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1-25 02:11: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10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酒在地上,沙沙沙……多么优美的诗句!它出自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春天的色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雨的色彩》是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写的。《春雨的色彩》写的是春雨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书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有趣,贴进儿童生活,语言生动,情感容易感悟。根据这些特点,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在完成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能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词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在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进高朗读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难点是:体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无色的春雨滋润着大地,让大地五彩缤纷。

  四、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求对学生充分放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文体扩展法、表演法、演示法,此外还设计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去体验获得探索过程中的愉悦。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积累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型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五个教学环节:

  音乐激趣,揭示课题。

  存疑自读,感知大意。

  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拓展“争论”,积累语言。

  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下面我来说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

  (一)音乐激起,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课堂导入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学生模拟雨声。

  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春雨。课件随机引出课题《春雨的色彩》。

  模拟雨声是唤起孩子已有感觉经验,把轻松愉悦的音乐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地让孩子入情入境。

  (二)存疑自读,感知大意。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多感的特点,教学这一环节,我先播放学生兴趣浓厚的动画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屏幕上栩栩如生的动画,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音响、图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语言文字表现出极大的感染力。很快将学生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这时,利用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春雨的特点。

  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自读质疑:“大家”是指谁,他们在争论什么?

  这一环节中,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段后质疑思考,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让学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了解大意。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行为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朗读”也是本课的重点。

  首先,出示2—5自然段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把自己喜欢的角色多读几遍,思考:这群小鸟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们在自读中既能感受到小燕子、麻雀、黄莺的各自看法,又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分角色读。这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三种小动物争论的词句,读好争论的语气,指导学生在练习抓住动物

  的特点,注意表情,演示动作等多种读的方法,训练朗读。分角色读是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新近文本,提高学生兴趣。分小组是让学让更放松的、充分的个性朗读进行体验文本的内容。

  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为什么这么说?画出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植物上的动作词。讨论后,反馈讨论结果。

  这样体会课文内容所带来的情趣,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与同伴互助交流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最后,创设情境演演课本内容。表演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先组内表演,再通过小组推荐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把自己真切感受容注于生动的课文表演中,这样,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在绘声绘色的课文表演中,体会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又轻松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拓展“争论”,积累语言。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多次读、演后、我让学生欣赏春雨的图片。

  图片目地是抛夸引玉,培养学生的美感,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并且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因此,在欣赏完图片后,我又设计两个谈话问题:春天里还有那些小动物?他们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小月友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这样的话题,突破难点,教学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扩展文本的知识,跳出文本,走进生活,开拓思路,积累了语言。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各抒已见后。出示春雨姑娘的话: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大地生机勃勃。以童话形象归纳总结,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春雨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况。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春雨是神奇的,它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春雨是快乐的,它使大地生机勃勃,我们都喜欢它。古时的文人雅士也情有独钟,出示《七绝春雨》,让学生欣赏品读古诗。

  这样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将文本变成学生学习的载体。体现了从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文本。接着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选择喜欢的题目做做:1、画出你眼中的春雨的颜色。2、讲一个关于春雨的故事。3、写几句关于春雨的话。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从而发展学生思维与其它学科得到整合。

  之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动听的儿歌。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唱唱,在歌声中感悟春天,受到美的熏陶,愉悦的结束新课。

  六、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图文结合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燕子图绿

  小麻雀图春雨红

  小黄莺图五彩缤纷黄

  七、说教学评价

  在一年级语言课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以朗读贯穿始终,加以语言训练。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设计这一案例时,我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语文课上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和开发。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在导入中,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学生模拟雨声,然后把轻松愉悦的音乐融入课堂,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春雨,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地让孩子入情入境。在深入感情教材的过程中,我没有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强调划一性,即: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课文的感受也是唯一的……。而把重点放在多无智能理论的“多元”上:读书时学生多元、表现形式的多元、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元……如:在理解“争论”在这个词时,我没有机构地解释,而是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分角色朗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课文朗读的细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智能场所,评论、绘画、表演、唱歌、练习是多元的、适合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意味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已深深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就在这样一个快乐、愉悦的环境中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神奇变化,感受五彩春天,受到美的熏陶。

