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1-08-06 10:38: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总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总结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提供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小结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小结,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材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学生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及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学生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能判断。问学生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演示组装、分发材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学生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学生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学生答案。希望学生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学生猜想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按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学生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学生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

  3、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控制变量在铁生锈实验中的重要性。

  2、具有收集证据证明铁生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对铁生锈的原因作出猜测,并能设计实验来证明猜测。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难点:

  1、能正确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镊子、铁钉、水、课件、一次性杯、保鲜膜、未生锈的铁片、锈蚀严重的铁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锈的情景,引出课题。

  引入:(PPT出示生活中生锈的图片)课前老师收集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怎么了?你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吗?(板书:铁生锈了)

  师:请你们回顾一下,生活中你见过有哪些常见的铁器有生锈现象?(二)、活动一:观察铁锈

  (1)铁生锈是什么变化?请说说你的理由?

  (2)那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呢?我们必须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各组按要求进行研究。

  PPT提示要求:1、用感观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2、从金属的特征进行比较?

  3、把研究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3)观察铁片和铁锈,并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那铁生锈是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寻找到的证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所以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板书:铁铁锈)

  (三)活动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过渡:铁生锈好不好?有什么不好?

  (1)学生交流铁生锈的危害。

  (2)视频介绍铁生锈的危害。

  过渡:铁生锈危害那么严重,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既然我们想让铁不生锈,那我们就要先研究铁生锈的原因。课前同学们都对铁生锈的原因进行了猜测,你们猜铁生锈与水、酸和空气有关,你们设计的实验合理吗?下面我们要请其他组的同学来评一评。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不是自己组的实验,请根据评价表上的两个问题对他们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PPT展示问题)

  (3)小组围绕教师的两个问题互评小组实验。

  (4)汇报交流。(教师用板书引导)

  (5)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完善实验方案。

  (6)小组领材料实验。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铁生锈了

  铁铁锈

  化学变化

  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呢?

  水

  猜想:铁生锈与

  酸

  空气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

  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 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1.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

  学生准备:秒表或电子表,米尺或长尺,量角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

  【教学设计】

  本课的总设计理念:本课主要以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系展开了三个活动。从活动中学生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本课除了通过实验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这一结论之外,还要赋予学生们分析误差的意识。误差的分析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

  活动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就内容来看,三个活动之间存在着并列的关系。但我认为三个活动之间也具有梯度,这个梯度体现在误差方面。无论先研究哪一因素,学生对误差的认识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

  接下来我对教学流程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帮助学生回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

  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研究方案的制定: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摆10次的时间。

  预设:研究摆的快慢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1、一分钟摆多少次。2、摆10次测量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分析采用哪种方法误差更小。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1、明确研究的问题,2、确定研究方法。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

  ②设计——你打算怎么通过实验来验证?

  ③变量控制——如何改变摆锤的重量?如何保持摆幅、摆长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得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②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会导致误差?

  本环节预设1:学生不会控制摆长、摆幅的问题。

  解决策略1:告诉学生摆长的概念,从物体的重心到摆线固定点的距离。学生就会注意钩码的悬挂方式,不能把钩码挂成串形。摆的幅度保持不变,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有一些细心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更精确。量角器的出现也为下面研究摆幅做了铺垫。

  预设2:学生无法从数据中发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发现摆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测量后的时间非常的接近。

  预设3:学生不会分析误差。

  解决策略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空气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问题。

  活动二、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

  的越快的结论。根据前面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方法,教师不能告诉学生如何分析误差,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②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长?如何保持摆幅度、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预设1:有的学生认为控制摆的幅不变的方法可以从同一个位置出发。

  解决策略1:如果在改变摆长的情况下,使摆从同一位置出发,摆的角度就会改变。

  预设2:把摆长改变2倍后得到时间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认为是误差。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测量原来摆长的时间大概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总共时间的1/5。所以并不是误差导致的。分清误差与数据的区别。所以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系。

  预设3:误差分析有局限。

  解决策略3:如果钩码掉了,重新系在线上就会改变摆长。

  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角度临界内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与无关,如果超出这个界限摆的幅度就会影响到摆的快慢。

  具体教学步骤:

  1、研究问题:①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之间有关系吗?

