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锦集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说客的内容是: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和教学设计四方面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学习数的开方和整式的乘除后的一段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面解直角三角形的作好铺垫,它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它将形和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的教育教学价值就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维目标中: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教学发展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和实际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同时增强他们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但活动经验不足,所以
本节课教学重点: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教学难点: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及用割补法求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法学法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溶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图形数学化,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学法:我想通过“操作+思考”这样方式,有效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来发现新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三、 教学程序设计
1. 情境创设,以趣引新
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从小小消防员引入,如图,在震后重建中一根木制旗杆开裂,消防员决定从断裂处将旗杆折断,现要划出一个安全警戒区域,如果你是消防员,你能确定这个安全区域的半径至少是多少米吗?
从四川地震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思想),也就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直角边与一条斜边,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问题。——点出课题“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2.实践探究,猜想归纳(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环节)
在这里我设计了“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四个环节,
1.试一试 初步感知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测量你的两块直角三角尺的三边长度,另一位同学将各边的长度填入活动讲义上的表中,并讨论、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具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试一试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第二问的结论比较开放,所以也培养了学生开放思维的能力,通过上述尝试,除了初步感受三边关系外也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及主动探索的意识。
2. 想一想 深入探究
① 我们把其中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拿出来,放到网格中,分别以各边向外作正方形,就形成了书P48/图 14.11
问:你能得出这三个正方形面积吗?
P、Q面积比较简单,在回答R的面积时,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可分成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可用大正方形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等,为后面求大正方形的面积作好铺垫。
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SP、SQ、Sr 填入相应数据,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猜想面积关系SP + SQ = SR,再利用正方形面积与直角边的关系,猜想边关系AC2+BC2=AB2
这样做有利与于学生发散思维,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与形的和谐。
② 等腰直角三角形具有这样的三边关系?那么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这样的三边关系呢?(我们把一般直角三角形也放入网格中进行探索)
我设计这样一组问题(把问题抛向学生)
A下面我们如何操作?(向外作正方形)
B为什么要这么做?(用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究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设置,点出了探索的本质,从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践,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增强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
问:向外作正方形后,你能识别出P、Q、R的面积吗?
求以AC为边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也是本课的难点),定会将学生的思维推向边缘,此刻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探究,操作,让学生在活动纸上试一试。
然后让学生自己在实物投影仪上表述自己的成果,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及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求面积的方法有割的方法、补的方法,先割再平移或旋转的方法等,教师在讲述方法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我们都是把在网格中不能直接求的面积转化为能直接求的面积——转化思想。
求面积可先由学生操作,再由教师电脑演示,或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本节课难点,,也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那么是不是你发现的这一结论对所有直角三角形都适用呢?所以我设计了:
③做一做 验证猜想,
在方格图中用三角尺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的直角三角形,用刻度尺量出斜边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再回到开始直角三角板测量的数据进行验证,
通过2次验证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④议一议 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前面得出的结论、数据,并相互讨论,用文字语言来概括一般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剖析概念、讲解注意点、书写符号语言,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至此,学生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当然也自然而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总之,我们通过对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再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再到验证的过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了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使学生在长知识的过程中又长了能力。同时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3.尝试练习,应用定理。
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第一个例题是对勾股定理的初步应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求第三边,(变式:已知一条直角边与斜边,求另一条直角边)
本题的关键要分清直角边与斜边,这时我们借助图形(体现数形结合),题中的变化不需要学生重新做,只需让学生看出只要改变什么即可?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应用勾股定理只需知道其中任意两边就可求出第三边。
练习,书本P51/练习1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最基本的运用,体现以书本为主,也为下节课作准备。
由于生活中经常用到勾股定理所以设计了:
生活中的数学环节
引用书P50/例1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前一题的基础上我们解决引入中的“小小消防员问题”,前呼后应,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构造学生积极心理场,并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介绍国际数学大会会标
既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也点到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要在下节课学习,起到了一个知识的延续性作用,同时增强了学生课后学习的`热情。
4.小结反思,课堂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点拨。主要从三方面:
1.知识方面 勾股定理及注意点,
2.获得新知识的途径
3.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转化、一般到特殊等。
5.作业
1.P51/练习1、2
2.上网查询勾股定理有关知识。
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
