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精选1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
坐缆车要 小时
爬山要 小时
宾馆 游船码头
乘汽车要 小时
骑自行车要 小时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得出:1/2+ 1/3 5/8 +7/81/2+7/8 5/8+1/3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
(1)化成小数计算
(2)通分计算
(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6、 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路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并说明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乘缆车,这样节省时间;也有的学生会说爬山,这样可以节省金钱。这一小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设计意图: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通分。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在这个大情景中又包含了3个层次的练习。】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
(1) 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 1/4+1/6 1/4-1/6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有12、24作公分母时,通过比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最简便。】
(2) 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 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2个异分母分数扩展到3个,这是知识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思考练习;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当场解决,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板书设计 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的回顾总结,再次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不断完美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说教材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自然数还可以分成质数、合数与1三类。
(2)过程和方法: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说学情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理解难,易混淆。学生通过对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照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分类归纳的数学意识和品质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因此,我在设计这个教学内容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让学生从1到20中随意挑选5个数写出这5个数的约数,然后通过汇总整理归纳,使学生发现自然数还可以按约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与1。
第二层次:接着通过判断一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及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
第三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制作一张质数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就设计了4张数表,让学生通过对数表的选择,来感悟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方法的应用是有影响的。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今后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最方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找2到50中的质数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学习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整个过程,从思维的形式上说,是有联系的,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动脑”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第四层次:在制作完质数表后,我安排学生用质数表来判断质数和合数,使学生体会到质数表的优越性。
第五层次:最后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到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游戏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乐于积极参与,在收到巩固的最佳效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2.判断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2、3题。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圆的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 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3. 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学设计】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 以旧促新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和一题试一试,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基础上出现的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看做和他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不需要调商)的两位数除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在除的过程中不需要调商,学生容易掌握,在基本掌握了试商的方法后再学习在除的过程中需要调商的,就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是学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用四舍法试商,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这一部分的试题;
2、在学生体验四舍五入法试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比较小结试商方法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3、结合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贵在思,激励学生养成认真思索的好习惯。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试商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试商,顺利正确的进行笔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说、思、议、练、评,在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目标,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说说做做,作好知识准备。
1、说一说。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一个整十数。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一个数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为四舍五入法试商作好准备。说说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如:92里面最多有()个30等)先让同桌互说,然后口答。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训练学生的试商思考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进行试商。
2、做一做。列竖式计算(97÷30、3800÷60),让学生独立做题后交流说说试商方法和结果。让学生重温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通过这一部分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树立强有力的支撑。让学生感悟到研究新知的思索方向。
二、例4的探索。
教师通过改变复习题97÷30出示例4:97÷32,鼓励学生自己来试一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来思考计算的,然后和全班同学说说。在练习和交流中让学生发现把32看作30来试商这一方法比较好,鼓励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试商方法来试一试:20xx÷51,学生解题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结果。
通过改变数字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一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尝试解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在解题中发现试商方法:可以把除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在尝试成功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马上运用发现的试商方法试一试,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把刚才的题目和学过的题目比一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运用知识。
1、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教师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口答。通过全班学生都能说一说这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舍这一试商方法。
2、结合情境算一算:教师出示三题相关这一部分计算的一步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计算。通过这一结合实例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运用四舍这一试商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计算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确立想学好数学的思想。
3、教师创设情境:王老师带着500元钱去买玩具,机器人每个21元,小熊每只32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且算一算。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并解答,让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有多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构造探索新知的知识基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四舍五入这一试商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确定位置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来自泰兴市蒋华镇中心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确定位置》第1课时,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动一动。
课前我以游戏导入,规则是:老师面对着大家从左起,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数,请你记好你是第几列?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数,请你记好自己是第几排?
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
(师:) 请二、三、四排的同学拍拍手!请一、三、五列的同学拍拍肩!请六、七、八排的同学摸摸头!请二、四、七列的同学向后面的老师挥挥手,大声问“我快乐”!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说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
条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学!猜是谁?(无法确定,坐下,接着继续听条件。)
条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学!猜猜是谁?