  这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一点粗浅的理解和看法,这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这篇课文处在第七单元中。单元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述内容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句话。

  课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所以,我把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把“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很适合感情朗读。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习祖国文字”、“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以读为主,运用“教——扶——放”的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并从中领悟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计划三个课时授完本课,并设计了下面七个教学环节:

  (一)简介背景,揭题入手。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台湾“光复”初期,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背景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本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所以,我就以介绍背景入手,把学生引入情境。

  一上课,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这样引题简介:今天,我们学习《难忘的一课》,讲的是发生在台湾的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发生了一场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这是由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海陆军挑衅引起的。由于清朝无能,中国方面遭到失败。1895年,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台湾人民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准学,不准画中国伟人像等,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中国人民蒙受着种种巨大的耻辱,过的是奴隶般的生活!直到1945年抗日争胜利后台湾才归还中国。这篇课文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归还祖国后写的。作者是田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主要场面?可分几段?只要引导学生找出“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文章的层次自然就清楚了,这时我就让学生分段并说说备段大意。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紧紧抓住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次出现这句话,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第四个教学步骤。

  (四)抓重点词句,以读促解。

  1、讲读课文第3—6节。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作者具体叙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有关语句,然后仔细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受。这里,我主要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于难理解的重点句如“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我则利用幻灯出示,抓住关键词语“真挚”的理解,让学生边品词品句,边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再把理解后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并要求学生会运用“真挚”这个词。

  至此,学生已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就及时地进行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我是这样说的:“这部分,作者抓住了他在台湾乡村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使他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学习这部分时,运用了“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

  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7—12节。

  2、导读理解课文7—12节。

  首先,老师范读、学生分组接读课文后,思考: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二次是怎样出现的?②师生们看到作者和他们一起学习,有什么反应?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能反映中心的一个问题:“作者是个陌生人,突然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他们却不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能体会到这是共同的爱国之心,爱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亲近,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最后,我再让学生按作者和台湾师生当时教学的情景那样大声地、整齐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把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还要求学生注意第二次出现这句话与第一次出现时的读法有何不同,使作者、编者、教者、读者之心聚在一起,并引起共鸣。

  3、自读理解课文第13—16节。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所以,教学第13—16节时,我要求学生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带着我设计的几个思考题自读理解课文: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怎样出现的?

  ②看到中国伟人像,作者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③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看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然后,我逐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一个学生说不准或不全面,我再让其他同学起来纠正或补充),教师只是适时点拔。我估计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会感到比较困难,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很激动或感动而流泪,但为什么激动的理由不充足。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读台湾教师所说的那段话,再启发:为什么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台湾人民可以干什么了呢?学生就能领会到:现在“光复”了,终于能画上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作者激动得眼睛湿润了。这既是发扬教学民主,又努力面对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对中国伟人有更深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我还出示了几个中国伟人像,指名学生向大家作介绍。(当然,课前得先布置学生看看有关的课外书。)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安排这项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养成问一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六)总结课文。

  (七)课堂练习。

  读写结合,寓写作指导于阅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经验。因此,结合教材,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填空:本文作者抓住了生活中____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了人物的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写自己的感受,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估计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或感到范围太大,不好写。因此,我给他们设计了几点提示,让学生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下来:1、台湾人民有诚挚的爱国热情;2、台湾被日本统治时期,学校里画的都是日本伟人,不准中国孩子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伟人;3、“光复”后,台湾人民认真地学习祖国文字。

  写完后,全班进行交流,然后自己修改习作。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特色。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

  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

  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二、感情朗读,小结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清、深、绿以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内容浅近,语言柔美,作者形貌珍珠泉由静态着笔,捉住了“清、深、绿”的特点,接着以“最风趣的,固然是……”笔锋一转,由静而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生动、淘气的灵性显现得极尽描摹。阳光一照,其越发色彩美丽,娇媚感人。不知不觉中,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形貌,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天下。因此,在讲授时要引导门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形貌的景象,发挥本身的想象力,在头脑中表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充实读的底子上,让门生领会出美感,领会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理解及编排意图,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

  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而体会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将珍珠泉描绘得细腻生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在平等对话中获得启迪,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呈现一组泉水的画面,用这优美的画面来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关语言信息,为走进文本搭桥铺路。

  说学法——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我十分注重以下两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2、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第二段中对泉水清、

  绿的描写),进行相关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储存写作范例。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课时共分4个板块:一、课件演示,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品读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四、阅读链接,积累写作方法。

  第一板块——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泉水吗?看——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泉水的画面。当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赞叹时,定格画面,老师引导:泉水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泉水吗?

