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17 03:46: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

  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

  三、说教法

  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 1。构成

  三、交替周期 2。特点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总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总结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提供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小结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小结,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石门县楚江镇第一完全小学的吴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一、 说教材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水"这个单元中的第二个课题《浮与沉》中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在学习了第一部分物体的沉浮现象基础上进行的,对于这部分的教材,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为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在宝贵的40分钟里,通过"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点,作细致深入地探究学习,从改变沉与浮一个层面进行探究,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达到一定高度后,"怎样使浮在水中的物体沉下去"则可由学生课外去自行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亲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轻重及承载的液体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做中学"的探究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槽、鸡蛋、烧杯、食盐、勺子、玻璃棒、橡皮泥、回形针若干、各种漂浮物、马铃薯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运用"情景法"、"演示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法"来辅助教学。并创设相关情境,适当点拨启发、及时反馈评价。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在教学程序中得以体现,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本着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探索——应用三个环节

  (一) 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伊始,我给学生讲一个有关死海的传说,听完故事我顺势问学生:"这些奴隶是不是真有神灵保佑呢。"学生回答不是,是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盐我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书上看到的。这时候我从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着手说:"那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往水里加盐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吗?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以活动展开,探索问题,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我通过使学生亲历三个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其方法。对于这三个活动设计我主要抓住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的特点来进行。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关于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比较轻的、像船型的物体物体可以浮起来,另外,部分学生也已经从书上了解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物体上浮,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探究的起始阶段,因此,我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多加以引导。

  第一个活动:首先,让大家猜,鸡蛋放入水中会怎样?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猜测也就开始,有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验证,这时我请个同学将鸡蛋放入水槽中,学生观察到,鸡蛋沉了。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吗?"学生受前面故事的启发很快想到水中加盐的办法。时机成熟,学生现在急切的想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行,分组实验开始。这是学生自我展示时间,当然我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实验过程加以指导。比如:怎样放盐及搅拌盐的.方法。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实验结果,有的小组没有成功,请成功的小组说说可能是什么原因,再让没有成功的小组继续试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一定要放足够的盐,鸡蛋才会浮起来,也让每个小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这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完成了我们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第一个要点:水中加盐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二: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盐水中都能浮起来呢,我紧接着出示一块橡皮泥,问:"如果把橡皮泥放入盐水中会怎样呢?"学生结合上面的实验活动都猜"浮上来",我请一个猜浮上来的学生来演示,将一块橡皮泥放入能使鸡蛋上浮的盐水中,结果验证猜测是错的,橡皮泥没有上浮而是沉下去了。 "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上来呢?"这时候我先组织让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并把它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方法: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或船状,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这部分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孩子自主的探究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去探究。实验后交流,先让借助塑料泡沫使橡皮泥浮起来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实验结果怎样,并请一小组到前面演示,这样做既让他们有展示的空间,让别的小组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们都了解:借助漂浮物也能使物体浮起来。小结并板书。捏成船状或碗状估计有不成功的,让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不成功的小组继续改进,还让借漂浮物的小组也用这个方法试试,因为下面,我设计了一个竞赛,待橡皮泥浮起来后。往"船"或"碗"里放回形针,比一比在"小船"不沉的情况下,哪一组放得回形针最多。在课堂组织竞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玩中求知。交流时,要让装回形针最多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原来橡皮泥越薄,里面的空间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小结并板书:改变物体形状也能使橡皮泥浮起来,这一阶段的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中第二和第三两个要点:借漂浮物和改变物体形状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活动三:我拿出一个沉有土豆的烧杯,采用变魔术的手法使这个土豆浮起来,土豆怎么会浮起来呢,学生疑惑,开始猜测,我揭晓谜底,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因为这个土豆的重量减轻了,这时学生很想亲自来验证,我继续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两点:1、明确减轻重量的方法2、要把土豆挖空到一定程度,实验才会成功。这个探究活动是我根据书上所介绍的潜水艇沉浮的原理自己设计的,它便于取材,便于操作,便于理解,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们也能做科学,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这个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第四个要点:知道通过减轻物体的重量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三) 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在第三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思考题,使学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方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2、你能解释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吗?