  ②根据前面活动一、活动二的研究方法。请你说说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的幅度?如何保持摆线长短、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这个活动中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的预设和解决策略:

  预设1:学生都愿意把摆从角度大的位置出发,因为摆的次数比较容易数出,最后得到结论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有关。

  解决策略1:让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汇报自己都选择了多少角度来测量的。然后我来在课堂上演示研究摆幅的实验过程。我选择角度小于10度的2个角度来测量时间,时间的平均值十分接近,分析摆的角度与摆的快慢无关。

  预设2: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解决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误差,还应该注意使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误差减小、工具产生的误差,比如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

  三、小结以及拓展。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是否有关系。进行了三组实验,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很多的收获。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我们想办法去减小误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课下想想关于摆你还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

  【板书设计】

  摆的快慢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的幅度 无关

  摆线的长短 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

  针对着摆一工具测量时间一课,学生们推测出可以跟几个因素有关:

  1.摆锤的重量。

  2.摆线的长短。

  3.摆的幅度。(学生想到的是摆的`角度)。

  4.操作上的问题。(如在实验过程中碰到了摆等因素)

  5.空气的阻力。

  这几个因素孩子们认识到前3个因素很容易控制。操作上的错误可以解决,但空气的阻力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一些误差的存在。

  测量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组装,观察,认识,使用摆这钟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计算摆的次数,进行探究,为下面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了铺垫。学生在测量一分钟的摆动次数时,有的小组测量的是一分钟的次数,有的是测量半分钟的次数。有的人就认为时间是一半,所以次数就应该是一半的关系。有的人进行了反对,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时间成倍数关系,次数一定不能成倍数的关系。我想这是孩子们定性的分析,这时我说你可以再来做做看看到底是不是成倍数的关系。这也是让孩子们不能仅仅靠自己的猜想,估计来当成是真理。而是通过量的得出,进行定性的分析。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这一点。我想这一课孩子们不仅仅是会玩了摆。本课更有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实验发现了摆计量时间存在着误差,可能在那些方面。这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己进行实验的数据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发现的。而次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猜测下摆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对下面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结构

  记录一天的食物一天的食物给食物分类回忆并记录自己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快速认识众多食物的一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学生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当几十种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欢”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教材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孩子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设计理念

  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孩子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过程

  1、课前谈话。通过课前 “猜”这种游戏式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欣赏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视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兴趣基础。接着让学生谈了谈自己初步观察、收集资料之后的收获,学生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了做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首先让学生去玩两个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去进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同时让学生自选标准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备,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

  在汇报分类情况时,各组也只要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结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就这样通过实践、交流、实践、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食物的丰富性,还让学生学会了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情景认识,实物操练,让学生对人们常用的“荤、素”这种分类方法有较深的认识。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通过学生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点

  不锈钢碗反光光滑、坚硬

  陶瓷碗光滑、坚硬

  塑料碗光滑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三、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四、设计理念及基本思路: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出纸条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也为引出课题做准备。自主探究部分:三组自主实验的设计,完全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服务,用填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合作,积极汇报,得出比较科学的数据。解决生活问题部分,出示建筑图片,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与科学的联系,又一次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五、关于小课题的落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科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一直是科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有:实验材料难准备,学生实验难驾驭,小组讨论形式化,种种问题制约着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作为科学课研究的小课题显的尤其重要,本节课中为了落实这一课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实验材料的收集与保管,填充与更新,发动学生备齐实验材料做好实验的前提保证。

  2、注重制定明确具体的实验要求,起到约束学生有序实验的作用。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组设置了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观察员,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学生有事做,有问题想,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4、注重实验设计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效果:一节课中,如果实验没了目的,那么学生实验便乱了方寸,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本节课我共给学生设计了四组不同的实验,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组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要控制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紧扣这一核心,就为后续实验打好了基础,铺好了路,第二、三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通过这2组实验使学生看到宽度、厚度的增加能明显提高抗弯曲能力这一现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让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立放的道理。使科学道理回归生活。这些实验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目的性强,循序渐进的把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天地。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相关文章:

1.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

2.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说课稿范文

3.青岛版科学《金属》说课稿

4.科学技术的力量说课稿

5.科学记数法说课稿4篇

6.科学记数法说课稿3篇

7.科学记数法说课稿4篇

8.大班科学 种子的旅行说课稿

9.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