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说课稿

时间:2021-03-18 10:43: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倍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倍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倍数说课稿1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

  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级来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倍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xxxx

  倍数说课稿4

  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倍数,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掌握2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能快速准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奇数或偶数。

  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并有十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由此我采用了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习因数、倍数。所以我采用了复习旧知导入的方法。通过复习因数、最大及最小因数直接导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说说50以内2的倍数,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50以内2的倍数的特点,小组讨论交流,逐渐形成对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表象,然后我让小组汇报交流成果,加深对2的倍数的数的理解,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概括小结: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在学生掌握了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

  我以“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那你能举出几个2的倍数吗”“同学们刚才举的数都是2的倍数,我们通常有将2的倍数的数称为偶数,在生活中又称为双数”来引入下一个环节“偶数与奇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举数、说数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根据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以教材的资源进行课堂的教学,由此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偶数与奇数的前提下,我充分利用教材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最后我对本堂课进行小结,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问学生在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习的,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

  说板书设计

  对于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简洁大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本节课的学习的主人。

  倍数说课稿5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一课,下面开始上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找位置游戏,好不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会请7位同学参与,每人发一个号码代表自己,然后听老师的口令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对位置的同学继续参与游戏,找错位置的同学则被淘汰,另换一名同学参加。听明白了吗?好,这个游戏考验大家的反应能力,谁愿意参加?我会把这7张卡片分给7位同学。

  现在开始游戏。其他学生来做裁判。第一次找位置,请奇数号码的同学站这边,偶数号码的同学站这边。站对了吗?请归位。第二次找位置开始,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这边,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这边。这时候号码是6的同学会站到一边或不知道往哪边站。我会问:他站的位置对吗?他应该往哪边站?其他同学会说:他即应该往左边站,也应该往右边站。为什么呀?因为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学生会答出12、18、24,还有吗?能数完吗?那后面用“…”号表示。这些数都是3和2公有的倍数,就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谁来说说:什么叫做3和2的公倍数?说的不错,还有谁?说的很完整,还有吗?同桌也互相说说。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它在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张老师家正在装修新房,我想把电视后面的这块正方形墙壁铺上漂亮的墙砖。这块正方形墙壁的边长是12分米,我想整块整块的铺满,不能切割墙砖。到了商店,店家说:我们有两种墙砖,1号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2号墙砖长5分米、宽3分米。你选哪一种合适呢?

  同学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为了方便大家操作,请每个小组打开1号学具袋,里面有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正方形墙壁平面图。大家可以拼一拼,摆一摆,看能得到什么结果?下面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

  谁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能正好铺满吗?

  1号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整块整块的铺,正好能铺满。

  2号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整块整块的铺,不能正好铺满。

  那选哪一种砖合适呢?为什么选1号砖?因为1号砖整块整块的铺,正好能铺满。为什么不选2号砖?因为2号砖整块整块的铺,不能正好铺满。

  1号砖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这位同学:因为墙的边长12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也就是3和2的公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是这样吗?还有谁来说说?抽3至4人回答。

  为什么2号砖不能正好铺满?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分析的很正确。我们一起看一下,1号砖铺上去,漂亮吗?(课件出示)

  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老师解决了铺墙砖的问题,谢谢你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很有价值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课件出示情境)如果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大家先猜一猜?6分米、15分米、18分米…

  同学们,合理的猜想是成功的一半,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大家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表格,可以再次利用学具拼一拼、摆一摆,进行验证,把得到的结果填写到表格中。填写完毕后我会有代表性的展示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其他组的发现一样吗?谁再来说说?3和2的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贴板书);3和2最小的公倍数是6(贴板书);3和2公倍数是有很多个…,大家真善于思考,把这些发现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刚才我们发现了6是3和2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贴板书)。(板书:最小)

  谁来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说的不错,还有谁?

  我们刚才找出了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

  3的倍数有?2的倍数有?学生齐说,课件出示答案。3和2的公倍数有?

  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各部分应该填什么?怎样填?

  谁来说说?这位同学:中间的部分填3和2的公倍数,左边的部分只是3的倍数,右边的部分只是2的倍数。

  明白了吗?大家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作业纸独立完成。

  完成后随着学生汇报出示答案。(课件出示答案)

  那给你两个数你会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吗?相信你一定行。(课件出示: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大家先想一想,然后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方法,分别进行展示。这几种方法都求出了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谁用的是第一种方法?你们分别写出了6和8的倍数,然后圈出了6和8的公倍数,第一个公倍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是把6和8的倍数都列了出来,就是列举法。

  谁用的是第二种?谁用的是第三种?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列出了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区别是第二种是列出了较小数的倍数,第三种是列出了较大数的倍数。那哪一种找的更快?谁用的是第四种?

  我们用这么多方法求出了6和8的最小公倍数,从中选出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吗?好,我们试一试,看你能做对吗?(课件出示练习题前2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随着学生回答出示答案。大家完成的非常好,我们再来看几道。(接着出示后4题)随着学生回答出示答案。完毕后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位同学: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当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俩的乘积。说的太好了!同桌互相说说。

  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些内容在我们的数学书88—90页,请大家打开书,认真看一遍。

  还有问题吗?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习。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一,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第一道,你来说:错,比如说4和8,8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但并不比8大。同意吗?第二道,这位同学:我认为这道题是对的。同意吗?那这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不一定。

  课件出示练习题二,请大家认真读题,独立完成。都谁完成了?这位同学:几月几日再次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其实是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至少12天后再次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也就是4月12日。同意吗?

  大家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其实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请看:

  朗诵:这颗美丽的慧星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或76年才能从地球上看见一次,它上一次回归是在20xx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xx年。它回归的时间就和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有关。

  “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板书:

  最小公倍数

  6、12、18…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叫它们的公倍数。6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倍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1.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2.数与倍数说课稿

3.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4.《倍数和因数》说课稿6篇

5.2,5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6.最小公倍数说课稿9篇

7.最小公倍数说课稿9篇

8.小学数学说课稿《最小公倍数》

9.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