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6-26 13:30: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5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 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环境

  小桥——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

  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方法、说步骤、说板书。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二、说学生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开始成熟,有些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伙伴的合作去获得成功的满足。因此,在教学中,我用我县新推广的“四步探究”教学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三、说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掌握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本课基本的文学常识。

  ②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2、方法目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方法

  1、授之以“渔”,排除学习障碍

  本篇文章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工作。因此在正式学习之前,应带领学生再熟悉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包括:①说明文的三要素、②说明文的分类、③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④说明的方法等。我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样,有了它们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2、针对难点,分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将全班同学分成2组,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另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卢沟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运用的妙处,看哪组同学能够找得全,说的好。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

  3、归类分析,启发思考,突破重点

  针对本科的教学重点,设计采用归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类分析法就是将本课出现的一些带有表示估计、限制、程度词语的句子归纳起来,让学生通过归类分析明确只有用最准确的语言对说明对象作精确的说明,才能使读者对事物有明晰准确的印象。

  五、说步骤

  1、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用猜谜语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思维拉到课堂中来。

  2、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思考,把不理解的内容以小纸条的方式提出来。这属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3、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多媒体投影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问题,如: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小组合作,老师引导、学生讲解、充等互动形式,逐一分析解决,形成系统的答案。

  4、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把体现本文目标、重点、难点的问题展示在多媒体上,争取让学困生回答有关字、音、词等容易的问题;中等生回答答案能在本文中找到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的问题;优等生回答需深入思考、归纳整理的问题。

  5、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片段作文以“家乡的小桥”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即学即用,达到巩固知识和重构知识的目的。

  六、板书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赵州桥(独拱)

  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联拱)

  解放后:长虹大桥飞跃发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所写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从介绍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到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前后逻辑联系紧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教学目标

  根据说明文教学的文体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二、说学生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能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四、说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说学法

  教师主导下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六、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分身术的故事导入,(设计这一导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步:自由朗读,自主掌握生字词。

  老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解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名词术语。 第三步:用大屏幕提示要积累的词语,读写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四步: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在说明克隆含义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3、依次找出克隆试验部分试验的对象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设计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同时完成板书)

  第五步:走进克隆大观园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克隆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中外克隆成果。通过这些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已经在自然界广泛应用,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克隆技术应用到人类社会呢?

  第七步: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讨论完成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七、小结

  学生小结

  要求学生课下以“我学到了??”开头,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或感受,进行总结。

  老师小结:(见ppt)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5篇】相关文章: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

2.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3.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5.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永久的悔说课稿

6.实用的八年级语文作文合集10篇

7.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雪说课稿

8.化石吟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9.【实用】八年级语文作文合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