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集合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在田园无忧无虑玩耍的欢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田园风光的动人,田园生活的惬意。其二是语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首尾呼应,两段表达相近意思却用了不同的措辞。能够使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激发了他们向往大自然的情感。所以本文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丰富他们语言积累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我们都知道,由于听力障碍,聋哑学生语言相对比较贫乏,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与同年龄的来说差距比较大。再加上本文描写的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因而体会其中的情趣也比较难的。在教学中,要从弥补缺陷出发,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去考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能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像,感悟出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悟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让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补充了一些美丽的乡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结合以上分析,我预设本课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第三课时,巩固知识,升华情感,完成练习。
首先我简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本节课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实物导入,理解课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麦哨,而且对于聋哑学生的来说直观形象的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加深印象。所以我在直接明确题目,让学生用“麦”和“哨”分别组词后,出示一些麦杆,让学生知道麦哨就用麦杆做的哨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聋生的朗读有时候是比较盲目的,有的就是为了读而读。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了: “让我们在这麦哨声中,走进文本,去听听这是怎样的声音?”“在这哨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通课文,学习新字词。
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相机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比较,举例说明,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学会“和”“应”两个多音字的词义及运用。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几次写到了麦哨声。然后朗读比较,体会省略号的含义和两段文字不同的措辞。
下面我具体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这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意境之美,品味语言之美,在“欢快、柔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目标,这堂课我围绕“读—说—抒—写”进行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一、复习回顾,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我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麦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吗?”“这声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回顾知识,走进文本。导出“欢快、柔美”两个中心词,并让学生学习一、二两个小节。
二、图文结合,感悟意境之美。
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欢快”“柔美”的词义,然后自由轻声朗读3—6小节,去乡村的湖畔、田野、湖边走一走,找一找哪里还能读到欢快、柔美的感觉。在交流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白、彩、红”以及“鹅黄嫩绿、金黄、黑白相间”等一些表示色彩的词,来感受乡村孩子的闲暇、欢快,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同时补充一些田野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这种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深入浅出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生认识过程。
三、品读赏析,体会语言之美。
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更深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在通读3—6小节后,我又安排了细读品味的环节。让学生再来读一读,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一读。想想这个句子的意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主要从“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汉,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捧捧的种子。”“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句子中,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四、小结全文,升华情感。
最后学习7、8两个小节,让学生说说“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为什么这哨声是如此的欢快、柔美?总结出:是这闲暇的生活、即将丰收而美丽的田野让这哨声如此的欢快、柔美。然后再让学生来学一学“呜卟、呜卟……”的麦哨声,一同来感受。
五、课堂延伸,走进乡村
为了更好的弥补缺陷,发展聋生的语言,聋校的语文课堂,应该有它的侧重点,那就是写作的指导。所以为了升华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快乐的生活。我在最后安排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把孩子们在湖边嬉戏、玩耍的情景写的再具体些的小练笔。
六、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2、结合今天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可爱的草塘》一文
板书设计
结合聋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体现出语文可工具性,保证读写训练的落实,结合人文性的教学思路,故而结合实际设计了这个板书。
湖畔 孩子(白、彩、红)
24、麦哨(欢快柔美) 田野 到处都是农阴
湖边 青草孩子茅茅针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S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20课《故宫》是一篇说明文,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的线索,学习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増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懂得故宫是古代中国辉煌艺术成就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 说教法、学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前搜集资料
(二) 学习新知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起——分述——总结)
2.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试分段。
第一部分(1):简明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第三部分(10):简略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重视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理性地阅读、理解是使高年级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一个方法,也能指导学生注重习作的条理性。】
(结尾段中的“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与室内的珍贵文物”这一句话的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分别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4、小结这两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总起、总结)
回忆从前学过的类似的结构的课文。
(三) 拓展延伸
(屏幕显示)故宫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人说“建筑是凝动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无言的史诗”,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是否对建筑也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悟?请你模仿上面的句式,说说:“建筑是
(四)总结升华
出示资料介绍“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说课稿 篇3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
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
