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30 03:24: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是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板块第二课《荆公改字》。

  一、说教材分析

  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的学习态度。《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从课初的`学生初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到课中,边理解边读,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诵。可谓是把读和诵贯穿始终。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本篇课文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完成的,特别是在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请同学们把王安石曾经用过的“到,过,穿,送,染”等字送回诗句中,通过读自主地发现,体会。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的特点。结合以上内容和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制定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文章改写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课文,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三、说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二)、出示提示,探究目标

  (三)、交流汇报,落实目标

  (四)、当堂训练,检测目标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六)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语文说课稿 篇2

  2.初读课文。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要求,都让学生有自己练读的机会,再根据学生兴趣指名朗读,有目的性地进行检查,以便接收到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

  3.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就课前质疑的问题再进行解答,也就达到了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目标。

  4.识字教学。对于生字的识记,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生字,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整段的学习以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最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第二课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1.当“我”把小鸟关进笼子里,小鸟在想些什么?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进行想象,关注小鸟的命运,开始走进小鸟的心灵世界,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小鸟与鸟妈妈见面了,小鸟会说些什么呢?鸟妈妈会说些什么呢?当一回动物语言翻译家。通过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真真切切感受到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的痛苦。

  3.小鸟回到了大自然会干些什么呢?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为此,陶行知老先生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只有了解小鸟会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才能真正感受到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确立目标、重点和难点

  微型小说《窗》是高教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提出了什么,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窗》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很短但完整且有波澜;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从对“人与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性的美与丑”、“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赏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探究对比及结尾艺术

  2.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②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透过对优美句段含蓄凝练语言的欣赏,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的思路与分析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还需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旱娜萜鳎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本课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法:“读——赏——议——悟——究”这个方法符合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跨越障碍,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读—熟悉本文 ,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赏—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词汇丰富,对环境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我们不难从中体会人性的善恶和灵魂的尊卑

  (3)议—互动合作,拓展思路学生就“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要“长善抑恶”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对“窗”多种含义的探究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成长,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阅读习惯,追求高尚情趣2.赏析优美语段,理解意境美3.合作讨论学习,体会寓意美 4.总结积累方法,领悟情感美5.探究文本、拓展思维,增强创意美

  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指导预习

  这一步骤利用早读、自习等时间完成这种指导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制定预习方案

  指导目标:根据课文导读和课后思考练习题,与学生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完成预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建议:思考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习效果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互助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查找资料,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多、更新,如上网搜索等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的问题信息素质是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决定从有关“窗”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一位诗人说:“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我们透过窗户欣赏五彩缤纷而又美丽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常说“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们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三)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1.复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2. 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环境通过对小说知识的回忆和复习,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精巧的构思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这个环节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打好了基础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这个极为省俭笔墨又具体可感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化,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结合点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三个原则,(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学生的思维上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 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突出重点

  “再读课文”中,通过对情节发展和情节高潮的分析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面对两位病人之间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多种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结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补”了,那就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问题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认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为他能够在自己重病时,鼓励病友战胜病痛,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第二步 问题中渗透德育,分析评价中突破难点

  中等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为,让学生有个心理的道德行为的底线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不靠窗病人”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五)课堂训练,总结升华

  训练题目:最后,当即将离开病房时,让我们一起关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独特的心得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这个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议析理解性评价和练习形成性评价的反映,实现了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可以使重点知识落到实处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们个人都应该反思,用我们的心灵去关爱他人,去鄙视那些丑陋的行为这样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和灿烂的阳光

  ( 六)练笔阅读,拓展思维

  1. 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2. 第二个关于语言的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好语言的感受力,训练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强化了对难点的掌握

  3. 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能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

  反思《窗》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1. 由于重视学情,方法适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2.导语和结束语设计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束语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精美而智慧的语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课堂上注意了课文的一些大问题,但课文中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深入挖掘课文;二是“放”学生之后不能及时地“收”回,致使课堂后半部分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时间,课堂节奏拖沓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小学语文第10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革命烈士叶挺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成的。这两首动人的诗篇,虽然出自于不同的作者,却诠释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笑对死亡,视死如归,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献身。叶挺和陈然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

  两首诗歌在反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课文的处理上,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赏析”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因此,在字词教学上,教师不用面面俱到,可以联系文章具体的语境,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简洁明快的现代诗,学生在阅读时,对全诗内容的梳理、把握上,难度不大。但要真正通过语言文字,体验诗歌中的某些具有特别含义的字眼,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囚歌》中,叶挺两次所提到的“自由”,对于语文学习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导。

  此外,由于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破裂而导致的革命者被捕被迫害的事件,学生可能不一定完全理解。这就需要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感悟。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

  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结合字形,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重点理解“囚”的写法与含义。通过重点字的点拨,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对于《囚歌》中两次出现的“自由”,则通过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认识。

  目标二:

  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以《囚歌》为例,教师在对课文第一节的处理上,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如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一句中, “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等词语,都蕴含着两层意思。这是诗歌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如 “人”这个词语,表面看指的就是人这一个体,实际更是指像叶挺这样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所以,通过对比与分析,学生只有在弄清这些关键词含义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感知诗歌的写作特色。

  目标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囚歌》和《我的“自白”书》是革命者坚定意志的赞歌。教师应借助朗读,去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感受叶挺与陈然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息牺牲的伟大精神。