  预设学生会说:一泓清泉,涓涓细流,泉水叮咚……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欣赏另一处大自然的杰作——珍珠泉。(板书课题)

  【形象直观的泉水画面,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也唤起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走进新课,能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年级的学生可能一下子无法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会多叫几个学生来说,让大家在比较与讨论中明确课文主要讲了珍珠泉周围的景物和泉水涌动的景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三年级学生所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之一。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第()自然段交代了珍珠泉的位置,第()自然段描写了泉水四周的景物和泉水的特点,第()自然段写潭底冒出的泡泡,第()自然段直接表达了“我”对家乡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

  以上内容由课件出示,待学生独立默读后讨论完成。

  3、三读课文,切入主替

  请同学们捧起书,轻轻地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笔下的珍珠泉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它由哪些特点呢?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课题《珍珠泉》加一个修饰词——(的`)珍珠泉。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预计学生会想到:

  美丽的珍珠泉

  彩色的珍珠泉

  又清又绿的珍珠泉

  调皮的珍珠泉……

  当一个词语被写到黑板上之后,都要引导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再听这位同学读一读,感受珍珠泉的特点,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永远是语文课上的主旋律。但枯燥的朗读训练不但毫无效果可言,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本环节,我设计了3个阶梯式的朗读训练——读出主要内容,读出叙述顺序,读出珍珠泉的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每一次亲近文本都有所收获。而范读,默读,轻声读,指名读,不同形式的读书,恰恰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穿梭于文本之间。同时,这3次读书,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教材的方法,这在他们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是非常实用的。】

  第三板块——品读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

  1、品读第2自然段,感受又清又绿的珍珠泉(出示第2自然段)

  (1)用……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然后多读几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课件出示,反复引读:这是一潭()的泉水,……石头上长着一层()的青苔。……那绿得没有()的蕨草,那()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

  在反复的师生引读,小组引读,男女生引读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通过指点三个“那样”的朗读,读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的优美,读出泉水的又清又绿。

  2、品读第3自然段,感受动感活泼的珍珠泉

  这一段话写的是泉水涌动的奇观。细细品之,本段话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不宜分解。为了在学生心中保留这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继续采用多次引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对话。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次引读——着重强调本段话的叙述顺序:最有趣的……开始……最后……有时候……

  第二次引读——着重强调水泡的有趣:最有趣的,当然是那()、()、()、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最后,()。

  第三次引读——着重强调水泡的色彩: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照在(),一直照到()。水面和潭底();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3、通过这三次的读,我想,珍珠泉已经深深地印入你的脑海。现在,请你拿起笔来,把印在你脑海里的美丽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画出来。

  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在纸上画。

  4、小结过渡:指着学生刚才板书的词语,小结——这就是彩色的珍珠泉,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又清又绿的珍珠泉,这就是活泼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珍珠泉!作者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对家乡珍珠泉的赞美之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

  拿起书,让我们再次走进珍珠泉,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那一颗心,用作者的情感来感染我们的情感。

  学生齐读2、3自然段。

  【教师的有效引领,会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品读与联想的结合,会使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重点句段的反复诵读,会使师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融合。而“把印在你脑海里的美丽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画出来”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人人动手,在画图中理解课文,有情有趣,兴味盎然,有助于促进其投入创造性学习。】

  第四板块——阅读链接,积累写作方法

  1、山水美景一直是作家们乐于描绘的对象。同样是写水,请大家仔细发

  现,本文中写水的句子和资料上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课件出示: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珍珠泉》)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待学生充分朗读后,引导讨论,说异同。预计讨论结果是:

  (1)两段话所写的水的特点差不多,都写到了水的绿与清;

  (2)两段话都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式上也差不多;

  (3)同样写绿,具体绿成怎么样,不同。写水清的差不多……

  3、总结要领:要是让你写一写故乡小河的水或小溪的水,你计划写哪些方面呢?你准备用上面的哪些要领呢?有了上一关键的铺垫,信赖此时的门生肯定会有许多想法。好比可以写水的清、深、绿、凉、甜等,可以用上排比,比喻等。

  4、运用适才总结的要领,动笔写一写故乡小河的水,或故乡小溪的水。

  【语文讲授终极的落脚点应在“读写联合”上。“课本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写,也便是必须让门生从课本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要领在实践中举行使用。以上关键,充实地解释了这一理念。】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秋天的快乐》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这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放风筝、捉蛐蛐、收花生、赏菊花、秋游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丰收的快乐,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2、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所参加活动的经过,并能将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努力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3、教学重、难点: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加以补充。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参加活动的经过和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

  二、说教法

  口语交际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心理才能使学生很好的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我采用观察、讨论和实物展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发挥想象、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针对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2、看图说话3、丰收“快乐”4、评选“快乐小天使”

  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直观的内容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每个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能感受丰收的快乐。

  五、说教学效果

  这次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别人的话,但对自己快乐的心情表达不够清楚,感染力不强。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奇妙的桥》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用玻璃,甚至纸或盐造成的桥,让人感慨人类指挥创造了如此杰作。这篇课文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人类的“老师”》、《钟表店里的争吵》,下接《橡皮头铅笔》、《扁鹊治病》,这些课文文质蒹美,生活化和时代感都很强,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运用科学的热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材料。

  2、学情分析

  班上的学生大多生长在农村,见闻少,知识面窄,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善于与人交往,乐于发表个人观点,对科学知识充满着好奇。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

  3、教学目标

  本文共6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方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了解用玻璃、纸、盐灯光所造桥的特点,借助批读了解这些桥的奇妙;情感、态度、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热情。

  4、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二、三、四节是分别从所在地,长度、宽度、载重量这几方面来介绍各种奇妙的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说出玻璃桥、纸桥、盐桥的奇妙之处。

  二、教学准备:

  收集世界上其他的奇妙的桥。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合作探究精神的特点,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进入到学习状态;图文结合法,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读中感悟法,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描述出桥的样子;举一反三法,让学生学过玻璃造的桥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纸桥和盐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等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在开课时向同学们提问“玻璃、纸、盐各有什么特点?而这些东西却能用来造桥!”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很奇妙,从而揭示出课题。这样开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在渴求知识的心境中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自读、齐读、评价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课外延伸,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

  为了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学完本课时,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梦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立志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具有启发性,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学思路,让人一目了然。

  18、奇妙的桥

  玻璃桥 保加利亚 12米 8米 18吨 晶莹透亮

  纸桥 美国 15米 3米 连……也 完全不必

  盐桥 我国 万丈 通行无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古文,选自晋代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内容为三国时期蜀将关羽被毒箭射中,请医生为其刮骨疗毒。古文共4句话。第一句是事情的缘由,第二句起写治病的经过。其中“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关羽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一代名将的英雄气概。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古文已有过初步的接触,因此对古文字词的理解,学生可以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和译文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古文与现代白话文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学生刚开始学习古文,因此在理解上还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等理解“尝”“炙”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今词义不同。

  在阅读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镞”和“炙”,借助注释了解“尝”和“炙”的意思,初步感悟古今词义的不同。

  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

  学习古文重在读,如何将古文读通,读顺是重点,只有会读才能读懂。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这篇古文虽然内容简短,但要读正确读出感情并不是件易事。文中的多音字较多,如“为、中、创、血、将”等,只有知道每个字的意思,才能读准字音。其次,读古文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本节课就是希望通过多次不同形式地朗读帮助学生一步步读好。