  纵观全课,"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实际运用"这样的探究过程一直贯穿始终,以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4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与他们的用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因此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系列。

  小学生的学习,最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而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实验接触少,动手能力差,故而结合本课及学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十片。(每组一份)

  2.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每组一个)

  3.餐巾纸、铅画纸、放大镜(每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卫生纸(每组一份)

  5.放大的蔡伦相一张。(播放古代造纸录像)

  本 课是实验课,要上好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主题作用,从而完成任务。

  二.说教法

  低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法”为主。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学法方面从以下几点指导:

  1.继续学习实验法。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描述。

  3.能自己动手实践,造一张纸。

  四.说教学程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为遵守科学发展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我以谈话导入,继而出示四种材料,让其猜测:谁更容易吸水,在猜测中激发兴趣,明确实验目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中去了。

  (二)实验观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部分教学便以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入手,亲自操作,进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安排了三个实验,并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能力差,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实验时指导学生操作,配合、观察、比较,实验后归纳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谁更容易吸水”,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再拿出四种材料,滴水观察,谁吸水快?谁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为什么纸更容易吸水?由这质疑,立即进入第二个实验。

  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纸,了解纸的特性。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后,师巡视,生合作观察,描述结果,师点拨:让学生明确纸由纤维构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张纸,顺理成章进入第三个实验。

  第三步:指导学生造一张纸,明确造纸方法后,小组合作,从而知道材料课循环使用,增强环保意识。

  在整个活动中,活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动静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教师及时引导下解疑,从而形成正确地认识。

  (三)应用知识,深化认识。

  利用课堂小结、“考一考”等形式,巩固知识,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课采用了归纳直观式板书。一目了然地再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科学学科是在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启动的全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亲历科学》是科学课的起始课。全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学生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吹纸片”的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吹乒乓球”,目的是通过完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初步体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进行观察、实验、记录等探究活动。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

  1.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及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喜欢大胆想象,有乐于探究的愿望,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3.感到科学课很有意思,对科学课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材料:

  纸片、漏斗、乒乓球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Science、科学课的时间了。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好)那我也非常高兴。我希望同学们在游戏的时候不仅要玩儿得开心,还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认真观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记录,行不行?(行)

  二、进行第一个游戏:吹纸片

  1.提问引发兴趣,鼓励学生猜想:

  师:同学们看(师拿一张纸并向纸吹气)纸怎么飞起来了?

  生:因为老师吹它了。

  生:因为老师一吹有气了,所以纸就飞起来了。

  师:那如果我拿两张纸从上面把它掰开像这样拿着(师一手拿一张纸,捏住纸上沿的中间部位,然后分开)我从上边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这两张纸是向两边分开呢?还是向中间靠拢?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言的学生都认为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页,看下边的猜想与假设,书中给我们写出了两种可能,你认为是那种就在后面打对沟。如果你认为有第三种可能,就把它写在(师指书)这条横线上,再在后边打对沟。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对号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猜想与假设,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纸会向两边分开。)

  2.进行实验游戏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同学们要像我这样拿着纸(还像刚才那样,一手拿一张)从上面向下吹气,试一试就知道了。我要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先吹,另一个人把你看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3页下的横线上,(师在书上给学生明确指出来)然后两个人再调换。为了看的清楚,同学们可以多试几次。好了,开始吧!

  (学生进行实验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一个学生拿着纸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记住了)

  3.汇报看到的现象

  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现象说一说?

  生:我看到的现象是纸向中间靠拢。(几乎同学们都说纸向中间靠拢。)

  师:你们看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老师我们看到的是向两边分开。

  师:那你们能给同学们再演示一下吗?

  (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稍稍用些力。)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师:刚才老师看到那位同学不停的向上吹纸,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从下面向上面吹纸,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都试一试。

  (学生亲自体验从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觉。)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生:我看到从下面向上吹,纸也向中间靠拢。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从上向下吹还是从下向上吹,纸都会向中间靠拢。)

  4.解释现象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把你的解释填在4页上边的方框里,然后再和同桌的、前后位的同学说说,听听他们的解释。开始吧!

  (学生在书中写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和同桌的同学、前后位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要给学生稍长一点的时间,并在巡视时对语句不通顺的学生略作指导,另外还要注意有创意的想法,在发言时要给他们机会。)

  师:现在谁愿意大胆的说说你的解释?

  生:我认为是因为你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没有了,所以两张纸就吸在一起了。

  师:看来你真的动脑筋思考了。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两个是好姐妹,所以不分开。

  师:你真实一个可爱的孩子,冒出这么可爱的想法。其他同学,你的解释呢?

  生:我觉得这种现象与空气有关。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为什么认为它与空气有关呢?

  生:因为我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被吹动了,然后就发生了这种现象。所以我认为与空气有关。

  生:老师,我也认为与空气有关。

  ……

  师:正象有些同学说的那样,这种现象与空气有关。同学们想,如果我们不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还会有这种现象吗?

