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注意事项及要求,才能更快更好更安全的做好实验。
做完实验一后,通过教师引导语:观察实验报告,刚才那5中摆法中,哪种情况是省力杠杆?哪种情况是费力杠杆?哪种情况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好,那么同样都是2个钩码,但是他们放置的位置不同,那这一段的长度是什么?这一段的长度又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又和刚才所总结杠杆类型有什么关系呢?组内讨论2分钟
通过讨论,总结使学生发现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影响着杠杆是否省力,得出我们的实验结论:
当动力臂>阻力臂时为省力杠杆。
当动力臂<阻力臂时为费力杠杆。
当动力臂=阻力臂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二:实验一中3位置的时候时平衡状态,你能摆出其他方法使杠杆平衡吗?杠杆尺左右的钩码数和格数必须一样吗?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各种摆法发现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格数不同,钩码数不同也可以使杠杆平衡。这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杠杆的平衡。
列举2位同学的例子(一个省力一个费力)和实验一中3位置时的例子,强调通过“先找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然后根据三点之间的距离得出动力臂、阻力臂,最后通过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判断是否省力的方法验证刚才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
(四)回归生活
教师引导语: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应用于生活。我们已经发现了杠杆的科学原理,那么我们能把理论结合到实际吗?那我们来试一试
出示课件,练习。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省力还是费力?
让学生通过刚刚学到的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判断是否省力的方法上前用实物为大家讲解,讲解不错的大家鼓掌以示鼓励。讲解不好的大家帮他更正。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科学知识并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利用杠杆原理的部件有哪些?记在科学记录本上。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使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本课中教师所讲的精髓。
培智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蜘蛛》是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说明文,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趣,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幷读出文本情感。
2.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获取文本主要信息。
3.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生动介绍事物的方法。
4.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
本课教学尝试使用一课时,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关的蜘蛛课件,以图片文件为主要构件,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二、说教法
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课前激趣:抓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有意设置关于蜘蛛的新奇东西来引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2.课中引趣:用丰富的图片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描述。
3.换位得趣:以我是一只蜘蛛的口吻来叙述捕虫经历,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4.发现生趣:用自己的小收获生发对事物探求之后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学生思考:
1.美国曾大量饲养一种巴拿马蜘蛛用于军事,你能猜出其用途吗?(提示:利用蛛丝的韧性用做空降兵的降落伞绳。)
2.蜘蛛网能粘住昆虫而自己为何在网上行走自如?(提示:蜘蛛能挑选未涂黏液的蛛丝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蜘蛛的世界,了解蜘蛛的奇妙。
(二)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简介,文中生字词。
作者简介:周建人(1888——1984)名松涛,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著名的鲁迅研究家、科普作家。著有《鲁迅回忆录》科普著作《科学杂谈》《进化和退化》。本文选自他的作品《花鸟鱼虫》。
词语积累:读一读
蚊蚋(rui)蜾蠃(guoluo)黏液(nian)柞蚕(zuo)
词语理解:
1.他织网的技能之高妙,几乎使人诧异。
2.蜘蛛的丝,即使放弃了科学上的观察和暇闲时的观赏,从实际上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在语境中理解诧异、暇闲的意思,比较观察、观赏两词的异同)
(三)默读课文:
1.找出文中先后介绍了蜘蛛的`哪些知识?
2.你喜欢读文中的那几段、为什么?
(四)美读得趣:
1.想象文中蜘蛛捕食的几段,以蜘蛛的口吻生动叙述捕虫经历。
2.读后说出你的头脑中有一只怎样的蜘蛛(使用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五)课中引趣:蜘蛛是个大家族,形态各异。多媒体展示图片。用简洁语言介绍图片。
(六)发现引趣: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章后面隐藏着很多知识。根据幻灯片“神奇的蜘蛛”介绍,课外搜集蜘蛛的资料创办知识展览。
神奇的蜘蛛
1.蜘蛛:节肢动物门,蛛型纲蜘蛛目动物的统称。以液体食物为食,用螯肢将体内毒液注入昆虫体内进行麻醉和消化,再从昆虫体内吸食已消化的食物。
2.蜘蛛大约有三万多种,但都有舍身求爱的特点。虽然求爱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局多数都一样,即他们繁殖后,大多数蜘蛛会被饥饿的雌蜘蛛吃掉。所以人们称其为“死亡的爱情”。
3.蜘蛛能在“八卦阵”中行走自如,靠的是它那敏锐的触觉。蜘蛛对于自己织地网很熟悉,当他开始织网时就清楚哪些是“安全线”——无粘液的线,哪些是“高压线”——涂有粘液的线。
4.有一种蜘蛛,大如拳头。四足外展时体宽二十厘米,真称得上蜘蛛中的“巨人”。他以捕食鸟类为食,因此得名“食鸟蛛”。他有喷丝织网的本领,他的网能经得住300克的重量。如果小鸟、青蛙、蜥蜴等落入网中,必成为他的盘中餐
(七)小结:也许文章不能很完备地解释出我们的疑问,这正给了我们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在研究这些生物时,会发现更多更奇妙的东西,现在让我们给这篇文章补充更多丰富精彩的内容吧!
(八)板书:
可爱的小生灵(分类别、举例子)
蜘蛛
可用的小生灵(举例子、列数字)
培智说课稿 11
一、 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 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 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培智说课稿】相关文章:
培智感恩教育说课稿 感恩伴我成长04-21
培智教育唱游课快乐宝贝说课稿01-09
培智家访心得01-12
培智教学反思04-15
培智数学教学总结05-26
培智音乐一年级小兔乖乖说课稿09-19
培智学校的教学计划06-27
培智学校教学计划04-04
培智学校的教学计划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