  目标三:感受关羽的英雄气概。

  全文内容简短,仅仅85个字却将关羽的英雄气概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何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呢?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古文内容,结合图片展开想像,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后再让学生扮一回充满英雄气概的蜀汉名将关羽,帮助学生融入课文,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1课《狐狸和乌鸦》。

  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浅白易懂。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我认为:同学们在上课前就能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就能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因为它爱听好话。可见,教学的重难点很容易被学生突破。既然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于是我就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的课题精神为指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和自演,探索在小课堂的教学中间如何拓展中课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参照教材的意见设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朗读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2、理解课文的寓意。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3、学会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和教师的范读,初知课文大意,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抽读词卡。然后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以问促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部分深究,通过提问,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回归整体,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课文所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重在抓住重点词句段,以问促读,以读促说,以说助读,以此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设计:

  1、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以此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把小课堂、中课堂和大课堂三者有机整合,设计出“目标——暗示

  ——实践”的课本剧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在趣味课堂中自主地学习,在趣味课堂中合作交流,在趣味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因此,以读为主是本教学设计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教学过程:

  此课教学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读自悟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自编自演课本剧。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题激趣。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气讲述故事(课文内容)。

  听完故事后,问:你听懂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设计意图:故事和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课伊始,趣已生。同时,从学生的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不通、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情感,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设计意图: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了解初读效果。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和指名读、师生评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了解自读效果。(教学提示:这一环节中,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三)、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教学提示:本环节,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抓住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1、学生自由读4至8自然段并划出狐狸说的话。

  2、指名一个学生当“狐狸”,把三句话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狐狸这样说,能得到乌鸦口中的肉吗?”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自然会去仔细琢磨狐狸说三句话时的不同心理,从而将学习活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研读第一句话。

  多媒体打出:“您好,亲爱的乌鸦!”

  ⑴读——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帮助理解:

  a、应该怎样读狐狸的话?找出书上的提示。

  b、狐狸想了想,究竟想了些什么?又为什么要笑着说?

  (教学提示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狐狸的动作、神态来探究其心理;教学提示二:引导学生能读出语味,读出狐狸在问候时尊敬而又假惺惺的语气,读出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的味道。)

  ⑵想——乌鸦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不做声,它可能怎么想?

  4、研读第二句话。

  多媒体打出:“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⑴读——让学生自己先小声读读,看看怎样读效果比较好。

  (教学提示: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和比较,体会到要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读音应略高于第一次。)

  ⑵想——乌鸦有什么反应?你怎么看出乌鸦有点动心了?

  (教学提示:要提醒学生抓乌鸦的动作“看了狐狸一眼”来进行合理想像。)

  5、研读第三句话。

  多媒体打出:“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⑴读——先小组读议,然后让学生扮演狐狸和乌鸦分角色读。

  ⑵想——乌鸦此时的反应怎样?(教学提示:引导理解“得意极了”。)狐狸叼起肉回到洞里后,乌鸦会想些什么?

  ⑶教师演示课件: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听一听乌鸦的叫声。(教学提示:引导体会狐狸的用心。)

  ⑷小组交流评议。

  ⑸汇报。

  (设计意图:在读中想,在读中悟,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研读重点内容时通过指读、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同时,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演,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四)、表演迁移,开发潜能。

  1、学生自主推荐,自己找合作伙伴表演。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自由想像,并加入一些动作、表情。

  2、评议。引导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

  (教学提示: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给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像力、表演才能以及协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五)、总结明理,扩展延伸。

  1、引导总结。学生默读全文,也可以多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学了这个寓言,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读后在小组议一议。

  2、小组汇报交流。(教学提示:谈收获时,可以是悟出的道理,也可以谈谈对乌鸦和狐狸的看法。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鼓励。)

  3、扩展阅读。

  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狐狸和乌鸦的信息,老师也提供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

  (六)、作业——续编故事。

  以“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为开头续编故事;或以“乌鸦再次见到狐狸”为题续编故事;也可以编出自己的关于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这是怎样的草原?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七、测试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1-09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07-21

小学语文说课稿05-14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11-21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12-05

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03-03

小学语文面试说课稿03-21

小学语文鲸说课稿01-09

小学语文掌声说课稿03-03

小学语文说课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