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二、细节探究。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
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理解
1、《马路不是游戏场》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出行学问中最后一课。本册书中,从情感教育到社会实践参与,法律法规等几方面来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合格公民。
而本课就是以生活中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入手,使学生了解身边“潜伏”的危险,让学生知道交通使我们生活便利但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本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本地交通现状提高认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正确面对身边的现象,形成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社会调查亲身实践了解了社会现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相应交通法律法规,以此来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3、了解本地交通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常识,认识交通标志。
(二)、分析学情
在课前对学生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同时学生也发现了一些不文明的交通现象,如闯红灯,翻越界栏等。学生虽然知道这样做不文明,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而有的学生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所以能很快说出这样做会危及生命。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相互交叉,使学生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遵章守法的观念,并通过小游戏了解更多的交通标志和相关法律法规。
方法选择
本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查实践、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
如本节课学生是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调查身边的交通违章现象及后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信息交叉,使学生知道违章现象的普遍性,引发学生反思自身行为,感悟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把遵章守纪落实到行动中。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更多的交通标志,使其记忆深刻,同时了解新的交通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交通规则、交通标志的兴趣。
教学准备:照片、录像、课前调查表、统计图、教师自制课件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调查、拍摄的照片及录像,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而通过数据图的展示,使学生对交通事故死亡率一目了然,认识到交通事故是意外死亡的最大杀手。通过一段录像带给我们一种内心的思考与震撼,让学生知道交通事故是无情的,它带给人们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二、活动过程:
通过三个环节来展现教学活动
1、调查导入2、录像带来的启事示:3、“交通标志对对碰”我依次讲述
1、调查导入
主要是从学生身边实际入手,让学生明确《马路不是游戏场》的真正含义,课前同学们调查发现的一些不文明交通现象。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互相介绍找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自主达成共识——这些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很普遍,引发思考,认识到这是由于一些人对交通法规的漠视和公民素质较低造成的。并且明确违反交通规则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整理、汇报资料,形成信息的相互交叉,从学生生活的实际经验入手,让更多的学生感到违反交通规则潜在的危害,明确这是对社会、对自身安全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之一,影响城市形象,威胁自身安全。
这部分内容意在解决本课的重点,唤醒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2、录像带来的启事示:
通过录像片段,进一步使学生思考,感觉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明确自己怎样做才是爱惜生命,做些什么才能更好的维护交通秩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内化意识,提高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自身安全的交通意识。使学生的情感与意识相结合,并从中想到自己的家庭,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自己要学会自我安全保护,还要关注身边家人安全,使本课的意义挈入现实生活。
3、“交通标志对对碰”
它是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在快速记忆、找找看等活泼的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交通标志的了解,,也使学生知道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这些交通标志的作用,建立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该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社会常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加深了他们对交通标志的理解和认识,为下一课的交通知识擂台赛奠定基础。
课堂生成的亮点
1、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亲自观察获得的是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
2、教学中通过一个小话题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深入的思考,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体验、思考、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3、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生活中有许多事例。教师及时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教师适时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
4、教师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感悟交通法规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5、电教手段的巧妙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还很巧妙地让学生体会到了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具有现代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以及使学生感悟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22~2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内容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北大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数学活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学情认识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一定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运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加以引导,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感知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会读、写加法算式,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性目标:
1、在合作、交流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黑心肠,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师:同学们,铅笔能帮我们写字,我们要爱护它。
二、探究学习
1、建立表现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一试提数学问题。
图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把问题提准确。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问笑笑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几支铅笔”。(板书课题——有几支铅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她是怎么数的?
(教师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动手拿铅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亲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并到一起,要用加法计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课的开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写算式计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几支铅笔呢?