《【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8-30

《语文》说课稿05-10

语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范文05-04

语文《荷花》说课稿06-13

语文《母鸡》说课稿07-16

语文说课稿06-22

语文《画》说课稿11-30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综合说课稿12-20

语文上册说课稿03-06

【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是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板块第二课《荆公改字》。

  一、说教材分析

  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的学习态度。《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从课初的`学生初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到课中,边理解边读,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诵。可谓是把读和诵贯穿始终。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本篇课文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完成的,特别是在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请同学们把王安石曾经用过的“到,过,穿,送,染”等字送回诗句中,通过读自主地发现,体会。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的特点。结合以上内容和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制定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文章改写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课文,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三、说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二)、出示提示,探究目标

  (三)、交流汇报,落实目标

  (四)、当堂训练,检测目标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六)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语文说课稿 篇2

  2.初读课文。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要求,都让学生有自己练读的机会,再根据学生兴趣指名朗读,有目的性地进行检查,以便接收到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

  3.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就课前质疑的问题再进行解答,也就达到了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目标。

  4.识字教学。对于生字的识记,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生字,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整段的学习以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最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第二课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1.当“我”把小鸟关进笼子里,小鸟在想些什么?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进行想象,关注小鸟的命运,开始走进小鸟的心灵世界,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小鸟与鸟妈妈见面了,小鸟会说些什么呢?鸟妈妈会说些什么呢?当一回动物语言翻译家。通过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真真切切感受到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的痛苦。

  3.小鸟回到了大自然会干些什么呢?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为此,陶行知老先生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只有了解小鸟会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才能真正感受到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确立目标、重点和难点

  微型小说《窗》是高教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提出了什么,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窗》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很短但完整且有波澜;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从对“人与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性的美与丑”、“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赏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探究对比及结尾艺术

  2.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②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透过对优美句段含蓄凝练语言的欣赏,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的思路与分析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还需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旱娜萜鳎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本课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法:“读——赏——议——悟——究”这个方法符合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跨越障碍,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读—熟悉本文 ,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赏—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词汇丰富,对环境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我们不难从中体会人性的善恶和灵魂的尊卑

  (3)议—互动合作,拓展思路学生就“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要“长善抑恶”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对“窗”多种含义的探究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成长,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阅读习惯,追求高尚情趣2.赏析优美语段,理解意境美3.合作讨论学习,体会寓意美 4.总结积累方法,领悟情感美5.探究文本、拓展思维,增强创意美

  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指导预习

  这一步骤利用早读、自习等时间完成这种指导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制定预习方案

  指导目标:根据课文导读和课后思考练习题,与学生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完成预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建议:思考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习效果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互助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查找资料,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多、更新,如上网搜索等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的问题信息素质是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决定从有关“窗”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一位诗人说:“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我们透过窗户欣赏五彩缤纷而又美丽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常说“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们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三)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1.复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2. 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环境通过对小说知识的回忆和复习,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精巧的构思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这个环节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打好了基础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这个极为省俭笔墨又具体可感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化,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结合点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三个原则,(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学生的思维上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 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突出重点

  “再读课文”中,通过对情节发展和情节高潮的分析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面对两位病人之间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多种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结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补”了,那就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问题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认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为他能够在自己重病时,鼓励病友战胜病痛,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第二步 问题中渗透德育,分析评价中突破难点

  中等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为,让学生有个心理的道德行为的底线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不靠窗病人”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五)课堂训练,总结升华

  训练题目:最后,当即将离开病房时,让我们一起关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独特的心得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这个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议析理解性评价和练习形成性评价的反映,实现了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可以使重点知识落到实处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们个人都应该反思,用我们的心灵去关爱他人,去鄙视那些丑陋的行为这样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和灿烂的阳光

  ( 六)练笔阅读,拓展思维

  1. 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2. 第二个关于语言的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好语言的感受力,训练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强化了对难点的掌握

  3. 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能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

  反思《窗》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1. 由于重视学情,方法适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2.导语和结束语设计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束语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精美而智慧的语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课堂上注意了课文的一些大问题,但课文中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深入挖掘课文;二是“放”学生之后不能及时地“收”回,致使课堂后半部分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时间,课堂节奏拖沓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小学语文第10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革命烈士叶挺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成的。这两首动人的诗篇,虽然出自于不同的作者,却诠释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笑对死亡,视死如归,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献身。叶挺和陈然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

  两首诗歌在反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课文的处理上,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赏析”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因此,在字词教学上,教师不用面面俱到,可以联系文章具体的语境,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简洁明快的现代诗,学生在阅读时,对全诗内容的梳理、把握上,难度不大。但要真正通过语言文字,体验诗歌中的某些具有特别含义的字眼,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囚歌》中,叶挺两次所提到的“自由”,对于语文学习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导。

  此外,由于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破裂而导致的革命者被捕被迫害的事件,学生可能不一定完全理解。这就需要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感悟。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

  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结合字形,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重点理解“囚”的写法与含义。通过重点字的点拨,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对于《囚歌》中两次出现的“自由”,则通过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认识。

  目标二:

  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以《囚歌》为例,教师在对课文第一节的处理上,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如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一句中, “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等词语,都蕴含着两层意思。这是诗歌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如 “人”这个词语,表面看指的就是人这一个体,实际更是指像叶挺这样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所以,通过对比与分析,学生只有在弄清这些关键词含义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感知诗歌的写作特色。

  目标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囚歌》和《我的“自白”书》是革命者坚定意志的赞歌。教师应借助朗读,去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感受叶挺与陈然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息牺牲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