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化学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分散系及其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在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第一课中呈现了常见分类方法和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本节内容是学习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内容的基础上对二者联合应用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节的内容生活性很强,学习了本节内容可以拉近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并用化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溶液和浊液的性质,学会了二者的鉴别方法,但并没用涉及到胶体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若能将前面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应用到本节课中,那么对于掌握新的知识也轻松很多,同时学生学会了这种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知识的牵引应有提供了学习的方式。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认识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实验、观察、交流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勤于在生活中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难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进行教学已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知识较为简单,但是识记性知识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不理解,同时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始部分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阳光照进树林的现象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对分散性的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师结合实物、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不断地抛出问题,学生展开对分散系重要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制备Fe(OH)3胶体,学生通过对制备的胶体进行进一步研究,获取相关性质,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加强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散系的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胶体应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同时学会应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才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我问同学们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走进树林里,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了,引导他们对于分散系相关知识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因为学生对于传统的讲授很难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学生往往对于生活中的情景比较感兴趣。利用生活情景的创设和学生的求知的迫切心理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师的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自主学习,获取概念。
在第一部分离子键的学习中,我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大家把课本翻到25页,认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获得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又由于导入环节的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很强,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容易获得相关知识。这样的预设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获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后,教师展示CuSO4溶液、泥水实物,学生判断分散剂和分散质,加强对于新知的应用。教师再给出较难的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判断,(1)空气 (2)95%的酒精水溶液,教师从而引出分散系中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判断方法: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水做分散剂。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按分散质分散剂所存在状态不同来分类的话,分散性可以分为几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认识,教师因势利导的安排实验探究来研究分散系的性质。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你过第一个探究认识到胶体、浊液、溶液的性质,以及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通过第二个探究学生理解了丁达尔效应;第三个实验在结合鸡蛋膜的实验,认识到胶体可以通过滤纸,不可以通过半透膜的性质。最后学生阅读课本P28的科学视野,获得胶体电泳的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自主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能极大促进学生观察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对于胶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3.拓展延伸,应有新知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了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化学原理。比如涂料、颜料、墨水的制造,洗涤剂、喷雾剂的应用,是利用了胶体的介稳性;豆腐、肉冻、果冻是生活中经常见的凝胶态物质,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还有明矾净水、激光手术刀、止血胶布止血等,都是胶体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生共同讨论,加强学生对于胶体发展的认识,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沿问题,认识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担化学小主人翁的意识。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生生互评,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和巩固知识。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和课外学习提高能力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一年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相对简单,高一一上来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教学。因此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习引导式、问题讨论式
五、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
课时1:化学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
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分钟。通过对两个反应(H2+cuo==cu+H2o,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同时利用穿插多媒体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
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
[产生疑问]:从讨论结果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究竟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引出课题
]: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o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问]: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
[分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并举例说明。
[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举例]:初中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阅读]:课本最后两节内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危害。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H2+cuo==cu+H2o
得氧:H2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失氧:cuo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学生阅读P72资料]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HcucaNs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化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空气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初三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学法指导目标:
在学习概念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那么本课的重点是: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易混易错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是: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手段
1.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讨论。
2.说学法
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实验法等。
3.教学手段
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呢,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导入,引出新知---科学探究,学习新知---实践操作,运用新知---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一)、实验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1、小实验: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
2、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
以一个小实验导入,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说说对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 以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
在这个大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讨空气成分
课件出示: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2、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列举实例和叙述实验, 证明空气的存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空气的成分与含量,之后教师小结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让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从而也突出了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探究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我将问题引向深入:
课件出示:
1、空气的成分是怎样发现的?
2、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
让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思考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思路,从而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出示实验装置,药品。(4)注意事项。
(5)实验步骤,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6)现象描述;
(7)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讲解:
(2)实验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c. 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4)在强调注意事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要求,小组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在讨论如何检查气密性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到必要时进行示范。
(7)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我则适时引导补充。
课件出示: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师生共同反思、讨论,总结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在本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的习题。在做题之后,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信息反馈,对于学生出现有争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结论。我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答题方式、解题方式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重、难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及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3、课后查阅和整理关于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及保护空气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板书设计】
一幅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以蝴蝶寓意以情,鼓励学生要像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敢于展翼飞向光明。
五、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动手实验时间不好控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课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要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正!
