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说课稿集锦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11个小节,对话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女孩的崇高品质。
本组课文以“怎样表达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对他人的关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形式的对他人的关爱,本课则刻画了在面临危险时小女孩的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和先人后己。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是新课标对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相关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掌握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文内容讲解)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生字,会写“育、瓶”等13个生字,会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理解“如实、不假思索”这两个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生活在被关爱、被宠爱的环境中,缺乏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与人合作的能力是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问题。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正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过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此外,在教学时,单纯强调女孩的道德是不够的,对困境中的冷静与协作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也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说教法及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对小女孩和教育家对话的品析来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根据学情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品读、品析”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立足于语言文字,通过实验的准备、经过、成功的原因三方面的学习,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受实验的经过,体会小女孩临危不乱、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合理导入,揭示课题
1、合理的新课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因为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实验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有关实验的课文,题目是《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导入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
这个环节包括初读课文、认识词语、检查汇报这三个部分的学习。本课内容简单,要求会读的生字少,所以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在初读课文之后,认读生字新词,鉴于要求会写13个生字,字形都较为复杂,我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个部件的比例,例如“瓶、绳、险、顺、堵”都是左右结构,但两部分占的比例并不一致,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清楚字形后再书写。鉴于三年级对词语的掌握程度,要求能说出“成功、危险、顺利”这三个词语的`反义词,“思索、激动、获得”这三个词语的近义词。
(三)课文解析,走进实验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大体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1、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的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
2、内容解析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即实验成功原因的分析。
(1)实验准备与经过略讲,引导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来串联教育家的准备工作。
(2)实验成功的原因详讲,主要是对重点语句的朗读、品析
课文中有多处对话描写(出示课件),特别是教育家与小女孩的对话,如:
“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教育家看见实验成功,既感到高兴又感到疑惑,两种语气。)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听见女孩的答案,感到吃惊和高兴,这里应该更多的是探询的语气。)
“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女孩的回答应该是响亮而平静的,语速应该稍快。)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例如,“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让学生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并体会她的思想品质。这里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课文的感人之处也在于此。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与无私。并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和齐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句子蕴含的丰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对他人的关爱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3、读写结合,感悟主题
实验成功了,小女生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那你们想对这位小女孩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里通过小练笔来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并感悟小女孩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
(四)结课
小女孩面对危险的沉着冷静与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在遭遇困境时我们也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希望同学们都能深刻体会并学以致用。最后,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个句子。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三个部分内容的划分: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成功的原因,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一次成功的实验
实验的准备:先……再……接着……然后……最后……
实验的经过:注水→危险→小女孩的策略→顺利提出
实验成功的原因:小女孩的先人后己+团结协作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父爱深深》选自人教版语文A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七册第六单元。
本单元教材主要围绕“诚信、真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文章,其中《比金钱更重要》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了诚信的魅力,而《父爱深深》一文则用朴实的言语,抒写了人间真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爱的深沉和含蓄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此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真爱,既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又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新课标准要求以及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验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创设情景,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与写中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感悟父爱的深沉,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爱。
3、教学重点、难点:课文命题为父爱深深,因此引导学生体会做音箱的不容易和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是达到感受深深父爱的重点。而理解作者的心情由“窘”变为“自豪、幸福”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的全过程,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用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真情的感悟;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把握父爱的真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让学生掌握到学习的技巧。
三、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文章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铺垫。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对于父亲的深情和关爱,教师只要把握生活本色,稍加点拔,学生便会感受深刻。