然后,让站了两次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紧接着,我导入新课:其实,确定位置也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级座位图”的场景图。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板书: 3列2排
第3组第2个 (3,2)
第2排第3个 三2
3—2
… …
然后,师生一起来优化方法: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对“数对”初步产生感知,让学生看书上的导学语:其实,小青在“第3组第2个”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板书;数对)来表示,“数对”是数学上统一用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我进行板书:
(板书:)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台:数对(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这里我设计的小小辩论台,是让学生通过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辩论中展示个性。课堂的情境做到了动静结合,让学生加深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促学生成功学习。]
最后,我以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根据学生的辩论过程小结:原来(3,2)表示的是第3组的第2个,而(2,3)表示的是第2组的第3个。所以说,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整个环节的设计呈现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一道是用“数对”表示,第二道是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是对数对的基本理解、运用。
第五个环节,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请看练习三的题目。
首先,我们看第1题。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然后,导入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出示第2题,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组完成。
最后,让学生在第2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
[这些练习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到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第六个环节,学一学
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这些科学研究中也要用到。如神舟五号返回仓就是应用了蕴含着“数对”原理的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再如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在蜘蛛拉丝的启示下,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希望大家向这些科研人员学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能再次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拓展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动一动——猜一猜——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学一学”这6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板书: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存在很多问题,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说教材、说学情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根据教学大纲,新教材教法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说教学设计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建立表象
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关于直线的知识,复习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伸。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张白纸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让学生睁开眼睛把刚才想象到的两条直线用直尺,彩色笔画在纸上。学生动手画图感知,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二)学生展示作品、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学生任意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互相展示看画的是不是一样的位置关系。以黑板上几位同学的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初步分类。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a说分为交叉与不交叉两类,b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和不交叉三类,c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和交叉并成直角四类等。当出现情况b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并请学生动手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但应该想象到没有画出来的部分,并不表示不存在(引导学生想象理解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当出现情况c时,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以相交与否为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不正确。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和不相交。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导入课题:垂直与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互相平行)和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三)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1.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说说两条直线相交可能会形成什么?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角,(锐角,钝角和直角)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屏幕上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说成直角,教师指名学生上台验证一下这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验证直角)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验证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互相垂直。
课件动态演示画直角符号,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我们把它叫做垂足。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正确理解互相的意思(一条直线我们不能说它垂直)比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2.互相平行
提问: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真的永不相交吗?出示课件演示验证。在同一平面内无限延伸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理解互相平行的意思,出示课件观察一下屏幕上的这条直线我们可以说它平行吗?(学生说不能)必须有两条直线我们才可以说它们是平行线。也可以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思考: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永不相交?观察思考这两条平行线任何一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吗?先讨论,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测量一下。得出:平行线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3.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现象?(黑板、横梁、窗户等)老师指我们教室的横梁和墙角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两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会相交吗?学生思考后说不会?老师问:问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平行吗?(也不能)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同一个平面)判断教室内的窗户镶嵌玻璃的木框横档和窗户架子上的钢筋相交吗?(不相交)平行吗?(也不平行)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个平面。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指名说一说。并作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五)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本课我设计了三种练习,一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辨别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二是拓展延伸练习,即在同一平面内摆出四条直线,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与另外两条分别垂直,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请学生分析判断这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出示收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并说说自己还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交流讨论把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设计应用练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研究即生活研究,数学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这种练习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享受生活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尝试与猜测中安排了《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中,第一张表格是常规的逐一举例法,第二张运用了跳跃列表法,第三张运用了中列举法。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方程法等各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教学参考中明确指出,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同时,我们对《鸡兔同笼》问题在各种版本中不同的安排也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一课时安排在六年级,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而在苏教版中,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针对不同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情感目标: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能够准确的计算。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为了便于学习,我为为学生准备了两份表格。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我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重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减少学生对于不同列举法的陌生感,为学习各种不同的枚举方法铺垫基础,初步感受中列举的科学性。