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4 18:45: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这篇文章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严冬深夜中的爱的故事:失去工作的乔伊无偿地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的时候又受到了乔伊妻子的精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来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互助互爱,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二、设计理念及教学目标:

  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围绕着“爱”,始终扣住“爱”这根红线,以“爱的传递”为线索展开阅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在真情交流中唤醒爱,在激情对话中感悟爱,在觉悟阅读中提升爱,在倾情关注中寻觅爱,让学生沐浴“爱”的光辉,感受“人文”的回归,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师组织及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上,我力争体现"以情境为动力,以朗读为主线,以对话为灵魂,以感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了“设境感知爱、初读感受爱、品读感悟爱、想象再现爱、拓展提升爱、补足珍藏爱、延续缔造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深入文本,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与关爱的可贵,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学生活动中,我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独立自主学习感悟为主线,借助同伴合作和全班交流的有效学习形式,抓住字、词、句,深入文本,感受真情,体会奉献爱心终将获得爱心回报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感知爱

  [课始新颖而别致的导入,诱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一种温馨的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复习梳理课文脉络

  「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三)品读感悟爱

  1、寻觅“爱”

  [从事情本身入手,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2、传递“爱”

  [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阅读、思考,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再次地用心体会,悟出了这些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

  3、凸显“链”

  [反复多次的强调爱的接力,爱的延续,爱的传递,加深学生对“链”的理解。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找出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内容,把它读深读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四)补足珍藏爱

  (五)延续缔造爱

  [“课虽止,意犹存”,课后再让学生学以致用,成为爱的缔造者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把“爱”落实到身边的一点一滴中,这样的作业把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实际意义。]

  五、教学反思

  1、意外的收获

  原打算在导入新课后复习板书:乔伊 老妇人 女店主,然后顺着这条爱的线索进行教学,可一上课由于过于担心学生配合度的问题而忘记了,于是我调整了安排,由原来的复习导入板书改为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边补充完善板书,既定的变成了随机的,而正是这一改变,我才从学生中收获il “真诚”“热情”“微笑”等带有孩子理解角度的词语,并板书在了黑板上,也可能因为我的这一举动,让孩子收获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成果,大多学生由一上课的“沉默寡言”变得敢想敢言了。

  2、及时的搭救

  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让学生继续关注细节描写自读9-11自然段,然后提问:读了这一部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不很自信地看看我,再看看书。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他们可能是害怕说错让老师失望,我笑了笑(正如文中乔伊面对寒风中又冷又怕的老妇人时的那份理解般的笑容一样)我抛出了一个小问题:来到小餐馆,老妇人看到了什么?给孩子一把梯子,马上学生抓住了这一部分细节描写的两个经典句子,也是两个包含有对比手法的句子。

  3、精彩的补白

  课文结尾处,我原本认为女店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的理解会是本课学习的难点,但因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心里,第一学生举手: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乔伊是女店主的丈夫。我笑了笑,板书“夫妻”;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学生在思索,当我准备用我的思路去引导他们时,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在前面的填空练习时,概括能力特别突出,我曾因为的出色表现竖起了大拇指。)举起了手: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女店主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孩子的一句话一语中第,我提议其他孩子掌声送给她。我又补充了一句:心中充满了爱,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乔伊和妻子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课堂前半时学生的沉默确实让我很着急,但今天我必须克服急躁的老毛病,要沉得住气,如果沉不住气,随生逐流,让课堂匆匆结束、草草收尾,那么我设计中原本让学生通过这节课体会的“爱”的情景,感受“爱”的意味的安排就将付诸东流,无疑是失败的;如果我沉不住气,我想通过这节课想向教师们传达的信息(在高年级段如何更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也将无法难以实现。克服急躁情绪,顺学而导,顺思而教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课堂上,我们不因以课前的预案为纲、为本,要因学生的思维、语言、积累状态适时进行合理调整,让学生渐入佳境,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心里。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体,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活力。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准确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采用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具体如下:

  1、 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再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 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验、计算等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3、 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时效性。

  【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建立圆周长概念

  1.出示一块钟表,钟表上的小秒针顶端一分钟走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那么小秒针顶端一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圆形学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自己体验、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感悟测量方法

  1.提出疑问:圆的周长是曲线,该怎么来测量圆的周长?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3.学生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 。(绕绳法、滚动法)

  4.这些圆比较小,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还能用绕绳法、滚动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如果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呢?

