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法,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说学生,说学法
这些学生,刚升入高中人生阅历还很浅,又刚刚接触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样学生偏浅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构就成了一对矛盾,怎样在45分钟里让学生读懂文章并有所收获,完成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预习思考法;
(二)诵读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探讨、拓展延伸、巩固探究”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巩固探究需要2分钟。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具体实施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情导入。(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时,他倔强的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我与地坛》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
(二)抓住关键,总体把握(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具体探讨 (约20分钟)
这一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第二板块:母爱无言。这两个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教学法、分析探究法来完成的。下面请大家跟我走进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感悟生命我是通过四个问题来达到我的家学目标。
1、“地坛”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2、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文字:
3、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由第四个问题过渡到第二板块:母爱无言。对于这一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的。
边听朗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2) 作者设想了母亲哪些心理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3) 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4) 写母亲与“如何面对命运”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问题有何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地坛与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讨论:
1、你有哪些关于“母爱”的体验?
2、你遭遇过坎坷吗?该如何正确地面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巩固探究(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简要的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
(1)、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说声谢谢,并为他们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了这些作业,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3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
1、为了检测预习的落实情况,我设计了三道预习检测题、检测预习。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用动画《送别》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3、鉴赏曲词:
教师下水,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为突破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我先下水改写了文中的两首曲词,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上教师的启发,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自己动手品味出戏曲的色香、味,完成教学目标1。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1)出示自己改写的两支曲:
第一支是结尾两曲中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我改写如下:
第二支是开头三曲中直抒属胸臆的[叨叨令],改写如下:
通过比较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首有情有景形成一种艺术氛围,第二首直接抒情感觉就不如第一首好。
(2)带着这个知识,再让他们自由朗读曲词,在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B、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C、课文中的哪段曲词与以前学过诗词的相似?
通过提示学生自然得出了曲词的美在于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3)再问:第一支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你会想象出那些画面?再次观看动画《送别》结合画面,通过类比学生会得出好的'语言不仅形象,更能使人产生诗意的联想的结论。
4、分析人物形象: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
边无际的深情,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莺莺的形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分析莺莺的形象也是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一方面借助优美的画面给学生形象的展示,便于引发他们的联想,另一方面以优美的诗句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口动脑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1)根据画面复述故事情节。
(2)问:古人云“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别离面前莺莺有哪些表现,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讨论发言)
5、学生学到知识后,通过当堂训练,知识巩固的才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道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知识。
6、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曲词进行改写。
结语: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也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遵循洁、美观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 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 说教学方法
(一) 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 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 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 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 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过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但由于说明文中某些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上课时利用录音机录制了一部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亲身品味、体验。同时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需要讨论和理解的问题显示了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们去思考。
五、 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指导学习: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设计依据:课前预习是学习每一篇课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读课文,自学是必须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中国古典音乐《梁祝》,再听几段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20xx/8/13 17:38:37。
明确:除了人类的音乐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乐。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这个世界的音乐”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种音乐?
(思考——讨论——发言)
2、这种声音是否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在原文中找答案)
3、 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思考——发言)
(三)“课堂小小辩论赛”
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动物与人类看作有某种质的类同,这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学生先讨论,再发表自方观点)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证明 )
(五) 品味语言:生动幽默
(兼文学性和趣味性)
(六) 介绍“人生健康小诀窍”
1、 听好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舒畅。
2、 聆听古典音乐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六、 说板书设计
白蚁颤动上颚表紧急意义
蝙蝠借助声纳察知周围事物
动物的音乐猩猩拍打胸脯作某种交谈尊重善待
鸟类歌声中有丰富的含义任何生命
这个世界的音乐
20xx/8/13 17:38:37
人类的音乐本能生命的表现形式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教学中我将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学生对 1
《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
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 布置
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
( 情节) (章句) (手法) (基调) 恋爱 ( 1—2章 ) 赋 热情、幸福 氓婚变 ( 3—5章) 比、兴 怨恨、沉痛 决绝 ( 6章 ) 赋比兴、对比 清醒、刚烈 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7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
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十三、教学反思: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8
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
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
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敖景燎岬小北匕艿牡览恚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见为线索,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有条不紊。鉴于此,我把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就适当点到为止,不做过多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因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脉络,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进学生精读课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交流式结构,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讨论、辩论和交换看法的过程中,解决语文教学要点、难点、重点,并做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激烈的,紧张的、思考的动态性学习环境中,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的特点。其优点是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教师作为学长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结构关键是要我们语文老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去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其特征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有大纲教材为依据。英国有句谚语:Doubtisthekeytoknowledge。(问题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爱因斯坦得出结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模式。在这节课,我将建立开放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多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使用CAI课件,优化课堂教学。由于CAI课件具有投影片所没有的动态变化,而且操作简单易行又灵活自如,真正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CAI课件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功能节省了时间,突出了教学重点,很好地解决了课堂知识容量大与课时紧的矛盾。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将“交流互动”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研究,边思考,边提问,边交流,边创新,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认知理论中的格斯塔学派认为,教师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问,把关键性的东西放在较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显露以便让学生经过努力自己掌握问题,而问题的难度还可加深。