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借用兔和鸡这两种学生十分熟悉的动物引入课题,同时借用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说明:这就是1500多年前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列表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中列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1、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领会了编者的意图,通过在本校几个班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列表法的基本方法,以及调试的技巧都掌握得很好;2、对鸡兔同笼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掌握很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怎样的问题适合运用列表法能够一目了然,并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3、但对这节课教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思考,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是我国的千古趣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列表法一种,而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虽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未能逐一进行讲解,这是否会限止学生的思维呢?所以我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势进行探讨,在结课的时候,我又提示学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所研究和记载,迄今为止,中外许多数学家都很关注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已经研究出许多解决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我也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同学们也非常有兴趣,探究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化归法、破头法、砍足法、金鸡独立法等等,名字都取得五花八门呢,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敬请指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A、B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AB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角: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4、角是怎样组成的?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演示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后比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接着录音机里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对。在3分钟里完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习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0
一、说教材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20xx÷4和20xx÷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口述学习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习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借助于他们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xx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习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平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习。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习。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平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习。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自身和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借助课件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
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使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1
一、教材
1、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36、37页《旅游中的数学》。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中的数学》是数学四大领域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内容。教材在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之后,安排“旅游中的数学”一课,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租车,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车情境图,师生组成了40人的一个旅游团,有大车和小车,老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2)用餐,学生通过为自己安排饮食,复习小数加减法,体会合理搭配。(3)制订旅游计划。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游经验,所以我将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首先为学生创设去本地风景区“瀛湖”旅游,这样一个情境,然后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的费用计算问题。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了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制订旅游计划作了铺垫。
4、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大纲的要求,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②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的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③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具体情境,再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②通过练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以启发谈话,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学法:“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入学习,诱发其内在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等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先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再谈一谈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然后出示本地有名景点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模拟去瀛湖旅游,来解决在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板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出示本地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
本环节分为三个活动来完成:活动一是租车,去瀛湖旅游我们得先坐车,课件出示信息“我们40人去旅游,大车限乘18人,每辆7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60元,接着出示问题有几种租车方案”?在学生弄清交流规则后开始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写在租车方案表里,然后,学生代表展示汇报结果,老师出示填写好的租车方案表和学生一起小结列表方法,渗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后出示问题,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为什么?从而得到最佳方案。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给足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买门票。出示信息:全天开放时间,早上8:00~下午7:00,个人票每人20元,团体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数40人,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问题有①今天开放多长时间?②怎样买票省钱?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要引导学生发现这里我们买团票比买个人票省钱。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三)用餐:旅游完后去农家乐用餐,让学生根据菜谱,为自己点菜,并计算花了多少钱?个别同学回答、他人评价,提出建议,引导要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要节俭,不要浪费。接下来再每个组一起点菜;这一环节从单独点菜用餐,再到小组内集体点菜,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菜进行评价,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实践应用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两个实践练习:①估计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钱,为自己本次旅游作一次费用的预算;②制完一份旅游计划。
本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预算旅游费用培养了学生的结算意识,制订旅游计划,学以至用,体现了数学的严谨,逻辑性。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2
一、说教材:
《比高矮》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也为以后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学生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较活动,从中可获得直观、具体数学活动经验。比高矮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难在比高矮的方法。对于做一做与练一练的某些习题,不能只靠直观得出答案,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有的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1、认知目标:
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能力目标: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数一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按高、矮的顺序排队,初步体验高矮;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时空,感受高矮与生活的联系;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步骤、初步体验高矮。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怎样排同学们队伍引出课题“比高矮”请一小组的学生上台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评价排列的队伍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排,应该怎样调整。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高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步骤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较悬殊的小朋友出来比高矮,让矮的回位置,再请一个全班的跟他比,这样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第三步骤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感悟、明确比高矮、。
