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丝绸之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本单元以“路”为主题组合单元,从道路、商路、求学路、人生路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路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才开辟了丝绸之路。“它”成为促进欧亚和人类文明的纽带。在今天我们要教育学生深切体会张骞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以下设计:
(1)利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方法。
3、教学重点:
借助“丝绸之路”专题网站,抓住关键词句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4、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学法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具备了相应的电脑知识,会利用网络搜集有用的信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搜集信息,独立钻研、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整理资料,讨论切磋,推选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深深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丝绸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非常适宜网络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目标,走进网络学习。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浏览“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
第二课时,教师在事先整理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出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如:1、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2、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过渡段?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兴趣所在,对学习问题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的时间就放手由学生去漫游网络世界,借助“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人机交互,自主学习”的环节。
(二)研读课文,网络学习。
学生可通过操作,了解到丝绸之路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汉代的中国文化与欧洲各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课的学法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明确要求:
(1)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内容的调查研究。
(2)围绕所研究的内容,共同上网站查找有关资料,相互交流,集体讨论,形成共识。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组合,合作完成学习成果的书面资料。结合书面资料小组内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如此,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学习课文,也可以与周围同学互相讨论,协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求帮助。在教学网络中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畅所欲言。
通过学生自学前两个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过渡段的作用,在此处汇报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他们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收获与伙伴共享,需要在争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不足。针对同学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发现问题的同学认清问题,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暂时未发现问题的同学,如果碰到同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加深了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经过的汇报中,利用网站提供的复述方法,在讨论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的交流中,深切体会了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课内自检,语言积累。
1、首先,学生共同完成“添加过渡段的练习”。
2、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预设了A、B两套自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作答。此环节可帮助中、差学生查缺补漏,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总结学习,课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同学们利用网络学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使我们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怎能不被张骞那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动呢?
智慧的灵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反而产生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这就是真正得学习的内涵。教师抓住这个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还想了解些什么,建议学生对专题网站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既是一种学习成果的展示,又为以后学习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形成学习的一种持续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是打破“学习一定在课堂”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课外更丰富的世界,走进神奇的网络空间去充实自己,去体味学习的快乐……
六、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学会找过渡段和添加过渡段。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先到“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读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画出重点句子,再在组内交流关键词语。每人先练习自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最后小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学生上网速度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去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中我刚刚迈出了一小步,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深入钻研。
谢谢各位老师!
《丝绸之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说教法
1、《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说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习课文。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读自评为主,教师查读为辅。让生在诵读中实现与文体初次对话,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鼓励学生细听互评。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评议能力。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我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具体学习,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
首先,粗读第1、2自然段:这部分不是课文重点在文中是起烘托证明的作用,因此只要学生读后能体会丝绸的高知名度就行,主要安排教学程序如下: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接着,精读3―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所遇到的困难。这是值得学生精读体会的。于是,我在教学这部分时就重在让学生读相关语句,抓出重点词句去体会,并要求以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会。因此,我安排如下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从哪里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从哪里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从哪些词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从哪些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过度段的教学。因为我认为学语文一定要学方法,认识过度段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读文中理解文义,在写作中谋篇布局。于是我安排如下教学: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得出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3)再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又得出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此时教师可联系文本总结过渡段的作用和意义。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最后,品读第8自然段:这段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的一个总结,内容较浅显,学生自读就读懂,因此我在教学该段时以学生自学为主。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第四步:情感升华:阅读文章的最境界是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悟就尤其重要。由于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不够,不足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完全了解张骞的艰辛,于是我在此就收集了相关资料以补充课文,让学生能更深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作用。
最后一步,我安排了复述课文这一环节。因为作为四年级语文教学学生能复述课文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我主要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组内练说再在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随时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课标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丝绸之路》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谈感受。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丝绸之路》说课稿】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说课稿12-13
张骞与丝绸之路说课稿11-04
《丝绸之路》教案09-10
丝绸之路作文08-06
丝绸之路作文03-28
《丝绸之路》课文09-21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10-18
描写丝绸之路的散文12-01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1-30
课文《丝绸之路》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