  生:不会。

  师:当我们用嘴吹纸,让纸中间的空气动起来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准确的说这种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把这种意思在书中记下来。

  (学生在书中记下正确的解释,对于他们自己的解释,教师没有作让他们改动的要求,学生愿意保留就保留。)

  三、总结游戏方法,鼓励做吹乒乓球游戏。

  1.总结游戏方法:

  师:吹纸片的游戏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做游戏,在游戏中观察现象,然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又解释了这种现象。(教师边说边板书这五个方面)

  2.进行吹乒乓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的吹乒乓球游戏,我想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指板书)照书上的样子,分小组做一做。组长要先把你们小组的猜想记下来,然后到前边拿一个漏斗。同学们,这漏斗和书上的不一样,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扎了嘴。组长要继续把你们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提出的问题,和你们小组的解释都记录好。咱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好。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3.学生分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注意提醒组长做好记录,同时对做得不太成功的组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巡视中有一个学生兴奋的告诉老师,他发现把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球吹气,球也没有掉下来,老师当即表扬了他。)

  4.汇报游戏结果:

  师:哪位小组长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游戏记录告诉同学们?

  生:老师我们小组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我们的问题是乒乓球为什么没有掉下来?我们的解释是与空气有关。(引学生到多媒体前展示记录。)

  师:和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做这个游戏的,好吗?

  生:好。我们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后用力吹,多吹一会儿,就看到了这种现象。

  师:能再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吗?

  生按照刚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师:哪位小组长还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游戏记录?

  生:老师,我们小组一开始没有成功。后来又做了几次,才做成功了。我们的问题就是这是为什么?

  师:那能给大家说说原因吗?

  生:一开始我们吹的时间短,力气也小,所以没有成功。后来我们慢慢体会到力气大一些,吹得时间长一些,乒乓球就不会掉下来。

  师:听了你们小组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也要像他们这样,遇到问题不怕困难,积极研究,最后你一定会成功。

  师:刚才老师看到第五小组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想请他给大家展示一下。告诉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把乒乓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它吹气,乒乓球也不会掉下来。同学们看!

  (这个学生按照刚才所说认真的进行了示范。)

  师:这个同学是一个细心观察、肯动脑思考的好孩子。我们的科学课就需要这样的孩子,老师希望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你们都能像他这样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其他小组你们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我们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生:我们也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其他小组的游戏结果和上述几组一样。)

  师: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气,乒乓球却不掉下来,这种现象也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这些就是我们的Science科学课,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非常有意思。

  四、总结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科学的兴趣。

  师:我们的Science不仅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戏,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能帮我们解决一个个“为什么”以后同学们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本课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了科学的探究过程,揭开了科学课的神秘面纱。本课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不是高深莫测,而是无处不在。在吹纸片游戏中学生从下向上吹的发现、在吹乒乓球游戏中,学生把球放在手心里吹这些发现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让我感觉到科学是最能引起学生兴奋点的一门课程,只要教师精心备课、课上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那我们的课堂就一定生机昂然。同时,在吹纸片游戏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从下向上吹的发现让我欣喜,也让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说得非常清楚,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我深深得体会到一位科学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在课上语言必须清楚、明确、简练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学内容: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后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况,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己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馒头 向日葵种子 花生 碘酒 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接着问: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可以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点

  不锈钢碗反光光滑、坚硬

  陶瓷碗光滑、坚硬

  塑料碗光滑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不仅要让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还要教会他们做科学,即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并通过探究来形成他们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亲临的各种身边活动为载体,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位置:本课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中运动与力之常见的力。课标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过程与方法上要求,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的观察测量,并做简单记录。

  教材中,本课是第五册《力与生活》单元的起始课,后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边的力等课,本课要求学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发生变化,力有大小和方向,并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为后面对浮力,摩擦力,身边其它力的探究学习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知道推和拉物体时,物体会运动起来,是因为有人提供的动力,一半学生知道对运动着的物体施加推或者拉力时,物体运动可能会停止,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会用省力和费力描述推和拉时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探究式,学生在身边各种推拉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小车,仪器车,小木块,测力计,钩码,记录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推车,推木块、推门等活动的体验,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动探究力的知识,对力学知识具有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学习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T:推动仪器车,问: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仪器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引导学生说车向前(右)运动)

  预测:推车,车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了老师的动力,(T: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T:这个动力来自于“推”

  T:谁还可以使仪器车向前运动起来?为什么会动起来?