师:表示“合起来”时应在算式中间用“+”表示,这个一横一竖的符号叫做“加号”,请大家边读边书写三遍。
师:请大家读一读式子“2加3等于5”。
师:同学们,如果只看“2+3”这个算式,你能计算吗?请说说。
2、探究体验
师:下面准备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手里的5支铅笔摆一摆、算一算。
要求两个同学边拿边说“我拿几支铅笔,他拿几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拿一次写一个算式并计算,看哪一组同学拿的方法多,写的算式多。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请的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请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方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3、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5、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6、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想结合,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7、教学用具:多媒体。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上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朗读的方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受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地去解决问题。
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和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8、自主收集资料,增加课外阅读量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9、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10、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导入新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人也时时刻刻在关心、爱护、影响着我们,那就是父亲。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成长的历程中他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怎样评价你的父亲呢?
1、由导语引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多发言。
3、教师小结,引出新课。
此设计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 检查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1、 生字、生词的练习。(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
2、 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朱自清的
有关资料
3、 检查朗读情况,并让学生作出评价。
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是学法1的实施。
(三) 启发诱导,合作探究
1、 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
2、 整体把握文章,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3、 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 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5、 本文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
6、 体味文中父亲的几句话。
以上设计的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完成教学目标2。
(四)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进一不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门,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
(二)明确目标
1、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 继续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用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
1、 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映象最深?为什么?
2、 体会父亲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
3、 文章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父亲的背影呢?
4、 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流泪,你相信吗?
5、 你认为文章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这一主题的?
此设计意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师生质疑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一环,是对学法2的指导,从完成教学目标2。
(四)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就文中不解之处质疑。(教师点拨)
此设计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提问,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学法2的进一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多了解爸妈,体会他们子女的关爱。
(六)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语文第九册教材第三组语言艺术的第二课例第10课精读课文。本课所在的第三组课文都是围绕“语言艺术”这一专题展开的。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2、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3、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课文在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重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我将教学重点定为: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理解”水土不同”的深刻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三、说教学方法
在这一环节上我注重采用三导法:导读、导悟、导学。
导读: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楚王的蛮横霸气。盛气凌人,体会晏子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我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前面的提示语,从而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体会晏子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和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导悟、导学:学习晏子三次反驳侮导的故事过程中,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这样,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启迪。
四、说设计理念
1、课堂开场采用模拟使者与文中主人公重现现场的游戏形式导入,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和能诱发共振的教学环境。
2、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对话部分,充分体现导读、导悟、导学的学习的理念。同时对难点词语“最不中用、水土不同”进行点拨指导的教学方法。
3、抓住三个“只好”的理解,让学生体验楚王的蛮横、无奈和晏子的反驳节节胜利,把侮辱不卑不亢地还给楚王令人鼓舞的效果。我的板书设计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五、教学思路:
本篇课文我将其分成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那几件事。同时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我今天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说课稿 篇8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说课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下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授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同类项、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能力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1、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2、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设计思路:、