  (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第三环节:提出合理猜想,并验证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某条线段有关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周长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3.学生观察比较后,可以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

  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师介绍圆周率。Π≈3.14

  5.学生阅读圆周率有关资料,教师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由于

  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C=πd C=2πr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例1(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打下很好的伏笔)

  2.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数数 数的组成》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包括数数 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几部分内容。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对20以内各数有初步的认识,本学期将数的范围扩展到100以内,100以内数的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数 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包括课本31页的主题图,32页、33页的例1—例3,以及33页下面的做一做。其中31页的草原牧羊图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例1是数100以内各数,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和“百”。例2是为了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而设计的。例3是通过让学生摆放35根小棒的过程,使学生领会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选取的素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但品种多样,而且是师生比较容易找到的实物。学生应用这些实物作为学习数这个概念的载体,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为了使学生掌握数这个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就掌握了这些概念。本节课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建立100的数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难点是: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二、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

  这学期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而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认识,有的能数出100以内的数,对10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也有所掌握,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在教学中,除了关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相关概念的获得,还应关注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独立思考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 教法、学法:

  由于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小,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了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愉快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色彩鲜艳、富有动感的课件,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直接的感官认识,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认识100以内的数。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带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同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其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

  1、 带领同学们回忆0—20各数,并指名数一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都认识过哪些数字朋友?

  [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通过数20以内的数,为学生认识100以内各数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2、 揭示课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数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数数。这时老师板书课题数数。

  [让学生感知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

  (二)探究新知

  1、 学习主题图

  教师用语言描述:随着春天的来临,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老师想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带同学们去大草原看一看。(教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草原图)你们瞧,这里的景色多迷人呀!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不远处还跑来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羊,(课件出示一群小羊)同学们数数看,有几只?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学生通过数知道一群羊有10只,接着出示第二群羊,老师问:现在一共有几只羊?这样使学生感知20有多少。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设计的先出示一群羊10只,而不是20只一起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数知道一群羊是10只,从而为下面出示100只羊打基础。]

  最后出示其它8群羊,老师问: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羊?请大家先估一估。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

  2、教学例1:

  (1) 数数量和小羊只数同样多的实物小棒或其它学具。通过自己动手数数来验证自己的估数准不准。同桌合作数数,一人数,一人边看边听,数错了马上帮他纠正。

  [设计意图:同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交流数数的结果,并展示数数的过程。

  (3)教师演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问一捆是几根小棒?10根小棒是一捆。也就是说10个一是一十。教师接着演示把其它小棒也10根10根地捆成一捆,捆完后老师问:一共是几捆小棒?(生回答10捆)教师接着问:也就是多少根小棒?(生回答100根)那也就是说10个十是多少?(生回答10个十是一百。)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10个十是一百。

  (4)验证小羊的只数。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手中的物品是100个,那小羊到底是不是100只呢?我们再来数一数,数之前你们先想一想,怎样数我们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怎样数又快又准?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交流时,教师用课件出示100只羊,10只小羊用红线圈起来,教师问这是几个十?生回答一个十。然后接着再把10只小羊圈起来,教师提问:这是几个十?生回答二个十。然后依次圈出3圈、4圈、5圈、6、7、8、9、10圈,教师问:这是几个十?最后生回答10个十。教师接着问:10个十是多少?生回答10个十是一百。那么小羊的只数就是100只。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它们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教学例2

  例2的教学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活动,当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几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分两个层次安排学生数数的活动:

  (1)利用学具直观数数。先让学生利用小棒从35数到42,然后

  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35根小棒,接着再出示1根小棒,让学生从35接着数就是36,然后依次出示小棒让学生数数。当数到39时问:39后面应该是多少?使学生理解39根小棒再加1根是40根,39后面应该是40。然后接着数到42。在这里我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2)脱离实物,抽象数数,从88数到100。

  (3)对口令游戏,从56数到63,再数到72。

  [设计意图:让学生脱离小棒数数,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认识。]