  预测:学生会向前拉动车。手上的动力。

  T:这次的动力是“拉”

  T:我们在做推和拉的动作时,都会施加给被推拉物体一个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书:推力和拉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T:静止的仪器车在受到了怎样的推力和拉力时,发生了向前的运动?

  S:向前的推力和拉力。

  T:怎样使静止的仪器车向后运动呢?

  S:向后推动或拉动车,给车向后的拉力和推力。

  T:也就是说力有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关系。

  T:板书图画,仪器车箭头

  2。探究活动,认识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静止。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T提出问题:

  (1)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仪器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2)对运动的物体施加怎样的推力和拉力,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你能用实验来说明吗?出示材料(木块,小球,小车)

  S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实验中去,T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

  T谈话:请把你们小组试验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S预测给木块,小球,小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或者拉力时,木块向前运动

  给向前运动的小车一个向后的大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车向后运动,(小的力时,可能继续向前运动,慢了,或者静止。)

  给小球一个向右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球向右运动。

  T: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说成用力,力气小,也就是说力有大小,

  T引导S小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就是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力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证明的科学学习过程)

  3、学习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T:力的方向我们能够直接分辨出来,那么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得出。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测力计有圆通、平板测力计,握力计、测力环、SKN系列测力计。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是平板测力计,它有以下这些结构组成,出示PPT介绍提环,弹簧,指针,刻度,底板,挂钩。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可以用字母N表示。板书

  T: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检查测力计(板书)

  A、右手提起测力计,让测力计自然下垂,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0N处;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如果指针没有指在0N处,要进行调谐或更换测力计。经过检查,这个测力计的指针指在0N处

  B、检查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通过检查,知道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0。49牛。每一小格是0。098牛。

  C、用重0。49牛的钩码检验测力计的准确性:左手托住钩码,右手提起测力计,用测力计的挂钩钩住钩码,左手慢慢下垂,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测力计指针读数0。49牛说明这个测力计很准确。

  第二步:使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A、测力计测量的力的大小时,不可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数值。如果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采用分割方法测量,不能分割的要换用相应的测力计。

  B、首先来测量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测以下不会超过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在

  测量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托着慢慢自然下垂。

  S:测量提起物体时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C、我们用测力计测量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的力。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测量时要手拿测力计的底板,避免测力计与桌面之间接触,在木块匀速运动时读取力的大小数值。

  S:测量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4、总结

  T:这节课,我们通过推力和拉力的活动认识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学会了怎样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在后面的课中,我们继续研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从课堂气氛评价: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积极围绕学习内容思考、实验、探究、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问题评价:

  (1)能举例说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拔河比赛中,我要比赛赢过你,那么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与你的方向( )

  (3)推门时,门没有变化,说明我对门没有施加力。()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从学生生活入手。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首先,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见的推、拉开始,自然过渡到推力和拉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知识。其次,本节课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玩具小车,小球,木块,对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兴趣更高。

  2、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能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设计课后延伸,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继续探究有关力的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完成后,老师提出:“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为今后学习浮力、摩擦力等知识进行铺垫和准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水与生命》是人民出河北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是本册教材中 “水”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⑵、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⑶、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⑷、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⑵、能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

  ⑶、通过设疑、探究、研讨、应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水与生命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能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并能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二、教法、学法设计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和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因此教学中必然要形成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本课主要采用“讨论、谈话、交流汇报”等教学方法,并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扶——放的教学过程,以保证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切实实施。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 以创设情景开始,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并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绿,使鱼儿欢畅,使地球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 以活动展开,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科学课从不以铃声作为课的始终,课前调查和课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上节课“观察水” 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2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积极热烈的讨论着,同时画面中美丽的风景更是让他们对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无比热爱。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以实验铺路,主体参与,探求真知。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生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物喝水”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这一环节的设计,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探究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4、以整合延伸,拓展活动,激情导行。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课后,要求孩子们用续写诗句来赞美水,“如果没有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

  学生乐于接受;学生用诗歌自由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虽然有些诗句不太符合约定的语言格式,那又何妨?只要他们参与了、思考了、表达了,目的就达到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实现了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0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自然选择(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2、认识人工选择,人们根据需要培育生物,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读文的能力,对资料内容归纳提炼,获得认识。

  (因自然选择漫长,学生考察条件有限,不可能亲力亲为,只有通过资料才获得认识。因此,对资料的研究利用,获取有用信息是本节课要求学生达到的重要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重点

  通过阅读——读图、读文字,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三、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但很多学生没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对于随着环境的改变,生物的形态也发生改变,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生物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其实是生物个体微小变异经自然选择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学生较难理解。