1、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CAI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五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火眼金睛与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设计效果能不能达到,就只能看我接下来上课的情况了!我的说课就简单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我的好朋友——计算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好朋友一计算机》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省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学习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点,从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入手,讲解如何开机与关机,让学生对计算机世界有初步的了解。
二、说学生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由于身处农村,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见过电脑,只有极个别孩子家里有电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由于大多数孩子是第一次接触电脑,特别兴奋,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兴奋,乱了课堂纪律,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课前再次讲解机房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将掌握一些电脑的常识,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有很大帮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互帮互助的团体精神。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认知目标
认识计算机组成;学会开、关机步骤,掌握开、关机的方法;认识桌面、图标、鼠标;学会移动、单击鼠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的开、关顺序
2、正确学会开、关机。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指向、单击)。
五、说教法
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走进计算机世界,初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掌握基本操作。因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孩子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的比如计算机有哪些部分组成,直接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发言,老师讲予适当点拨总结,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对于基本的操作规则要认真的讲解,比赛谁听得认真,看谁掌握的又快又好。随后就让学生自己操作,小组问互相比赛,互相帮助。最后在总结时,要多加表扬,增强孩子对电脑的兴趣,对孩子们今后学习好电脑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
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电脑是做什么用的?你会用电脑吗?有些同学接触过电脑,既然同学们知道这么多,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一台计算机应该包括哪些东西?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自信心、观察力、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常见的计算机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1、主机:主机里安装有很多重要部件,主机的后头有很多的接头盒插头,这些接头盒插头可与其他设备相连接。
2、显示器:常见的显示器有crt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两种。
3、键盘:键盘是输入信息的设备。
4、鼠标:鼠标也是输入信息的设备,它可以方便、准确地定位
光标,并可向计算机发出简单的命令。
出示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开关机:
开机:
1、打开显示器电源
2、按下主机POWER按钮,打开主机电源。
启动成功。
同学们现在可以开机,请你旁边的同学做一下监督,看自己是否
做的正确。
关机:
1、单击左下角“开始”按钮
2、单击“关机”
3、选择“关机”
4、单击“确定”。
同学们现在可以关机,请你旁边的同学做一下监督,看自己是否做的正确。
这一环节,不但让孩子主动去掌握学习方法,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并且亲自动手触摸一下,会加深孩子的记忆,从而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写出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同桌检查、小组检查,老师检查,看
一下有多少孩子掌握了本内容。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回家考考家长,看家长是否知道,这样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如果家长回答不出来,会增加孩子们学习电脑的自信心。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天里孩子们脱去了厚重的棉衣,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春天的景色,喜欢在园子里寻找春天。天气好的日子孩子们更喜欢围坐在一起讨论春天。讨论着春天里能做的事情。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
2、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通过谈话,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和春天里人们的活动。
1)学习侧面人的动态画法。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作品。
3)句子:春天来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确立目标的依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因此,活动目标中,我将动态人物的画法作为了活动的重点。难点就是侧面人物的画法。
二、说教学策略。
1、教法分析
《刚要》中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表述的完整连贯外,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谈话法:活动一开始,我和幼儿一起谈论春天的景色,为后面的环节展开作了铺垫。
2)提问法:是指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在观察图片时,将自己所发现的,以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一起寻找答案。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启发幼儿想象、创造的问题,如“春天里除了美丽的风景外,小朋友在春天都会做什么?”
3)体验感受法: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动态人物的画法,请幼儿进行示范,找出难点一起解决。
2、学法分析
(1)观察法:幼儿的想象力虽然比较丰富,但让幼儿凭空想象幼儿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我采用了观察法,通过观察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形象地观察、感受教师画侧面人物的步骤及要点。
(2)操作法:让幼儿在自主绘画过程中既获得提高,又充分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
还有自主探索法、实践创新法等。
(3)教学准备及教具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有:春天背景图、人物动态图若干、黑板、白纸、彩笔。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谈话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环节二:出示春天背景图。
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图片上春天的景色,由春天的景色联系到春天里小朋友的活动,根据幼儿所说到的人物动态贴到背景图上。
环节三:教师示范画动态人物。(正面、侧面)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观察、欣赏的平台,通过与观察教师画动态人物的过程,加深对动态人物的掌握。
环节四:幼儿自主创作,巡视中给予个别辅导。
这一环节,幼儿将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创作。在这其中,我将充分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幼儿绘画时发挥想象、认真、细心而大胆地创作,创作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有自己特点的作品。
环节五:幼儿展示作品。
欣赏和评价是为了引发幼儿更强烈的想象、创造愿望。这一环节中,根据幼儿能力情况和速度的不同,我安排先完成的幼儿将作品拿给旁边的小朋友观看,这样一方面使先完成的幼儿“有事可干”,避免了无谓的“消极等待”;另一方面,让幼儿在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美的感受,从而焕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高度热情,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完整与连贯。
四、说教学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自由表达等方式,对幼儿对春天的景色很熟悉,人物动态掌握的基本情况以及幼儿参与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对幼儿进行及时评价。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要调控好教学节奏合理分配好时间。组织好幼儿进行自主创作,力争让幼儿有不同发展。使得教学内容、教法达到最优化,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活动效益。
活动结束前,对于幼儿的情绪状态以及幼儿的完成情况考量幼儿是否初步达到预设目标。
【实用的说课稿集合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