  4、 教学例3

  例3是学习数的组成。教学时先提出摆小棒的要求,老师说:请

  同学们摆35根小棒,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35根呢?请同桌互相摆一摆,说一说。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课件演示,教师用课件先出示35根单根的小棒,接着出示10根小棒捆一捆,一共捆了3捆,还有5根单根的。最后让学生看着小棒图说一说3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教师板书35里面有( 3 )个十和( 5 )个一。然后出示42根小棒,不再演示直接思考:42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生回答教师板书42里面有(4 )个十和( 2 )个一。

  [设计意图:由具体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每一步都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此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活动过程来小结:开始数了100根小棒,接着又脱离小棒数数,最后学习了数的组成。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怎么数出100个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板书数的组成)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在学习了动物的生殖方式、生殖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殖,节实感受到植物同样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教材安排了“各有各的高招”、“帮助植物生殖”两个活动。活动1首先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植物生殖方式资料的任务,然后用几幅插图简洁明子地说明了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方式的区别。并通过讨论,进一步比较动植物生殖方式的异同。活动2主要介绍了人们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帮助植物繁殖,介绍了扦插、压条和嫁接,并以扦插为例为具体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提供了简要的记录表和后续的活动建议。最后用科学在线的方式介绍了一种特殊的植物营养生殖方式——组织培养。

  2、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列表等方式发现动植物生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说出人类帮助植物生殖的各种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能收集植物生殖方式的资料;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植物生殖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通过讨论发现人类帮助植物生殖有什么好处。

  3、教学的重、难点:

  搜集整理有关植物各种生殖方式的资料,能发现不同生殖方式的异同点,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感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小鸟和小猫》一课时,已经知道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讨论分析的能力。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了解懂得植物的生殖也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不同植物及动植物之间生殖方式的区别。

  三、教学与教学

  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通过学生生收集展示资料,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及组间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得出不同植物及动植物之间的生殖方式存在着差异。并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月季的扦插,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正是由于各种植物能够通过繁殖得到新的生命,才使得自然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植物都是怎样繁殖下一代的呢?

  2、新知探究

  活动1、各有各的高招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中插图,看一看这几种植物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用什么方式进行繁殖,与书中哪幅图相同?

  (2)学生仔细观察,展示交流。

  此环节通过对图片的仔细观察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认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3)请各组讨论:植物的这些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动物的生殖方式和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5)小结:大多数植物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有些植物也可以通过根、茎、叶进行繁殖。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展开思考的意志与能力。 活动2、帮助植物繁殖

  (1)师: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创造了一些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同学们知道这些方法吗?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有关内容。

  (3)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物繁殖的实例。重点介绍扦插的方法。(4)分小组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

  (5)课后作业:利用其他方法繁殖一株植物,并将帮助植物繁殖的方法和经验与同学交流,完成31页表格的填写。

  (6)指导学生阅读31页科学在线,让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有关知识。

  3、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落地生根

  1、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2、扦插、压条、嫁接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说课稿 篇6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幂函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幂函数》选自高一数学新教材必修1第2章第3节。幂函数是继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后研究的又一基本函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建立幂函数这一函数模型,并能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以前已经接触的函数,进一步确立利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研究一个函数的意识,因而本节课更是一个对学生研究函数的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①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的图象。

  ②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理解幂函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③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

  (2)能力训练目标:

  ①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

  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技术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幂函数的单调性及比较两个幂值的大小。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比较法

  因为有五个幂函数,所以可先通过学生动手画出函数的图象,观察它们的解析式和图象并从式的角度和形的角度发现异同,并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幂函数概念以及五个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具有形象生动易吸引学生注意的特点,故此,可用多媒体制作引入镜头,将学生引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再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五个幂函数的图象,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形结合环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幂函数概念以及在幂函数中指数的变化对函数图象形状和单调性的影响,并由此归纳幂函数的性质。

  3、练习巩固讨论学习法

  这样更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既能够进行深入地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五个幂函数领会得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氛氛围也变得更加浓厚。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老师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教科书中的5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例子中函数模型,归纳出几个函数表达式的共同特征:解析式的右边都是指数式,且底数都是变量。这样就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幂函数。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数形结合,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多媒体展示引入:本节课要讲的幂函数。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它是一篇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部分(2、3)讲“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第三部分(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3)情感目标: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我”和护士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感人,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教学法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3)对话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后再展开课堂对话。

