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05-10 13:26: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说课内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引言课即第一节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旨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节成功的引言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引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叩开高中化学殿堂的大门,奏响学生化学知识的乐章,精心设计了以“大话西游“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节课。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学研究的目的与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认识co2、H2o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生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影像视频、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使学生领悟学习化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难点:领悟化学学习的意义。

  二、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化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学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普遍缺乏对化学知识的理性与系统认识,学习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问等较为原始的学习兴趣。引言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这些原始的动力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且教学以学生暑假生活为接口,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过渡,开展学习,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学生对《西游记》电视剧的喜欢,源于对刺激感知系统的动作画面与离奇的故事情节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对孙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让学生这种直觉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此时就要有意识加以引导:将神话与现实自然结合,使科学知识走下高高的殿堂,让英雄人物回到人们中间。

  看电视-读原著-做实验,大话西游,用学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同时,自然科学人文化,体现了“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思想,无论学生将来向何方向发展都将终身受益。

  四、教学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问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第2课时《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主要掌握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降、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过滤又为后续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沉淀、过滤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也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本课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过滤实验的操作。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在学法方面,我将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会以四个水净化的方法展开。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将采用提问和演示的方法展开,首先通过“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这样的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随后展示明矾净水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矾的作用。

  之后是过滤。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操作,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过滤的作用以及过滤操作。我会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过滤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杂质,接着演示完整的过滤操作,包括滤纸的折法、装置的组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随后请学生总结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经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一贴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会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滤液不澄清的小组注意总结原因。从而完成对于过滤操作的讲解。

  接下来是活性炭吸附。我会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接着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的液体变化。进而在PPT上展示关于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资料,请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活性炭净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馏。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现象。再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证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对于水净化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过滤操作,是为了让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操作方法等有总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提问学生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师生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达到深化过滤操作等相关知识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今天我们来认识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分组 ①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②把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观察其物理性质、表面的氧化膜。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存放方法。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金属钠放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那么对金属钠进行加热又将如何?

  钠的燃烧。

  描述实验现象

  生成物是氧化钠吗?

  不是,生成物呈浅黄色,而氧化钠是白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2Na + O2 Δ Na2O2

  淡黄色固体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潜水艇供氧剂。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学生写出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剂、还原剂)

  初中我们学习过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若铝在空气中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呢?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铝的熔点为665℃,氧化铝的熔点为20xx℃,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如果我们去掉氧化膜再加热,有什么现象呢?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能否看出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质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加热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钠、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

  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②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①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②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③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④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②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化学说课稿 篇5

  ㈠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初中的《常见的酸——硫酸》基础之上的,对其物理性质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是在学习过电离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性质。硫酸中的硫元素处于最高价,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稀硫酸的性质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质,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的编排中体现的五条知识脉络

  ⒈知识线:

  知识发展线索: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特殊性——氧化还原反应。

  内容深广度(要点):认识酸的通性--知道稀硫酸的通性--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⒉学生认识发展线:

  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首先从初中化学的有关内容入手,先复习稀硫酸的性质,然后通过活动质疑,为物质的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

  ⒊问题线:

  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再通过设计阅读导向性问题提纲引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最后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

  ⒋活动线:

  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教师演示实验。

  ⒌情景线:

  生活素材--课本素材--科学素材---生活素材。

  五条线索间的关系: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知识线和学生认识发展线确定了教学的目标,问题线、活动线和情景素材线展现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㈡学情分析:

  ⒈已知: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硫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因而我在本节课中仅以知识回顾的方式提出,使硫酸知识完整化

  ⒉想知: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有关知识

  ⒊未知: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涉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因而我认为这是本节课需要用探究的方法重点突破的内容

  ⒋实验探知:采取学生做实验,亲身体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强化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及区别

  ㈢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复习回忆巩固稀、浓硫酸的共性:酸性;②、探究识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③、通过探究理解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④、阅读自学,通过对硫酸性质的认识明确其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无机物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阅读、查阅、讨论和概括有关硫酸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信息加工能力;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硫酸的重要用途,认识硫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③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创新的良好品质。

  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㈣教法与学法:

  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

  ⒉学习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的方法

  ①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书本,找出重点,归纳整理。

  ②观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全面科学地观察事物,获取有效信息。

  ③联想:将硫酸知识与大量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应用建立联系,实现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

  ④推理: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氧化还原,电离理论等观点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由表及里,揭示反应本质。

  ⑤对比:通过稀硫酸和浓硫酸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现氧化性粒子的不同,分析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根本区别;辨析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⑥分类:浓硫酸属于强氧化性酸,掌握分类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浓消酸打好基础。

  ㈤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以例激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请观看硫酸的几幅图片。

  xxxx北京某某大学生用浓硫酸伤害动物园中大黑熊事件

  20xx年深圳某女士被浓硫酸毁容。这几幅图片中都和硫酸有关,这些事件为什么和硫酸有关

  电视上某台出现的错误广告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些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展开课题教学。

  【简要实录】:学生观看图片,教师引导,引出课题,并同时带著疑问来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二)复习旧课,奠定基础

  【思考与交流】初中我们学过习硫酸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思考酸的通性以及稀酸为什麽具有这些性质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经学过的稀硫酸的性质的复习回顾,使学生增强求知欲,学生很想知道浓酸的化学性质,激发了探索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浓硫酸的性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教室先很安静,学生认真思考,不一会儿学生自己迅速与前后左右周围同学开始讨论,马上就有学生要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有的着急补充,学生自己整理出了稀硫酸的五个方面的性质,即酸的通性。这一活动也使我感觉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探究实验,自主学习

  设计自主学习导向性信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问题1、为什么实验室制备氢气时常用浓硫酸来干燥?