在这一环节,我叫两位差不多高上台比高矮,就这样站着比,不容易比较出高矮引导学生说出更好的方法比较高矮,再出现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的方法。教师小结,小组内互比身高,再出现比长短,引导学生说比长短应注意什么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比高比矮的体会。
2、在这一环节,我用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也用这种方法比高矮的,但是淘气同学这样做,你觉得对吗?师:哦,原来背对背比较高矮时,同学们不能把脚跟踮起来,除此还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正确方法,背对背比较高矮时,要把背挺直,脚后跟要着地,鞋子的高度也要一样高。
3、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小组内互比身高
(1)师讲清要求再比(2)反馈
4、进行反馈练习
(1)出示课件主题图
学生自行观察主题图
师:图中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结合实际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老奶奶和小朋友比高矮你能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你还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用互相句式表述。
(2)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些玩具,我们可以比一比,谁高谁矮;也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自己小组听。
(3)师:同学们掌握了比高矮(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生在说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比较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第四步骤拓展时空,感受比高矮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高矮。目的是发挥了孩子的想像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步骤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
1、师出示课件课本第18页第一题练一练
2、出示课件的画√,最矮的画○
3、出示课件课本第17页第2题做一做
4、组织讨论课本第19页“三只小兔比高矮”。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学生讨论交流那该怎样比,引导学生想出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再反馈。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六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这些活动在玩的过程中,咱们学到什么呢?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四、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路线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六、反思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如果师生、生生能够进行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提高、思维就会越发活跃。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4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1: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①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②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③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④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2: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3: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4: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5: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9:38:38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今天,钱老师想带一(1)班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师:我们来到运动会场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说说想法。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 10+3=13”。(板书: )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先问问同桌,比一比谁提得多,老师有奖品。
(指名提问题,并发给奖品)
师:刚才小朋友提的问题真棒,我们来共同解决它。
(单独出示踢毽组和赛跑组)问:踢毽组和赛跑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6=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绳组)问: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3=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远组)问: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算式9+7=16 )
5.归纳算法特点。
齐读算式。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 (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6.动手操作。
(1)摆小棒,“左边摆9根红色的,右边摆3根黄色的,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 “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游戏:摘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 (先小声说给同桌听)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结:(1)结果都十几。(2)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1.数菠萝。
(大屏展示9个再添5个)问: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菠萝?说说怎样想的。 (圈住其中10个)
2.数苹果。
(大屏展示15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说说怎样想的(圈住其中10个)
3.数鸡蛋。
(大屏展示鸡蛋图)指导观察:一个鸡蛋箱可以装几个鸡蛋?现在已装有几个了?问: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又快又准地算?(展示移入一个鸡蛋的过程)
4.数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图)师:一个箱可以装几个蛋糕?箱子里有几个蛋糕?外面呢?怎样算?(指名列式)(演示凑十过程)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板书设计
说课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由于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把握教学重点,又能让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呢?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思维缺乏独立性,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我很注意让一切教学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陈述,都应该接受课堂中其他人的提问、反诘和推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进行引导,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基于以上所述,我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探索学习,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其次,仔细观察,积极探索。
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的消极被动状况。以学生集体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
大屏幕显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观察到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小组,他们各有几位运动员。小组讨论可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紧接着小组讨论,汇报本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几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运用动画操作,启发学生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凑十法”计算。这样就抓住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点,在引导学生归结算理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和圆片,再填写思维图。然后学生小结算法,齐读算式,发现共同点,教学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再次,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用一个摘苹果游戏,调节学生注意方式,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规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观察得数特点,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
最后,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观察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数鸡蛋、蛋糕是运用“凑十法”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揭示出9加几的算理,融入转化的学习方法,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布局合理美观。
总之,这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积极探索,学习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6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二、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
(1)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小)的X形举起来。
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6-04
小学数学《圆》说课稿06-26
小学数学《折扣》说课稿06-25
小学数学《分类》说课稿05-25
小学数学说课稿08-29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01-11
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10-30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07-13
小学数学《圆》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