(以上均制作成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出示课件:教学程序: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即:“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出示课件):
(一)、情景导入,在视听情景和对比读题中——“入情”。
本色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开启学生真情实感的“闸门”。为了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强烈的欲望和关注心理,我是通过“创设视听情景”和“对比读题感悟”导入新课的。(课件出示教学片断)首先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让学生初步感知父亲的爱心,然后通过课题的两次板书和学生的两次对比读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父爱的深沉。(课件出示教学片断)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出示课件):
(二)、感受文意,在初读课文和合作探究中——“动情”。
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相连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在导入新课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读后的信息反馈,全体学生都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文章讲述的是“我”和“爸爸”一起做音箱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过渡到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学习这两段主要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教学片断二),解决“爸爸为什么要和我一起做音箱”以及“我们是如何做的”两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质疑、合作探究以及找重点语段和关键词等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做的这只音箱来之不易,为文章里这位父亲的举动而动情,而且开启了学生学习的“窍门”,培养了他们的朗读、理解、质疑和合作学习等能力。
(出示课件):
(三)、创设情境,在精读课文和交流感悟中——“移情”。
移情,是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的体现。教师应牢牢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顺势推进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从细读进入精读,把学生的情感移入到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深刻体会到父亲的爱是“深深”的。主要教学策略有:
1、提出目标,孕育铺垫。在学生自读之前,首先用多媒体出示精读第三、四自然段的要求:划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并思考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引路。
2、创设情景,交流感悟。一是创设表演情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由“窘”变为“自豪”与“幸福”的这一引入深层关键处的心情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我从“窘”字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窘”从何而来。为了达到目的,我让多名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出示课件:朗读表演的场景。】这句话:“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在同学的表演和老师的点拔下,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的“难为情”。二是创设生活情境。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另一个学生的“羡慕”与“妒忌”,我引导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生活中与父母一起欢度美好时光的事例,交流感悟自己父母的真爱,【出示课件:联系生活实际的场景】。学生说的真,感的深。同时在说的过程中了解了作者由“窘”变为“自豪”和“幸福”的原因。
3、理解填空,体会情感。为了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真爱之情,我用多媒体出示:我会地说:“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让学生填空,很多学生分别用到了“自豪、骄傲、大声、幸福”等词,并带着这种神情去读,【出示课件:学生理解填空的场景。】与先前的“窘”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到“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这种前后对比朗读感悟法,为理解课文、激发情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舒缓气氛,配乐朗读。当学生学习兴趣进入高涨之后,需要舒缓下来,让学生慢慢回味,细细感受。在学习第五、六段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舒缓的氛围中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并解答:父亲为什么和“我”一起做音箱,然后我又一次让学生饱含深情的吟咏课题“父爱深深”,学生读起来感情真挚、意味深远,再次升华了他们的情感。
(出示课件):(四)、回归生活,在描写父爱和拓展延伸中——“抒情”。
文中有情,人更有情。在这个环节里,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张“真情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畅想父爱:(课件出示:真情卡)首先我再一次为学生播放歌曲《父亲》,在音乐的感悟中让学生把自己爸爸关心“我”的话语,关心“我”的事儿,记在这张卡片上。之后,将学生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这样,学生在想一想、写一写、展一展、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来自爸爸最深最真的爱,并迸发出感恩于父爱的真情。之后,我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感恩父爱的卡片作为礼物献给自己的父亲,让学生在对父亲的感激中结束课文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
父爱深深
爸爸我
真情
2、该板书设计抓住了课文描写事件的脉络,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与学的思路,“真情”则是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是课文教学的缩影和教学目的的体现。
六、说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一是激情引趣,注重开启学生真情实感的“闸门”,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本色;二是开源导流,引导学生开启已有知识仓库的“大门”,体现了本色课堂教学的生活本色;三是传知悟法,引导学生开启学习的“窍门”,体现了本色教育的生态本色;四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断产生思维与智慧的撞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本课教学仍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诚望各位专家、同仁给予指正。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群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来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通过多种活动,浓墨重彩地让学生积累语感,体会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3.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我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表演等形式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为达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孩子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孩子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孩子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渲染法:将学生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学生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着重让学生通过两个途径学习: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境,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3.操作法:给每个孩子操作的机会,给每个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安排学生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学生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2课时。
下面我说一下这篇课文教学基本流程是:
一)、在导入部分。
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春雨的声音,让学生模仿雨声,“沙沙沙”之后,多媒体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模拟雨声是唤起孩子已有的感觉经验,把轻快的音乐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的让孩子入情入境。)
二)、在整体感知课文时。
我先问孩子,在你心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看图片,出示课题)接下来,我放映直观形象的图片,形象生动的描述课文燕子、麻雀、小黄莺对春雨的争论,创造出优美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