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收获——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课堂气氛,构造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场。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幼儿年龄小,不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我利用经常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三、说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分析和幼儿情况分析,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第一,让幼儿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并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第二,增强幼儿的自保护能力。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活动知道几个常用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难点是: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幻灯机、幻灯片。(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2、三 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3、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本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以幼儿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为主要内容;第二大部分,让游戏活动的知识落实到行为。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放幻灯,吸引幼儿注意力。目的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我让幼儿在“该怎么办”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学习拨打报警电话。要求幼儿不但要说出报急电话号码,而且还要正确拨打电话。这样使幼儿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四环节:游戏活动,本活动在幼儿掌握初步的报警知识的基础上,为幼儿设置一个情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六、说活动延伸:
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说课稿 篇4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感受月夜的美妙境意。
2、 通过故事引入,让幼儿能开发自己的想象力。
3、 让幼儿能有感情的朗读。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能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让幼儿感受月夜的美妙境意的同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活动准备:
1、 根据散文诗内容绘制图片(月亮、池塘、院子)。
2、 班得瑞的《月光》音乐下载、播放器。
四、活动过程:
1. 引入激趣:音乐欣赏。
(1)导入语: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月光吗?月光是什么样的?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听一曲好听的音乐,名叫《月光》。你们听一听有没有月光的感觉。
(2)听完音乐,请幼儿说说自己听音乐有什么感受。
2.学习散文诗。
(1)出示图片,教师用舒缓轻柔的音调朗读散文诗,让幼儿充分感受月夜的美妙。
《月光幻想曲》
月光流进池塘里发亮,我口渴了,想舀一杯月光来喝,让肚子里藏着嫦娥的微笑。 月光躺在院子里发亮,我的口袋破了,想剪一片月光来补衣衫,让口袋里装着桂树的花香。
师:“小朋友,在刚刚《月光幻想曲》这首诗歌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幼儿:“有池塘、有院子、有月亮。”
师:“那么,林老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都闭上小眼睛,竖起小耳朵听老师再朗读一次这首散文,想一下有月亮、小院、小池塘的夜晚是怎样的?美不美?”
老师同音乐一起朗读。
师:“小朋友们,晒着月光的的院子美不美?你们看到池塘的鱼儿了吗?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了吗?”
幼儿:“美!池塘里有红色鱼儿在水草中,来回的窜来窜去。”
师:“小朋友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一下,夜晚的月下美景好不好?”
教师带幼儿朗读《月光幻想曲》。
3.引导幼儿交流并讨论,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1)为什么诗人会说,“让肚子里藏着嫦娥的微笑。”“让口袋里装着桂花的花香?” 老师总结:因为在神话传说中,月亮上栽这桂花树,还住着嫦娥。
(2)请小朋友们简单的诉说有关嫦娥、桂花树的传说。
4.教师带领幼儿跟着优美的音乐朗读散文诗。
五、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在有月亮的晚上,请家长带着幼儿散步,找找月光,用好听的句子说月光还在哪里发光。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知了叫 夏天到》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夏天是本单元设计的自然背景,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意识、探究活动于一体。
(二)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1.能仔细观察季节的变化,从多方面感知夏天。
2.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
l 行为与习惯: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
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l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夏天的自然现象及相关常识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比较法等,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会从自己生活的各种现象中,从自然界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捕捉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夏天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季节特征十分明显的夏季,生活性强,操作性易,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观察大自然中一些奇妙的现象。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等内容。从本课教材来看,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常识、探究活动于一体(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首先,以“感知夏天为题”,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夏天到来的信息,说说对夏天的感受,初步激发学生探究夏天的兴趣;从故事“好奇的丁丁”入手,把夏天的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问题的欲望;与学生一起探究小动物的鸣叫,理解知了鸣叫的原理,继而通过查找资料寻找其它小动物鸣叫的原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是展现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讨论儿童对夏天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教育。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培养探究能力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希望通过本课能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青蛙、知了的叫声;雷鸣声、大、雨声的录音;与夏天有关的图片。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本课教材侧重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探究自然的美”。同时本课为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学习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本课课题《知了叫 夏天到》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正是热爱所以产生探究自然界季节性变化的欲望。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来看,他们对一年四季的循环交替有一定的表面认知,但对于每个季节的具体变化和一些奇妙现象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生活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季节的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主要拟通过“寻找夏天”这一主题开展不同环节的活动,继续让学生感受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并进行有效探究。
活动一:夏天的声音。
通过放夏天的蛙鸣声、知了叫声、大雨声等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判断,感知夏天的声音。
活动二:夏天的色彩。
播放收集到的图片:夏天开花的植物、夏天雨后彩虹、夏天女孩子穿花裙等。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想象,帮助学生感知夏天的色彩。
活动三:夏天的秘密。
1.创设情境,讲述《好奇的丁丁》的故事,把夏天的自然现象:“从小鸟低飞和鱼儿露出水面判断雨天即将来临;由雷雨天到安全避雨”等一连串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探究自然问题。
2、动物的鸣叫。通过媒体呈现了知了鸣叫的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进行自主探究。