  问题2、浓硫酸滴在纸上或棉布、木条等有机物上有何现象?

  问题3、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问题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价态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的特别的风光。H2s----s-----so2-------H2so4请根据硫的价态,联系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推测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的主动性,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对于硫酸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此时求知欲刚被激发起来,所以当我要求看书时,学生很认真的看书,教室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表情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很想自己在书中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眼,动脑,开始思索,探求,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大胆放手实验。

  【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一浓硫酸的吸水性

  【实验器材】:烧杯、培养皿、浓硫酸、稀硫酸、热水

  【实验步骤】:

  1、取两只干燥的空烧杯,罩在热水上,充满水蒸气

  2、把充满水蒸气的烧杯分别倒扣在装有浓硫酸、稀硫酸的培养皿上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二浓硫酸与胆矾

  【实验器材】:培养皿、玻璃棒、药匙、胆矾、浓硫酸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中加入一些胆矾。

  2、加入少许浓硫酸,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实验,感悟:化学从实验中来,化学离不开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动手整理实验结论。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纠正个别同学的错误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投影】:

  问题:

  1、生成的灰白色物质是什么?

  2、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胆矾的加热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激疑。回忆对比旧知识,明确内在联系,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学习埋下伏笔,留下悬念。

  【简要实录1】: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参与。学生归纳出通常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这样,无序的知识变得有序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好多同学要求说说自己的观点。

  张国宝同学:因为胆矾失去了结晶水,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陈辉同学:胆矾失去了结晶水,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认为应有脱水性。

  【简要实录2】:学生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支持张国宝的观点,小部分支持陈辉的观点,学生开始强烈的需要知道哪个结论正确。教师相机引导,谁对谁错,科学才有说服力,继续实验,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急于动手操作。【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三“黑面包”实验

  【实验器材】:浓硫酸、水、蔗糖、烧杯、玻璃棒、试剂瓶、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亲身实验,以体验为基础,培养观察能力与描述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完成结论,享受求知后的乐趣。

  实验要求:组内合作,注意实验规则,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归纳小结“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的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黑面包”对比探究实验,明确“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

  【实验现象】:

  1、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物质;

  2、有大量气体冒出;

  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学生活动】:

  1、吸水性:是指吸收水分或夺取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硫酸水合物,但是被干燥的物质本质未变。

  2、脱水性:是指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的原子按水的组成(2:1)脱去,生成水分子使蔗糖碳化。

  【学生疑问】:在“黑面包”实验中,为什么体积会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如同一个“黑面包”,刺激性气味气体是什么?这又体现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呢?

  【实验内容】: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四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铁架台、品红溶液、铜丝、单孔塞

  【实验步骤】:

  1、按教科书上的图组装仪器

  2、加热大试管底部

  3、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激活旧知识。激发好奇心。培养观察能力、叙述能力。

  【教师提问】:

  1、铜片与浓硫酸能否反应?

  2、根据反应现象你认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反应中的浓硫酸表现出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三分钟,然后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展开充分讨论。由于同学之间的观点不一致,组内成员之间、甚至组与组之间都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思维活跃。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学生归纳整理出以下内容。

  1、加热能反应。

  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加热溶液又呈红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液稀释后呈蓝色说明有铜离子生成。

  3、高敏同学上黑板写出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体现出了酸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讨论出:稀硫酸的弱氧化性表现在它电离的H+,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硫酸分子中+6价的硫上。

  【学生活动】: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体现出了酸性。

  【设计意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相互讨论,是一种多项信息交流,思维相互撞击的重要模式。特别是在学生之间,语言特点接近,相互讨论有利于开阔思路、促进理解增强协作精神。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要及时做出反馈,调控好讨论的方向。

  【教师引导】:回忆“黑面包”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后呼应,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学会辩证的认识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现象和化合价升降理论推理、思考并回答: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同时有水生成。

  【学生活动】:浓硫酸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c、s)

  c+2H2so4(浓)co2↑+2so2↑+2H2o

  【教师小结】:总结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掌握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重点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升

  【投影展示】:给出探究引新时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中间指导。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课下研究性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思考提升,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经过仔细地研读教材、充分地准备分组器材、我对这节课充满了信心;经过精心授课,今天给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科学课。现在我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六课,属于“物质变化”中“化学变化”的范畴。《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前几课的知识,归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本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学情

  1、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层的认知状态,对于从化学变化的现象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2、本学年,我校科学小组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着力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团结合作的科学素养,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从化学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辩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一般现象”;教学难点设定为“观察并描述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四、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多元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

  结合 “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归纳结论--- 拓展提升”的科学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力求以活动组织教学。以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中心,着力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法

  教法: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二)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活动激趣、自主探究、对比辨析、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1、活动激趣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开展好科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我们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系列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试验,通过组织学生回顾各个实验里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质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钉,会发生哪些现象?”,激发学生探求真相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2.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三是“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实验前我提出问题:“如果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猜测记录,并适时用PPT出示实验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实验前我自主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把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镶嵌在亲历亲为的探究过程中。

  3.对比辨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现象,但是当几种生活中极其相似的物质变化现象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容易混淆,而且也缺乏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的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相似现象的对比,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这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也是将科学探究与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相信学生主动探求科学的兴趣也会更浓。

  4.拓展延伸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头,正如影视剧的序幕一样,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领会科学的方法,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

  结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牛奶、颜料和洗洁精发生变化”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生探究热情再次被点燃,这样,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延续到了课后,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本节课我们采用了结构式板书,简单凝练地呈现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可以帮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当然,再好的一堂课,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