新课上课了,我自称是秦穆公,先简介相关历史、地理知识,以及杞子密报袭郑的这一时代背景。“我”说:“朕要向蹇叔讨教,不知老爱卿意下如何?”请同学们扮蹇叔,回答:“此行是胜是负?”并出示地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性学习埋下伏笔。
启发引导的原则感知一石击开千层浪,学生纷纷以蹇叔的身份,预测秦军东征的发展趋势,分析原因。班上不乏军事爱好者,至少会推出以下情况——“志在必得”“战线太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运用猜想后再验证,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正音。教会学生运用推断的方法培养思维想象能力体现了兴趣性、互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疑就第一自然段分析蹇叔是如何论战的。师展开课件(讲明学习的方法,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代表发言)借助课件进行总结,了解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全文脉络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分析的方法体现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研究我出示八张图画,请大家浏览全文,根据课文推测人物的姓名、画面内容。在关键处我加以点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力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接着加上小标题,给八个场面排序,最后一个场面我点拨:秦穆公此时会对蹇叔说什么?借以分析秦失败的原因;师生共同补充细节,水到渠成总结出文章结构图。纠正学生拿着译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高难度与螺旋式的认知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板块之二:深入研究,提高阅读能力讨论乘热打铁,提出问题:“这场战争中谁是正义的一方?”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我将把辩论会引入课堂。同学们进一步细读课文充分利用注释找出依据,轮流发言,互相争辩,在争辩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我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所得,鼓励学生修正他人观点。我将引入物理学科“参照物”一词的定义对同学们的发言仅做简短的概述或转述点评。整个课堂营造为自由和谐、活泼而又严谨的学术氛围。
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积极进行角色参与,设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将会怎样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思维与古老文化相碰撞让“古老”的语文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让古老文化焕发出青春。通过学生自己动眼筛选,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圈划去掌握知识实现知识内化,把蕴藏在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体现了教学效果自我评价原则和差异性教学原则表达创造要求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创新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主旨,写作特色,乃至一句话,一个词的选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将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作出点评,充分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战果;对有些争议较大或较难的问题,我提供背景资料而不做出结论,留下教育空白之美,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热情。并推荐相关书目,便于学生课后查阅研究,尝试撰写小论文。
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性原则总结评价如果说前面几个环节是“画龙”,那么,本环节则是“点睛”。“请找出描写战争场面的语句。”(发现只有一句。)引起学生的思考后,我点拨:与已经学过的课文《曹刿论战》相比较,了解文章的思路。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左传》的显著特点是:写战争时重在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教学的重点,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温故而知新原则、举一反三作业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布置作业:
1.自行归纳本课文言常用实词。
2.根据课文创作剧本,排演话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下两节课铺路搭桥。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
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
情景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所以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1、自学感知,敏锐感悟
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及简单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将本课中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找出来,留待接下来的环节一起解决。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学生手中的教学资源。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习资源,达到班级资源共享。让学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共同分析
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这个环节中要讨论的问题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学环节中留下的疑难问题。第二部分是本课重难点问题,针对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
3、上下片有什么联系?
4、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通过分组,将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的问题和老师所给出来的问题,合作进行讨论,得到自己的、小组的答案。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挖掘文本。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3精彩展示,破茧成蝶
这一环节是每个小组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结晶。学生通过小组或者个人展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或问题的答案。教师相机进行适时评价、引导和纠正。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表达能力。
4个性表达拓展思维
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现,增强课堂的空间弹性。为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如果你面对着这样的景色,心情会是怎样?请细细品读,把你的心情写下来。让同学们尽情的表达
5迁移延伸丰富视野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介绍更多的他们自己了解的毛泽东的诗词,或句子。我在加以补充,让学生选择他所喜欢的篇目来背诵。或者小组接龙来诵读。
6课堂总结回归文本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从各个方面来总结他们在本课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情感体验。自主总结,自主回答。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之《沁园春》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剃光头发微》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杂文)所列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语言幽默,讽刺意味浓,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同前面几篇课文一样,颇能体现杂文的特点。也是《我若为王》谈权的一个延伸。
2)、教学目标:
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把握文意,进而理解主旨。
2.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3.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整体把握文意是新课标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所作出的要求,联系杂文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教学目标1、2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如何在前面几篇杂文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提高鉴赏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材处理:
本课是自读课文,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是这样来实施的:布置预习思考题:(1)作者怎样从剃头这件事一步步引到谈掌权的?(2)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本文的幽默意味?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处理,结合课文本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把引导法作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从一首诗导入)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讲解: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双眼落泪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独到之所在。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2)、作者简介
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3)、检查预习
积累字词:
1.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2.不羁:不受束缚。
3.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4.差池:差错、错误。也作“差迟”。
5.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6.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7.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4)、弄清题意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从细微的.事物说开去。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5)、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着重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剃光头”和“掌权”两方面。
2.说说本文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3.研读最后两段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提问:本文所谈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明确:指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为所欲为,危害民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
6)、合作研讨
提问:如果只保留挂怒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处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
7)、体味语言
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的幽默与讽刺的意味。结合文后练习二交流讨论答案。
8)、总结特色
本文在立意选材上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因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剃头”落笔,联想的掌权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语言幽默,富于讽刺意味。
9)、重点语段(4—6节)阅读训练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人亦剃其头。
思考回答:
1、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2、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3、“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4、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
5、文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6、理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提示:是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为了将矛头指向社会上有权力的人。)
7、“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10)、布置作业
补充阅读以小见大类杂文。
四、说板书:
板书应能体现授课思路,帮助学生把握课堂的教学重点,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小:理发师——握刀——拒绝理头
大:当权者——掌权——办事没门
【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06-19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12-08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4篇02-28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4篇)02-28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06-28
高一语文说课稿(15篇)12-20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说课稿05-30
高一语文下册优秀说课稿范例11-06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说课稿05-30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精选7篇)07-03