化学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单元课题二。
本节说课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化学 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会做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应用化学原理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本节内容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它是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学好化学的基本功训练阶段。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的发展史,了解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后,安排本节课,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亲自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但存在着局限性。本节课的两个探究实验都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寻求新知的,再加上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大胆实践的优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亲身操作、体会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操作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五部分:教学模式
本节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问题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
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完成课程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手段
本节运用投影仪和下列实验仪器及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形象、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第七部分:教学流程
分六个环节。
环节1:前测补救
①什么是化学?
②什么是化学变化?
这两个问题设计的理由是:它可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它是什么呢?大家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国,面见国王,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题:“我给你一块硬币,去给我买东西,并使买回的东西必须能充满整个皇宫。”同学们,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买什么东西才能满足国王的要求,好使这位使者免遭杀身之祸呢?学生讨论,但提出的方案都一一被否决,最后教师点题:这位聪明的使者想了一下后,马上到集市买回了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并在皇宫点燃了蜡烛。小小的烛光充满了整个皇宫,解决了皇帝的刁钻难题。亲爱的同学们,烛光给皇宫带来了光明也给使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光明”——探索蜡烛燃烧。
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新课,并使学生兴趣高涨,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
环节2、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同学们的桌上有你熟悉的蜡烛,你注意观察过它吗?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探究一:蜡烛的外观,包括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
探究二: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火焰各层的颜色是否相同,各层温度高低如何进行实验验证?
探究三: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验证?
探究四:蜡烛熄灭前和熄灭后形成烟的颜色如何?熄灭后的烟能否被点燃呢?
利用投影,出示问题,并持续实验过程始终,保证实验圆满完成。
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因为它的熟悉,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的生活化。
环节3、验证猜测,学生实验
第一步:知识准备,教师提出本节课用到的知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步: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过程。
在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但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缺乏系统性,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过程,使学生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
第三步:设计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第一次设计实验报告,教师指出设计重点。并提示可参照教材提示,也可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第四步:设计方案,学生实验。
教师明确要求:提示学生观察时注意运用除味觉外的所有器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角度,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实验,重点完成探究二和三的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理念。
环节4、交流与合作
组织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此环节的设计,体现并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环节5、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鼓励学生补充不足。
通过实验与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投影中提出的问题。肯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探究三得出蜡烛的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以巩固上节课对物质变化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联系。
环节6、知识回顾,总结提高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通过观察和学生总结,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时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①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的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及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学生只是出于好奇心,课堂看热闹,无收获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手段。
第八部分: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要点式板书,它简明扼要,突出体现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化学说课稿 篇6
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
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立足目标,明确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
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
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
2.根据我校的“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
【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
1. 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
2.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3. 酒精能溶于水吗?
4. 思考:水里面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吗?
【实验探究一】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
1. 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
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
(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3)建立溶液的概念。
【转折】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
【实验探究二】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
【实验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
【归纳小结】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情景转折】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
【小组合作】预习课本30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点拨指导】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但同时,汽油也能溶解油污,你记住了吗?
水分子旁白:原来乳浊液并不是溶液,我们要明辨人间真假。
【分组实验】预习29页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根据所用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装置。然后分三大组进行实验:
一二组:氯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三四组:硝酸氨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五六组:氢氧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实验指导】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钠,硝酸氨或氢氧化钠,搅拌溶解,然后再一次测量温度,比较温度变化情况。
水分子旁白: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原来人生有冷暖。
【课堂小结】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分子旁白: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用途,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终悟人生真谛。
【堂清检测】
【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贯穿了我的整个课堂,所以我给板书设计制定的原则是:简洁直观,突出重点。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定义
特征:
组成
二、 乳浊液,乳化现象
三、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五、反思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完成教学设计,以水分子的自述连接“三个活动探究,一个生活小难题”,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以 “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
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尽量避免任务的缺失。在课前要有具体的小组评价办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的无目的性。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应紧抓知识的落实情况,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这三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电源说课稿08-26
化学说课稿10-30
化学说课稿10-18
化学说课稿06-13
化学说课稿01-0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10-03
化学元素说课稿08-11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键说课稿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