  2、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上可以相互补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

  2、是的,是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的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与例1,让学生通过比较题型,体会到什么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的问题。

  2、教学例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替换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多媒体演示以上两种替换过程。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替换的方法,重点说明算式:720÷(6+3)中 “3”的含义以及720÷(6÷3+1)中“6÷3”的含义。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课件出示改编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将“练一练”进行了改编,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改编的目的在于:不让学生的思维中断,继续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替换。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在上面例题的思维定势下,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了、总量是怎样变的。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再独立计算,集体评讲,千万别忘记检验。

  2、讨论交流: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带领学生归纳认识出: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当两个量成相差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四、拓展应用 巩固策略

  1、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评讲时,请学生说说体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接着用课件帮助演示替换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替换的方法,注意检验。

  3、课件出示:“练一练”

  将“练一练”作为习题巩固相差关系之用。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五、总结反思,优化策略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由于刚接触六年级教材,很多方面都考虑不够成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数学组3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九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 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 ,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 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 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人及时间: 二一四年五月六日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l)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

  (2)计算:

  1)–12a5b3c÷(–4a2b)=

  2)(–5a2b)2÷5a3b2 =

  3)4(a+b)7 ÷ (a+b)3 =

  4)(–3ab2c)3÷(–3ab2c)2 =

  找规律:怎样寻找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尝试练习引入分析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例题解析

  例3 计算:见课本P49

  (1) 尝试练习

  (2) 提问:哪个等号是用到了法则?

  (3) 在计算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l)先定商的符号;

  (2)注意把除式(后的式子)添括号;

  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

  (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

  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P50

  (2)联系拓广P51

  3.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4.作业

  P50 知识技能

  5.综合练习(课件)

说课稿 篇10

  一、指导思想

  本课在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规范动作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围绕沙瓶进行的各种练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沙瓶操和韵律带来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陶冶美的情操,树立终身健康观。

  二、教材分析

  本课沙瓶操的选用,是为了让学生达到“初步掌握一套轻器械体操”和“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运动”的水平目标,这些水平目标的实现光靠一两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节课将学习目标定为了:对正确身体姿势的体验和韵律、节奏的感知,在体验与感知中激发运动兴趣,并力图达到其他领域目标。

  在这个学习目标的统领下,选择了动感十足、节奏分明的音乐,编排设计了简单规范、易于重组的动作,采用了现代气息的情景设置,运用了易于操作、美观新奇的器械。

  三、设计思路

  本课以主题教学为主线,围绕沙瓶进行设计,以练习沙瓶操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中,体验沙瓶操带来的新奇感觉,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发展身体的协调性,陶冶美的情操。

  1.在学习中重视小组的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自创练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树立信心,从而能够大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与此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尝试运用教师所教的动作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自主练习和集体活动中的交往的能力,体验游戏带来的无限乐趣,在游戏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加强体育运动中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让学生对所学的沙瓶操进行简单的动作变换并自编展示队形,以学生为立足点,把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组织、点拨,使之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去学去练,在师生心理相容,共同研究、平等讨论的良好氛围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大胆展示的教学目标。

  3.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学习目标采用相应的评价形式和手段,让评价成为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如在集体练习时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集体评价,在分组时采用小组和学生相互评价,在小组间竞赛时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的相互评价;在分组练习时,采用了激励语的目标评价;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采用伸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的动作和肢体触摸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体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用沙瓶操的引入,拓展课程内容资源;沙瓶的采用,开发课程器械资源;健身活动、竞赛主题的设置,触发现代健康观念的建立和终身体育态度的树立,激发对健身运动、社区体育的参与意识。

  5.注重使学生获得轻器械体操的动作感受。基本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是落实课程标准其他领域目标的重要载体。轻器械体操的动作感受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在这个手段中,让学生逐步实现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发展体能,进而增进身体全面健康的学习目的。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1.精选雇佣合同模板合集十篇

2.【精选】学期学习计划模板合集十篇

3.【精选】买卖合同模板合集十篇

4.精选聘用合同模板合集十篇

5.兰亭集序说课稿合集十篇

6.【精选】计划书学生模板合集十篇

7.《离骚》说课稿模板

8.精选中秋慰问信模板合集十篇

9.精选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