三)、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环节。
先提出读书要求,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同桌互相检查。
最后,指名读课文。一方面有老师方法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评价。
四)、读完课文,来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幻灯片时,把他们称作孩子们的新朋友,从心理上增加亲切感,采用齐读,指名读,抢读多种形式,并侧重于后进生,尽量使每个孩子都掌握住,为熟读课文打好基础)
五)、品读课文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图片、表演等形式来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春雨的美。
处理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引导朗读。细细的春雨落在地上,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应该怎样读呢?(要引导学生读得轻一点,慢一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春雨的特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比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等等。
(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质疑,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引出了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看小鸟的图片,提出中心问题: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以它通领全文。接着让学生带头饰练习表演参加争论的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分角色表演是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更亲近课文,提高兴趣,让学生更放松、更充分的体验课文。
表演完之后为学生指导朗读,让学生分较色朗读,,配合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朗读成为享受。
六)、理解课文,体悟感情之后,是对课文的拓展。
我提出:小动物眼中的春雨还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一方面打开学生思路,一方面从课文中学习、练习语言表达。
七)、扩展阅读部分,出示描写春雨的古诗
这样是为了紧紧围绕春雨,从小鸟眼中的春雨,到小动物眼中的春雨,再到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最后到诗人眼中的春雨。体现从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的文本。
这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想法,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情境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描述,利用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同时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想象代入,情感朗读,体会“好的故事”中描绘的景物、梦与现实的对比、作者的感情。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平时的生活话题导入:同学们做过梦吗?谁能把自己做的美梦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地提挈了文章内容,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较多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对难读的句子,交流朗读方法和要点,学生进行展示读。对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交流讨论,理解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部分内容?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思路,引导分清层次,概括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提示总结,以梦境为中心展开,帮助概括内容。
提示:课文首先写了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接着重点写了梦境中“好的故事”,最后,梦境破碎,回归现实。
(四)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学生自由读梦境的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交流:这些景象在你头脑里形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段,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体会景象表现出的“美丽,幽雅,有趣”。
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补充关于鲁迅的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
学习写法,在对照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与追求。出示照应的语段,学生朗读、发现,体会照应的写法,感受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和强烈追求。
(五)品读理解。
学生品读梦境外的现实——昏沉的夜,体会作者描写的用意。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语段,体会昏沉的夜的特点。
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到当时夜的喧嚣混乱,从作者的表现中体会他当时的惆怅、孤寂。
结合“昏沉的夜”及作者当时的情感,让学生再次读梦境,对比感受梦境中的景象,体会梦与现实的矛盾,感受其中所代表的作者内心希望与绝望的纠结、挣扎。
读梦境的消散,体会作者的眷恋与不懈追求。
学生自由朗读梦境消散的内容,归纳梦境消散时作者的表现。
多种形式朗读,表演、做上动作读等,体会其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教师引导:结合内容回顾梦醒时“我”的`表现,穿插情感,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昏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六)联系相关资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生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引导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帮助理解内容。体会“好的故事”中描绘的美丽的场景是鲁迅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的寄托与表达。
视学生的理解情况,补充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深化对“昏沉的夜”的理解,体会当时作者对令人失望的现实的怅惘。
结合阅读链接的点拨,感受文章蕴含的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希望与绝望的争扎,最后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希望的坚持。
引导说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能否这样概括:《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请大家仿照这个句子,再说几句话。让学生在说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七)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拓展阅读《野草》。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能读出他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一种挣扎。同学们课下可以再阅读鲁迅的《野草》,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本课意蕴深刻,作者所表现出的美好的人生信仰及执着的人生追求一定在学生心中刻下了很深的印记,而作者在现实与梦境中的挣扎,也一定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认同和探究的欲望。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我适当延伸,让学生课下读读《野草》,初步感受鲁迅的思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理解《野草》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本次的拓展延伸没有具体的理解要求,只让学生交流感想,能有阅读的兴趣和浅显的阅读感受即可。
(八)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散文诗。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作者先写昏沉的夜,这是当时所处的黑暗环境的象征。再具体抒写梦境中“好的故事”,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明艳的画面。但在想要凝视这些美好时,梦境便消散了,再次回到“昏沉的夜”。文章通过写梦中所见的美好景象及梦醒后的幻灭,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次板书以文章的内容和层次展开,体现故事的回环,表现现实与梦境的对立。摘录描写的梦中景象,让学生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主旨。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8-30
《语文》说课稿05-10
语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范文05-04
语文《荷花》说课稿06-13
语文《母鸡》说课稿07-16
语文说课稿06-22
语文《画》说课稿11-30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综合说课稿12-20
语文上册说课稿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