  四、目标达成

  1、 知识目标达成

  ①通过阅读教材P84图和文字,明确自然选择

  ②指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加深自然选择的认识,感受自然选择在大自然中普遍存在。(ppt)

  ③指导学生观察几种北极动物的相同点及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种动物形态上的不同点,丰富自然选择的认识。

  ④引导学生搜索生活经验,例举人工选择的例子,感受人工选择丰富了生物物种。

  ⑤介绍袁隆平爷爷。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使我们不再忍饥挨饿的袁隆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并帮助学生了解人工选择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2、 能力目标的达成

  ①指导学生阅读资料的基本方法,先读文,再读图,图文结合理解资料的含义。

  ②阅读资料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引导学生对资料内容归纳概括,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在小组中交流,获得表达修正的机会。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① 本课三次呈现资料、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从阅读、讨论中逐步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② 本课最后拓展反思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生物吗?自然会不会选择人类呢?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五、难点突破

  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到青蛙的后代形态都有差异,体色各不相同。一代,两代是如此,延伸到所有后代都如此。

  然后,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中,也特别强调了达尔文的考察情况:即使是同一种生物,没有哪两个是完全一样的,并以老虎和马德拉岛上的甲虫为例加以说明。使学生逐步理解到生物个体之间本来就各不相同,经过自然选择,能存活下来的基本上是能适应环境的,而不是都像变色龙那样可随意改变形态去主动适应环境。

  六、备课体会

  1、 目标的确立

  刚开始,我们对人工选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教参上说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着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却认为人类砍伐、杀戮了那么多动植物,使很多物种灭绝,怎么能说是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呢?

  后来经常莉梅老师的指点,明白了人工选择是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我们现在吃的很多瓜果蔬菜都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它的确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人类的砍伐、杀戮动植物的破坏行为不能界定为人工选择。

  2、 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资料如何呈现

  ① 精简资料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例子很多,有动物的,还有植物的。曾经想选取植物的例子,这样自然选择的范畴更全面。但《物种起源》里植物的例子比较复杂,有些植物都不知是什么样的。提供给学生很难建立起直观的形象。所以就选取了反差比较大的花斑虎和白虎,残翅甲虫的例子提供给学生,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②达尔文著作的论述专业术语多,如果原文提供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看懂的。因此我提供给学生的资料都是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用更通俗的'语言改写的。

  ③供学生观察的图片呈现梯度。纵看,比较北极动物的相同点,观察它们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生活具有什么优势;横看,观察同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态不同,更深一步理解自然选择。(ppt)

  ④在展现袁隆平爷爷培育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时,提供了一个数据——6000亿公斤。这个数据学生知道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可供一亿人吃20年,学生就能理解感知了。

  3、 关于大而圆的体形降温慢的验证实验

  ①我们亲自做了这个实验,尽量满足“同时放入同温度热水”的实验条件,但这实际上很难达到。实验前我们要把同温度的水分装进三个烧杯,再同时倒入容器中。分装近三个烧杯时温度就有了大概0.2℃的误差,我们三个老师同时往三个容器倒水,都有快慢的分别。因此实验开始时三个容器的温度有0.2℃的差别,不可能做到起始温度一样才开始实验。

  ②我们反复做了四次实验,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实验时间也延长到了45分钟。45分钟后,量筒550毫升水降温的速度比小烧杯300毫升水的快,分别是44.5℃ 51℃ 45℃。说明似球形的体形的确降温慢,哪怕体形小一点。

  ③这节课实验不作为重点,只是给学生展示一下。是否可让学生当堂验证,可考虑单设一课,从设计、完善实验方法开始,指导学生亲历实验,验证推测。

  4、关于本课可挖掘的教学资源

  本课是科学课六上四单元7课,根据单元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定位本课目标展现教材编写意图,供大家研究。

  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发现围绕“谁选择了它们”还有更多可挖掘的教学资源,例如:

  ①我们可以深入认识自然选择,提供更多实例,引导学生讨论达尔文关于长颈鹿进化的经典解释,渗透科学家为验证推测所经历的曲折及求实证的精神。

  ②就是如前所述,求证大而圆的体形真的降温慢吗?设计公平实验并亲自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③如果时间允许,孩子们感兴趣,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还可引入遗传变异的学习研讨。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06-02

小学科学说课稿05-17

小学科学活动说课稿05-25

小学科学说课稿09-25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6

小学科学说课稿03-24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07-09

小学科学《观察水》说课稿06-01

小学科学《拱形的力量》说课稿06-04

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