2.说一说:与同桌交流自己观察、了解到的夏天的小秘密。
3、议一议:东莞的夏天什么时候来到?中午为什么不能给花浇水?知了为什么会唱歌?下雨前小动物有些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进行探究,从而更真实具体地认识夏天。
环节四:夏天的歌谣。
以“夏天到”童谣导入,展现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学生齐读,在读中感受夏天。然后,可以发动学生寻找其它与夏天有关的童谣或自编童谣。继而讨论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说明原因,请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老师要同时进行安全、防护教育。
最后,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尤其是在探究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得到家长在知识、方法和条件方面的帮助。我们将设计以下实践活动:夏天到了,请与家长一起观察大自然中更多的奇妙现象,并进行有效记录。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后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探究电学中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只要学生掌握了本节知识内容,那么对于下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所以本节课内容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的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通过整个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了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使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探究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定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及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的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目标导学、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讲授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体现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以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串联在电路中”图,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先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分析,然后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引入课题“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并为下一步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验,连接电路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
任何科学结论及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验,而且实验比较直观、形象,便于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要素。
(1)提出问题——根据课题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探究的内容和目的
(2)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根据课题引入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分析,学生不难作出“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小”的定性猜测,然后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知道猜测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获取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总结出来。
(3)实验设计和进行实验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已有一定的基础(例:在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有哪些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哪些因素等实验中都曾用到“控制变量法”),因为影响电流变化的原因有两个:电压和电阻,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问题。本次探究内容分二次完成。
第一: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A)教师投影,提出问题“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求学生讨论分析,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画出实验电路图,教师可作补充“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引导学生回答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方法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难易程度并作合理的选择,还提醒学生注意:考虑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采用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反复实验。
B)学生进行实验
因本节内容综合要求较高,实验探究的难度较大,因此我把正确的实验电路图投影在屏幕上,要求学生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并作友情提示“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位置上”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可能出现的电路故障、纠正学生实验中所犯的错误,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方法同上,但在此实验中,如何保持电压不变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学生可能会考虑到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很难想到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电压,同样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是一个难点,突破此难点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作尝试性调节,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
(4)分析和论证
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将记录的实验数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让学生去发现图象所能提供的信息:从图象上不难发现U-I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找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用图象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使数据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观察研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明白各学科之间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5).评估和交流
“你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你还有别的设计方法吗?”“你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麻烦?你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你的测量数据是否可靠?”“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及时交流反馈、及时评讲、及时纠正错误,可以让学生从一团混沌中拨云见日、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巩固记忆。同时通过评估和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反馈和巩固
因本节课探究过程难度较大,学生能顺利得出探究的正确结论已不容易,所以我认为巩固练习可以留到下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中再做,而需要强调的是物理探究的基本步骤、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时用到的图象法,以及“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 实验结论。
4、板书设计(投影)
§7.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一.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实验电路图(略)
2.友情提醒:“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位置上”
3.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略)
4.U-I关系图象
5.实验结论(略)
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实验电路图(略)
2.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略)
3.R-I关系图象
4.实验结论(略)
5.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内容
【【精选】说课稿锦集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